欣賞評論集錦 第一節  讀書實踐

作者 ︰ 天聿可

本節共有十篇文章分別是︰

1、學習用足「三股勁」

作者︰盧福林

2、身子要「坐得住」

作者︰熊建華

3、讀書的快樂從何而來

作者︰楊春長

4、成功無學幸福有道

作者︰桑林峰

5、走進學習的春天里

作者︰張保振

6、促進青年學生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

作者︰閔維方

7、不讀書更難改變命運

作者︰孫勇

8、「讀書不肯為人忙」

作者︰向賢彪

9、永遠學習是一種品格

作者︰甘藏春

10、眼界與讀書

作者︰趙暢

一、學習用足「三股勁」

作者︰盧福林

新形勢下開展各項工作建設黨的事業,離不開學習。作為黨員領導干部,是黨和社會各項建設事業的「領頭雁」,比一般人承擔著更大、更多、更重的責任,更要下足功夫用足勁頭多讀書多學習。惟有此,才能不斷掌握新知識,提高思想理論水平和科學決策能力;才能及時理清新思路,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才能獲得知識上轉化的新能力,為在新形勢下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真正肩負起「帶領」和「指導」的雙重責任。

要用足「鑽勁」。黨員領導干部要主動克服工作忙、事務多的干擾,盡力排除一切阻撓。自覺少一些應酬交際,少一些煙酒氣味,少一些吃喝玩樂,甘于坐住冷板凳,樂于伴守寂寞。要善于「擠」,合理利用時間;要善于「鑽」,真正沉心,逐字逐句地研讀文化經典、廣泛涉獵博學各門知識、深鑽細研精學業務,苦學猛練過硬「功夫」。只有「鑽」得進、靜得下、坐得住、學得深,才能在具體運用中做到頭腦清醒、境界開闊,才能心中有數、底氣十足。

要用足「狠勁」。黨員領導干部在學習上要對自己「狠一點」,不給自己任何放松和懈怠的理由。「狠」,就是對于沒弄懂的問題不放棄,窮追不舍地學;沒掌握的知識不放過,毫不懈怠地學;沒理由的原因不放行,排除干擾主動地學。要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勁頭對待平時的學習。寧可對自己「狠」一點,犧牲一些休息時間,減少一些娛樂愛好,去除一些私心雜念,舍棄一些安逸享樂,甘願做學習的「艱苦跋涉者」。

要用足「韌勁」。對于黨員領導干部而言,學習還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具備百折不撓、迎難而上的勇氣,遇挫不懼、愈挫愈勇的膽氣,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攻破一個又一個學習難關。「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黨員領導干部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地學,堅持「活到老,學到老」,方能「月復有詩書氣自華」,才能提升境界、開闊眼界、提高素質、增長才干。

二、身子要「坐得住」

作者︰熊建華

「古來聖賢皆寂寞」。要想學有所成,必須耐得住寂寞;知識的生命要用汗水去滋潤,要用心血來呵護。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想學有所成,但卻總是畏苦畏難,不願付出辛勞,在畏學中自庸;有些人喜歡訂計劃,卻難耐寂寞,看到別人在打牌、玩樂,就給自己找個「今天沒空,明天再學」的理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于是「計劃常訂常常訂無用,措施常搞常常搞不定」,往往是學無所求、學無所獲。有的同志心浮氣躁,急于成才,想一口吃個胖子,看到別人學什麼,便跟著擺弄兩下,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毫無學習目標,把學習當成了玩「兒戲」。更有甚者經不起外面世界燈紅酒綠的誘惑,往往沉湎于嬉戲之中,這樣不僅容易助長厭學、畏學、棄學的不良學風,嚴重的甚至走向墮落。顯然,這種學習狀態是與建設學習型政黨的目標格格不入的。

有一句名言說得好︰「許多無名者往往羨慕成功者,卻不知成功者的生活往往不屬于自己。」因為成功者的生活大都是甘于寂寞,甘于平淡,不為名利所累,不被物欲所困,而這恰恰是無名者難以承受的。可見,耐得住寂寞,讓「身子坐得住」,對當好一名「學習型」的黨員干部是多麼的重要。

三、讀書的快樂從何而來

作者︰楊春長

讀書是一件樂事,而讀書若能有所得,則更是一件幸事。近日讀張保振《快樂是一種能力》一書,感悟良多。

書中論述了許多「快樂」之道︰做官為人、處世應事,廉潔、公正、被人尊敬才能快樂;遵循規律,辯證思維才能快樂;克己容人,胸襟開闊才能快樂;心態健康,樂天順勢才能快樂……而給人印象最深的,則是作者讀書時那種精神一振、擊節叫好的快樂,也不禁思考,這種讀書的快樂從何而來?

關于讀書的意義,似乎無需多言。曾有一項領導干部讀書活動調查顯示,絕大多數領導干部都認同讀書對世界觀、思想品德、高尚情操和人格魅力的塑造力和推動力。但這項調查同時顯示,有些領導干部平時讀書的時間並不多。

讀書時間不多,或許是因為「太忙」。但倘若對比一下歐陽修「馬上、枕上、廁上」的治學經驗,再想想毛澤東主席「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的讀書名言,便可知「忙」並不是理由。讀書時間少,更多的恐怕還是把讀書當成苦差事,沒有體會到其中的樂趣。

古人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讀書的精妙之處在于培養樂趣。「樂在其中,樂此不疲」,讀書不僅應該養成習慣,更應該從中培養熱愛、發現樂趣。所謂「熱愛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多讀書,還是善讀書,首先要熱愛讀書。有了熱愛作基礎,讀書便不再枯燥,過程不再漫長。

讀書的快樂不會憑空而來。對領導干部而言,這種快樂往往體現在學以致用上。「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從事領導工作,知識必須更多一點,眼楮看得遠一點,問題想得深入、全面一點,這就必須多學一點。正像毛澤東主席當年講的那樣,領導干部要多看書學習,學一點哲學、經濟學、歷史、邏輯,學習馬列,堅持數年,必有好處。讀書的過程,就是增長知識和才能的過程,提高思想修養、情操水平的過程,還是一個從知之較少到知之較多,不諳事物底蘊、規律,到認識和掌握規律,不斷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物欲淡化,心智提升,與民同心,為國分憂,洞悉事理,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勵精圖治,事業有成,該是何等的安寧、快樂!

在大發展大變革時期,一個人如果不勤于讀書學習,知識就會老化,思想就會僵化,能力就會退化。領導干部如能通過不斷讀書學習,加深對經濟結構調整、城鄉差距、利益分配、反腐倡廉問題等的理解認識,既增加智慧、增強本領,陶冶情操、淨化精神,又解民生之憂慮,又該是一種怎樣的快樂!

從這個角度看,不禁又想起《快樂是一種能力》中的那段話︰「盡管書中沒有什麼‘黃金屋’,但有‘力量屋’;沒有什麼‘顏如玉’,卻有‘品如玉’。多學習會平添許多書香氣,相應也會減少許多世俗氣,以至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經濟環境中,能視通萬里看得遠,思接千載想得深,保證昂首闊步少走彎路。」誠哉斯言!

四、成功無學幸福有道

作者︰桑林峰

如今,走進書店,或者來到書市,撲面而來的就是各種「成功學」圖書。看看那些「成功學」的封面,就知道作者對「成功」的理解,無非是賺錢、高升、豪宅、名車、年收入百萬之類。

其實,豈止是圖書市場,在影視、傳媒、教育培訓等不少領域,「成功」都成了被熱炒的主題。這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向上發展、追求幸福的願望,另一方面,在「不是權就是錢」、「成名要趁早」等喧嘩與騷動中,又透出了某種「成功焦慮癥」的癥狀。

渴望成功無可厚非,但如果把成功簡化為財富的多寡、職位的高低,把成功的希望寄托于速成方法、終南捷徑,本身就已經偏離成功的軌道。那些大肆兜售的「成功學」能夠大行其道,正是利用並強化了這種心理。

條條大路通羅馬,成功道路萬千條。向庸俗「成功學」說不,並不是不鼓勵成功,而是讓人多一份清醒,多一點沉思,探尋真正的成功規律。

古往今來,俊采星馳,盡管人們成功的途徑各異,方式不同,但差異性中又隱藏著共性的東西。

成功在于堅持。有一個「一萬小時定律」,是說人在某一方面要想有所作為,要能堅持一萬個小時,相當于每天練習近3個小時,堅持10年。你能堅持嗎?堅持住了,你就會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成功源于小事。成功者比別人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在小事上一貫做得比別人好,堅持干小事,壘土成高台,只有打好基礎,才能利長遠、增後勁。伏爾泰說過︰「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現在一些人抱怨飯碗難找,事業難成;感嘆工作難做,發展受限,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願踏實做事。結果,大事干不了,小事不願干,只能是離成功越來越遠。

成功貴在有靜心。看到別人成功,或急不可耐,或心煩意亂,或疲于奔命,或孤注一擲,如此種種,皆謂之「浮躁」。浮躁心態,是成功的大敵。有人說得好,浮躁的社會,心靜者勝出。《大學》中也說︰「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在與誘惑面前沉著淡定,在困難與挫折面前矢志不渝,才能不斷邁向新的成功。

成功勝在能吃苦。「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鋼鐵不淬火就難以成真鋼,紅梅不傲立風雪就難以成品性,人不勇于吃苦就難以成良才。巴爾扎克說,吃苦是最好的老師,吃苦是最好的大學。人生最有營養的東西,往往是在艱難困苦中獲取的。偉大的人格無法在平庸中養成,卓越的成就無法在舒適中取得。只有能吃常人不能吃之苦,才能達到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吃苦的過程,就是吃補的過程,就是思想成熟的過程、內心豐盈的過程、靈魂升華的過程,也是走向成功的過程。

成功無學,幸福有道。成功不在于一朝一夕,一時一事,也不靠臨摹他人、投機取巧,而在于一步一個腳印,堅持做慢工,經久成大業,用汗水和艱辛,在堅實的大地上開掘出不竭的幸福源泉。

五、走進學習的春天里

作者︰張保振

正是春光爛漫時。看春雨滋潤大地,看萬物蓬勃生長,看百花爭奇斗艷,其中的汲取與滋養,積累與綻放,不也正好比學習對于我們的價值嗎?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欲進學習之門,必須學會思考,而首當其沖的,就是對學習本身的思考。

學習就是生活。生活處處皆學問,生活事事有知識。即便是「莊稼活,不用學,人家咋著你咋著」,照樣也是一種學習。可以說,人若不學習,不僅遇事則懵,踫難難進,而且如魚缺水,難以存活。畢竟,時代發展太快了。不學習,即便口利,言之難爽;即便眼尖,見之若無;即便耳靈,聞之如聾。惟有處處留心,事事學習,方可口言善、眼見遠、耳聞言,與時代同步,與環境友善。

學習的這種生活,在身邊、在言談、在民間。而身邊無沿、言談無邊、民間無限。因而,只要讓學習走入生活,使生活學習化,學習生活化,就能天天洞達樂觀,年年春色近人。

學習也是成長。成長有生理、心理之分。生理的成長,先天注定,過了一年長一歲,越過越衰老;心理的成長,後天學定,越學神越爽,越過越年輕。生理的成長,在身體;心理的成長,在精神。身體有極限,精神無封頂。一個人,只要常學習、會學習,就會如入芝蘭之室,身香而不聞其香,渾身上下散發出一種書香味、書卷氣。這種書香味、書卷氣,因詩書在月復、志向在胸,視,可通萬里;思,會接千載;氣,不言自華;品,日見其高。即便是浮躁聲聲催人急,照樣會從容淡定不隨從;哪怕是浮飄風高卷瓦走,照樣會我自巍然如泰山。更不會有一字之得而自夸、一事之見而自鳴、一時之光而自醉。

學習的這種成長,在精神、在品位、在文明。而精神無邊、品位無頂、文明無涯。因而,學習從來只有「入學」時,沒有「畢業」時。惟有活到老,學到老,方是人間正道。

學習更是創造。創造,總是在前人或同代人的成果上進行的。要創造,就離不開向前人或同代人學習。這就叫︰欲當先生,先當學生;要想超劉翔,先要學劉翔。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習,是創造,並且是創造鏈條上一個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這個環節,說到底,就是「知彼」。惟有「知彼」,才有可能少走彎路、少做無效勞動,才有可能站在前人或同代人的肩膀上,高起點思考問題、高起點開拓奮進,進而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

《孫子-謀攻》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知彼」,就是學為第一。要想在激烈競爭中能「百戰不殆」,只有「知彼知己」。否則,「不知彼而知己」,很可能只是「一勝一負」。做事要先學習、再創造,學習就是創造的內在要求。

學習的這種創造,在知彼、在知向、在知力。而「知」,不僅是知道了、曉得了,更是對一種道理或規律的認識,是知其所以然。實踐告訴我們,一旦對事物知其所以然,思路就會豁然開朗,創造也會分外給力,走進「草色青青柳色黃,桃花歷亂李花香」的春天里,也就不遠了。

六、促進青年學生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

作者︰閔維方

語重心長寄厚望,春風化雨潤燕園。今年5月10日,*同志給北京大學第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發來回信。近5年間,*同志「一次視察講話,兩次回信寄語」,充分體現了中央對北京大學師生的深切關懷和殷切期望。北京大學認真學習貫徹*同志回信精神,緊緊圍繞培養堪當國家建設重任的棟梁之材的戰略目標,努力完善和豐富青年學生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的有效形式,積極引導和激勵青年學生走成長成才的正確道路。

充分認識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的重要意義

*同志在回信中不僅充分肯定北京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到西部去、到基層去開展支教扶貧活動,而且進一步闡述了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特別強調要促進青年學生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鼓勵青年學生努力成長為堪當國家建設重任的棟梁之材。學習貫徹*同志回信精神,首先要充分認識促進青年學生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的重要意義。

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是*主義的重要觀點,是時代發展和國家振興的現實需要。實踐是人類認識的基本來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通過實踐發現真理、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認識的一般規律。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力量,這是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狀況沒有根本扭轉,農村和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發展任務依然艱巨,需要一大批既有創新思維和深厚文化科學知識基礎、又有豐富實踐經驗和艱苦奮斗精神的能夠堪當國家建設重任的棟梁之材。通過支教扶貧等形式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積極投身于人民群眾的實踐,增強實踐觀念和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情感,明確實踐的意義是什麼、目的是什麼、動力是什麼、依靠是什麼,為國家發展特別是欠發達的邊遠地區發展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是時代賦予青年一代的歷史使命和光榮責任。

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是促進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選擇。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代,一個有前途的民族總是寄希望于青年一代。青年學生要成長為堪當國家建設重任的棟梁之材,必須在人民群眾的實踐中經風雨、見世面,必須把校園內的課堂學習、科學研究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只有抓好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才能幫助學生掌握廣博的先進科學文化知識;只有促進學生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國情、豐富閱歷、磨練意志、增長才干,為將來走上社會、成就事業打下堅實基礎。當代青年大學生接受了比較全面系統的學校教育,有比較深厚的科學文化知識基礎,視野開闊、思想活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開拓創新能力都比較強。同時,他們的社會閱歷、實踐經驗相對不足,缺乏對基層一線和人民群眾的深入了解,只有盡力補上社會實踐這一必修課,才能真正成長為堪當國家建設重任的棟梁之材。

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是北京大學的光榮傳統。一個多世紀以來,北京大學始終與人民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形成了愛國、進步、*、科學的光榮傳統和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培養人才、繁榮學術、服務人民、造福社會的辦學理念。這個光榮傳統和辦學理念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與實踐結合、與人民群眾結合,從最基層的事情做起,在實踐中成才報國。早在20世紀初,李大釗先生就在北京大學積極推動先進青年知識分子與工農運動相結合。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一批又一批北京大學畢業生志願到西部和基層一線建功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現在,組建北京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正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繼承和弘揚北京大學光榮傳統的重要舉措。

明確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學什麼、怎麼學

學習貫徹*同志回信精神,要結合新的時代特征,不斷探索和拓展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的現實途徑,抓住學什麼和怎麼學這兩個重要問題,全面推進學校社會實踐、志願服務、支教扶貧工作邁上新台階。

學什麼是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的首要問題,決定著學習的目的和方向。開展社會實踐、志願服務、支教扶貧等活動,重要目的是讓青年學生自覺接受實踐考驗和人民群眾教育。一是在社會實踐中進一步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不斷增進對祖國的熱愛和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全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深刻認識自身肩負的使命和責任。二是確立成長成才的正確方向,把個人的成長成才與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在為人民服務的生動實踐中實現個人價值。三是切實掌握實際本領,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開闊視野、豐富閱歷、增長才干,廣泛學習借鑒人民群眾的經驗和智慧,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四是培養優良品質作風,在艱苦地區、基層一線經受社會實踐的考驗和挑戰,砥礪品質、磨練意志、錘煉作風。

怎麼學是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的關鍵所在,影響著學習的質量和效果。幫助青年學生更好地深入實踐、深入群眾,需要處理好幾個關系。一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既要深入社會實踐、學習人民群眾的經驗,又不能局限于目前現狀和固有經驗,而應將寬廣的科學文化知識視野與深入的社會實踐調查研究緊密結合,促進理論與實踐良性互動。二是學習與服務的關系。既虛心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又積極運用先進科學文化知識幫助當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水平,在社會實踐中有所作為。三是工作與生活的關系。既要在艱苦地區、基層一線潛心學習、勤奮工作、迎接挑戰、經受考驗,又要保持健康的心態、強健的體魄和充實的文化生活,做到學習工作和生活兩不誤、兩促進。四是個人與團隊的關系。既充分發揮個人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又充分發揮團隊精神,搞好團結協作和傳幫帶,做到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高等院校作為教育青年學生的主要陣地,應當不斷創新促進青年學生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的有效形式,完善學校社會實踐、志願服務、支教扶貧工作體系,為青年學生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提供有力保障。對于北京大學來說,一方面應加強宣傳教育,大力弘揚與實踐結合、與人民群眾結合的光榮傳統,積極宣傳改革開放以來北大學生在西部和基層一線建功立業的先進事跡,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成才觀、就業觀;另一方面應加大保障支持力度,結合實際進一步調整和完善學制、學分制度,從經濟資助、升學、推優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廣泛拓展社會調查、支教、扶貧、實習、醫療援助、心理援助等實踐載體,完善選拔、培訓、派遣、管理、評估、獎勵等機制,全方位提高教育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志願服務的能力水平,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創建世界一流大學中促進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

*同志的回信寓意高遠、內涵深刻,指明了當代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正確方向,對提高學校育人質量、促進學校改革發展、推動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將學習貫徹*同志回信精神與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和創先爭優活動相結合,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把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作為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求黨員干部深入研究學校改革發展實踐,了解國家和社會對學校工作的新要求,傾听師生建議,引導師生將學術研究與國家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人民群眾關心的現實問題結合起來,找準服務實踐和人民群眾的著力點。把推動實踐發展、服務人民群眾作為創先爭優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號召黨員師生通過各種方式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國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創支教扶貧之先,爭服務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之優;創向實踐和人民群眾學習之先,爭青年學生成長成才之優。

將學習貫徹*同志回信精神與加強師德、校風建設相結合,發揮教師作為學生成長引導者和指路人的重要作用。貫徹「追求真知、崇尚至善,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抵制庸俗、拒絕污染,學習先進、尊重平凡」的師德建設方針,引導教師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以良好的師德風範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鼓勵學生選擇走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的正確的成長成才道路。更好地發揮人文社會科學、應用學科等與實踐和人民群眾聯系較為密切的學科優勢,引導這些學科教師將教學科研成果及時轉化為服務實踐發展、造福人民群眾的現實生產力,構建學校與社會、基層交流合作的有效平台。

將學習貫徹*同志回信精神與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中心任務相結合,肩負起黨和國家賦予北京大學的崇高使命和責任。深刻認識創建世界一流大學是貫徹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需要,是適應人民群眾接受優質教育願望、辦好人民滿意高等教育的需要,始終堅持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戰略方向,將北京大學發展融入國家發展之中;把握堅持質量優先、以內涵發展為主的根本原則,正確處理質量、結構、規模、效益的關系,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的核心使命,進一步加強育人的實踐環節,探索和完善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的培養模式,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並將提高質量貫穿于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等各項工作中;在提高教學科研水平的基礎上,促進產學研用緊密融合,廣泛與各地、各行業合作,為社會提供形式多樣的繼續教育、培訓、科學普及等各種服務,並通過多學科的研究成果為黨和國家科學決策、*決策作出積極貢獻。

七、不讀書更難改變命運

作者︰孫勇

有個段子在大學校園頗為流行︰甲骨文公司CEO埃里森在耶魯大學演講,說在座的大學生統統是失敗者,並舉證︰世界上的首富、二富、四富,要麼是沒上大學,要麼是中途輟學,他自己更是被耶魯開除,號召大家退學算了。可算是「讀書無用論」經典版。

讀書有沒有用的爭論,大概從人們有書可讀的光景就開始了。不要迷戀埃里森,這哥們兒只是個傳說,他的成功是難以復制的。但讀大學給學生個人乃至其背後的家庭,究竟能帶來多少收益,的確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想當年,「讀書改變命運」,是多少寒窗下「苦逼」人兒的勵志警句啊,「奮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真個是浸透了拼搏的汗水。如今,學費貴、就業難,大學教育「高投入、低產出」,使農村子弟靠讀書改變命運之路越走越崎嶇,讀書也越來越不像過去那樣,能明顯地改善個體和家庭的境況。甚至在中西部有些地方,好些家庭陷入「因教致貧」。難怪就有農民朋友質疑︰「讀書有什麼用?」農民工老韓節衣縮食,進城打工供兒子上大學,當兒子小韓大學畢業,作為父親覺得似乎可以停止奮斗的時候,老韓卻吃驚地發現,大學畢業的兒子每月工資根本沒辦法還掉之前欠下的債——兒子的收入甚至還比不上當農民工的自己。報道說,老韓父子或許正是中國千千萬萬普通農村家庭的縮影。

「墨水」喝得越多,工資不一定拿得越多。老韓的糾結恐怕也是許多望子成龍的農村家庭的共同困惑。他們曾堅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在他們心目中「讀書」往往被簡化成「上大學」,然後「上大學」又和出人頭地找個好工作捆個結結實實。按照這樣的生活邏輯,投資「讀書」就應該獲得豐厚的回報,這也是許多農村家庭「砸鍋賣鐵」供子女上大學的心理支撐,一旦這種回報變得不可預期,願望越來越難以兌現,就難免得出「讀書無用」的結論。

讀書對社會的好處或者說用處不言而喻,但對個體而言,讀書只是改變命運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泰戈爾說,「我們誤讀了世界,反而說它欺騙了我們」。所謂讀書改變命運,其實改變的是人們向上流動的機會,並非「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般立竿見影的預期「兌現」。

讀書有沒有用,上大學有沒有用,其實不需要更多的論證。讀書不能增加人生的長度,卻能增加人生的厚度;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卻能改變人生的方向。讀書、上大學未必能如父輩所願改變身份、地位和收入,但不讀書更難改變這些。

畫中話

12月17日,4名耄耋之年的泰斗級大師——楊振寧、吳良鏞、馮其庸、歐陽中石聚首清華大禮堂,應邀參加由清華大學學生會組織的「清華大學時代論壇」。

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著名城市規劃及建築學家吳良鏞,著名詩人、文史學家馮其庸和著名書法家、書法教育家歐陽中石,四位大師的年齡總和達到350多歲。科學、人文和藝術領域大師同台踫撞思想火花,並與學子對話。楊振寧說,中國學生的基礎比較好,大一時就較為成熟,而至少1/3的美國學生到大一時還沒開竅。「但中國教育太偏重訓導,這讓中國學生有個很大的缺點︰太專一,不管閑事」。

八、「讀書不肯為人忙」

作者︰向賢彪

在這個世界上,可以冠之為「神聖」二字的東西並不多,而有識之士把讀書當作自己生命歷程中神聖的事情之一,無疑是睿智的。走進書香的世界,宛若走進人類心靈的家園,展書而讀,生活就多了一種滋味,多了一抹亮麗,人生也就因此而充實和生動起來。

然而,對到底為什麼要讀書、怎樣讀書這個基本問題,不同的人因為閱歷的差異而持不同的態度。著名學者陳寅恪在80多年前給畢業生的贈言中賦詩道︰「天賦迂儒‘自聖狂’,讀書不肯為人忙。平生所學寧堪贈,獨此區區是秘方。」這個「不肯為人忙」,指的是讀書求學需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不受已成的觀念束縛,要有創見,不是為名利而取悅他人,如此方能使學術精進、學有所成。陳寅恪以此為讀書求學的「秘方」傳給後人,至今仍不失為教人如何讀書的一劑良方。

「凡是偉大的領導者都是偉大的讀書者」,伴隨他們讀書的內生動力就是獨立思考。魯迅先生說過︰「讀書應自己思索,自己做主。看別的書也一樣,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觀察。」書本里有思想,那是沉睡的「睡美人」;實踐中有思想,那是帶著泥土的「胡蘿卜」。喚醒「睡美人」,洗淨「胡蘿卜」,需要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思考,方能摒棄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不良學風,學到書本里的真知,掌握其精髓和真諦。倘若只看書而忽略思考,那正如魯迅所言,只能算是「書櫥」了。

讀書與思考相伴,方能讀出思想;讀書與知疑相隨,方能讀出境界。李贄認為︰「學人不疑,是謂大病」。因為只有疑,才生思;只有思,才啟信;只有信,才敢踐;只有踐,才能進。所以,學貴知疑,疑則有進。康熙皇帝對「囊螢」的典故有疑,令人捉來數只螢火蟲裝進用白絹縫制的口袋(練囊)里,卻發現並不能用來照明讀書,繼而嘆曰︰「讀書不可盡信也!」李四光對當年地質學界普遍流行的「中國貧油論」大膽質疑,從而提出了新的地質構造理論,並用這一理論指導我國石油的勘探工作,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石油資源匱乏的問題,摘掉了我國「貧油」的帽子。如此讀書貴疑之舉,摒棄的是盲從和輕信,確立的是獨立人格和理性思維。

今天,讀書的目的早已超越獲取知識。培育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是更重要的目的。*曾把想象力稱為「十分強烈地促進人類發展的偉大天賦」。愛因斯坦認為,想象力之所以比知識更重要,是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讀書的真諦就在于突破現有的知識和觀念的局限,造就人的更新。一旦沖破現有知識和經驗的限制,就能引領我們進入「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境;一旦沖破思想上條條框框的束縛,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就會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

*同志曾指出︰肯動腦筋、肯想問題的人愈多,對我們的事業就愈有利。民族的復興、國家的進步,離不開那些肯動腦筋、勇于創新的人們。單位的建設、崗位的勝任,也同樣容不得我們渾渾噩噩。在這樣一個拼學識、拼智慧、拼頭腦的時代,如果我們的頭腦總在休眠狀態,豈不要被人遠遠拋在腦後?如果我們遇事老愛人雲亦雲,豈不總是讓自己的頭腦跑別人的「馬」?讀書求學需要獨立思考,激活想象力,激發創新精神,干事創業亦如此。

九、永遠學習是一種品格

作者︰甘藏春

唯有學習,不斷學習,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新發展。

學習既是修身立德之本,又是干事創業之基。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超越自我、與時俱進,實現事業的進步和發展。

我們黨歷來重視學習、善于學習,始終把學習作為一項關系黨的事業興旺發達的戰略任務來抓。黨發展壯大的過程,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學習、研究*主義並用以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從而領導人民不斷推進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新中國成立前夕,在我們黨即將在全國取得執政地位、全黨的工作重心即將由農村轉向城市時,毛澤東同志號召全黨要加強學習,以適應新任務的需要。毛澤東同志還形象地將之比喻為「趕考」。30多年前,*同志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講話中,向全黨發出了重新學習的號召。他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一場深刻的偉大的革命。在這場偉大的革命中,我們是在不斷地解決新的矛盾中前進的。因此,全黨同志一定要善于學習,善于重新學習。」可以說,改革開放就是從重新學習起步的。

當前,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征。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在這樣的形勢下,唯有學習,不斷學習,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新發展。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主義學習型政黨的重大戰略任務。這既是我們黨重視學習的優良傳統的具體體現,也是應對國際國內形勢發展變化的戰略選擇。

對于年輕的國家土地督察隊伍來說,學習更具有重要意義。國家土地督察機構組建4年來,堅持邊實踐、邊總結、邊開拓,開闢了屬于自己的工作領域,建立了自己的核心業務,並在工作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規範、概念和體系。但總體來看,相對于其他比較成熟的機構和隊伍,國家土地督察機構還是一個嶄新的機構,國家土地督察隊伍還是一支年輕的隊伍,與工作職責和工作任務的要求相比仍有較大的距離,因而學習的任務更加繁重。土地資源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僅是重要的生產要素,而且具有重要的社會保障功能,關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特別是在經濟社會轉型期,許多社會矛盾都與土地問題有關。因此,國家土地督察隊伍必須認清所面臨的形勢、明確所承擔的任務,加強學習,充實知識,完善知識結構,不斷提高對土地利用和管理行為的監督能力和水平,從而掌握工作的主動權。

事業不斷發展,實踐永無止境。學習不是一時的事,而是伴隨終生的事。一個人即使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也只是為將來的學習奠定了好的起點。一個人不學習就要落伍,一個民族不學習就要被淘汰。作為一支承擔著重大歷史責任的年輕隊伍,國家土地督察隊伍必須把永遠學習作為一種品格,學習、學習、再學習。

十、眼界與讀書

作者︰趙暢

眼界之于讀書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眼界決定了讀書的目的歸宿、方式方法以及興趣效果。

周總理讀書時,提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總理的眼界為其發憤讀書作了注腳。既立志于「中華之崛起」,就必須好讀書、讀好書,時時檢點自己,提醒自己,因為「中華之崛起」所呼喚的讀書人,不僅要有報國之志,更要有報國之才。

馮友蘭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為一個學問家,做學術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這一點,對讀書人很有啟發。雖然讀書人並非一定是學問家,但讀書的眼界卻力求要高,這樣至少就不至于把讀書當作可有可無的休閑娛樂或者陷入無聊的泥潭。

眼界,也決定了讀書人讀書的方式方法和興趣效果。自古至今,讀什麼書、怎麼讀,以及怎麼防止「死」讀書,都需要從實踐出發,形成適合每個人自己的讀書方式。可以肯定,有著高眼界的讀書人,一定會結合實踐去讀那些更富價值的書籍。想一想吧,為什麼面臨金融危機,會有那麼多人去讀相關的經典著作,形成一股《資本論》熱?一個擁有高遠眼界的讀書人,還能夠牢記使命,超越功利樊籬。他們將讀書視為一件高雅而神聖之事,並從廣泛的閱讀之中、從對歷史的理解之中,獲得一種對自己時代使命的高度自信並篤行之。

讀書的眼界,自然還取決于讀書的寬度,這既關乎讀書興趣,亦關乎讀書效果。在有些人看來,終日埋頭進行科學研究的科學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實上,對生活和事業的熱愛,使不少科學家逐步成為自然美的追求者與發現者。達爾文「常常幾小時地閱讀莎士比亞的歷史劇」和「拜倫、華爾特-司各特的詩篇」;諾貝爾讀過許多名人大家的文學作品;我國數學家華羅庚、蘇步青都非常喜愛古典文學。也許對自然科學家來說,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識,會有助他們的邏輯思維變得更開闊,流轉自如。同理,文學藝術方面的專家如能多讀一點自然科學知識,在創作作品與表達自我的時候,往往也能夠更加深刻。

想起了呂思勉先生的話︰「社會科學家,他必先對現狀覺得不滿,然後要求改革;要求改革,然後要想法子;要想法子,然後要研究學問。若其對于現狀,本不知其為好為壞,因而沒有改革的思想;又或明知其不好,而只想在現狀之下,求個苟安,或者撈取些好處,因而沒有改革的志願,那還講學問做什麼?」讀書亦如斯。不打開眼界,不聯系思想實際、工作實際、社會實際,不從書籍中思考點什麼、采取點什麼、解決點什麼,那麼我們讀書做什麼?

我以為,讀書人欲從書本中汲取力量,高遠的眼界是至關重要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欣賞評論集錦最新章節 | 欣賞評論集錦全文閱讀 | 欣賞評論集錦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