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盜墓 盜陵3清東陵閑聊

作者 ︰ 黑山馬賊

出來這個陵區,我們幾個人回到了北京的老宅子。明天听王二哥的口氣還是打算要去轉轉的,好像是想去河北易縣的清西陵。清代皇家陵園,北京的附近有兩處一處是河北遵化的馬蘭峪,還有一處就是河北的易縣境內了,分別位于北京城的東西,所以就有清東陵和清西陵而稱呼。懶

我對清東陵還算熟悉的啊,自己也去了幾次,潘子和大劉我們也一次去過。就是參觀學習。清東陵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首要的帝王後妃陵墓群,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築,共建有皇陵五座—順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東(慈安)、西(慈禧)太後等後陵四座、妃園五座、公主陵一座,計埋葬14個皇後和136個妃嬪。

清東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據說是順治到此打獵時選定的,康熙2年(1663年)開始修建。陵區南北長125公里、寬20公里,四面環山,正南煙炖、天台兩山對峙,形成寬僅50公尺的谷口,俗稱龍門口。清代在此陸續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諸陵園以順治的孝陵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宮牆、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樓及寶頂等建築構成。其中方城明樓為各陵園最高的建築物,內立石碑,碑上以漢、滿、蒙三種文字刻寫墓主的謚號;明樓之後為"寶頂"(大墳頭),其下方是停放靈柩的"地宮"。由陵區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寶頂,由一條約12公尺寬、6公里長的神道連成一氣,沿途大紅門、大碑樓(聖德神功碑樓)、石像生、龍鳳門、七孔橋、小碑樓(神道碑樓)、隆恩門、隆恩殿、方城明樓等建築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蟲

清東陵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北有昌瑞山做後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當年順治到這一帶行圍打獵,被這一片靈山秀水所震撼,當即傳旨"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從此昌瑞山便有了規模浩大、氣勢恢宏的清東陵。清東陵的建築恢宏、壯觀、精美。有580多單體建築組成的龐大古建築群中,有中國現存面闊最寬的石牌坊,五間六柱十一樓的仿木結構巧奪天工,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長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隨山勢起伏極富藝術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宮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嘆為觀止,班禪大師贊譽為"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寶庫",慈禧陵三座貼金大殿,其豪華裝修舉世罕見,"鳳上龍下"石雕匠心獨運……整座東陵在木構和石構兩方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謂集清代宮殿建築之大成,其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達18對,造型多樸實渾厚;乾隆的裕陵規模最大、最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則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築。目前,清東陵15座陵園中,只開放了裕陵和東、西太後陵及香妃墓等四處供游客參觀。清東陵入口處的文物保護碑

清東陵以她無可辯駁的魅力,以她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2001年1月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級AAAAji旅聯合國世界遺產專家說清東陵是「人類具有創造性的天才杰作」,陵區以昌瑞山主峰下的孝陵為中軸線,依山勢呈扇形東西排列,

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各陵按規制營建了一系列建築,總體布局為"前朝後寢"。「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審美思想貫穿于每一座陵寢建築中,使各單體建築在空間組合上達到了近乎完美的空間組合。遠望時,殿宇、城垣、門坊、道路、橋涵,金黃碧綠、丹紅雪白,氣勢恢宏壯麗而深沉。由遠及近,步移景易,變化豐富,秩序嚴謹,相得相濟,引人入勝,是中國古代陵寢建築的典範之作,其建築藝術達到了中國古代建築的頂峰。在這龐大的建築群體中包容了中國明清兩代宮廷建築的基本形式,運用了最先進的工程技術,采用了最為珍貴的建築材料,陵區的580多座單體建築中,有經過兩次大地震330年巋然不動的全國現存最寬的石牌坊;有全長達5.5公里的孝陵主神路,有叩之聲若金鐘的「五音橋」,有被譽為「石雕藝術寶庫」和「地下佛堂」的裕陵地宮,更有采用最為珍貴的黃花梨木建成並為黃金裝飾的慈禧陵三大殿,以及「鳳在上龍在下」的丹陛石,游人看後既被她那精湛的藝術所傾倒,更為她那宏偉的氣勢所折服。五音橋全貌

清東陵是一部用磚、木、瓦、石寫就的清王朝盛衰的歷史。孝陵的建築反映出清朝定鼎中原初期財力不足,但是雄健古拙,規模龐大的石像生則反映出八旗子弟以武力征服中原,靠弓馬開創天下的雄姿。景陵、裕陵則反映出「康乾盛世」天下太平的時代特征,定陵和惠陵則是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寫照;慈禧陵則是權力的象征,反映出慈禧兩度「垂簾听政」的那段特殊的歷史。清東陵是中國封建皇陵的集大成者,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綜合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風水學、建築學、美學、哲學、景觀學、喪葬祭祀文化、宗教、民俗文化等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清東陵的15座陵寢是按照「居中為尊」、「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傳統觀念設計排列的。入關第一帝世祖順治皇帝的孝陵位于南起金星山,北達昌瑞山主峰的中軸線上,其位置至尊無上,其余皇帝陵寢則按輩分的高低分別在孝陵的兩側呈扇形東西排列開來。孝陵之左為聖祖康熙皇帝的景陵,次左為穆宗同治皇帝的惠陵;孝陵之右為高宗乾隆皇帝的裕陵,次右為文宗咸豐皇帝的定陵,形成兒孫陪侍父祖的格局,突現了長者為尊的倫理觀念。同時,皇後陵和妃園寢都建在本朝皇帝陵的旁邊,表明了它們之間的主從、隸屬關系。此外,凡皇後陵的神道都與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的神道又都與陵區中心軸線上的孝陵神道相接,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枝狀系,其統緒嗣承關系十分明顯,表達了瓜瓞綿綿、生生息息、江山萬代的願望。

清東陵自1661年開始營建,歷時247年才告結束。最早的建築物距今已近400年,最晚的建築物距今也近百年,不僅反映了從清初到清末陵寢規制演變的全部過程,同時也從一個側面記錄了清王朝盛衰興亡的歷史。

清東陵是中國歷代皇家陵園中最具特色的例證之一清東陵是中國陵墓營建活動高峰期的代表作。在環境質量、山川形勢、陵寢建築以及陵寢建築的配置與山川形勢的結合上都達到了最為完美的地步,成為中國歷代皇家陵園中最富特色的例證之一。清東陵的環境及建築具有相對的脆弱性。

隨著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各類建築設施、道路交通設施及電力和通信設施等將會大量增加,很容易對陵寢環境造成破壞。清東陵大部分建築物為磚木結構,具有易糟朽、易燃燒的特點。一些磚石結構的建築、設施和藝術品長期處在野外,遭受風剝雨蝕,極易風化,因此具有相對的脆弱性。清東陵葬有不少對清代歷史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在清東陵下葬人物中,不乏對清代歷史有重要影響的人物,如︰輔佐世祖、聖祖的清初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後;開創「康乾盛世」的聖祖康熙大帝和高宗乾隆皇帝;清末兩次垂簾听政,統治中國達48年之久的慈禧皇太後等。這些人物在清代歷史舞台上都扮演過重要角色,主宰國家命運,叱 風雲,在國內外有極高的知名度。他們的陵寢內涵豐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清代帝王在選勘陵址時,以中國傳統的「風水學」理論為依據,刻意追求「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的山川形勢,以達到「天人合一」的意象。清東陵正是這種理念的最佳體現。陵區東側的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勢皆西向,儼然左輔;西側的黃花山似白虎雄踞,勢盡東朝,宛如右弼。靠山昌瑞山龍播鳳翥,玉陛金闕,如錦屏翠障;朝山金星山形如覆鐘,端拱正南,如持笏朝揖。案山影壁山圓巧端正,位于靠山、朝山之間,似玉案前橫,可憑可依;水口山象山、煙墩山兩山對峙,橫豆陵區之南,形如闕門,扼守隘口。馬蘭河、西大河二水環繞夾流,顧盼有情;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這天然造就的山川形勢,對于瓖嵌于其中的陵寢形成了拱衛、環抱、朝揖之勢,實為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清東陵的15座陵寢從1661年(順治十八年)首建順治皇帝的孝陵開始,到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最後建成慈禧皇太後的菩陀峪定東陵為止,營建活動延續了247年。隨著清王朝由弱到強,由盛到衰的發展變化,清東陵的營建活動也經歷了同樣的發展過程。1661年(順治十八年)入關第一帝順治皇帝的孝陵開始營建,1664年(康熙三年十一月)主體工程告竣。1668年(康熙七年)營建神功聖德碑亭。該陵規模十分宏大,體系相當完整,成為清東陵陵園總體格局的奠基之作。1674年(康熙十三年),康熙皇帝的嫡皇後孝誠仁皇後崩逝,開始籌建景陵。1676年(康熙十五年)破土興工。1681年(康熙二十年)孝誠、孝昭二位皇後入葬時,景陵隆恩殿尚在修建之中(竣工時間待考)。與此同時,埋葬康熙帝紀擯的景陵妃園寢也隨著完工,成為清王朝在關內修建的第一座妃園寢。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皇帝遵照祖母遺命,在風水牆外,大紅門東側建造暫安奉殿。37年以後即1725年(雍正三年),雍正皇帝決定將暫安奉殿改建為昭西陵,是年農歷二月初三動工,年底建成。在孝莊文皇後的暫安奉殿建成不久,康熙皇帝就在孝陵東側為孝惠章皇後興建陵寢,約于1693年(康熙三十二年)建成(準確年代待考)。這是清王朝營建的第一座皇後陵,開創了清代為皇後單獨建陵的先例。因位于孝陵東側,又與孝陵為同一體系,故名為「孝東陵」。雍正初年,雍正皇帝將他的萬年吉地確定在遵化境內的九鳳朝陽山,並運去了大量建築材料。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皇帝以那里「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為借口而廢之,復于河北省易縣泰寧山下另闢兆域,營建泰陵。自此才有「東陵」、「西陵」之分。乾隆皇帝即位不久,為報答祖母輩的康熙皇帝的愨惠、惇怡兩位皇貴太妃的撫育之恩,特在景陵東旁為她倆單獨修建了園寢(其興工、竣工日期待考),稱景陵皇貴妃園寢,俗稱雙妃陵。1742年(乾隆七年),乾隆皇帝將東陵境內的勝水峪確定為自己的萬年吉地,翌年二月破土興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99年(嘉慶四年)定名「裕陵」。該陵堂局開闊,建築宏偉,做工精細,用料考究,富麗堂皇,堪稱上乘之作。

1747(乾隆十二年)裕陵妃園寢破土動工,1752年(乾隆十七年)完工。1755年—1762年(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七年)又進行了擴建,增建了方城、明樓、寶城和東西配殿。為了平衡東陵和西陵的關系,1796年(嘉慶元年)太上皇弘歷曾諭令以後各帝陵按昭穆次序在東、西兩陵分建。道光皇帝即位以後,遵照此諭,1821年(于道光元年)在東陵境內的寶華峪營建陵寢,1827年(道光七年)建成。其妃園寢和公主園寢也隨之完工。寶華峪陵寢建成第二年因發現地宮滲水,道光帝震怒,不僅嚴懲了建陵臣工,而且不顧昭穆東西分建的諭旨,另在西陵境內相度陵址,隨之將已建成的東陵寶華峪陵寢及妃園寢廢掉,拆運到西陵重建,于是在東陵界內留下了一片廢墟。咸豐皇帝即位以後,即命大臣在東、西陵兩地相度陵址,最後選定在東陵界內的平安峪。1859年(咸豐九年)破土興工。由于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陵工受阻。1861年(咸豐十一年),咸豐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崩逝以後,陵工才被迫加緊進行。直到1866年(同治五年)才最後完工,命名「定陵」。隨後妃園寢也相繼告竣。修建定陵時由于戰敗賠款,國庫十分空虛,不得已選用了寶華峪道光帝棄陵的大量舊料,建築質量大不如前。1873年(同治十二年)慈安皇太後和慈禧皇太後的定東陵在定陵東側二里許的普祥峪和菩陀峪同時破土興工,1879年(光緒五年)同時完工。但16年以後,慈禧皇太後倚仗獨掌朝綱之機,以「年久失修」為借口,下令將自己的陵寢進行重修。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開工,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完工,歷時13個年頭。重修後的慈禧陵,用料之講究,做工之精細,裝修之豪華,建築之精美,使與之毗鄰的慈安陵為之遜色。因為這兩座陵都位于定陵東側,且從屬定陵,故統稱為「定東陵」。慈安皇太後的陵單稱普祥峪定東陵;慈禧皇太後的陵單稱為菩陀峪定東陵。同治皇帝生前未選擇陵址,在其駕崩後才倉促相度,陵址確定在東陵界內的雙山峪,定陵名為「惠陵」。

1875年(光緒元年)動工,1878年(光緒四年)建成。位于惠陵西側的妃園寢也在1876年—1878年(光緒二年至四年)問建成。由于國力維艱,建築材料低劣,加之施工倉促,僅過了21年,到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竟發現隆恩殿大木構件多有傷折、糟朽現象,不得已拆掉重建。重建工程于當年(1899年)開工。由于發生了八國聯軍侵佔北京的事件,工程一度擱淺,到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才結束,歷時8年之久。接連不斷的大規模營建皇陵的活動,不僅極大地耗費了國帑,而且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特別是光緒年間屢興大工,更使本來十分脆弱的經濟雪上加霜,從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亡。

而我們幾個人要去的,卻不是這個清代皇陵,而是清西陵,也是參觀去,我也是第一次去那個陵墓的,以前也沒有去過的、、、、、、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真實的盜墓最新章節 | 真實的盜墓全文閱讀 | 真實的盜墓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