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獨尊 作品相關 中國弓弩考ZT

作者 ︰ 老螃蟹

中國在近代火yao武器的誕生之前,在投擲武器方面一直保持著世界的領先地位,在這期間由七項技術的發明與使用是其他的民族無法比擬的,卓越的制弓術,弩的發明和改進尤其是銅弩機的創制,連弩的發明,弩車特別是多弓床弩的發明,杠桿拋石機(trebuceht)的發明,火箭(rocket)的發明.這是我們祖先勤勞與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古代戰爭技術高超的見證。

在近代火yao武器問世前漫長的歲月里,弓箭一直是決定性的武器,沒有其他青銅或鋼制的武器起到能代替弓箭所起到的作用。中國人的祖先在有文字記載以前就已經廣泛的使用弓箭。山西朔縣距今2.8萬年的舊石器時期的遺址里出土了用燧石制造得箭鏃,這是在中國土地上發現的最早的使用弓箭的證據。弓箭的使用是人類技術史的一次重的大進步。人們認識到了利用彈性來儲存來儲存能量,發明弓箭這種復雜工具需要長期的經驗的和知識的積累.中國古代認為「弓生于彈」,即為弓箭的產生與彈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甲骨文中彈的寫法是一張弓在弦的中部由一個小囊,用以盛放彈丸。這樣的彈弓在中國曾廣為流行,近代北京天橋的雜耍藝人中還有人使用這樣的彈弓。隨著制弓技術的發展弓箭逐漸得到了改良。箭加裝了鏃還有羽翼,提高了箭穿透力和穩定性。同時弓也得到發展由單體弓而加強弓,最後發展到了復合弓。世界上許多的不同文明分別獨自發展了復合弓,但是由于西亞斯基泰復合弓(一種雙曲復合弓)這種自技術上較為成熟的復合弓傳到了古希臘和羅馬(似乎是共和國末期傳入),西方人依此為淵源將他們所見到雙曲復合弓都認為是斯基泰文化影響的產物。而早在商朝的晚期中國就已經開始使!

用這類的弓箭了----雙曲復合弓的成熟形式,雙曲反彎復合弓(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出土)。中國的漢字弓就是依據雙曲復合弓的象形而來的。而且周朝出土的青銅器就有很多是反映射禮活動,而射禮所用的弓明顯就是雙曲反彎復合弓。在詩經中也不止一次提到過弓(即角弓,可笑後來的儒家牽強把角解釋為裝飾品)。

同時由于使用弓的材質差異,以使用單體弓為主的地區和已廣泛使用復合弓的地區在拉弓的方式上也產生極大地不同。即地中海式射法,和蒙古(中國)射法。由于歐洲單體弓彈性差,拉弓長度與弓體長度之比低因此弓長較長,而中國的復合弓正好相反,拉弓長度與弓體長度比甚高,當拉滿弓時手指拉弓處與弓弦形成銳角,用地中海式拉弓法將積壓手指。因此中國拉弓法用一個拇指(帶指環保護)拉弦,食指和中指壓住拇指,而歐洲單體弓由于角度較大,則可以用多個手指拉弓。使用指環作為保護時使用復合弓的標志之一,中國也是世界最早的指環也是在商朝的好婦墓遺跡中出土,詩經中也有大量記載。

在東周時期,中國復合弓的制造技術業已臻于成熟。成書于春秋戰國之際的《考工記》中專有「弓人為弓」一篇,對制弓技術作了詳細的總結。舉凡材料的采擇、加工的方法、部件的性能及其組合,都有較詳的要求和規定,對工藝上應防止的弊病,也進行了分析。制弓以干、角、筋、膠、絲、漆,合稱「六材」︰「干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處也者,以為因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干,包括多種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體,多層疊合。干材的性能,對弓的性能起決定性的作用。據《考工記》,干材以柘木為上,次有檍木、柞樹等,竹為下。角,即動物角,制成薄片狀,貼于弓臂的內側(月復部)。據《考丁記》,制弓主用牛角,以本白、中青、未豐之角為佳;「角長二尺有五寸(近50厘米),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這是最佳的角材(一只角的價格就相當于一頭牛,故稱之為牛戴牛)。筋,即動物的肌腱,貼博于弓臂的外側(背部)。筋和角的作用.都是增強弓臂的彈力,使箭射出時更加勁疾,中物更加深人。據《考工記》,選筋要小者成條而長,大者圓勻潤澤。膠,即動物膠,用以粘合干材和角筋。《考工記》中推薦鹿膠、馬膠、牛膠?

が蠼骸 憬骸 旱攘紙骸=旱鬧票阜椒 ?般是把獸皮和其他動物組織(特別是肌腔)放在水里滾煮,或加少量石灰堿,然後過濾、蒸濃而成。據後世制弓術的經驗,以魚組織、特別是齶內皮和魚膘制得的魚膠最為優良。晚近的中國弓匠用魚膠制作弓的重要部位,即承力之處.而將獸皮膠用于不太重要的地方,如包覆表皮。絲,即絲線,將傅角被筋的弓管用絲線緊密纏繞,使之更為牢固。據《考工記》,擇絲須色澤光鮮,如在水中一樣。漆,將制好的弓臂涂上漆,以防霜露濕氣的侵蝕。據《考工記》,擇漆須色清。中國古代不僅對制弓在才料的要求十分嚴格要求,對具體的工藝步驟也有細致的規定。「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冬天剖析弓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秋天合攏諸材,寒冬時把弓臂置與弓匣之內定型嚴冬極寒時修治外表。冬天剖析弓干木理自然平滑細密;春天治角,自然潤澤和柔;夏天治筋,自然不會糾結;秋天合攏諸材,白然緊密;寒冬定弓體,張弓就不會變形;嚴冬極寒時膠、漆完全干固,故可修治外表。春天裝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上述繁復的工藝程序,需跨越兩至三年時間。在制弓作坊中,由于各項工作可交錯進行,流水作業,故每年都會有成批的成品!

,但就一張弓而言,其工時是無法縮短的。復合弓的制造代表了古代制!

弓術的高

峰,世界上對復合弓制造的詳細記載首見于《考工記》。在此後的兩千年內,中國,或者說亞洲的復瞎圃旒際踔乒跤 脊カ竅啾讓揮惺裁錘拘緣謀浠?

在制弓術逐漸成熟的時候,中國的射術也逐漸成熟。中國古代強調,射箭的精髓不在于身形與手法,而是心念的專一。與御術要求「人心調于馬」,劍術要求「與神具往」的要求是一致的。古人認為,必須心念專-、神定思去,才能夠動作協調.充分發揮自身的力量、技術和器械的效能,甚而收到以弱制強、以輕致重之效。《列子*湯問》中有一段很好的論述︰「詹例曰︰臣聞先大夫大之言,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縴繳,乘風振之,連雙于青雲之際,用心專,動手均也。臣因其事,放(仿)而學釣,五年始盡其道。當臣之臨河持竿,心無雜慮,唯魚之念,投綸沈釣,手無輕重,物莫能亂,魚見臣之釣餌,猶沈埃聚抹,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強,以輕致重也。」而且而且,中國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射箭活動中精神氣質和弓箭特性的互補關系。《考工記*弓人》中記載︰大凡選弓,應根據射手的體形、意志、血性氣質而有所差異︰長得矮胖,意念寬緩、動作舒遲的人(安人),應使用剛勁的弓(危弓),配以柔緩的箭(安矢)。剛毅果敢,火氣大、行動急的人(危人),交選用柔軟一些的弓(安弓),配以剽疚的箭(危矢)。人如寬緩舒遲(安人),再用柔軟的弓(安弓)、柔緩的箭(安矢),箭行的速度就慢,射中也不?

萇釗搿H巳綹找愎搖 鄖榧痹甑娜?危人),再用剛勁的弓(危弓)、剽疾的箭(危箭),就不能又穩又準地射中目標。

隨著防具的發展,對弓的要求越來越高。更高的穿透力,更遠的射程,更好的準確性,這都需要弓能夠儲存更多的能量。于是弓相應的也就變得更長,也就要求使用者更有力量。但是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當超出了雙臂的極限之後,人們就不得不去想其他的辦法。在這種條件下弩就自然走上了歷史的舞台。由于中國有優秀的復合弓制造技術,加上中國戰國時期青銅弩機的發明,弩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華利器。

弩是由弓和弩臂、弩機三個部分構成︰弓橫裝于弩臂前端,弩機安裝于弩臂後部。弩臂用以承弓、撐弦,並供使用者托持;弩機用以扣弦、發射。使用時,將弦張開以弩機扣住,把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內,瞄準目標,而後扳動弩機,弓弦回彈,箭即射出。可見弩是一種裝有控制裝置,可以延時發射的弓。古人形象地描述它為「橫弓著臂,施機設樞」。由于弩是延時發射的,因此將張弦裝箭與縱弦放箭分成了兩個獨立的動作,無須在張弦的同時瞄準,這更有利于捕捉射擊時機,命中率比弓有所高。此外與弓只能用手臂張弦不同,弩還可以借助臂力之外的其他動力來張弦,所以強度可比弓大.因而能達到比弓更遠的射程。中國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裝備弩了,在春秋的晚期中國軍隊中已經開始較多的使用弩作為遠程的壓制武器。在孫子兵法中于弩來形容兵勢。「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勢如擴弩.節如發機。」意思講,善于用兵的將帥,他所造成態勢是險峻的,他的行動節奏是短促而猛烈的。這種態勢,就像張滿的弩,時刻保持著巨大的威力;這種節奏,猶如觸發了軍機,迅雷不及掩耳。據《吳越春秋》記載,越王勾踐曾請人教越國人習射弩箭。而戰國時期各國更是普遍的裝備弩弓。

中國弩在問世以後的一千余年內是終是是世界領先的除了中國復合弓技術先進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發明了一套復雜而精妙的弩機。戰國時期的弩機都是青銅制造的。這是一種轉軸連動式的裝置,包括望山、牙、懸刀、鉤心和鍵等部分。望山用于瞄準;牙用于卡弦,與望山鑄成一體;懸刀即扳機;鉤心聯接牙和懸刀;鍵即軸銷,將各部分合成一個整體並固定于弩臂後端的空槽內。張弦裝箭時,手拉望山,牙上升,鉤心被帶起,它的下齒卡住懸刀刻口,這就可以用牙扣住弓弦,將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內,使箭尾抵于兩牙之間的弦上,然後通過望山瞄準目標,往後扳動懸刀,鉤心月兌離懸刀刻口,牙下縮,箭即隨弦的回彈而射出。這是一種相當復雜而精巧的機械。弩弓的強度再大.只要輕輕扳動彎機,即刻便能發射。這就是所謂的四兩撥千斤。西方學者認為中國戰國時期的弩機可以和近代的來福槍機相匹美,是古代工程技術的杰出成就之一——

戰國時期的弩依照強度和張弦方式的不同分成擘張弩和蹶張弩兩種。擘張弩的強度較小,用手臂的力量就可以拉開。《孫臏兵法》中這種小型的弩可以射到100步。有記載這種弩裝備過漢軍的重騎兵用于在沖擊前進行最後的火力打擊。蹶張弩的力量較大,用雙臂的力量無法拉開。所以有「超足而射」的記載。戰國時期韓國的弩弓是非常有名的,有記載可以射到600步。而在秦始皇陵出土的秦弩則可以射到900米的驚人距離。由于強弩張弦難度大.發射速度慢,因而往往將弩手編為三組︰第一組瞄準射擊,稱為「發弩」;第二組張弦後處于待發狀態,稱為「進弩」;第三組張弦,稱為「上彎」。當第一組射擊完畢,就退為第三組,第二組則進為第一組,第三組進為第二組,如此循環不斷,以保持射擊的連續性。近代歐洲的火槍手,因裝填彈藥費時.也采用了類似的三排制。而日本的織田右大臣信三郎信長的三段擊和此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難看觶滄壩星嗤蠡罅孔氨鋼泄擁膩螅喚鍪竅冉際醯女乃逑鄭彩薔哂懈叨茸櫓緣南冉絞醯謀曛盡?

弩,在中國的歷史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首先最直接的影響是為中華民族,確切的說是漢族提供了強大遠距離的殺傷性武器。使得漢民族在對付游牧騎兵時處在一個相對有利的位置上。一方面漢民族學習游牧民族的長處練習騎射,一方面可以憑借弩進行有效的防守作戰。西漢文帝時晁錯曾上書言兵事,提到漢軍與匈奴相比有五個優勢,其中的兩點與弩有關。即弩箭遠遠的超出了匈奴弓箭的射程。在重視弩的漢代中國弩發展到了歷史的頂峰比戰國時代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而弩手也是漢步兵中的精銳。第二點深遠的影響體現在對華夏日後的遠距離兵器的發展上。隨著實戰的要求,弩向著兩個不同的方向繼續發展。第一是對火力密度的要求,要求可以更快的射擊速度,古人以此為目的設計出了連弩,而且在戰國時期連弩就已經存在(戰國楚墓出土)。日後隨著連弩威力的加強,甚至設計出一種由于工程的弩(將弩箭城排的射進城牆,當梯子使)用。)連弩的使用高峰出現在明清時代。距離遠,威力大的連弩顯然比早期的火yao槍更受到統治者的青睞。第二是對武器的射擊距離的要求。向著這一方向的發展最中導致了冷兵器時代射擊最遠的弩炮的出現。弩炮的發展此漢到宋發展到歷史的高峰。宋時的弩炮(?

涑炭煽嫉?500米)不僅可以射擊弩箭,還可以射擊鐵制的火yao炮彈(一種爆炸武器。類似于近代炮彈,不過是投擲的)。

關于「蹶張弩」︰

又稱「踏張弩」。一種依靠臂力和腿力結合,來張弦發射的強弩。他的形體比擘張弩大,弩弓長約1.6米,木臂長約70厘米,弓干較厚實,一般由多層木片或竹片復合膠粘而成。弩弓的強度較大,光靠臂力是無法拉滿弓的,需要靠臂的拉力和腳的踏蹬力結合來張弦。為了讓腿腳參與張弦,在它的木臂中段,系裝有韌繩。張顯示,將繩套在腳上,兩手拉弦上機扣,站立、坐都可以。戰國時期蹶張弩已在戰場上出現,它的射程超過830米,在射程內,蹶張弩發出的件都能穿透敵人的胸膛。當時,用這種弩裝備的韓國士兵,能以一當百,稱雄一時。漢代至明代,蹶張弩有較大發展。宋代的弩多為蹶張弩,其中有一種叫神臂弩的蹶張弩,曾流行數百年。

關于「連弩」︰

一種可以連射的弩。它的弩臂上有一個箭匣。在箭匣里一次可以裝入十支箭,有一個槽孔向外出箭。只要把10支箭都裝好了,將活動木臂向後一拉,就完成了拉弦、上箭、發射三個動作,射出一支箭,這時,匣里的箭便自動再落下一支,推動活動臂,再向後拉,再發射,可連射10支,提高了弩的發射速度。這種弩是三國時期諸葛亮針對弩發射速度慢的缺點,把戰國時期流傳的一次發射多箭的連弩加以改進而成的,並命名為「元戎」。這種弩是當時的一種先進武器,它靈巧輕便、發射準確、發射速度快,使用鋼制弩箭,箭長約20厘米,穿透力好。但它的射擊距離較緊,殺傷力不大。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五岳獨尊最新章節 | 五岳獨尊全文閱讀 | 五岳獨尊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