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遲疑,讓「費爾康」上的二十多名印軍官兵錯失了逃生機會。
第二次朝鮮戰爭與東海戰爭的殘酷事實證明,作為高價值戰略目標,預警機的安全沒有任何保證。戰後,中國與美國都為預警機開發了逃生系統,印度等國也對已有的預警機做了改進。
只要有三十秒,「費爾康」的機組乘員就能逃生。
也就是說,如果「費爾康」的機長沒有再次遲疑,至少有三十秒的逃生時間。等他發現那四架戰斗機不是F-35B,而是J-25的時候,已經來不及讓所有機組乘員進入逃生艙,只有兩名飛行員能夠彈射逃生。
攻擊來得很突然,被第一枚PL-12E擊中時,「費爾康」甚至沒來得及發出警報。
緊接著,後面三枚PL-12E把「費爾康」炸成了好幾截。
解體前,「費爾康」只發出了一段不完整的戰斗警報。
事實上,這份警報已經無關緊要了。一百多噸的預警機在空中爆炸解體,數十噸航空燃油爆燃時產生的刺眼火光,在一百多公里外都看得見。當時,十二架30MKI就在預警機東面大約四十公里處。
此外,布萊爾港的防空雷達也探測到了「費爾康」被導彈擊中時的情況。
戰斗警報拉響,問題是,除了「費爾康」在兩分鐘前報告四架戰斗機正在向西飛行,沒有任何其他情報了。
難道中國海軍只出動了四架戰斗機?顯然不可能。
重任全都壓在了地面防空雷達身上,可是根本沒有用。如果地面防空雷達能夠發現中國戰斗機,「費爾康」就不會遭毒手。
一時之間,空中的印度飛行員人人自危。
四點三十分不到,十二架30MKI全部啟動了火控雷達。
雖然30MKI也配備了相控陣雷達,而且在服役的時候還算先進,但是僅有本世紀初的水準,而且是無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能力遠遠比不上同時代的先進雷達,更別說與第四代戰斗機上的雷達相提並論了。
作為早已落後的戰斗機,30MKI絕對不是J-25的對手。
此時,今井利村也收到了消息,知道印度空軍的預警機被擊落,中國戰斗機已經來到布萊爾港附近。
今井利村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讓F-35B去搜尋中國戰斗機,而是下令停止補給,讓艦隊立即起錨出港。
留在港口里,絕對是死路一條。
如果不立即停止補給作業,就算戰艦沒被反艦導彈擊中,只要港口遭到攻擊,補給設備遭到轟炸機,也會倒大霉。
更重要的是,只有停止補給作業,才能讓更多的戰斗機升空。
如果需要進行防空作戰,也得首先停止補給作業,才能讓防空戰艦啟動雷達,發射防空導彈。
在進行補給的時候,戰艦上的電子設備都得關閉,更別說發射防空導彈了。
雖然聯合艦隊的十艘戰艦全部在錨泊位置上,燃油補給通過專用船只進行,沒有靠上碼頭,因此起錨後可以靠自身動力轉向,不會耽擱太多時間,但是布萊爾港本身就不是大型軍港,港內面積非常狹窄,可供大型戰艦航行的水道也很狹窄,所以戰艦起錨後,不可能迅速離開港口。
行動再快,也需要二十分鐘,第一艘戰艦才能離開布萊爾港。
聯合艦隊還有二十分鐘嗎?
今井利村不敢抱任何希望,所以在下令停止補給後,他又讓留在航母上的F-35B準備升空。
也許,這些戰斗機對防空作戰沒有多少幫助,但是至少能及時離開戰艦。
為了把損失控制到最低,今井利村還給所有艦載直升機下達了升空命令,只是得等到補給船只離開後,才能起飛。
一時之間,聯合艦隊里的數千名官兵全都動員了起來。
此時,空中戰場上,印度空軍的30MKI已經遭到攻擊。
因為「費爾康」被擊落,所以ZY-1轉向西行。發現30MKI發出的雷達信號後,預警機上的空戰引導員沒有改變雷達的工作模式,只是通過定向通信系統,把敵情發送給了在布萊爾港東面待命的十二架J-25。雖然此時偷襲「費爾康」的四架J-25離30MKI機群的距離更近,但是與ZY-1的距離超過了定向通信設備的最大工作距離,所以預警機無法引導這四架戰斗機。
收到命令後,十二架J-25中的四架迅速轉向,在五秒鐘內鎖定了十二架30MKI。
接下來,就是一場空中屠殺了。
鎖定目標後架J-25以交叉攻擊的方式,各向六個目標發射了一枚PL-12E,然後繼續向目標逼近。
此時,十二架30MKI也在向東飛行。
這些戰斗機中,八架的火控雷達在搜索東面空域架在搜索東北方向,而且都以最大功率工作。
可惜的是,即便如此,30MKI仍然沒能發現一百多公里外的J-25。
以30MKI無源相控陣雷達的性能,對J-25的探測距離不會超過六十公里,而在進行超視距離空戰時,J-25絕對不會飛得這麼近。或者說,在30MKI發現J-25之前,已經被導彈擊中了。
既然30MKI沒有轉向,所以J-25沒有再次啟動火控雷達。
四點三十四分,30MKI的導彈告警機響了起來。
在遭到兩枚導彈交叉攻擊的情況下,30MKI被擊落的概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九。
要知道,PL-12E的機動性能以新一代戰斗機為準,即目標的最大過載為十二個G。按照命中率為百分之八十計算,導彈的最大過載必須是目標的二點五倍,即必三十個G,而實際設計指標有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八十的冗余。PL-12E的最大機動過載為五十個G,在攻擊最大過載為九個G的目標時,命中率高達百分之九十五。30MKI的最大機動過載只有七個G,比J還差了一大截。即便按照九個G計算,遭到兩枚導彈攻擊時,生存概率也不到百分之零點五。
在統計學中,小概率事件等于不可能事件。
僅僅十五秒,十二架30MKI無一幸免,全部被PL-12E擊落。
這下,問題落到了今井利村手上。
雖然中國海軍的攻擊機群還沒到達,至少印度空軍的防空雷達還沒發現,但是中國艦隊派來了戰斗機,肯定派來了攻擊機。
對今井利村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發現中國海軍的攻擊機群。
四點三十五分,他收到了防空指揮中心發來的消息,所有30MKI均被擊落,已經返回機場的Mig-29最快也要十五分鐘後才能升空,空中已經沒有印度的戰斗機了,也就無法發現迫近的威脅。
此時,已經有一艘巡洋艦與一艘驅逐艦結束了補給作業。
今井利村沒有遲疑,立即命令這兩艘戰艦啟動防空雷達,而且離開港口。
問題是,戰艦上的防空雷達只能探測到四十公里內的掠海目標,根本發現不了幾百公里之外的攻擊機群。
今井利村別無選擇,只能讓升空的F-35B啟動雷達,搜索東面空域。
四點三十七分,ZY-1截獲了四架F-35B發出的雷達信號。
雖然在這個時候,日本戰斗機飛行員比較聰明,只讓四分之一的戰斗機啟動雷達,其他戰斗機則保持無線電靜默,沒有暴露行蹤,但是這四架F-35B是各自小隊的長機,間隔距離相對較大。
據此,ZY的引導員做出了正確判斷︰空中不止四架F-35B,肯定有更多的敵機。
因為J-25已經消滅了30MKI機群,又沒有截獲其他印度戰斗機的雷達信號,所以預警機調整了雷達的工作模式,以主動方式搜索F-35B機群,以便為J-25提供更加精確的引導信息。
當然,ZY-1的引導員沒有忘記另外一件事︰讓八架沒有參戰的J-25分成四個編隊,前去攔截已經暴露行蹤的四架F-35B。
這下,F-35B的被動探測系統發現了ZY-1。
後方,印度空軍的防空系統、以及兩艘日本戰艦上的被動探測系統也截獲了ZY出的雷達信號。
中國海軍出動了艦載預警機,肯定出動了攻擊機群。
按照標準攻擊戰術,中國海軍的攻擊機群肯定在護航戰斗機後方,將在空戰開始後十五分鐘內發起攻擊。
「費爾康」在四點三十分之前被擊落,因此攻擊將在四點四十五分之前到達。
留給聯合艦隊的只有最後幾分鐘了。
在防空戰艦的引導下,F-35B機群沒有轉向,而是向ZY-1飛去。
日本海軍的防空戰術也很簡單︰擊落ZY-1,迫使中國戰斗機飛到布萊爾港上空進行戰術偵察。如果印度空軍的防空系統能夠發揮作用,就能擊落來犯的戰斗機。如果不能及時擊落那架預警機,中國戰斗機就沒有必要進入防空系統的攔截區域,也就無法有效阻止中國海軍的攻擊。
此時,F-35B與ZY-1大概有三百公里。
在這個距離上,ZY-1探測不到F-35B,只能根據F-35B發出的雷達信號,引導戰斗機前出攔截。
只是,再過兩分鐘,距離縮短到二百五十公里,ZY-1就能發現F-35B了。
在這個時候,F-35B最多用火控雷達探測到ZY-1,卻無法發現離得更近的J-25,更不可能發現已經參戰的八架J-25。
四點三十九分,在ZY-1的引導下,正面迎戰F-35B的八架J-25啟動了火控雷達。
半分鐘後,在F-35B西北方向八十公里外架攻擊了「費爾康」的J-25已經把速度提高到了兩馬赫。
因為F-35B與ZY-1的距離還沒有縮短到AI20D的最大射程內,所以ZY-1沒有轉向規避,為其提供直接掩護的四架J-25也沒有參加戰斗。
四點四十一分,與F-35B機群的距離縮短到兩百公里時,兩架ZY-1才向南轉向。
此時,迎戰F-35B的八架J-25已經用火控雷達鎖定了目標,而且確認來襲的不是四架敵機,而是十六架
這個時候,F-35B也發現了迎面飛來的J-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