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賈瑾跟白影說了什麼,無論賈瑾最初的目的是因為什麼,賈瑾很清楚,自己需要權勢,而權勢才是賈家二姑娘真正的護身符。
賈瑾需要權勢,只有權勢才能保證她的父母,賈赦與邢夫人,對她的寵愛依舊,只有權勢,才能讓賈赦重視她的話,對她言听計從。也只有權勢,才能壓住賈璉,讓賈璉跟著她的步調走。也只有權勢,才能讓二房、讓王夫人不敢怠慢了她,也只有權勢才能讓賈母不敢用孝道和祖母的身份威逼她讓步,也只有權勢,才能讓她在祠堂、在族人面前有發言權。
權勢真是個好東西,沒了權勢,她這位榮國府正經侯爺的唯一的女兒也不過是塊布景板,誰都可以不當一回事。有了權勢,榮國府里所有的奴才遠遠看見自己經過,都會彎下腰。
沒有權勢,她,也只不過是榮國府的二姑娘,一個可有可無的庶女。有了權勢,她就是萬人之上的青和郡君,受到無數人的追捧和禮遇,還被正式登記上族譜,成為榮國府正經爵爺的原配嫡女。
處決了賴家人以後,賈瑾偶爾會望著自己的手發呆。似乎又回到了那一夜,自己手執大簪,賴家人的鮮血染紅了自己的衣裳,也染紅了自己的手。
權勢真是好東西,可以左右他人的生命,可是有誰知道賈瑾最初的目的,也不過是混吃等死,平平安安地過日子呢?
真正的智者駕馭權勢,自作聰明的人被權勢所駕馭。
賈瑾不知道自己是否是真正的智者,也不知道自己的作為是否符合自作聰明的標準。為了自保而追逐權勢,品嘗過權勢的滋味以後,賈瑾已經分不清,自己如今追逐權勢,是出于不得已,還是出于自己的本心。
賈瑾只是偶爾的黯然,自己早已經回不到從前,回不到當初干干淨淨的自己。
當然,這樣的黯然,也只是偶爾。
也僅僅是偶爾。
賈瑾雖然心里十分地焦躁,面上卻不顯,照常過日子。每天先給父親賈赦請安、送賈赦出門,給母親邢夫人請安、伺候邢夫人梳洗,跟母親一起去給賈母請安、陪賈母說笑用飯,午間回自己的屋子,處理自己的事務,下午午睡起來以後,或者跟嬤嬤們學習各種規矩、女紅,或者讀書習字,晚上,等賈赦回來,再去給父親省昏道辛苦,跟父母一起用晚飯。有時,賈瑾也奉召進宮,小住幾日;有時也跟著邢夫人出去應酬,結識些同樣是官宦人家的姑娘們,交換些小道消息。
這就是賈瑾的生活。
考慮到榮國府還有賈寶玉這個活寶,雖然賈政已經幾乎是日日守著兒子,可是賈寶玉的沒規矩的行為已經成了眾家官宦人家的太太女乃女乃們心中的一根刺了。邢夫人和賈瑾自從那年二月的賞花宴之後,就沒有請人家到榮國府來做過客,反而在賈瑾的莊子上,招待過那些女眷。好在賈瑾為了安排莊子上每年越來越多的流民,將莊子到京城的城門這一段路,都用水泥澆築了,倒也便宜。
此外,林如海為賈琮兄弟諸人介紹的先生已經到榮國府里上任了,不然,光賈琮上學一事,就會讓賈瑾暴走。林如海介紹的先生,是一位同進士出身的致仕的老大人,雖然比不得林黛玉的啟蒙老師賈雨村是進士出身(進士科出來的三鼎甲,就是狀元、榜眼、探花,此三人被稱為進士及第,第四名被稱為傳臚,從第四名開始的前百名一般會被授予賜進士出身,剩下的同科參加殿試的士子,通常被授予賜同進士出身,也就是同進士。),卻也是極好的了。而且對方的品行也是過硬的,在官場之上,素有美譽。
而賈瑾在九堡的書院已經正式投入使用。第一任山長,就是在翰林院呆了十余年、數年前致仕的老翰林董大人。這位董大人還是賈瑾說服了父親,三顧茅廬,才請動他出山的。
不僅如此,賈瑾還跟著賈赦,一家一戶地到朝中諸位大臣和飽學鴻儒家里拜訪,只要在學問上有些名頭的,他們父女兩個都拜訪到了,請對方有閑暇之時去書院講課。雖然,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官員,口頭說自己考慮看看,不過也有不少人當場答應了下來。在勛爵之家,不少人看不起賈赦(父系社會,女兒靠邊站)對讀書人如此禮遇,甚至到了有些低聲下氣的地步,可是在清流之中,賈赦的名字又上了一個台階。雖然很多文官,包括有些飽學鴻儒,看不上賈赦沒有功名又沒有讀過多少書,卻都認為賈赦這個人有向學之心,又尊師重教,為人也不錯,又是個大孝子,值得交往。
尤其是禮部、吏部、御史台的官員們,看賈赦越發順眼了。中國社會就是人情社會,想做事就必須先會做人,而做人就是混圈子。讀書人的圈子,就是學問。賈赦這個紈褲子弟出身的宅男本來是被排斥在這個圈子之外的。可是賈瑾在京師建立的那一座座藏書樓,成為了賈赦手里的一塊敲門磚,讓讀書人的圈子為賈赦打開了那麼一條縫隙。而賈赦為了書院的先生一事,不問高低貴賤,都一一上門拜訪的行為,讓賈赦拿到了進入讀書人的圈子的通行證。
也許賈赦這個人不能出口成章、不會引經據典,可是賈赦會做人,知道放下姿態。加上賈政這個弟弟一比較,朝中每一位科舉出身的官吏,都能感覺到賈赦不卑不亢、有禮有節,對賈赦也更加包容。相對的,賈政發覺自己的日子越發的不如意,同僚們對他的排斥越發嚴重了。賈政到工部報到的時候越來越少(賈政是工部員外郎),對督促賈寶玉讀書一事越發上心。
賈政心語︰既然我沒可能超過我大哥了,那我養個會讀書的好兒子出來。我自己比不得大哥,但是我相信,我的寶玉絕對不會輸給不模書本的賈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