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賞評論集錦 第三節  承接地氣

作者 ︰ 天聿可

本節共有十篇文章分別是︰

1、對輿情不能有「鴕鳥心態」

作者︰俞正聲

2、領導干部該自問值得群眾信賴嗎

作者︰俞正聲

3、責任制就要讓干部「自危」

作者︰阮成發

4、扎根沃土承接地氣

作者︰宣言

5、群眾工作,功夫要下在平時

作者︰趙黎平

6、黨員論壇

7、想起了那些老黨員

作者︰金采薇

8、制度比道德更尊貴

作者︰夏遠望

9、接通「地氣」,才有底氣

作者︰周強

10、「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

一、對輿情不能有「鴕鳥心態」

作者︰俞正聲

面對各類輿情,回避和敷衍,猶如把頭埋在沙中的鴕鳥,不能解決問題。正確的態度和辦法是改進執政方式、提高執政效能,加快推進信息化、網絡化建設,努力在進網用網上有突破,在育網管網上見成效,爭做敢用善用網絡的先行者

旗幟問題、導向問題,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核心問題。高舉旗幟、弘揚主流是輿論引導的關鍵所在,凝聚人心、疏解矛盾是當前輿論引導的重要任務,能否有效應對突發事件、重大輿情,是對輿論引導工作水平的重要檢驗。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微博、博客等為代表的網絡新媒體已日益成為輿論傳播和熱點聚集的重要源頭,輿論熱點的多發、突發、頻發也已成為常態。上海作為一個開放性、流動性和集聚度很高的城市,備受國內外關注,很容易成為輿情的聚焦點、熱源地。相對而言,我們的一些領導干部,在面對各類輿情時,往往顧慮太多、聲音太少。必須清醒地看到,回避和敷衍,猶如把頭埋在沙中的鴕鳥,不能解決問題;憂心忡忡、束手無策,也不是應有的狀態;正確的態度和辦法是改進執政方式、提高執政效能,加快推進信息化、網絡化建設,努力在進網用網上有突破,在育網管網上見成效,爭做敢用善用網絡的先行者。

要勇于直面群眾關注的問題,凡是群眾關心、涉及並可能影響群眾利益的,要力所能及地及時回應、給予答復。要不斷提高各類輿情應對能力,主動回應媒體關切,善于運用媒體引導社情民意。能否善用媒體是新時期群眾工作能力的重要標志。現階段,人們的思想多樣多變決定了我們必須改進工作方法,找到直接宣傳群眾、相互溝通、增加互信的新途徑。

尊重科學精神、增強法治意識是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要求。科學精神講究實事求是,有調查才有發言權,這就要求我們深入實際、深入基層,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特別是當前的很多社會熱點和輿論話題,往往涉及我們並不熟悉的政策新領域、經濟新問題、民生新矛盾、科學新前沿,需要我們加強學習、多方求證,不能偏信盲從、人雲亦雲,更不能為了「眼球效應」而故意聳人听聞。尤其需要認識到,嚴謹的調查作風、深入的專業精神,以及對新聞真實性的苛求態度,不僅是科學的新聞觀的問題,而且已經成為今天新興媒體和信息渠道紛繁復雜的環境下,主流媒體能否取信受眾、保持權威地位的立身之本。

二、領導干部該自問值得群眾信賴嗎

作者︰俞正聲

當前,群眾利益多樣,維權意識增強,社會矛盾增多,合理與不合理訴求或合理但暫時不具備解決條件的訴求混雜,加之分配差距較大,使處理社會問題的難度增加。在這樣的形勢面前,一些同志不是創新制度、改革機制、改進作風,而是怨天尤人、牢騷滿月復,對群眾訴求不理睬、不回應,使簡單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一些同志熱衷于死守部門利益或個人情面,不肯跨前一步,主動為黨分憂、為民解難,使一些群眾困難在部門扯皮中陷于無路可走;一些同志站在個人或周圍少數人的利益角度研究政策、提出問題,對基層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的利益和願望很少顧及。

在干部隊伍中出現的一些傾向性問題,亟須引起警惕和重視。

我國仍處在重要的發展機遇期,能否抓住機遇完成歷史重任,關鍵在黨,在于我們能否真正堅持黨的宗旨,克服各種腐朽思想文化的腐蝕,繼續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支持、信任和擁護的黨。每一個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都應該問一問自己,我們值得群眾信賴嗎?

要贏得群眾信任,必須嚴于律己,必須從嚴治黨。要嚴格要求。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其辭,在執行法律法規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不講條件,對干部隊伍中違反原則的利益訴求不遷就照顧,對群眾反映強烈的作風問題不漠然視之。發生了問題,該批評要批評、該檢查要檢查、該問責要問責。對干部要多談心、多幫助,批評是對干部的愛護,放縱是將干部推向火坑。

要嚴密制度。預防*,制度最重要。制度的嚴密在于配套和細化。要分析*案件的特點,舉一反三研究制度的漏洞,真正將從源頭上治理*落到實處。制度的落實必須依靠群眾,各種制度的設計必須建立在公開、透明、信息化的基礎上。

要嚴肅紀律。加大對違紀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不姑息、不放縱。對失之于軟、失之于寬的領導干部,經批評仍不改正的,就不能擔任領導工作。要強化個人申報制度的嚴肅性,對故意隱瞞事實真相的,即使隱瞞的事實不足以按黨紀政紀處理,也應因其對組織不忠誠老實,調離關鍵領導崗位。

這是我們對待反腐倡廉建設應該有的基本態度,也是今年狠抓從嚴治黨工作必須堅定的決心。

三、責任制就要讓干部「自危」

作者︰阮成發

每一個領導崗位,都是黨和人民賦予的重大職責,都是一份重托,我們必須胸懷敬畏之心,必須以誠惶誠恐的心情、大恭大敬的姿態對待

今年春節過後,市委就投資環境進行了一個多月的專題調研。結果反映,武漢投資環境的問題,感覺就像人病了不舒服卻查不出病因,有一種「重癥肌無力」的感覺。各方面的問題都有,但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是干部作風的問題。不痛下決心,不堅決解決,武漢不可能跨越式發展。

在我們周圍,出了問題無人負責的現象可以說仍然比比皆是。有的對問題視而不見,置若罔聞,非要領導批示、群眾投訴、媒體曝光才去解決;有的解決問題不認真,得過且過,導致同一問題反復出現;有的怕事、避事,躲責任,當老好人,推一下動一下,甚至推三下才動一下。

責任重于泰山。武漢能否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看我們履行職責的情況。無論大責任、小責任,大家都盡職盡責,我們的事業就一定會成功。盡責,就要分清責任;失職,就要追究責任。

公務員是受人尊敬的職業,一個崗位許多人爭。但不能坐上這個崗位不珍惜。每一個領導崗位,都是黨和人民賦予的重大職責,都是一份重托,我們必須胸懷敬畏之心,必須以誠惶誠恐的心情、大恭大敬的姿態對待。無數事實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面對崗位,你不敬畏它,它就拋棄你!有功有績必褒必獎,失職瀆職必究必罰,只有把履責和問責結合起來,才能確立良好的責任導向,才能讓干部有責必負,增強責任心、提高責任意識。

市委、市政府已決定改革目標管理、績效考核辦法,將干部科學評價與目標績效管理結合起來,並且按照「精簡指標、提高標準、拉開差距、獎優懲劣」的思路進行改革。45%的優秀、全部合格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優秀的只能有15%,良的35%。落後單位將亮黃牌,連續兩年黃牌,主要負責人免職。有人講這會不會導致「人人自危」?我要說,在責任制面前,我們干部「人人自危」有什麼不好?干部不「自危」,松松垮垮,說話不算話,群眾就會遭殃。我們都殫精竭慮,盡職盡責,群眾才會滿意。

盡職盡責抓落實,當前要特別倡導深入一線、靠前指揮的良好風氣。什麼是一線?崗位、職責最需要你去的地方,就是一線。要把一項工作抓好,光听匯報、翻簡報、看調研報告,只靠文件部署、會議落實,遠遠不夠。要通過建章立制,把深入一線、靠前指揮的要求制度化。

四、扎根沃土承接地氣

作者︰宣言

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毛澤東同志曾經形象地把共產黨人比作種子,把人民比作土地,強調我們黨只有同人民結合起來,才能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這種扎根沃土、承接地氣、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緊密聯系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讓我們黨贏得了人民群眾的熱情支持和信任,也是我們在新形勢下做好各項工作的有力法寶。春節期間廣泛開展的「走基層、送歡樂」活動,是新聞文藝工作者堅持群眾路線,貫徹「三貼近」要求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只有扎根沃土、承接地氣,才能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才能把工作做到群眾的心坎上。

扎根沃土、承接地氣,就是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要牢記人民群眾是我們的根、我們的本,把對群眾的真摯感情轉化為深入基層的熱情、服務群眾的激情。只有從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才能自覺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想問題、辦事情,做到以人為本、執政為民。那種對上「看天氣」,對下「耍霸氣」,辦公室里「找靈氣」,卻唯獨不到基層群眾中「接地氣」的做法,只會越來越遠離群眾,成為離地的花草、空中的樓閣。

扎根沃土、承接地氣,就是要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求所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扎根基層群眾的沃土,才能充分了解基層的改革實踐,檢驗政策的實際效果,把我們的資源用到刀刃上;只有承接基層的地氣,才能深刻感悟社會的發展變化、準確把握群眾的思想脈搏、及時反映群眾的呼聲和要求,更好地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于天。我們既要善于解疑釋惑、疏導情緒,也要多辦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辦成舒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的好事。

扎根沃土、承接地氣,就是要向人民群眾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源頭活水在基層,閉門造車難合轍。基層的經驗最鮮活,基層的措施最有效,基層是最好的課堂,人民群眾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從人民群眾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基層的大河中模索「石頭」,在群眾的實踐中發現「金子」,才能不斷創新我們的工作,使路子越走越寬廣,事業越來越興旺。

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深入基層不能淺嘗輒止,群眾工作必須常抓不懈,要堅持把感情融匯到基層、把鏡頭聚集到基層、把工作落實到基層,使走基層、下基層機制化、常態化,在為基層服務、為群眾服務的事業中不斷做出新貢獻。

五、群眾工作,功夫要下在平時

作者︰趙黎平

現在我們許多工作包括群眾工作還是運動式的,抓一陣緩一陣、緊一陣松一陣。群眾工作要有硬任務、硬指標,有剛性要求,有一套整體的系統的制度,把工作做在平時

在去年偵破一系列大難要案過程中,我們更加真切地感到人民群眾的可親可敬和群眾力量的偉大。離開群眾,「警不知民、民不支警」,我們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為繼。

警民關系不和諧的主要方面在公安機關,和諧與否的決定權在群眾。構建和諧警民關系的核心是使群眾滿意,向群眾要警力、要戰斗力,我們要實現三個轉變。

由表面向深入轉變。扶助、救濟生活困難群眾是社會主義道德要求,公安機關和公安民警理應踐行。但就構建和諧警民關系來講,有益但非「本利」。老百姓評價公安機關的標準有很多,但主要有三條︰居住的環境安不安全,遇到公安機關管轄的事情能不能得到公正解決,辦理相關行政服務事宜是不是方便快捷。這是公安機關的本職。我們要立足職務正業、抓主業,才能真正贏得民心、贏得尊重。

由運動式向長效型轉變。群眾滿意度的提升、和諧警民關系的建立也是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要真正贏得群眾滿意,在于日常工作的點滴和持久的累積。現在我們許多工作包括群眾工作還是運動式的,抓一陣緩一陣、緊一陣松一陣。我們要切實轉變作風,轉變工作方式,把工作做在平時。群眾工作要有硬任務、硬指標,有剛性要求,有一套整體的系統的制度,保證功夫在平時,漸行漸長,功到自然成。

由被動向主動轉變。開展任何工作,人是決定性因素,自覺主動又是「人為效果」的先決條件。首先要真正理解「群眾在我們心中分量有多重,我們在群眾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的道理,並切實轉化為立警為公、執法為民的具體行為和實踐,把公安工作中接觸和聯系的群眾當親人對待。要懂群眾語言、懂群眾心理、懂溝通技巧,對不同群體和對象,都能做到進得了門、談得上話、交得了心。

六、黨員論壇

1、節日防腐把好「情」字脈——作者︰孟勇

中秋佳節剛過。在節日里,親朋同事間,或相約聚餐,或互送一點小禮物,表達情誼本無可厚非。但每逢節日,卻常有一些明顯超出正常範圍的「人情往來」。有的黨員干部或礙于朋友情面,或怕傷了同事情意,未識破「情」字背後的意圖,埋下了「節日*」的禍根。

「節日*」披上「情」字外衣,給「糖衣炮彈」打上溫情的包裝、選擇「節日氣氛」來給行賄行為遮丑,因而往往更有誘惑力、隱藏性。因情送禮,讓人感覺收下無可厚非,而且禮越厚,情愈重。禮不收,顯然是要得罪「送禮人」,于人臉上無光,于己囊中無利,鋌而走險,收下這筆「人情賬」。黨員干部只有拒絕靠「情」字開路的「節日*」,才能更好地保持廉潔。

清醒把好「情」字脈。作為黨員干部,要時刻保持對「節日*」的清醒認識。一方面要將「虛情」看穿,將「假情」識透,對待扯著「情」字搞節日*的人,做到鐵面無私,決不留情面,正自身、警其人;另一方面,對待親戚、朋友和同事要有節制地用「情」,不被「情」所困。

自省過好「情」字關。黨員干部要常懷自省之心,時時告誡自己︰法理不外乎人情,但假「情」搞貪污*卻是法理不容;勿以惡小而為之,一些傳「情」的「小意思」,往往是*墮落,走向犯罪深淵的前奏。

督懲斬斷「情」字鏈。通過健全完善反腐倡廉的體制機制,發揮各方面監督力量的作用,加強對「節日*」的監督力度,斬斷以「情」傳「腐」的*鏈。

2、黨員勿忘黨齡——作者︰李海生

前不久,筆者和一位老黨員聊天,當問起其黨齡時,這位老黨員一臉茫然。

這種現象並不鮮見。一些黨員能隨口說出自己的出生年月,而對自己的黨齡卻模糊不清。

黨齡,記錄的是黨員成為正式黨員後所經過的年數,代表著一個黨員在黨內生活和工作的實際經歷,更是其思想成熟和政治覺悟程度的一種象征。但是,一些黨員往往將年齡牢記在心,對黨齡及入黨時間卻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淡忘。客觀分析,黨員淡忘黨齡,大抵有如下幾個方面原因︰一是黨齡使用頻率不高。黨齡不像年齡一樣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致使一些黨員記得自己年齡,而忽略自己的黨齡。二是黨齡作用不明顯。黨齡在工作中,特別是在干部的選拔任用中,不是一項硬指標。三是有些黨員的意識不強。認為牢記黨齡沒有什麼重要意義和作用,以致忘記黨員身份和年齡。

在黨憂黨,在黨為黨。身為黨員一日,就應為黨盡責一天,牢記自己的黨齡是一名黨員的本分。記不清黨齡,恰恰從一個側面印證︰有些黨員的確存在黨員意識淡薄的問題。希望黨員的黨齡問題能夠受到重視,強化黨員對黨齡的認識,在對黨員的日常管理中,及時開展一些活動,比如通過為黨員過政治生日、發送政治生日的祝福短信等提醒黨員勿忘黨齡,加強教育,牢記黨員身份,強化黨員意識,更好地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3、「要求了」≠「落實了」——作者︰秦繼成

近聞,上級工作組到某部門的下屬單位檢查安全管理工作,接連發現了多項問題。跟隨檢查的該部門一位領導連續道出「我早說過」的言辭︰當發現一單位丟失了一些消耗性的器材,他講,我早說過要更換庫房的門鎖,強化值班人員的責任心;當發現另一單位個別人員存在違規飲酒等問題,他又講,我早說過要加強法規方面的教育,絕不可掉以輕心。

左一句「我早說過」,右一句「我早說過」,看似對工作很負責任,其實是作風浮于表面,辦事敷衍塞責。說他沒有抓,他「早就說過」;說他抓了,問題卻接連不斷。可見,如此靠「嘴」做工作、抓落實的危害顯而易見。

抓工作「早說過」很有必要,但僅僅躺在「我早說過」上睡大覺顯然不行。「說過了」不等于「做過了」,「要求了」不等于「落實了」。尤其是在基層,不僅內容千頭萬緒,而且問題容易出現反復。領導干部在搞建設、做工作、抓落實的過程中,既需要統攬全局拿出方案規劃,明確標準要求,還需要一線調研和實地查看,必要時要與基層一道出謀劃策,同抓落實。倘若「說過」後忽視了撲子抓落實,無論你說得再「早」,恐怕都會無濟于事。

4、小細節更值得關注——作者︰劉偉雅

創先爭優活動中,有些單位往往重視在崗位職責、工作業績上創先進、爭一流,而忽略了為民服務中的「小細節」,有的窗口服務行業的黨員干部板著面孔辦事,冷言冷語答復,對不能辦理的事項生硬拒絕,讓群眾覺得到黨委政府部門辦事很難;有的窗口不明示要辦事項具體需要走哪些程序,讓群眾得跑幾趟冤枉路才能辦成。結果,好事、實事盡管辦了不少,卻不能令群眾完全滿意。

其實,小細節更能影響與群眾的關系。群眾到機關單位辦事,本來就對部門職責、人員分工、各種手續和程序不夠了解,既不清楚找哪些部門,又不清楚找哪些人,需要工作人員主動服務和耐心解答,而且這也是單位工作人員的職責所在。但如果工作人員在接待群眾時,表現出態度冷淡、極不耐煩,甚至對不能辦理的事項不說明理由,簡單粗暴地斥責和拒絕,甚至故意刁難前來辦事的群眾,即使再辦多少件實事,也難以挽回群眾對工作人員及機關單位「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不良印象。

為民服務中的小細節,從小的方面說,反映了一個單位工作人員的素質和作風;往大了說影響一個單位甚至是一級組織的形象。創先爭優活動須求實效,讓群眾滿意。為此,就要格外重視工作中的小細節,重視和群眾交往中的小細節,用實際行動贏得民心,在群眾中樹立良好形象。

5、別拿「試點」當「示範」——作者︰王秀根

試點工作是領導機關指導下級開展工作的一種重要手段,其目的是為了「突破一點,取得經驗」,並「利用這種經驗去指導其他單位的工作」。然而,近來個別單位在開展試點工作上出現一些不和諧的音符,不在「試點」上下功夫,而是在「示範」上做文章,甚至出現工作還未開展,經驗就已「出爐」的怪現象。

「試點」既然是「試」,就可能有成功有失敗。換句話說,成功是抓試點的結果之一,失敗同樣也是抓試點的結果。成功了,就懂得了應該做什麼和應該怎麼做;失敗了,則應吸取教訓,避免以後再次犯錯。有的單位把「試點」當成「示範」,主要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名利思想作怪,想通過抓試點造聲勢,向上級匯報成果,顯示自己抓工作力度大、「政績」突出。二是思想觀念守舊,思維方式滯後,習慣于按老套路、老經驗、老辦法指導工作,名為「試點」,實則舊瓶裝新酒,沒有什麼新思路。三是惰性心理驅使,不願下大氣力抓落實,而是事先設計一套路子,依托某個單位走個過場,經驗一報便萬事大吉,只等收獲上級「贊譽」。

解決「試點」變「示範」問題,就得切實端正工作指導思想,建立科學的考察機制,糾正凡試點就必然成功的觀念,鼓勵大膽創新嘗試、善于在探索中總結經驗教訓,真正讓試點開花結果、惠澤全局。

6、「領導小組」不是擺設——作者︰高平熙

很多地方為完成某項重點工作或需要各部門齊抓共管的整體工作,往往成立由主要領導及各相關部門一把手組成的工作領導小組,用來加強對該項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工作指導,確保該項工作順利推進、取得實效。

然而,在工作中,有的領導小組確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或是只在動員會和表彰會上露露臉,工作中卻不見身影。具體的工作也都是主管部門在做,其他成員單位往往只掛個虛名,主管部門撥一撥轉一轉,或者干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一副與我無關的模樣。

這些徒有虛名的成員,其實質就是黨性不強,責任意識和團結協作意識不強的表現。他們老認為這事不是自己牽的頭,是人家主管部門的事,工作上推諉扯皮,不聞不問,能少管就少管,能少干就少干。其實,被列入領導小組的領導干部及相關部門,在某項工作中都擔負著一定的職責,扮演著重要角色,只有各成員單位同心協力,積極配合,才能確保該項工作的順利完成。如若各成員單位能推則推、退避三舍,工作肯定會大打折扣,往往雷聲大雨點小,從而導致工作推進不力、阻礙工作進程,貽誤發展良機、難見成效。

因此,領導小組的成立,要讓各成員單位定準自己的位置,明確各自的職責,主動配合,積極工作,為某項工作的推進努力發揮各自作用。要建立工作調度和問責制度,對于在工作中履行職責不力、工作成效不明顯的成員要及時跟蹤問效,確保各成員單位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唯有如此,領導小組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也才能收到推進工作、助力發展的成效。

七、想起了那些老黨員

作者︰金采薇

采寫楊善洲報道的記者發來短信,說這是他所見到的一位聖人。我理解這種崇敬的情感,但確切地應該說,楊善洲具有聖潔的品格。

楊善洲屬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生的那代人,我們通常稱他們是「老黨員」。他們中不少人已經過世,健在的已是垂暮之年。他們有著不同的經歷,卻有著一樣的精神特征。上至周恩來總理,下至縣委書記焦裕祿,共產黨員總是相似的。他們很少被當作先進人物,也無從得到表彰,因為楊善洲的故事在那個年代是黨員干部的集體自覺。

對黨員干部來說,「共產黨人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沒有任何特殊利益」,這是鐵鑄的信條,不用強調也不必要求,它是發乎內心的。所以,沒有人把哪怕是公家一節電池往家里拿,有的是把蓋好的房子先分給群眾;沒有人願意向組織上張口要官位、要待遇,有的是傾其所有,把錢拿出來支援國家建設;沒有人眼楮長在腦門上,對群眾吆五喝六,有的是走進老百姓柴門,同吃同住同奮斗。

由于時代隔膜,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也許楊善洲所做的一切似乎不那麼好理解︰哪有不要分文好處的招商引資,哪有不計報酬的一生投入,哪有不為家庭兒女考慮的長輩。但從那個年代過來並和那些老黨員一起工作的人們,對此絕不陌生。焦裕祿、楊善洲們何止萬千。人們對黨員干部本質的認識就是如此。黨員這個稱號,足以喚起舍生忘死的勇氣。不如此,反而讓人難以理解。

時代變遷造就了過去與現在的不同。我們巡游網絡時會感到生產力聞所未聞的發展速度。我們應該享受聲光電化的豐富多彩,也應該拋棄陳舊過時的思想觀念,追逐現代化的腳步。這都沒有問題。當然從大的歷史觀來看,時代的變化,相當短暫,也是一個過程。人還是那些人,心還是那顆心,追求真善美的信念依然恆久不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沒有隨著共產黨執政而改變。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始終是先賢們的理想。其實,即使是聖潔的品格也不是遙不可及。楊善洲的聖潔,並非因為他做了什麼不尋常的事。他的高尚一點也沒有奇跡、壯舉的意味。他的不同尋常在于他對黨、對人民有著別于他人的深刻體悟。馮友蘭說,人有四境︰自然、功利、道德、天地。一個人順著本能和習俗就可以做很多事情。利他可能不是最初的動機,這也未必意味著不道德。還有一種人,始終把自己看成社會整體的一部分,他們所有言行出于一個樸素的想法,一個人活著是為了使別人更美好,期望通過自己的奉獻給大家帶來幸福。共產黨的文化,共產黨人的傳統,領導干部的修養,本該如此。這個信念固化在心里,外化為行動,也有了不一般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一個人的職位可能很平常,事業很平凡,但聖潔與高尚傳達的感動卻有驚人的力量︰它是旗幟,在無數人心里飄揚;它是燈塔,為迷茫的人們照亮前路;它是標桿,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

今年將迎來建黨90周年,一時間政黨建設成為顯學。人們不難發現,世界上絕少有哪個政黨把公而忘私、奉獻犧牲作為對黨員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極少有哪個政黨對黨員進行持續不斷的黨性和黨的修養教育。黨的歷史波瀾壯闊,而在歷史活動中一代代共產黨員是最鮮活的部分。我們走過彎路、跌過跟頭,甚至犯過大的錯誤,但老百姓不離不棄,始終圍繞在黨的周圍,原因可以說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條,是因為他們看到像楊善洲一樣的成千上萬的共產黨員,以他們的忠誠守護著堅定的信念︰為中國人民謀幸福。

回望那些漸行漸遠的老黨員親切的背影,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應該更加清醒地認識到,這是我們黨成為領導核心須臾不可或缺的政治優勢。

八、制度比道德更尊貴

作者︰夏遠望

河南小伙牛治康深圳救人血染街頭。擔心遭到報復,被救女孩不願出來作證,導致單位為其申報「見義勇為」一事蒙上陰影。(見12月16日《廣州日報》)

遭遇不願作證的並非小牛一人︰11月,長春一男子幫忙抓小偷致兩處骨折,失主不願作證;12月,昆明一老人被公交車撞死,滿車乘客無一人願意作證……

一方是見義勇為,另一方是拒絕作證,似乎形成鮮明道德反差,然而這只是道德問題麼?一兩個人不作證,或可歸為道德原因,滿車人不願舉證,難道滿車人都道德有問題?事實上,社會中道德高尚或品質惡劣的人都只是少數,芸芸眾生,皆有趨利避害的本性,若在某類事件處理上出現群體性「道德偏差」,與其進行道德批判,不如從制度上找根源。

當事人不願舉證,顯然制度上存在問題︰其一,證人人身安全缺乏具體法律保護措施;其二,缺乏誤工費、交通費等經濟補償和獎勵制度;其三,缺乏強制證人出庭作證措施。此外,對執法機構的不信任,也導致不願舉證,如深圳救人事件,報警兩小時後警察才趕到,而事發現場的攝像頭又「恰好」壞了,如此效率作風,難免影響當事人舉證積極性。

道德如花朵,制度是土壤,制度缺失,必導致道德危機。公司進退、獎懲機制不合理,多數員工必出現責任心缺失,忠誠度低等問題;舉證法規粗糙,必使見義勇為者減少,牛治康雖受刀傷不後悔,然而其他遭遇不公的英雄們,今後是否都還「路見不平一聲吼」?這個真不知道。

制度比道德更尊貴。舉證法規完備,不願舉證現象就會減少很多,企業管理科學,員工自然更敬業、負責,一個完善的制度,能讓大多數人在群體行為中更加積極。一味強調道德意義,或拔高道德標準,只會讓更多人放棄做好人。

九、接通「地氣」,才有底氣

作者︰周強

要增強貼近群眾的親和力,善于用群眾語言做群眾工作,與群眾說話要說得上去,做群眾思想工作要做得下來,群眾的意見要听得進去

重視、善做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制勝法寶,能不能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是對各級干部能力素質水平的綜合檢驗。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把群眾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把群眾呼聲作為工作第一信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永恆主題。

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首先要「接地氣」,就是要牢固樹立群眾觀念,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帶著感情和責任,深入了解群眾疾苦,把群眾的呼聲作為工作第一信號。接通了「地氣」,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才能及時掌握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

接通「地氣」,做群眾工作才有底氣。當前我們有少數干部群眾觀念淡薄,服務意識淡薄,政策法紀觀念淡薄,對群眾疾苦不聞不問,見困難就縮,見問題就推,見矛盾就躲,甚至胡亂作為,與民爭利。結果必然是見到群眾心里發虛,沒有底氣,不知道怎樣去做群眾工作,這種狀況一定要改變。

各級干部要增強貼近群眾的親和力,善于用群眾語言做群眾工作,與群眾說話要說得上去,做群眾思想工作要做得下來,群眾的意見要听得進去。要創新工作方式方法,綜合運用法律、政策、經濟、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協商、疏導等辦法,注重運用現代科技,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把群眾當親人,把群眾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去對待、去重視、去解決。要認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大力弘揚正氣,真正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好,更加心齊氣順。

揚正氣,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決策的根本依據和衡量決策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進一步建立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做到有明顯不穩定風險的政策不出台、絕大多數群眾不支持的項目不立項、勞民傷財的事情堅決不干;需要進一步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善于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矛盾,依法保障群眾權益,保障社會公平正義;需要每個干部都嚴格依法辦事、按政策辦事,尊重人民群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權利,保障人民群眾在就業、收入、財產、教育等各方面的合法權益;需要各級各部門牢牢抓住涉及群眾權益的實際問題,及時發現、妥善處理各種矛盾糾紛,堅決打擊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

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

1、「走轉改」的啟示

作者︰沈小平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開啟,一大批來自基層、清新樸實、生動鮮活的報道受到社會各界好評。「蹲點」、「一線」、「民聲」、「民情」、「體驗」,這些「三貼近」特色鮮明的關鍵詞頻繁出現在新聞媒體新開設的欄目中,讓人有如沐清風之感。

到基層去,是轉變作風、改進文風的一把鑰匙。不僅是新聞單位,其他機關單位、黨員干部都應該這樣,防止和糾正作風飄浮、月兌離群眾,真正把身子沉下去,大力整治文風會風,提倡開短會、講短話、講管用的話,更有效地促進問題和矛盾的解決,扎扎實實踐行執政為民理念。

當前,在一些黨政機關文件、領導干部講話和文章中,文風上存在的問題仍然很突出︰一是長,二是空,三是假。文風不正,嚴重影響真抓實干、影響執政成效,耗費時間和精力,耽誤實際矛盾和問題的研究解決。不僅損害講話者、為文者自身形象,也損及黨的威信,導致干部月兌離群眾、群眾疏遠干部,使黨的執政主張在群眾中失去吸引力、感召力和親和力。

走進基層,才能把握群眾的思想脈搏,養成回應群眾關切的文風。坐在機關大樓里感受不到群眾安危冷暖,也培養不出與群眾的深厚感情。「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盼我有所辦」。只有深入基層,才能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和就業、就醫、就學、養老還有多少困難,社會上還有多少「零就業」家庭、困難家庭,才能知道老百姓當前對改善民生是多麼的期待,也才能找到我們工作的著力點。現在一些文件、講話、文章被群眾戲稱為「鏡中之花、水中之月」,沒味、沒用,听不明、看不懂,最大的要害就是沒有回應群眾的關切和訴求。

群眾是語言大師,老百姓的話最生動、最活潑、最有生活氣息。走進基層,才能掌握和運用群眾的豐富語言,養成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風。如果只是坐在辦公室里遣詞造句、苦思冥想,語言就會干癟枯燥,文章就會索然無味。不能和群眾談心,你說的話群眾听不懂,怎麼會有感召力?怎麼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同百姓「嘮嗑」,才能說出「家常話」、抒發百姓情。深入了群眾,就來到了智慧的大課堂、語言的大課堂。

寫文件、作報告、發表文章,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辦法從哪里來?一不能只靠坐在機關大樓里拍腦袋作設計,二不能只靠「筆桿子」查資料編材料,只能從調查研究中來,從群眾的實踐和創造中來。人民群眾生活在基層,對體制弊端了解最多,對民生疾苦感受最深,對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最有切膚之痛,什麼事應當辦,什麼不能辦,什麼是當務之急,什麼事應當暫緩,他們最有發言權。無論經濟社會發展到什麼階段,通訊手段多麼先進便利,都代替不了親身感知和直接體驗。

如果我們的各級機關干部都以基層為念,都能眼楮向下、撲子,作風與文風必有切實的變化,干部與群眾的感情必定更加親密。

2、「改文風」不僅是「改文字

作者︰李拯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文風如何改?

從冗長空洞、言之無物、刻板生硬的風格中走出來,學會使用人民群眾清新樸實、生動鮮活、具有生活氣息的語言,用群眾話說群眾事,這是改文風的題中之義。

然而,我們也發現,有些人雖然文字很「樸實」、表達很「通俗」,卻始終讓人感覺隔著一層,仿佛走馬觀花。這也說明,改文風不僅是改文字,如果只是用群眾的語言、日常的俗語為文章添彩,而自己卻始終徘徊在人民群眾的心門之外,這樣恐怕依然有違改文風的初衷。

正如中央領導所言,「要善于用普通百姓的視角觀察問題,用群眾樂于接受的方式闡述觀點,平等交流、平易近人,防止居高臨下、自說自話。」改文風的背後,更深層次的是思想作風的轉變,是對自身位置的重新打量。

在這個意義上,「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一個邏輯整體,只有不斷深入基層,切實轉變作風,在思想上尊重群眾、在感情上親近群眾、在工作上貼近群眾,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文風,使我們的文章不僅有泥土的芬芳,更具備泥土的厚重。

3、「在路上」應為常態

作者︰辛士紅

「新聞在路上,記者是行者。」選擇當一名記者,也就選擇了做一個永不疲倦的行者。

當前全國新聞戰線正在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一大批記者行走于基層的路上。許多讀者感到,新聞變得「有嚼頭」了,但又擔心「走轉改」活動像是一陣風,轟轟烈烈之後,很快風消雨歇。這種擔憂不是沒有道理。如果說走是記者的常態,那麼「在路上」就應該常態化。

老一輩新聞工作者鄧拓曾經勉勵記者︰「你們應該走出報社的大門,深入群眾,廣泛交朋友。」走基層,原本就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所系、分內之事,「在路上」也理應成為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狀態、精神追求。只有「在路上」,記者才能做到「在現場」「在見證」「在記錄」,才能履行「船頭瞭望者」的天職。

正如流動不居的長河,基層的生動實踐異彩紛呈,「拔足再濯,已非前水」;正如太陽每天都是新的,每一篇新聞作品都不能重復,「千家說盡何需我,獨有膽識向洪荒」。熱愛並忠誠新聞事業的記者,正充滿激情地跋涉在漫長的路上。因為新聞在前方,讀者在期待。

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當記者「在路上」成為制度化、規範化、常態化時,奉獻出的新聞作品一定會更加鮮活生動,文風一定會更加清新動人。

4、帶著感情走基層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員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一個多月來,隨著「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深入開展,編輯記者們在田間地頭、工廠礦井,以實際行動探尋「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真實答案。

人民是我們黨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也是各項事業興旺發達的源泉。「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是*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提出的時代要求,也是「走轉改」活動的思想根源。從根本上說,新聞工作屬于人民、為了人民,本質上就是群眾工作。「走轉改」活動要求新聞記者以深厚感情對待群眾,以高度自覺服務群眾,既是貫徹落實中央精神,也是新聞事業實現更大發展的必然選擇。

當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傳播格局深刻變革,受眾需求更加多元,一方面工作條件大為改善,采訪手段更為先進,另一方面也對新聞工作更加貼近群眾、更好服務群眾有了更高期待。那種鼻孔朝天的「老爺記者」、隔窗看景的「車輪記者」、閉門造車的「文件記者」、粘貼復制的「電腦記者」,其作風飄浮、文風僵硬的背後,是丟棄了群眾觀點,放棄了群眾立場,月兌離了群眾路線,遺失了基層這個最大的新聞源,忽略了群眾這個最重要的新聞主體,也割斷了新聞工作者與群眾的情感臍帶。

因此,「走轉改」活動,實質上是在新的發展階段,賡續新聞界「接地氣」、「抓活魚」的好傳統,進一步樹立群眾觀點、站穩群眾立場、執行群眾路線。只有深入群眾生產生活,才能走進群眾內心世界;只有了解百姓生存狀態,才能體會群眾冷暖訴求;只有感受群眾喜怒哀樂,才能把握群眾所思所盼。帶著感情走基層,加大民生報道分量,增強采寫百姓故事力度,才能更好地服務群眾。

從範長江提出「一張報紙,一個記者,其基礎在群眾,前途也在群眾」,到穆青以「勿忘人民」激勵青年人,再到「走轉改」提倡「同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激蕩著不變的赤子情懷。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今天的新聞工作者更需要帶著感情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改革建設的關節點、抓住人民群眾的關注點、把握服務人民的著力點,以卓有成效的新聞輿論工作,匯聚起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力量。

5、帶著責任走基層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員

為什麼要「走轉改」?為什麼首先選擇新聞戰線?活動初期,或許有人會這樣問。

「離泥土越近,越有生命力」、「接地氣才能長靈氣」……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後,有些問題自然會有答案。但倘若僅在這個層面思考,還未能領會「走轉改」活動的深刻內涵。

*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處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對社會精神生活和人們思想意識有著重大影響。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信息傳遞和獲取越來越快捷,新聞輿論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新聞媒體被視為我們黨的重要執政資源,影響國家全局、關涉長治久安。「走轉改」活動正是要通過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更好地發揮「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功能。

新聞工作者要以強烈的政治意識,帶著責任走基層。只有認識到這種責任,新聞媒體才能在社會轉型期,發揮統一思想、凝聚力量的作用;在矛盾凸顯期,發揮解疑釋惑、平衡心理的作用;在戰略機遇期,發揮鼓舞人心、振奮精神的作用,使新聞媒體成為黨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承擔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莊嚴使命。

也只有帶著這種責任,新聞工作者才能在「走轉改」活動中,真正解決為大眾還是為小眾、走上層還是走基層、跑熱門還是跑冷門的問題,從而了解改革發展的關節點、抓住人民群眾的關注點、把握服務人民的著力點,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匯聚起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力量。

*革命時期,我們黨以「一支筆」喚起工農千百萬,成為奪取革命勝利的重要法寶;改革開放初期,正是新聞媒體展開的真理標準大討論,推動了改革開放大幕的開啟;進入新世紀以來,新聞工作者以卓有成效的工作引領輿論,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營造了良好氛圍;今天,在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新聞媒體依然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從歷史的視野中感受使命之大,在時代的挑戰中體會責任之重,幾十萬新聞工作者必將在「走轉改」活動中,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

6、帶著思考走基層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員

「在基層,能發現一個復雜而深刻的中國。」「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中一些記者對基層的感受,說出了「走轉改」活動對新聞工作的重要意義。

基層是國家和社會的毛細血管,最壯闊的變革在這里呈現,最新鮮的探索在這里發生。從老企業轉型到新農村建設,從邊疆牧區到城市社區,無數基層構成新聞工作的時代景深。要深刻認識基本國情、深切了解人民群眾,就需帶著思考沉下去。只有以敏銳的目光、敏捷的思維,在千頭萬緒中把握社情民意、在千變萬化中扣緊社會脈搏,新聞工作者才能書寫時代的篇章。

開展「走轉改」活動,就是要推動新聞工作者深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加深對國情民情黨情的理解。如果心中沒有思考,胸中沒有全局,走基層就難踩到「實處」。或是蜻蜓點水,把不準政策的脈,點不到社會的穴;或是以偏概全,分不出主流支流、弄不清來龍去脈;或是一葉障目,看不明改革發展大勢、模不透治國理政全局。走基層時,能不能由點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僅是能力和水平的檢驗器,更是思想和作風的試金石。

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攻堅期、發展關鍵期,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住房難、看病難、上學難,民生需求如何保證?破制約、調結構、變方式,經濟發展如何轉型?流動快、攤子大、欠賬多,社會管理如何創新?帶著思考深入基層,*度看問題、多角度解難題,推動社會進步、時代前行,這是新聞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更是新聞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問題是時代的口號。思考最峻切的現實課題,反映最熱切的時代呼聲,這是黨的新聞工作者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帶著對摧毀舊世界的思考,蕭楚女揮灑「字夾風雷,聲成金石」的慷慨文字;帶著對解放工農大眾的思考,惲代英留下與人民「聲入心通」熱血篇章;帶著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思考,鄒韜奮寫出為社會「盡忠代謀」的激情著作。新時期的新聞工作者,需要賡續這樣的傳統,帶著思考走向基層,不斷發掘與時代的契合點、與群眾的共鳴點,以黨和人民賦予的新聞報道權、輿論監督權,為黨立言、為國盡責、為民造福。

7、帶著追求走基層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員

人是要有一點追求的,但追求不是臆想玄談,需要有立根之基,成長之徑。當名記者、名編輯、名主持人、名評論員是新聞工作者的追求,那麼追求的夢想在何處生長?

「在這不宜人居的地方,他們在本職崗位上寂寞地堅守,令人動容」、「一份艱辛的耕耘才有一份平實的收獲,但這些樸實的村民卻仍然散發著平和淡定、樂觀向上的熱力,讓我頓悟」。對于不少記者來說,在「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實踐中,哪怕是短短數天走基層的經歷和感受,也足已在心靈深處掀起一場震撼。這正是基層的力量所在,它深刻地表明,基層才是新聞工作者實現夢想的價值坐標和成長土壤。

基層是新聞生命的源泉、記者成才的沃土。範長江深入中國大西北,真切感知人民困苦,寫出的新聞名著《中國的西北角》今天讀來依然力透紙背。穆青奔波在蘭考大地,長著「八路軍的腿,老百姓的嘴」,寫出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感動幾代人。無數新聞前輩的成長之路告訴我們,新聞報道的感染力有多強,要看扎到基層的根有多深;新聞記者的追求夢想有多大,要看他所深入的基層有多廣。

今天的中國,廣袤的基層一線有著機關大樓里感覺不到的清新氣息,火熱的改革建設實踐有著書本里感知不到的鮮活故事。記者只有走在基層,跑在基層,扎根在基層,腳上沾土,心貼著心,才會把基層當作最好的課堂,把群眾當作最好的老師,從社會實踐的豐厚土壤中獲取養料養分,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創造中汲取智慧力量,在向實踐、向群眾學習中提高新聞素養能力,在磨礪意志、強化作風中讓夢想飛得更高更遠。

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走基層已經不能當成一個活動參加即可、一項任務完成就行、一次實踐經歷就成,而是要帶著追求,把基層作為自己成長成才的基石、夢想騰飛的平台,把個人追求融入為黨的新聞事業不懈奮斗之中,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實現人生的價值,去展現生命的風采。

8、帶著真誠走基層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員

通過走進基層、感悟實踐,使新聞工作者得到鍛煉、受到教育,進一步提高服務大局、服務人民的水平,這是「走轉改」活動最根本的目的,也是最主要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所謂「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走出高樓大院、跳出文山會海、走進基層的廣闊天地,新聞工作者不僅要關注能力問題,更要重視態度問題。以何種態度走基層,直接關系到新聞工作者能否真正「拜人民群眾為師」,決定著「走轉改」活動的進展和成效。

現實中,一些新聞報道之所以難以動人,甚至被批評為「假大空」;之所以抓不住要害,寫成了浮光掠影的見聞游記;之所以不被群眾認可,不受市場歡迎,不僅因為沒有走下去,或者缺乏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沒有認清角色、擺正位置。有的把采訪當作例行公事,走馬觀花;有的到了田間地頭、街道社區,依然高高在上,這樣的「老爺記者」群眾顯然不歡迎,由此寫就的「官樣文章」群眾自然不買賬。當然,更談不上提高輿論引導能力、通達社情民意了。

唯有真誠最動人,唯有真誠出真知。在這個意義上,新聞工作者走基層,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不僅要「一身汗、兩腿泥」,更要正心誠意,回答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帶著真誠走基層,以清醒的認識和堅定的立場,觸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進一步堅定新聞工作的黨性;以深厚的感情和高度的自覺,說群眾想說的話、辦群眾歡迎的事,進一步樹立新聞工作的群眾觀。正如*同志所言︰「只有我們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群眾當親人,群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真以奉之、誠以待之,才能听到真話、看到實情、獲得真經,才能寫出精品力作、呼應黨心民意。

幾十年前,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楮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以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去了解人民群眾的喜怒哀樂,去感受一個真實的中國,新聞工作者一定能從廣袤的基層大地汲取智慧營養、錘煉思想品質,擔當起新聞工作的崇高使命。

9、帶著信心走基層

作者︰《人民日報》評論員

基層對國家和社會意味著什麼?對新聞工作者又意味著什麼?「走轉改」活動中,廣大新聞工作者用腳下的路、手中的筆做出了精彩回答。

對于國家社會,基層是基礎、是基石,重視基層是推動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對于新聞工作,基層是目的地、是風向標,關注基層是造就思想文化工作更大繁榮的必由之路;對于個人成長,基層是出發點、是落腳點,走進基層是放飛理想成長成材的必由之路。俯身向下、扎根大地,一定能在基層發現時代命題的答案、深化改革發展的思考、實現新聞工作的價值。帶著這樣的判斷,有了這樣的信心,「走轉改」才能真正走到實處、轉得實際、改出實效。

當前,在多元多變的社會思潮中,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的任務更加突出;在改革攻堅、矛盾凸顯的社會轉型期,引導輿論的難度大大提高;在新媒體異軍突起的媒體格局中,主流輿論把握話語權的挑戰日益增大。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只有深入基層,才能正確認識國情黨情民情,幫助群眾辯證全面地分析「怎麼看」,科學求實地闡述「怎麼辦」,增強輿論引導能力。只有植根人民,才能準確把握群眾所思所願所盼,在新聞宣傳中堅持主心骨,唱響主旋律,掌握主動權,更好地服務中心、服務大局。

實踐是最好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當年,小崗村民曾以鮮紅的手印拉開農村改革的序幕;今天,大小企業正以自主創新推動著發展方式的轉變。在最艱苦的改革實踐中,基層也不乏闖關的勇氣;在最糾結的矛盾問題中,人民依然充滿前行的信心。這正是新聞工作者信心的來源。從這個角度認識「走轉改」,就能從「要我走」變成「我要走」,以高度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在不斷深化上下功夫、在拓展延伸上下功夫、在務求實效上下功夫,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中國仍在穿越前行的隘口,發展的問題世所罕見、面臨的挑戰前所未有。作為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為黨治國理政的重要資源和手段,新聞宣傳工作責任重大。帶著信心走向基層、收獲信心引導大眾,新聞工作者定會在不斷深入的「走轉改」活動中,忠誠踐行新聞工作者的宗旨使命,忠實履行新聞工作者的神聖職責,以更優秀的業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召開。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欣賞評論集錦最新章節 | 欣賞評論集錦全文閱讀 | 欣賞評論集錦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