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 徜徉在中國古老的土地上110

作者 ︰ 福字駕馭

和血肉,已經成為下層民眾的思維和主宰自己思想和行動的指南針。

「中國的民眾,都是一些自願做奴隸的人。他們所選擇的往往是一些好的主子,而不是自己起來做主人。」這就是中國人的奴性的表現。這種話語,在魯迅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他們的榮耀是什麼呢?就是得到了一些主子扔下的骨頭和剩炙冷羹,然後被主子撫摩兩下,繼續為主子去賣命!

這種已經喪失了人的精神的個體生命,等于是行尸走肉。所以當年魯迅才大聲疾呼,要解救中國人的靈魂,棄醫從文。

余秋雨先生是不是借他人酒杯,澆自家塊壘呢。

第四個例子更是風趣。

一位北京作家,為他人寫序言。結果被人指出文章中間不少語句不合語法。

作家的語言,不等于是修辭家和邏輯學家的語言。文學的特點,就是語言的生動性。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個現象,一些經歷過高等教育受過語言訓練的人,反而寫不出好文章了,因為什麼呢?他的手腳已經被束縛住了,靈性已經被捆綁,所以再難有生動鮮活的語言的展示。這里,我們也不得不對當今著名的年輕作家韓寒的言辭說幾句話,盡管他的言辭有偏激,但是也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那些文化學究們,他們缺少的就是中國文化精神的完整性,靈動性,以及鮮活的思想和語言。

對于一切偏離于所謂正道的「異端邪說」和「放縱的思想言行」,都歸入到一種「技術性的文化細節」中而加以否定,沒有顧及到整個文化精神的完整性以及容納性。他們缺少的就是年輕人的思想和精神,也缺少了中國文化精神,死抱住框框和條條不放,以僵化的思維和頭腦看待中國年輕的文化和思想,實則是應該遭到反省的地方。

語言當然需要語法的界定,但是如果將語法變成了枷鎖和鐐銬,捆綁語言,語言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余秋雨列舉了上述四個例子以後,發出了這樣的議論︰「文化在本質上是一個大題目。人們在兵荒馬亂中企盼文化,在世俗實務中呼喚文化,在社會轉型中寄意文化,都是因為它能給人們帶來一種整體性的精神定位和精神路向。」「它會有許多細部,但任何細部都沒有權利通過自我張揚來取代和模糊文化的整體力量。」

「一個民族,如果它的文化敏感帶集中在思考層面和創造層面上,那它的復興已有希望;反之,如果它的文化敏感帶集中在匠藝層面和記憶層面上,那它的衰勢無可避免。」

因此,作者是極力呼吁人們應該去觀照文化的整體精神,和文化的創造、創新靈魂,而不是要人們局限于在技術性的文化細節上,爭短論長,那是沒有大家出現的。

「沒有文化的大家,留下了沒有大家的文化。」

這是作者講自己的遭遇嗎?還是對于整個中國文化現狀發出振聾發聵的呼喚以及倡議!

文化的道路應該是很寬廣的,路,不應該越走越狹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最新章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文閱讀 | 閱讀余秋雨(文藝散文化評論)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