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44

作者 ︰ 福字駕馭

我國現代電影史上的著名女影星阮玲玉的故事。一個是作者家鄉的一位女青年在邊疆受到他人誹謗,使她采取用槍報復的手段而殺人的事情。還有一位就是日本著名導演伊丹十三自殺的故事。

在作者看來,這三位都是屬于好人範疇,但是,為什麼他們要選擇自殺這一條路呢?

一般來說,每一個人都會愛惜他自己的生命。不到萬不得已,不會自己讓自己失去生命。

因為,這里通到一個薄如紙帛,而在一些人看來是重于生命的東西——這就是名譽。

在人的一生之中,有一些人視生命重于名譽,而有些人視名譽重于生命。

我們有一些人,因為經歷了生活的千辛萬苦,或者是經歷了生活的無窮的折磨,他們已經對于自己的名譽不那麼在乎了,這一些人,往往有時候被人們斥責為無恥。而有一些人則因為自己生命記錄上有了那麼一點點斑點,便以自己生命為代價,去清洗這一些「污點」。這一些是一種具有極度尊嚴感的人。

一般來說。在我們的生活中,女人重視名譽重于男性。

這里有心理的承受能力以及女性特有的自尊。

在一個講究人性,以及尊崇他人人格的社會里面,一般來說,個人的名譽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所以在一些文明的社會,頒布了《名譽保護法》,就是對于那一些專門從事或者故意誹謗他人的人繩之以法,來保護公民的正當的名譽權。

當然在作者余秋雨所寫的文章里面談到的主人公阮玲玉生活的時代,還沒有這樣的一種社會氛圍。所以,阮玲玉最後只能以自殺來維護自己的名譽和生命清白。

那麼,到底是一股什麼力量制造了這一種強大的誹謗力量呢?

「逼迫好人自殺的一定是邪惡,但好人既然連死都不怕,為什麼要去怕邪惡?可見還有一種比邪惡更為恐怖的東西橫亙其間。」(《霜冷長河》)

那麼比邪惡更為恐怖的力量究竟是什麼呢?

它能讓好人不得不將刀劍舉向自己的頭顱。

阮玲玉的遺言是「人言可畏」「我不死不能明我冤」。究竟是什麼造成了阮玲玉的悲劇發生呢?

我們經常歸結于那個時代,是一個黑暗的時代,是那個時代葬送了她。

但是,作者余秋雨舉的第二個例子則對這個論斷予以了否定。

因為作者家鄉的女青年是在一九七八年在邊疆農場受到了嚴重毀謗。所以,結果她「在一次射擊訓練中把槍口指向了毀謗者」。

因為,這個時候「我國還沒有建立反毀謗機制」。

難道說僅僅是因為這個因素造成的嗎?

也許人們會說,這是由于我國的社會人員的素質低下造成的,或者是因為我們民族的一種特殊的丑陋性造成的。

但是發生在日本導演伊丹十三的結局則無疑是有力地否定了這一點。

「他與妻子宮本信子拍攝的電影強烈地抨擊時弊,揭露黑社會,並號召人們與之斗爭,因此引起黑社會各暴力團伙的刻骨仇恨」

各種威脅對于這一對夫婦都沒有奏效以後,這一些黑社會勢力,便采取了一種極其下著的說法,捏造了他伊丹十三與他人有不正當的男女關系,這樣一舉將伊丹十三名聲搞臭了。

為了給自己的名譽以及妻子的名譽辯白清楚,伊丹十三,便選擇了自殺的手段。

其實,伊丹十三的自殺與上面提到了阮玲玉和新疆女青年有著本質的不同。

因為這已經涉及到一種政治勢力以及黑暗團伙的利益問題。

這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譽問題了。

這就是作者講到的一種比邪惡更恐怖的力量!

邪惡只是出現于個體,而恐怖則是群體,而比恐怖更為邪惡的力量屬于什麼呢?

就是一種非人道的制度!

名譽是什麼?名譽是怎麼來的?名譽有什麼益處?我們前面已經做過簡要的說明。

余秋雨說︰「名譽是對個人品行的社會性反饋」。

實際上,如果僅僅這樣定義,還不夠完整。因為,一個人的名譽還會通到其聲望,它的取得,除了品行以外,正如前面什麼所講的,還與所有者的個人對于社會做出的貢獻,以及他自身所擁有的能力、學術以及才能等等有關,通到個人的諸多方面的造詣。這一些因素,構成了名譽的諸多要素。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最新章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文閱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