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39

作者 ︰ 福字駕馭

讓多少人感到心靈受到震撼,而產生知音之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巾」使宋朝的宗澤大呼過河而亡,難道不也是一種對于這種情感的熱切的知之深的知音嗎?

還有很多,比如,陸游的「死去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忌無望告乃翁」不也是讓後人許多類似于此情境下的讀者,感慨萬千嗎?

因此,知音的論題,也許應該這樣述說吧。

朋友是什麼呢?

余秋雨覺得,真正的朋友應該是彼此無所求的人。

「真正的友情不依靠什麼。不依靠事業、禍福和身份,不依靠經歷、方位和處境,它在本質上拒絕功利,拒絕歸屬,拒絕契約,它是獨立人格之間的互相呼應和確認。它使人們獨而不孤,互相解讀自己存在的意義。因此所謂朋友,也不過是互相使對方活得更加溫暖、更加自在的那些人。」(見余秋雨《霜冷長河•關于友情》)

這里,作者將朋友的友情講得很純。幾乎如同是澄碧的水中的水滴。

應該說,我們每一個人也許都在渴望著這一種友情。

因為,在接受朋友的所求的時候,也許,我們會覺得這種友情不僅使自己感到了一種負擔,而且也覺得,如果自己幫助朋友完成了請托,雙方似乎在心理中感到,已經存在不平衡了。對方不報答自己,似乎對方感到虧欠自己什麼似的。而有的人也似乎覺得自己接受報答,那應該是理所當然的,這樣的友情是不是顯得已經染上了利用以及褻瀆了友情的感覺呢?

我們經常說,多一個朋友就是多一條路。這里的路,就是幫助自己走向成功的路。當然,這個路上,應該是朋友幫助自己走向成功。朋友為自己鋪開一條閃光的前景。

實際上,這種對于朋友的理解,可能是局限于我們前面講的世俗中的朋友。

而作者所論道的則是一種已經超月兌了利益以及任何雜念的,純純淨淨的友誼。

他在引用英國詩人赫巴德的話「一個不是我們有所求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以後說︰「真正的友情都應該具有‘無所求’的性質,一旦有所求,‘求’也就成了目的,友情卻轉化為一種外在的裝點。」

也許人們會覺得,我們生活在世俗中間,這種超月兌了世情的不食人間煙火的朋友和友情存在嗎?

*主義的哲學認為,在階級社會中,任何人都會打上階級的印記。

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這種所謂的無所求的友情理論,豈不是一種尋找的海市蜃樓以及緣木求魚之舉嗎?

我們覺得,作者這種的友情是人們的一種精神上的追求。

而不是物質上的一種志同道合。

因為,在世俗社會中,人們由于負了太重的物質的利益的責任,所以,在精神世界,感到不堪重負,而產生種種的精神疾病。而真正遠離這種世俗利益的友情則如同是炎熱的夏天里面的一陣涼風似的那麼怡人,如同飲了甜美的瓊漿似的那麼可口,如同讓人在精神困頓之中經受了迷津指點以後的爽快。

我們平時,在欣賞一首音樂作品的時候,有時候沉醉其中,如同是感受到了朋友的傾心交談那麼愉快。我們在閱讀了一篇他人文章時候,領悟到其中的道理。是全身如釋重負似的輕松。這就是那種超出于利益以及物質所求的朋友似的摯情。

對此朋友和友情,我們不會產生任何精神以及道義上的負擔和責任。所以說,這種友情使任何人都愉悅和歡迎。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朋友。

這就是無所求的境界。

不過,話也說回來。

有時候,當我們在面臨極端困難的時候,也有朋友伸出救援之手,拉你一把,並不求回報,那時,你會覺得這種朋友也許讓你產生的感動要比任何時刻都要偉大與崇高。

也許,在崇高的精神境界之中的所尋找到的空靈的友情,與這種友情,都是讓人眩目的吧。

如果說,友情讓人感到累,我們覺得,這種友情要了也沒有價值,最好不要。

友情是兩顆心靈之間的遙相感應,與互相溫暖以及互相純潔。

這種友情,也許世間很少呢,那是我們沒有發現。

也許很多呢,也是因為我們沒有發現。

我們在前面閱讀和評論余秋雨先生關于朋友之道的論題時,實際上已經在探討有關朋友與友情的較為深層次的問題。

不過,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也確實具有真知灼見。

在《防範破碎》這部分文字里面,作者談到了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人們對于友情的一些做法。

世界是有序的,但是整個世界有時候也是無序的。

一個人在整個世界乃至宇宙空間里面,那是很渺小的。

無論你具有多麼大的力量以及神異處,都是微妙得不值一提的顆粒。

一個人,在世界之中,要想獨立生存,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有一些,我們所認為的強者,乃至世界狂人,他要生存,依然需要借助于他人的力量。

因此,每個人從根本上來說,是需要友情以及朋友的。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也應該這種對于朋友和友情的需要,形成了一些做法。

這一些做法,在有些人看來,是一種強化友情的做法。

最熟悉的莫過于三國時期的劉、關、張結盟的故事。

余秋雨先生認為,象這樣的友情,實際上是屬于捆綁友情,乃是通過一個道義以及儀式,將朋友捆綁在一起。那種宏亮的氣壯山河的口號,諸如︰「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就是這種捆綁友情的做法。

與此想類似的就是歷史上出現諸多的朋黨。

我們最清楚的象明朝的東林黨,以及閹黨,以及其他的什麼黨,是不是都是屬于這類呢?

當然,有些時候,一些讀書人為了某種政治理想以及道義,形成了某一種派別,具有一種良知和高尚的道德,這往往是不被人們詬責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最新章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文閱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