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明朝 第三卷 第一百三十章 寧遠疑雲

作者 ︰ 紅色四月

王銳的攻勢當然不止限于人脈關系和生活上,眼下兵工廠的建立使火器的研發與制造剛剛走上了一條正軌。

他一方面要加強對其的控制,與李永貞鞏固戰略聯盟的同時全力幫助姚福欣盡快擴充火器和飛翼局的實力。

另一方面三大煉坊也進一步加大了對京師內剩余中、小規模煉坊的吞並、收購,繼續大量招募工匠、學徒與人手。不斷擴大自身規模和生產能力的同時,逐步形成火器制造的產業化和徹底的壟斷。

在騎火槍的試制成功並開始投入生產之後,王銳的注意力終于轉到了火炮之上,火槍與野戰火炮的完美結合,才是他心中無敵之師的最終目標。

只不過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想要真正全面實現火器化時代,人才、技術、整體的工藝水平、資金、生產能力等等這些條件缺一不可,絕非能一蹴而就。燧發火槍的成功已經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現在到了可以進行火炮改良的時候了。

王銳首先就是全面了解一下目前明軍的各種火炮,尤其是那最著名的紅夷大炮,也稱紅衣大炮,實際上就是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

紅夷大炮長約3米左右,口徑110-130毫米,重量在2噸以上。它不但炮管長,而且管壁很厚,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底的原理。

另外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

而與紅夷大炮相比,明朝自制的火銃多以銅為原料。內膛呈喇叭型,炮管顯得單薄,以其口徑而言炮管顯得太短。

這種火銃與紅夷大炮相比火藥填裝量少,火藥氣體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過熱,射速也慢。以銅為材質雖然不易炸膛,但是費用較高。而且銅太軟,每次射擊都會造成炮膛擴張。射擊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為武器而言壽命太短。唯一的優點是重量輕。

紅夷大炮最突出的優點就是射程遠,明朝自制鐵火銃地最大射程不超過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險;而一般三千斤的紅夷大炮可以輕松打到七八里外,最遠的可達十里。這對于古代來說已經是一個相當驚人地數據了。

雖說紅夷大炮鑄造精良、射程遠、威力大。但是它也有極大的局限性。

首先是它的炮體過于笨重,無法迅速轉移陣地,如果是野戰的話。最多只能在開戰之先就定點轟擊,當戰場形勢發生變化時,根本不可能去進行機動反應。王銳簡直無法想象若龍驤衛攜帶著這麼2噸重的笨家伙,還怎麼去行軍、野戰。

另一大缺點就是裝填和射速太慢,這種架退式前裝滑膛火炮,每發射一次,都會嚴重偏離原有射擊戰位。按照正常地操作程序,需要經歷復位、再裝填。再次設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驟。就算訓練最有素地兵士也只能做到2分鐘一發的射速。

並且前裝火炮是沒有可能提高射速的,因為發射一次以後。必須灌水入炮膛,熄滅火星,以干布幫在木棒上伸入炮膛去擦干,再填入火藥,助燃物,塞進去炮彈,然後再點放,這些動作相當緩慢和煩瑣,還不包括修正炮位。

這是前裝火炮的通病,能2分鐘一發就不錯了。可如果是野戰地話,一匹奔跑的戰馬在一分鐘內能跑的距離相當可觀,還能來得急開第二炮嗎?所以紅夷大炮地特點是射程遠,射速慢,但威力大,轟城牆是沒有問題的,可若用來對付騎兵那只是笑話而已。

在充分地了解了紅夷大炮的優缺點後,王銳與林斌等幾名行家一起進行了反復地討論,準備開始設計出一種能夠應用于野戰的新式火炮。

由于雷汞火帽的技術還沒有出現,所以後裝填的火炮、火槍暫時還設計不出來。

王銳雖然知道這個技術非常關鍵,但他在化學方面比白丁也強不了多少,而且他也不知道這個時代有什麼有名的化學家,就算是想去與之切磋一番,指點其來個超越時代的突破也是沒有門路。在這個時候,他忍不住深深羨慕起小說中那些能夠帶著電腦穿越地牛B主角起來。

盡管如此,王銳在搜腸刮肚地極力地回憶了一番有關火炮地知識和經過反復思考以後,還是在現有的條件下給林斌等人提出了幾點建議。

第一個就是要改變現有火炮地整體結構,現在火炮的炮身是通過耳軸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剛性炮架。剛性炮架在火炮發射時受力大,火炮笨重,機動性差,發射時破壞瞄準,發射速度慢,威力提高當然受到限制。

王銳的提議就是讓林斌等人想辦法設計出一種反後坐裝置,炮身通過它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彈性炮架。

彈性炮架在火炮發射時,因反後坐裝置的緩沖,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為減小,火炮重量得以減輕,發射時火炮不致移位,發射速度自然得到了大大提高。

這種反後坐裝置的學名叫做水壓氣體式駐退復進機,就是利用水壓大大分散和抵消火炮發射時的巨大後坐力,然後再利用炮彈發射時爆炸產生的燃氣推動炮身復位。

有了這種東西,就不再需要沉重的炮架來盡量穩定炮身,以免被火炮發射時產生的巨大後坐力直接給震飛了。如此一來火炮的重量就能大大減輕,機動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而且發射時火炮不致移位,發射速度也大大地提高。

而設計這種利用水壓和氣體的機械在王銳看來肯定要比去發明鬼才知道有什麼成分的雷汞火帽要簡單得多,以林斌等人的聰明才智和現有地工藝水平應該能夠完全或者大部分的實現。

林斌等人听到如此精妙的設想,不禁又驚又喜,佩服得五體投地。不過他們現在已經習慣了侯爺每每都能提出這種匪夷所思的設想了。因此已不再感到如何新奇。在他們看來,所有火器改良地大部分功勞實在是應該記在侯爺的身上才對。如果沒有他的這些天才設想,他們自己恐怕窮盡一生也想不出來。

王銳的第二個建議是新式火炮的炮管不再用鐵或者銅來鑄造,而是直接采用強度較高地鋼。並且要制造膛線。這樣一來炮管的強度大大地增加,就不需要再造得很大、很厚,也一樣能抵受住炮彈發射時爆破地沖擊,射程不但不會受影響,甚至可以加大藥量而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為了盡量減輕炮身的重量。提高機動性,王銳對于新式火炮的要求是口徑在75-80毫米。炮身地長度1.5-2米,射程3000-4000米左右。

這里面最大的問題就是無縫鋼管的鑄造了,先前在制造燧發火槍時王銳就已經知道了眼下這個時代還沒有這個工藝,連1米長地槍管都是一節節鍛打後再焊接起來的。現在一下要搞長達2米的無縫鋼管鑄造。那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不過對此王銳早已有所考慮,他前些日子忽然想起了一種鑄造方法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只是對這種方法他也沒有絕對的把握,而且相對于現下的工藝水平來說難度很大。想以之來大量制造無縫槍管恐怕不太可能,但用來制造少量的炮管倒是很有希望。

因此他這才大膽地提出了鑄造鋼炮管的想法,若是能夠成功固然是意義非凡,即便是不成,大不了再換成鐵制地罷了。最多是射程會受到不少影響,但只要能保持較高地機動性也還可以勉強接受。

王銳現在越來越感到全面提升工業、與工藝水平的重要了,如果沒有這個來支持,自己就算有再多地「天才」設想也是難以實現。眼看著明明知道更先進的武器卻做不出來。這種感覺怎能不讓人感到郁悶?所以他在與信王、李永貞、姚福欣商議了一番之後。又請旨在兵工廠下增設了一個新的工器局,專門負責研究各種新式工藝與研發制造相應的機器設備。

王銳特意吩咐了姚福欣和謝天博要特別留意在京師的那些洋人。一旦發現其中有精通武器、冶煉和化學的人才,一定要立刻告訴他知道。

他給林斌等人提出的最後一點建議是關于開花彈的制造,明朝時雖然已經有這種炮彈,但采用的是用藥捻引爆彈體,制造工藝比較復雜,可靠性低。

因此王銳還是傾向于西方的辦法,就是在彈體上直接開孔,然後插上木制的「信管」,內裝緩燃火藥來實現最後的引爆。這種方法簡單易行,而且在引爆時間上更加容易控制,可靠性也高。

總之,他對新式火炮的要求就是前裝線膛炮,采用彈性炮架,全鋼炮管,口徑75-80毫米,射程3000-4000米,用開花彈,重量在1000斤以內。如果這些要求能夠全部達到的話,那就完全實現了野戰的要求。一旦火槍與火炮完美地結合起來,王銳就真的敢夸口龍驤衛是天下無敵之師了!

有了王銳的這些「天才」設想,林斌等人只覺得眼前又呈現出一片嶄新的天地。眾人的精神無不振奮,立刻就投入到了相關的研究之中……然來到了天啟六年!

就在這個時候,王銳期盼已久的一個歷史大事件終于按照原來的軌跡如期發生了……

天啟六年即後金的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初六日,王銳剛剛歡歡喜喜與家人一起度過了他穿越到這個時代後的第一個大年,就听到了朝廷的通報。

遼東經略高第奏報︰「奴賊希覬右屯糧食,約于正月十五前後渡河。」

朝廷上下一片嘩然,這意味著已經相安了不少時日的大明與建虜之間又要爆發一場新的大戰!

果然,初十日,努爾哈赤從十方堡出邊。前至廣寧附近地方打圍。十二日,回到沈陽。努爾哈赤當即吩咐各牛錄並降將,每官預備牛車30輛、爬犁3張,每人要3雙。還要各炒米3斗,做好了出征的準備。

正月十四日,努爾哈赤率諸王大臣,統領6萬大軍,號稱20萬。往攻寧遠。

十七日,大軍西渡遼河。八旗軍已布滿遼西平原,軍容極盛,以雷霆萬鈞之勢直撲寧遠,歷史上著名地寧遠之戰終于拉開了序幕……

對于這等有名的歷史事件。原本就喜歡明朝歷史的王銳自然無不知之理。而且對寧遠之戰中的絕對主角——袁崇煥,他更是很感興趣,前世時就看過許多關于其地文章。

後世人對袁崇煥究竟是民族英雄還是賣國漢奸的爭論可謂是激烈之極。那些持英雄之說的人認為袁督師一身浩然正氣,在形勢極為不利的情況下力抗後金,以一己之力為已經一片糜爛的大明江山撐起了一塊天空。在寧遠之戰中更是取得了大明與後金戰爭地首次大捷,並用紅夷大炮重創了努爾哈赤,導致了他最後的身死。

如此忠臣良將,最後竟不是死于敵手,而是冤死在了昏庸地崇禎皇帝手里,並且是身受凌遲之刑!一代英雄名將落得如此的下場。怎不令人扼腕嘆息?

那些持漢奸之說的人自然也是有理有據。他們認為袁崇煥不過是欺世盜名而已,是被滿清韃子修撰明史時所神話。無非是想借此來說明崇禎皇帝的昏庸無道,明朝當滅清朝當興罷了。

首先是所謂地寧遠大捷就很值得商榷,努爾哈赤根本沒有受什麼重傷。因為在其後不久他就親率大軍攻打內喀爾喀巴林部,擊斬了該部台吉囊努克,這又豈能是一個重傷之人的表現?

另外整個寧遠之戰中後金軍只不過被斬首200余,死了幾百人而已。而此次戰役分戰場的覺華島上地明朝7000余名商民和000余丁口被後金軍所屠殺,糧料8萬余石和船2000余艘都被後金軍焚燒殆盡,這個關外的後勤基地幾乎完全被摧毀。從雙方損失如此懸殊的對比來看,無論如何也難說是明軍取得了勝利!

其次就是有不少的人認為袁崇煥崇米資敵,與後金私下里密謀議和,並依照條件擅自斬殺了皮島大將毛文龍,從而使後金徹底解除了後方的隱患。如此種種行為,不是賣國漢奸又是什麼?

雙方爭吵得十分激烈,卻也沒有什麼定論。

王銳在看過了雙方的爭論,並且經過仔細地分析後,卻有自己不同的見解。

他認為袁崇煥既算不上什麼民族英雄一代名將,也不能說是賣國漢奸,而只是一個剛愎自用、膽大妄為,外加志大才疏之人而已。

說他不是民族英雄一代名將,是因為袁督師袁大人既沒有挽狂瀾于即倒,扭轉乾坤,也看不出其用兵有何神奇之處。

除了那值得商榷的寧遠大捷之外,袁崇煥在與後金地交戰中再沒有取得過什麼拿得出手地戰績。

而且他在與崇禎皇帝平台應對時妄自口出狂言,保證在5年之內平定遼東。結果卻是他在隨後的遼東戰事中頻頻戰術失誤,竟讓皇太極率軍繞過了山海關防線,險些直接打到了京師腳下。這令得崇禎大怒,也直接導致了袁大人地最後悲慘結局。如此種種表現,又怎能當得起名將之稱?

但若是說袁大人是賣國漢奸的話,恐怕也是冤枉他了。

因為在與後金的交戰中,袁崇煥的表現一直算是英勇,即便是身陷絕境身負重傷也始終力戰不屈,絕不退縮。

而且他擅自斬殺了毛文龍,最大的可能是為了爭權奪利,而不是為了與後金議和才答應了這個條件。

袁崇煥的膽大妄為是有先例可查的,當初他還是一個小小的永平道時,就在奉遼東巡撫閻鳴泰之命審核兵數期間私斬了小校。幾乎導致了軍營的嘩變,為此受到了孫承宗的重責。

由這兩件事情就可以看出,袁大人地性格一向是膽大妄為,做事不記後果。

只可惜他志大才疏。妄自向崇禎許了空頭支票卻無法兌現,最終招致了悲慘的結局,也給後人留下了無數迷團和爭論不休的話題。

當然,王銳對這些也只是猜測而已。眼下他既然幸運地穿越而來,自然也很想親自驗證一下自己的觀點……

建虜兵渡遼河地訊息很快就傳了開來。朝廷上下頓時一片驚慌。兵部尚書王永光立刻召集了廷臣商議對策,眾人卻苦無良策。

這時候有人想起了天武神槍與龍驤衛。當即提議由威武侯率龍驤衛立刻馳援寧遠,擊退建虜強敵。

小皇帝聞奏立即密召王銳進宮,與信王、成國公等一起商議此事是否可行。

王銳心知現在的時機還不成熟,所以按照朱純臣所囑咐的那樣。並未主動請戰,只說眼下龍驤衛的火器還沒有裝備齊全,如果貿然出戰。並無必勝的把握。

他同時也給朱由校吃了顆定心丸,言道已用棋卦之術卜過了此戰地吉凶。寧遠絕不會有失,建虜必將無功而返。

信王和朱純臣自然站到了王銳這邊,同樣認為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不益令龍驤衛和天武神槍草草上陣。可令寧遠之軍先試探一下建虜地虛實,同時加快火器的裝備。若寧遠萬一真的有失,再讓龍驤衛出戰也不遲。

恰在此時,袁崇煥上奏表了決心︰「本道身在前沖。奮其智力。自料可以當奴。」

朱由校的心中稍定,最終決定先看看戰況地進展再說。

此刻。努爾哈赤統率八旗軍西渡遼河之後,長驅直前,指向四虛無援的孤城寧遠……

正月二十三日,八旗軍穿過寧遠城東五里處的首山與螺峰山(窟窿山)之間隘口,兵薄寧遠城郊。努爾哈赤命離城五里,橫截山海大路,安營布陣,並在城北扎設統帥大營。

他派人先前往寧遠城內勸降︰「吾以二十萬兵攻此城,破之必矣!爾眾官若降,即封以高爵。」

袁崇煥答曰︰「汗何故遽加兵耶?寧、錦二城,乃汗所棄之地,吾恢復之,義當死守,豈有降理!乃謂來兵二十萬,虛也,吾已知十三萬,豈其以爾為寡乎!」

隨後,他命家人羅立等向城北建虜軍大營,施放西洋大炮。建虜軍不敢留此駐營,將大營移到城西。努爾哈赤見袁崇煥既拒不投降,又發炮轟擊大營,命準備戰具,次日再攻城。

二十四日,努爾哈赤命八旗軍開始攻城,戰況極為激烈,寧遠城軍民一心死戰不屈,連通判金大人都因為扛炸藥包而當場陣亡。這一天,激戰一直自清晨至深夜,尸積城下,寧遠幾乎陷城。

接下來地兩天里,八旗軍繼續猛攻寧遠城。而明軍則用紅夷大炮予以還擊,擊斃了游擊、備御各2人,還有幾百名軍士。

努爾哈赤見攻城不利,當即改變了進攻策略,退到西南側離城五里的龍宮寺扎營,同時命武訥格率軍履冰渡海,準備進攻明軍儲存糧料基地——覺華島。

正月二十五日夜,努爾哈赤一面派軍隊徹夜攻城,一面將主力轉移到城西南五里龍宮寺一帶扎營。其目的︰一則是龍宮寺距覺華島最近,便于登島;二則是龍宮寺囤儲糧料,佯裝劫糧,此計確實迷惑了明軍。

二十六日,努爾哈赤一面派少部分兵力繼續攻打寧遠城;一面命大部分騎兵突然進攻覺華島。由武訥格率領蒙古騎兵及滿洲騎兵,約數萬人,由冰上馳攻覺華島。

明軍鑿冰15里為濠,想以此為天塹阻擋敵兵。卻不料大雪紛飛,冰濠重新凍合。結果建虜鐵騎履冰馳進,從口登岸,攻入囤糧城北門,沖進城中。

一番激戰之後,明軍全軍覆沒,島上明軍7000余名商民和7000余丁口都被屠戮,糧料8萬余石和船2000余艘俱被焚燒個干干淨淨。隨後努爾哈赤主動撤兵,引軍退回了沈陽……

而就在此時,袁崇煥派人趕到山海關,向經略高第報告了戰況。

于是高第立即派人急馳奏報朝廷︰「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放聲大哭。分兵一枝,攻覺華島,焚掠糧貨。」

「捷報」傳至京師,朝野上下頓時是一片歡騰,京師士庶空巷相慶,慶賀這明朝從撫順失陷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

小皇帝也當即頒下了旨意,稱︰「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舉國俱是一片歡慶之時,王銳卻是暗暗好笑。他在親身經歷了這一切之後,更是感到了寧遠大捷的可疑。

努爾哈赤真的是被打敗了嗎?恐怕是未必!

在前幾天的戰況奏報中,人人都能感到寧遠城已經是非常危險,隨時都有被攻陷的可能。而八旗軍地攻城傷亡其實很小,不但擁有著絕對地兵力優勢,而且劫掠了覺華島以後糧草相當充足,根本沒有撤退的任何理由。

至于努爾哈赤受了重傷就更不可能了,若真是那樣地話,八旗軍早就軍心已亂,哪里還有可能打得出漂亮的聲東擊西覺華島戰役?

唯一的解釋就有一個,那就是建虜的後院起了火。其時毛文龍的東江軍正在沈陽襲擾,而建虜的全部主力都撲到寧遠城下,後方空虛。沈陽突然遭到襲擾,並且劫掠糧食的目的已然達到,努爾哈赤當然要倉促撤退了,所以才走的那麼急迫,這應該才是寧遠大捷的真相!

火槍、火炮大顯神威的日子不遠了,大家莫要心急,還是票票投起來吧!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明朝最新章節 | 混在明朝全文閱讀 | 混在明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