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40

作者 ︰ 福字駕馭

不過,在一些自命清高的人士看來,依然是流于結黨之嫌,結黨了就意味著舞弊,或者營私。

余秋雨先生說︰「現在不少年輕人的團伙式交往雖然沒有這麼嚴重,卻也具有某些特征。今天決定合力炒作這件事,明天決定聯手滅掉哪個人,看似叱 風雲,實際上互相裹卷而已,說不上是誰的獨立意志,因此也不存在多少真實的友情成分。」

其實,按照此種邏輯,小到這種結幫拉派,大到國家的組成,以及世界某一個組織的形成,有時候也無不具有這種形態。當然啦,政治組織,有時候與朋友式的結幫拉派不同。

那已經是完全沒有朋友與友情的形式,而是用一種契約的形式,將人們捏合在一起,去共同面對自己所面臨的困難以及敵人。所以過去的從原始社會的氏族團體,到後來的奴隸制以及封建制的國家,都是屬于這樣的形式。組織和國家有時候僅僅局限于保護自己組織內的人,去共同克服某種困難,或者對付強大的敵人,以及去創造更大的奇跡,去征服自然。這往往是被人們認為具有正義事業的組織乃至國家。

而有一些已經超出了這種目的,去肆意擴大自己組織乃至國家的利益,以及組織內的人生存空間,而去征服乃至消滅其他的生存群體。在一般人看來,這已經屬于非正義的形式。

這種防御性的組織也好,擴張性的組織也好。都是一種幫派體系。

當然,有一些時候,是由個體自己的意志所決定的,而有的則是違背了這種個人自己的意志。

實際上,往往組織乃是保護弱勢群體的人的個類,而形成的某一種契約性的群體,如果單個的人不再面臨這種外來的威脅,也許這種組織也就會消亡。但是這往往是不可能的,至少在現階段來說,是這樣,因為人類以及我們所面對的自然,對于單個體的人來說,還不是那麼善良和友善。

這個組織里面能夠含有多少友情,當然是很難說的。

在這個世界上,人類的結構是這樣的︰個人——家庭——群體——組織——國家——社會——世界。

讓一個人因為友情的需要,在後面這一些結構中生存,有些時候,是有友情的,有的時候,則沒有。

話說遠了。我們再回到作者的命題。

余秋雨先生談到,除了在前面講到的那種硬性的捆綁友情的做法沒有真正的友情之外。還有一個軟的辦法,就是淡化友情。

其實,我們前面論述的有關知音的見解,可能就屬于這一種。

過去人們常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

因為,在人們的生活中,對于友情,有時候往往也很顧忌的,人的心靈都很脆弱,經受不了朋友的出賣以及背叛。所謂有多好,就有多孬。有時候,因為兩者的交往形成了幾乎沒有空間的緊密程度,所以常常使人對這種友情望而卻步。所以為了與前面捆綁友情的做法截然不同,就是松綁友情。

講究朋友也是一種緣分,有,就合,不有,就分。

這種將友情淨化到閑雲野鶴的程度,就是對于友情的松綁。

實際上,從真正的交朋友來說,這種友情還是比較好的。沒有負擔,和捆綁,完全是自願。

一切都是平平淡淡,失去了並不懊惱,得到了,也很歡喜。

盡管是一種無奈,但是也是一種講究友情質量的舉措。

從真的角度來看,這種友情,往往是比較靠得住的。

它,沒有了虛假和做作,沒有了牽強與負累。

第三種,則是作者所論的另一種形式。

粘貼友情。

其做法就是「既不拉幫結派,也不故作淡雅,而是大幅度降低朋友的標準,擴大友情的範圍,一團和氣,廣種博收。非常需要友情,又不太信任友情,試圖用數量的堆積來抵抗荒涼。」

其結果則是「這是一件非常勞累的事,哪一份邀請都要接受,哪一聲招呼都要反應,哪一位老兄都不敢得罪,結果,哪一個朋友都沒有把他當成知己。」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完全的友情了,乃是一種世俗的存身之道,談不上友情,更談不上講什麼知己。

這實際上乃是一種弱者的表現。

世俗中的強者,決不會如此行為,他們敢于得罪人,所以不在乎四處黏糊。他們只尋找一堆乃至一幫人士,而去面對另一幫人士。不過,這已經不是朋友之道了。

當然,這與某種政治組織所講的性質不同。

作者還論述道,一種力量對于友情的破壞作用,乃是朋友的大敵,這就是所謂的邪惡。

他認為,「在友情領域要防範的,不是友情的破碎,而是邪惡的侵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最新章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文閱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