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3

作者 ︰ 福字駕馭

上」。「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感嘆」。「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燻染造成的,要擺月兌也擺月兌不了」。

作者的行蹤首先落在我國的敦煌,我們對那里的理解,很早是通過唐代詩人王維的詩《渭城曲》啟蒙的,在那個「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地方,在那個「春風不渡玉門關」的遠域,作者卻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歷史史實。

在《道士塔》這篇文章中,作者追憶了在晚清年間,我國歷史文化古籍被外邦擄掠而散失的事實。通過對王道士以及蔣孝惋的這一些人的行為,抨擊了我國晚清年間,由于國力衰落,而造成祖國文化遺產損失。從而感慨落後的國家難以有真正的文化,以及保存文化成果的思想。當然,作者對于敦煌莫高窟的停留,不僅僅在于揭示這樣的一個歷史事實,而是更為深切地描述了里面的藝術作品的精湛,通過對敦煌莫高窟文化藝術品的歌頌與贊美,表達了對祖國文化輝煌歷史的景仰。這一點在《莫高窟》中表達得最為明顯。因為,敦煌藝術也是一種佛教文化的縮影,所以作者說︰「我在這里分明看見,最高的美育也是宗教的風貌。或許,人類的將來,就要在這顆星球上建立一種有關美的宗教」。

在《陽關雪》中,作者說出了一種振聾發聵的話︰

中國古代,一為文人,便無足觀。

當然,在《陽關雪》中,作者是在捕捉著唐代人的精神風貌,在戰爭的痕跡給唐代的人的身上所帶來的不僅是哀愁和郁悶,更有豪放和激情。「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則詠唱的是一種面對不可知的人生戰場以及未來所發出的強勁的號角。

作者的行蹤在《沙原隱泉》里面發現了在敦煌的另一種天地,這里的鳴沙山,月牙泉,等等,可以給精神疲憊的人的精神世界一支精神壓力的釋放劑,它的空靈與奇崛,使人找到了又一片精神家園。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無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後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

讀了這一段文字,我們也許可以觸模到作者的心靈軌跡的脈搏。

文化是由人創造的,作者在追尋歷史的名勝的時候,將人放在了中心位置。古代的人,無論是純粹文化意義上的隱士,還是混跡于官場的官員,以及「大隱隱于朝,小隱隱于市,中隱隱于山」的名士,都是作者所探詢的目標。作者在柳宗元的故居柳侯祠里面觸模了我國古代文人文化現象中的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貶官文化。作者將古代文人放在朝與野中思考,從文人與朝廷、社會的關系來看,發出了一些具有共鳴的感慨︰

與其說,這是作者的援引,還不如說是作者的知音的援引︰

「文字由來重李唐,

如何萬里竟投荒?

池枯猶滴投荒淚,

邈古難傳去國神……

自昔才名天所扼,

文章公獨耀南荒……

舊澤尚能傳柳郡,

新亭誰為續柑香?」

作者贊嘆這些由于*而遭受陷害的文人,這樣道︰

「世代文人,由此而增添一成傲氣,三分自信,華夏文明,才不至于全然黯喑。」

柳宗元是我國唐代的文學家,也是政治家。他的散文在唐代中後期灼亮了嶺南的天空以及全唐朝的文章。「點化了民族的精靈」作者這樣說。(《柳侯祠》)

中國古代的文人常常在政治黑暗時,或者在某個政治低潮期,尋找自己的精神上烏托邦,這也是中國古代文化之所以產生輝煌的一個因素。

在《白蓮洞》的文字中,作者將白蓮洞與桃花源以及水簾洞進行對比。

將人的精神和意識從黑洞到自由和光明中引領,來闡述一種恆久的人類文化意義。

作者尋找文化意義之旅也不僅僅是落筆于這種帶有哀愁的基調上,而是積極地尋找更加恢弘而又曠達的境界。

在《都江堰》中,余秋雨先生對于建造這個偉大建築的李冰進行了高度的贊揚,「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有了它,才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陸游的川行華章。」並且將它與長城進行了對比,從而發出「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的贊嘆。

這是對于歷史上的物質文化造福于後人的贊頌。這也是對于那些積極獻身于現實生活中的才俊們的文化意義上的審美。

三峽,是我國自然風光與人文風光結合得比較完美的的文化場所。

在《三峽》中,作者從引用李白的詩入手,對與三峽有密切關系的風景以及人物進行了行吟。

白帝城,神女峰,屈原,王昭君,歷史上的波瀾壯闊的威武活劇與美麗動人的浪漫愛情神話傳說交糅在一起,給人一種夢想和迷離的希望。三峽的意義,不僅在于它有美麗的風光,也不僅在于它有這樣一些動人的傳說和歷史人物,作者將筆觸伸到這里,依然是為了探詢在這種美妙絕倫的自然景象與人文奇特故事的交融中的一種非常獨特的精神世界的探詢。這是一種尋夢的情結,是一種追逐理想的文化,是一種精神情懷的詮釋。

探詢封建時代的貶官文化,在《文化苦旅》中除了前面談到的,在《洞庭一角》中也有了較深入的切入。作者在文章中對于這種文化也陳述了這樣的看法,可以援引來參照︰

「中國文化極其奪目的一個部位可以稱之為‘貶官文化’。隨之而來,許多文化遺跡也就是貶官行跡。貶官失寵,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劇意識也爬上了心頭;貶到了外頭,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與山水親熱。這樣一來,文章有了,詩詞也有了,而且往往寫得不壞。過了一個時候,或過了一個朝代,事過境遷,連朝廷也覺得此人不錯,恢復名譽。于是,人品與文品雙全,傳之史冊,誦之後人。他們親熱過的山水亭閣,也便成了遺跡。地因人傳,人因地傳,兩相幫襯,俱著聲名。」(《洞庭一角》)。

事實上,我們覺得,產生這樣的文化的根源,主要在于當時的封建社會不太合理的制度對于人性的壓制而迸發出的思想火花。這種貶官文化,為什麼在中國佔了很大的比重,而在國外則顯得不那麼多。因為,形成貶官文化的群體,還在于這一些貶官的心目中有著儒家以及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的共同的沖撞而形成的獨特的人文風景。在漫長的中國封建時代,中國的文人接受著正統的儒家思想教育,形成了一種有別于他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的思想,這種思想也沾染著一種功利性極強的個人出人頭地的思想色彩。一旦這種所謂的理想(也可以稱做思想抱負)不能實現,有時候不免會怨天尤人,在自然的風景中尋找寄托。當然,我們這樣講,也並不是抹殺一些貶官們所具有的高尚的情操以及健全的人格魅力。也有一些貶官們,他們能夠跳出了個人的窠臼,抒發了一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情感。象陳子昂抒發的「念天地之憂憂,獨愴然而涕下」決不可能是個人私家情感的泄露,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前提是「安得廣廈千萬間」。這樣的情懷的抒發,決不可能是故意做給人看的一種「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而是出自內心的一種高尚情感的自然流露。所以,我們在看範仲淹的《岳陽樓記》的時候,所領略到的也就是作者的偉大情操的燻陶。這是貶官文化的上乘之作。是中國古代貶官文化中洋溢著極其人性化的一種溢光流彩的道德展示。所以,作者在《洞庭一角》里面說︰「胸襟大了,洞庭湖小了。」

在中國的貶官文化中,還有另一種類型。

就是所謂獨善其身,不與統治者合作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思想。這種思想是深受一部分道家思想影響的。那種看透了世間紅塵的丑惡與黑暗,而尋求個人精神世界獨立不羈的傾向,就是這種類型的體現。如呂洞賓,如陶淵明,如李白,如蘇東坡,如曹雪芹等等。

這種文化,在封建社會士大夫階層中尤其被人們欣賞,如果說前者是一種政治色彩極強的理想的張揚的話,那麼後者則是一種陶醉于自然與個人性情的展示。前者是一種沉痛,後者則是一種具有仙風道骨的超月兌。

當我們看到「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所體示的意境時,不能不說,這種貶官文化已經洗月兌了所有痛苦與沒落,而是沉靜在物我兩忘的自然境界之中。這是一種貶官文化的*。

作者在《洞庭一角》中引用了在岳陽樓上面的一聯,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

「一樓何奇,杜少陵五言絕唱,範希文兩字關情,藤子京百廢具興,呂純陽三過必醉。詩耶,儒耶,仙耶,前不見古人,使我愴然淚下。

諸君試看,洞庭湖南極瀟湘,揚子江北通巫峽,巴陵山西來爽氣,岳陽城東道岩疆。瀦者,流者,峙者,鎮者,此中有真意,問誰領會得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最新章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文閱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