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樓傳說貳 第一部 兄弟 第十五章 賢後

作者 ︰ 老莊墨韓

皇帝忽發急病,人事不知,立刻讓朝堂一陣混亂。

朝中大臣,宮中嬪妃,兼京中的宗室們雞飛狗跳了好幾天,太醫們用盡手段,也沒什麼辦法。

唯一能確定的,就是皇上身體很好,短時間內,肯定不會駕崩,就是神智不清,醒著人也是迷糊的,皇帝本身的職責肯定是無法行使了。

于是心思火炭一般的一堆人都冰涼了,抱著皇子的妃子們上躥下跳,兼發動娘家全力以赴完了之後,也都不知所措。皇帝不能干活,卻又不死,皇子有好幾個,但最大的也不超過五歲,而且又沒立過太子,這可如何是好……

國不可一日無君,就在這混亂之中,皇後站出來了。

在此之前,皇帝雖對皇後及後族有殺心,但一來為著臉面,二來,怕皇後那邊情急拼命,所以,對外是沒有宣布皇後罪狀的,只是借口皇後多病,把人軟禁了,現在皇帝一倒,上頭又沒有太後,皇後就是這個國家最尊貴的人,她大大方方走出來,外頭圍著的一堆高手,誰也不敢踫她一下裙子角。

她就這樣簡單直接地牽了皇長子上了朝堂,朝中父兄領先下拜。

後族勢力本就龐大,在朝中也算得數一數二的重臣,皇帝雖暗中安排了對付的手段,但還來不及發動,暗伏的人手不過是鷹犬之輩,所有的權力都來于皇帝,沒有皇帝的支持,根本不可能對這樣的重臣之家,形成任何威脅。

皇後,重臣,合乎禮法規則的皇長子,該有的都有了,本來就盼著早早安定下來的朝臣們基本上也就沒有太多抗拒地接受了事實。

皇帝重病,皇長子監國,因皇長子年幼,皇後從旁協助,這樣的格局就在短時間內形成了。

其間不是沒有風波的。

也有大臣們不欲後宮干政,也有宗室的近枝王爺,想著乘機撈個攝政,議政王之類的干干,也有別的皇子的母族在暗中想蹦兩下。

但都是轉眼就被平息下去了。

忠臣們雖反對後宮干政,但五歲的小皇子,還不是太子,名不正言不順,要不讓一個當娘的看著點,確實不妥。皇後出身大家,又是嫡母,自是當仁不讓,雙方爭論過幾回,在皇後做出不會擅權的保證之後,臣子們也只得暫時接受現狀,慢慢觀察了。

宗室和權臣想做對,首先就是要在後宮里找到有兒子的妃嬪合作。可誰能想到,江山寶座在前,宮中竟被皇後經營得鐵桶一般,誰也不敢接受這種勾連。

皇後是多麼可怕的人,瘋起來完全不顧一切,有皇帝壓著的時候,都敢放手大殺,何況現在人家宮中朝上都掌著權呢,自家兒子還丁點大,,這麼小的孩子,在宮里,一點意外就沒了性命,皇長子已經五歲了,又是長子,佔著名份上,法統上的優勢,皇長子的生母更是睡覺都睜著眼,盯著所有有皇子的妃子,就怕有人動手腳。皇後還漫不經心招諸妃聚了幾回,喝了幾杯酒,淡淡安撫了幾句,態度是不溫不火,可那目光淡淡一掃,宮里的這些女人就想打寒戰。這麼可怕的人誰敢招惹,皇帝要還能說了算,大家拼了命,或許還有爭一爭的心思,現在是皇後說了算,誰活得膩了,敢和這麼可怕的人對著干啊。

在得不到後宮支持的情況下,宗室和權臣們就涼了半截,其中蹦達的最歡,手里實權最大的人,一人墜馬重傷,一人好端端在花園里走,一跤跌到石頭上,頭破血流,還有一人,居然喝水喝得直接就嗆死了。

雖然沒有人會相信這是意外,但沒有鐵證,誰也不能對當朝重臣和皇後,皇子們有什麼動作,更何況,這些人防範本來就極嚴,到底要多麼強大的力量,怎樣不可思議的武功才能如此輕易,且不留痕跡地制造這樣的意外呢……

光細想一下,皇後和後族暗中所握的死士高手的殺傷力,就足以讓人全身冒冷汗了。

其後,在皇後與後族或軟或硬,恩威並施的手段之下,一切的反對聲音漸漸消彌,朝局遂定。

皇後又在短短的時間內,就讓滿明重臣對她括目相看。

這個忽然成為一國至尊的女子,並未擅作威福,隨意指手劃腳,不管是宮中,還是朝中,她處事,始終中正平和,寬嚴相濟,朝政繁重,她竟可舉重若輕,瑣務放手交權,自有父兄替她看著,而要事,也能細听臣子們的議論,並適當表示自己的意見。

最開始,臣子們只把這個女人,當成必須放在簾子後頭的擺設,也有人擔心,她被家族在背後操縱。但不過兩三個月間,已沒有任何一個重臣,敢于輕視她。這個以前,只守在深宮的女子,竟是真的深通種種經世之術。

就這樣,已經是皇後深自斂抑,盡量不張揚的結果。她剛剛站在朝堂上,不便過于鋒芒畢露,刺激那些保守的士大夫們,暫時沒有什麼大動作,只要露出足夠的能力與精明,讓人不敢糊弄她,也就夠了。

畢竟她並不嗜殺,也談不上什麼野心,雖是萬不得己走到這一步,她還是希望能盡量平穩地完成全部的政權過渡,以相對溫和的方式,確立她的權威。

如果不是鄰國欺這邊女主臨朝,人心不穩,乘機揮兵來攻,或許她就這麼不溫不火,平平淡淡,將就著把這個當權皇後做下去了,在史書上,也就留下賢而有才,這種比較通用的評價了。

皇帝重病不起,皇子年幼,皇後剛剛臨朝,如此人心惶惶之時,鄰國以侵國之兵來攻,簡直就是滅頂之災。而皇後要鳳駕親征的決定,更是雷翻了滿朝文武。

這都什麼時候了,這個女人還來添亂,你治國是還有點才能,但這打仗可不是小事啊……

皇後自己也甚無奈,她是女子,畢竟威信未立,家族勢力雖大,卻也只在朝中,于軍中的影響力有限。她再有神機妙算,隔著上下無數官員,指揮千里之外,她自己也不甚了解的將軍,這打法太吃力了,不如自己上吧。

可惜沒有人認同,不但大臣們跳腳,武將們更是抵制激烈。誰樂意打仗的時候,頭上就頂著一個主子,而且還是個根本沒見過血的女主子,這是打仗嗎,根本就是找死吧

皇後沒有閑功夫一一說服,她只是把幾個國中有名的勇將叫到御花園,大家比了一回弓箭,賽了回馬,順手還舞了兩下劍。

然後,幾個據說有萬夫不擋之勇的大將,臉色就白了足足三天。

還有那大膽的,嘟噥了幾回,打仗是萬人敵之術,非匹夫之勇可定勝負……

皇後直接把人召到御營,約好各領一千人馬,彼此攻防,半日之內,連破三陣,三員大將,面色慘然,無話可說。

這還是他們的營,他們的兵,他們帶老帶熟的下屬,皇後完全是新人新配合,臨時上陣臨時教,真個化腐朽為神奇了。皇後也不自得,只笑著贊一眾大將兵練得好,人人令行禁止,她剛入軍中,便可指揮如意,方能有此奇效。

眾將笑在臉上,苦在心中,這意思就是,只要是受過訓練完全合格的士兵,皇後就有自信帶好,誰敢再攔著,誰就是沒練好兵了。

雖然其後的阻力還是有一些,但已經無關緊要了。

皇後將朝政交托父兄,把皇長子交給生母玉妃,在這個國家面臨巨大危機的時候,倒不用擔心這個女人動什麼心思,相反,為了保住兒子將來的一切,玉妃以及她的家族也只能全力在後方支持她。

之後便是大軍交戰,一路凱歌,在一片輝煌勝利之後,皇後所付出的心力精力也是巨大的。再怎麼天縱之才,再怎麼用超人的來歷開金手指,一個女人,背後只有一個人心惶惶的朝廷,手里是對她並不了解,也談不上信任或感情的各方大將,要指揮千軍萬馬,壓服一眾悍將,穩定內部矛盾,打敗傾國之軍,其中艱難,絕不是史冊上,軍報上,那輕輕松松幾行字,可以說明的。

但最後,她終于勝利了。

勝利便是正義,勝利便是輝煌。

勝利讓她在軍中有了根基,讓她在軍隊里得到擁護,讓她也在戰斗中,慧眼提拔了放多英才,成為以後軍中最強大的基石。

勝利讓她在朝中的威望如日中天,救國的大功,令本來對她有所保留的文官集團再沒有別的話可說,令原本還有些閑言碎語的宗室諸王,也都閉上了嘴巴。

回京之後,重接執掌舉國大權,所有的施政,治國,各項人事任免,都順利輕松了許多。她可以比較明顯地表述自己的政治主張,而不會受到過多的反彈和抵制。

她提拔出色的臣子,她選擇正確的施政路線,她適當地改革一些弊端,她也比較嚴格地約束母族。她始終沒有過多的鋒芒,過份的精明。從不急著實施什麼了不起的新主張,對臣下的私德,只要不過火,也一概寬容。她制訂比較中允的議決政事,選拔官員的規則,並始終遵守。她挑選有名望,有能力的人,形成比較穩定的朝堂格局,大事多議決于眾,而大多數時候,她自己只要定下一個基本的調子即可。

且她真正善待皇子,認真教導,到了後期,于政事上,越少發言,而由皇子自己表達意見。

哪怕是最苛刻,最保守,最拘泥的臣子,也找不到指責這位皇後的理由。

她有救國護民之功,她有平亂定局之德。她有治政之才,卻從未有擅權謀利,枉作威福之舉。她有那樣的功績聲望,不但不攬權,反而放權于下。執政十余年,她給人的印象,始終只是平和,寬仁,甚至談不上太聖明。

然而,就是在這除了最初保國之戰外,平平淡淡,沒有太多光彩的十多年中,國家政局出奇地穩定,民間勸農促桑,民生安泰,國庫收入多有豐盈,邊關上對鄰國的小規模復仇戰始終沒有停止。因為規模小,並不影響國內民生,戶部軍部也不會有太多負擔,而因為皇後用人得當,支援得力,雖然戰斗是小規模的,但一步步蠶食過去,一次次合約簽定,大量的財物,人口,馬匹,耕牛,良田都為本國所有,更使得國力大大增強。

對于長年迷糊,完全失去清醒意識的皇帝,她也親自照料,哪怕操勞國事,疲累不堪,也從不曾疏忽過皇帝。經年累月,就算是最長情的人,都疲憊了,最功利的人,都放棄了,只有她的關切不變。就算是本來對她有再多懷疑的人,經過了十多年,所見所聞,也只得懊惱他們自己的小人之心了。

等到皇長子成年之後,可以親自參理政務,她只在旁邊再輔偌了半年,看著情況沒什麼大錯,說撤簾就撤簾,半點也不拖泥帶水,毫無戀棧之意。從此再不聞問朝政,每日只在後宮,賞花飲酒,聚眾說笑,兼照料暈迷的皇帝罷了。

至此,天下間,再無一人能說她半個「不」字。

就連後宮之中,因為需要大家爭寵爭愛的皇帝成了不能表達任何意見的廢人,女人們全都老老實實,皇後待她們公正寬和,所有的皇子公主都受到了極好的教育,皇子們成年後封王出宮,也可以把生母接出,公主們出嫁後也能時時迎母親去住。而沒有子女的宮妃們,早在多前年,在確診皇帝沒有可能恢復後,皇後就將她們都賜重金送歸娘家,且每月還許她們入宮晉見一次,在外頭若是受了委屈,盡可求告。當然,這些女子是不可能再出嫁的,如果在娘家不自在,皇後也賜她們道觀,讓她們可以出家為道,但卻不受過多清規束縛,觀中產業俱都不菲,比較安樂自由的生活還是沒有問題的。因這些女子仗著皇後的保護,過得頗為安樂逍遙,甚至還在京城貴女中,引發了當女道士的風潮,還有過公主成年,不願出嫁,情願為道士,卻又可自由地與天下英才結交的故事。

這也是她當政之時,唯一引來臣子非議的決策,也是她唯一力排眾議,一意孤行的決策。

當年,頗多人暗中議論她排除異己,不守祖制,妒嫉不容等等,但多年後,再看當年宮中妃嬪,俱有安逸生活,皇後行事,更無失德之處,世人方知感慨嘆息。

便是當年生過皇子的妃子,對她也沒有怨言。在深宮里活過的人,都知道那是多麼可怕的地方,若不是皇帝忽發疾病,當年的絕色佳人,又有幾個能安安樂樂,活到如今,當年的小小孩兒,又有多少能平平安安,長大成人,若沒有皇後堅持爭取,如舊制一般,母在深宮,子封王,哪及得上一家團聚,和樂自在的快活。

自古以來,除了本來就以女子主政之國,其他各國雖偶有女子執掌天下的,誰不曾在朝中大肆誅殺異己,誰不曾于宮內斗得你死我活,甚至母子成仇,夫妻反目,也是常事,唯有這一位,不管正史野史,對她的評價,都是有諸後之才,而無諸後之惡。

甚至在多年後,皇帝終于駕崩之時,已經失去這個皇帝多年,但依舊運轉自如的朝堂沒有什麼大反應,但在一月後,剛剛被新皇尊為皇太後的女子含笑而逝後,卻是滿朝痛哭之聲。

大臣們不得不承認,他們懷念這位皇後。哪怕是新皇已立,且能力確實不錯,但懷想皇後執政時那種自由,寬松的氣氛,那種被信任,被尊重的感覺,依舊讓人痛斷肝腸。

這位皇後,待人極誠,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從不刻意敲打任何大臣,從不故意在臣子當中劃分派別,利用他們處突內斗來牽制臣下。從不隨意打壓武將,從不亂派監軍。

在她執政的時代,竟沒有任何一個重將,在大勝大捷軍中威信最高後,被調回京中,閑官高爵養起來,也沒有任何重臣,在立下大功後,朝中聲望太隆,必須引退或升為太師之類的榮譽職位,每每有人生起憂饞畏譏之心,每每有人照著以前的老規矩這樣做時,她便會親自招人相見,傾心誠懇談,釋人胸懷。

她主政時,定下大的方向後,就放手讓臣下作主,說到聖天子無為而治,一般都是那些宰相重臣們,對君臣關系最高的理想。然而,歷朝歷代,大多都是君臣斗法爭權,何曾有過,真正完全對臣子放心的君王,可這幾乎真正達到垂拱而治的局面,竟是由一個女人做到的。

她去之後,再不會有這樣君主了。

哪怕皇長子是她教導的君王,也不可能有她的胸襟,事實上,這幾年皇長子從主政,到登基,大家已經感受到了不同。

很多事,沒有比較是看不出差異的。

皇後再賢再好,也是個女子,隨著皇長子長大,已經有人在暗中嘀咕,擔心心她戀棧不去,而正直的文官們,當然應該站到皇長子這一邊去。可是,她就這麼甩手回了後宮,干淨俐落到極點,真由皇長子掌權大家才感受到其間的不同。

皇長子不是不能干,不是不聖明的,可是,真正太聖明的君王,未必是臣子們最歡迎的。凡事自己做主的多了,未必願意上頭有個聖明燭照主就那麼盯著。

在這樣的對比,這樣的感慨之後,皇太後之死,確實引來的滿朝悲聲,在掌握話語權的文臣們的操作下,史書上對這位皇後的謚美之詞,相關野史的種種美好傳說,更是多得數不盡。

因皇後美名遺澤,後族一直未遭冷遇清洗,成為少數能夠全始全始的掌權外戚之家,其爵祿甚至與國同戚休。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小樓傳說貳最新章節 | 小樓傳說貳全文閱讀 | 小樓傳說貳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