嘯傲射雕 太極

作者 ︰ 心向天

中國武術具有獨特的風采。武術的主要內容由拳術和器械的套路組成。根據拳種和類別的不同,套路有長有短,有剛有柔,有單練,有對練,風格不同,表現各異。但共同的要求是動作連貫、往返多變、起伏轉折、快速敏捷、節奏鮮明。在武術的動作和練法中,都具有攻防的作用,如踢、打、摔、拿、擊、刺等動作,是組成武術套路運動的主要因素,它們都有著不同的演練特點和攻防規律。中國武術具有形神兼備、內外合一的神韻,由于武術動作是從格斗攻防技術中提煉出來的,因此要求手到眼到,手疾眼快;手腳相隨,上下協調;意領身隨,以氣催力;意識、呼吸、動作必須和諧一致。在中國武術的長期發展中,逐漸演化出十八般武藝或十八般兵器。通常認為十八般兵器包括︰「刀槍劍戟、斧鉞鉤叉、棍槊棒、鞭 錘抓、拐子流星」。中國古代的兵器遠不止這18種,平常所說的十八般兵器或武藝只不過是一種泛稱。

中國武術文化底蘊豐富,門類眾多。按流行地區分類,劃分為南拳、太極拳;按山脈、廟宇分類,可劃分為少林拳、武當拳、峨眉拳;按形象分類,可劃分為蛇拳、猴拳、螳螂拳等;按技術內容分類,劃分為拳術類、器械類、氣功類、摔跤類等。拳術類包括長拳、太極拳、南拳、形意拳、八卦拳、通臂拳等。器械類包括刀術、劍術、槍術、棍術四大主要形式。氣功類包括禪家、道家、儒家、醫家和拳家五大派別。摔跤起源于中國古代的角力和相撲,現稱為中國式摔跤。

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上,最為著名的武術流派是少林派、武當派和峨眉派。

(1)少林武術。發源于河南嵩山少林寺。少林武術內容極為豐富,其中少林拳的精華被稱為「少林五拳」,系指龍拳、虎拳、豹拳、蛇拳和鶴拳,分為小洪拳、大洪拳、羅漢拳、梅花樁炮捶等幾十種少林拳法,還有刀、槍、劍、鏟、棒等器械的技擊法,並創造出少林易筋功、小武功、陰陽功、混元一氣功等氣功。少林拳在一千多年的發展中,逐漸分為北派少林拳和南派少林拳。

(2)武當武術。因發源于湖北均縣境內的武當山而得名。武當武術起源于元末明初,盛行于明末清初。武當拳的風格特點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短見長,以慢擊快,以意運空,以氣運身。武當派拳術有無極拳、鷂子長拳、猿猴伏地拳、六歲散手和五當太乙五行拳等。武當兵器有武當劍、白虹劍、槍、刀、松溪棍等。太權拳屬武當著名拳種,影響極大。太極拳在長期流傳中,演變出許多支派,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太極拳有陳式太極拳、楊式太極拳、吳式太極拳、武式太極拳和孫式太極拳。後經提煉整理,又出現簡化太極拳、四十八式太極拳、八十八式太極拳等套路。

(3)峨眉武術。發祥于四川峨眉山,形成于明代。峨眉拳集眾家之長,形成了獨特的技法與風格。它的主要技擊特點是動作小,變化大,以柔克剛,借力打力,以靜制動和以動制靜並用,攻防時多順勢前鑽,借力反擊,以快取勝。峨眉拳術有僧門、岳門、杜門、趙門四大家和洪門、化門、字門、慧門四小家,還分為黃林、點易、青城、鐵佛、青牛五大門派。

此外,氣功與摔跤也在中國武術中佔有一席之地。

氣功是一種祛病健身、益壽延年的養生術和自我身心鍛煉方法。氣功

在發展中,逐漸與各學說流派相結合。儒家養氣,旨在修身。武術拳家養氣,旨在積氣。醫家養氣,旨在治疾健身。佛家養氣,旨在排除雜念,達到禪定。氣功門派眾多,尤以道家氣功見長。

摔跤是兩人相角的一種武術體育運動,摔跤一般均按體重分級進行,能使對手的身體任何部位(兩腳除外)觸地為勝。摔跤也是中國部分少數民族傳統的體育項目之一,蒙古族、朝鮮族、哈薩克族和保安族等都喜愛摔跤。

中國武術自唐宋後,就逐漸傳向國外。日本、朝鮮、越南及東南亞國家習武者不少,並形成一些武術門派。在歐美國家,中國武術的影響也非常深遠,稱中國武術為「功夫」。很多西方人認識中國文化首先是從了解中國武術開始的。中國武術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重要貢獻。

太極拳一氣相貫之精髓四大要訣可闡述

要訣雲︰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頭隨身體的轉動而轉動,眼隨身體的變化而變化,要上下連貫協調一致。面前手來不見手,胸前肘來不見肘。心要佔先,意要勝人,身要攻入,步要過人,頭須仰起,胸須現起,腰須堅起,丹田須運起,自頂至足,一氣相貫。

要訣雲︰足來提膝,拳來肘發,順來橫擊,橫來棒壓,左來右接,右來左迎,遠便上手,近便用肘,遠便足踢,近便加膝。人之來勢,務要審察,足踢頭前,拳打膊乍,側身進步,伏身起發。拳打上風,審顧地形,手要急,足要輕,察勢如貓行。心要整,目要清,身手齊到始成功。手到身不到,擊敵不得妙。手到身亦到,破敵如摧草。

要訣雲︰發步進入須進身,身手齊到是為真,法中有訣從何取,介開其理妙如神。古有閃進打顧之法︰何為閃,何為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何為打,何為顧,顧即打,打即顧,發手便是。

要訣雲︰捶自心出。拳術如戰術,擊其無備,襲其不意,乘擊而襲,乘襲而擊,虛而實之,實而虛之,避實擊虛,取本求末。拳隨意發,總要知己知彼,隨機應變。心氣一發,四肢皆動,足起有地,動轉有位,或粘而游,或連而隨,或騰而閃,或折而空,或而,或擠而捺。拳打五尺以內,三尺以外,遠不發肘,近不發手,無論前後左右,一步一捶,遇敵以得人為準,以不見形為妙。出遇眾圍,如生龍活虎之狀,逢擊單敵,以巨炮直轟之勢。

九大核心論太極五髒乃為生氣之本

1步法︰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

2理︰夫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

3三合︰五髒既明,再論三合,夫所謂三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台也。

九大核心論太極五髒乃為生氣之本

1步法︰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

2理︰夫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自有其源。

3三合︰五髒既明,再論三合,夫所謂三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台也。

4四梢︰於論身之外,而進論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所罕聞,然捶以由內而發外,氣本諸身而發梢,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於梢,則實而仍虛?;梢亦可弗講乎!若手指足特論身之梢耳!

5五髒︰夫捶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髒以成形,即由五髒而生氣,五髒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脾,腎也。

6剛柔︰夫拳術之為用,氣與勢而已矣。然而氣有強弱,勢分剛柔,氣強者取乎勢之剛,氣弱者取乎勢之柔,剛者以千鈞之力而扼百鈞,柔者以百鈞之力而破千鈞,尚力尚巧,剛柔之所以分也。

7六進︰既知三合,猶有六進。夫六進者何也?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體此為向背,頭不可不進也。

8氣︰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古今不易之理也。

9身法︰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身法維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

4四梢︰於論身之外,而進論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所罕聞,然捶以由內而發外,氣本諸身而發梢,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於梢,則實而仍虛?;梢亦可弗講乎!若手指足特論身之梢耳!

5五髒︰夫捶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髒以成形,即由五髒而生氣,五髒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脾,腎也。

6剛柔︰夫拳術之為用,氣與勢而已矣。然而氣有強弱,勢分剛柔,氣強者取乎勢之剛,氣弱者取乎勢之柔,剛者以千鈞之力而扼百鈞,柔者以百鈞之力而破千鈞,尚力尚巧,剛柔之所以分也。

7六進︰既知三合,猶有六進。夫六進者何也?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體此為向背,頭不可不進也。

8氣︰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古今不易之理也。

9身法︰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身法維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

太極拳訓練的方向及境界

太極拳藝術首在繼續,貴在立異。實際上,太極拳的架子是空的,架子里的東西跟個人修身養性的程度有直接關系,固然一師所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風格,一個人在不同時期又有不同的風格。」太極拳自楊露禪以來,楊家三代拳架不盡相同。推手之時,可以分辨。假如沒有「道」的提煉,其拳法就不是上乘。又說︰「硬勁不如僵柔勁、僵柔勁不如松沉勁、松沉勁不如輕靈勁、輕靈勁不如虛無勁。清朝〞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自幼酷愛書法,太極拳方向經由勤學苦練,摹仿名家字體能夠以假亂真,卻不受人賞識。第三層,則身體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走,臨淵履冰,神氣內斂,不敢有涓滴狼藉。數天後,師襄子再次對孔子說︰你彈此曲已很純熟,可以換新曲子了。修道如打坐時念起難除,通過和諧松柔的內家拳樁法或動功,天然全身氣血調和,邪念自消。論拳,也不必按《易經》那樣說。「松肩」忌壓肩,要順著兩側45度斜下松落,太極拳境界將肩井穴張開,降于涌泉穴中。不是硬也不是懈,是整個鋪開的。松,最先全身不能有力。

李錦藩是李亦畬的族曾孫,曾跟李亦畬的二兒子學過拳。」沒過多久,李錦藩又問︰「拳譜上講10種身法,怎麼做才合乎要求呢?」李遜之說︰「你把頭豎起來,將身子豎起來,你就什麼都不要管了,你感到順了,得力了,就行了。所以有自決心信念很重要,不只是打太極拳,糊口中做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的。以太極拳為例,無極準備勢,要頭頂青天,腳踏黃泉,神氣相抱,外靜內動;既而神帥意,意帥氣,氣帥形,動如一葉扁舟行于江河之上,外動內靜;最後歸于無極。不管如何,要放松。身勢松得軟若無骨的樣子,但是這種大松大軟,不是軟塌塌,不是松懈懈,不是松得軟得如一攤稀泥。尚雲祥先生常常勸學生要多讀書,並說︰「一個練武的要比一個書生還文質彬彬,才是真練武的。

1956年中國大陸技擊界反唯武術論開始後,技擊開始走向體育化體操化之路。」李雅軒先生十分夸大要保持太極拳的純正風格,夸大學太極拳一定要找真正的太極拳老師,夸大一定要在真正的繼續後,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領悟,新的提高,這才叫發展。適我者,學;不適者,撇。內家拳法的理論,來源于道家的老莊哲學和仙家的內丹學說。鄭曼青所傳楊氏太極拳(鄭子太極拳)的特點︰崇黃老學說,以「無為無不為」為宗,以道家「致虛極守靜篤」為靈修,以老子「反為道動,弱為道用,以柔克剛,以小勝大」為大用。全身有九個關節要松開。」隨即將門關上,並未讓翁某進入。內家拳的上乘功夫,是無形的,這就是「大道無形」,拳歸于道,拳道合一。有一次,他們問李雅軒先生︰「李老師,學太極拳有沒有什麼訣竅,你能不能傳我們一些秘訣?」李先生說︰「我現在告訴你們兩句話,照這兩句話去做,拳就練得好,功夫就會提高。假如只靜不動或只動不靜,一定會落下毛病。張君秋曾拜「四大名旦」為師,他像誰呢?誰也不象,惟其如斯,才有了「張派」藝術。張師秀剛學于李公雅軒,架勢卻不大不小,中正和順,快慢平均,松沉伸展,氣魄豐滿,內開外合,蓄勢待發(其待發而未發,形似暖味而混沌,以時間論處在消息之間,將變未變之「時機」,以空間論為將動未動將變未變之位置,以勁能言有蓄勢待發之「氣魄」,動勢、動態、動感、動能最強,動向卻不顯著)。」又說︰「世間練太極者,亦不在少數。

每練時要想老師從前教拳的情形,默想老師打拳的味道。齊白石告訴弟子李立︰「竊意好學者,不管詩文字畫刻,始必先學于古人或近代時賢,大入其室,然後必需自造門戶,另具自家派別,是謂名家。當肩關節能松開時,其它的都輕易了,腳三關中踝關最難松。」很多學生都想把太極拳一下子學得手,特別是有些文化較高的人,東看書,西看書,總想在其中找到捷徑。但知道不知道「松」是主觀題目,做到做不到「松」是客觀題目。從張三豐祖師到鄭曼青,都勸人讀四書五經。整個傘面是完整的,傘面上的每一點都處于整體中,張力是平均的。九關之中最重要是手三關,首先要把手三關松開,第一是腕關,接著是肘而肩。而是以神氣將身勢鼓勵起來,使它動蕩起來,有強盛而又敏捷的柔彈力。時間一到,上前按門玲,鄭先生將大門開了一個門縫,頭探出來對翁某連說了幾句︰「拆開來練,拆開來練。

本日教授教養太極拳,多不能從整體上去掌握,動作細致而復雜,使人難免以偏蓋全,顧此失彼,如同盲人模象,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內家拳注重鍛煉腰腎,其為元氣(命)之所在也;注重培養消息,其為元神(性)之所在也。其拿人之時,手極輕而人不能過。如何才能松開關節?首先是松開關節之間的腱,接著骨,要不斷的松開關節之間的腱,關節之間不松,氣不能順暢的活動。真正的內家拳法和修道是一回事,修道用于永生,拳法用于武術,然皆可歸于大道,其用不同,其體則一。第二句話︰打拳要想著我的樣子。鄭曼青先生學太極拳近五十年才悟到「松」的道理。

總之,沒有明師上行下效,精心指點,練拳如同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太極拳是問己的功夫。就是通過放松腰胯,力沉腳跟,氣力從腳上像彈簧那樣反彈上來,通得手上。學練太極拳要專心,怎樣專心?專心就像鏡子一樣,物去了不送,物來了不迎,天然而然反射出「它」的影像,又如「風來疏竹,風去竹不留聲,雁度寒潭,雁去潭不留影。所以練太極拳「松」為第一,這一點是我(鄭曼青)自己深深感慨感染到的。所以要有動有靜,消息適中。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師秀剛教拳時常說︰練拳要慢中求,勻中求。孔子回答說︰我還沒有把握這首樂曲的精神。松到什麼程度,太極拳就達到什麼程度,松不到那個程度,便不曉得那個程度的奧妙。傘不用時收起來,放松了;用時撐開,此時傘面是繃起來的。一個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涼,用手指在自己的腿上寫字,寫著寫著,就寫到妻子身上去了。

內家拳法,出自道家。尾閭關松開後,氣可通上背部。練拳之時,要全身松開,不尚拙力,中正和順,穩靜安舒,輕靈圓轉,純以神行。」後來羅邦楨說︰「練拳45年,不敢說有45年的東西,一個‘松’字,就讓你琢磨終身。楊澄甫先生還講了一句話,就是「不跟你講這句話,你三輩子學不到的」,鄭曼青先生就懷疑︰豈非講一個「松」字,我就三輩子學不到嗎?五十年後想起來,鄭曼青先生說︰不但三輩子,也許六輩子還學不到。」又一次,李錦藩問李遜之︰「我看拳譜上有棚、捋、擠、按、采、列、肘、靠八法,這八法是怎麼回事?」李遜之說︰「分得那麼清怎麼能用?我一舉手這全部都有了。張師秀剛又說︰「上佔三分下佔七,功夫練在下盤上。特別夸大練太極拳要松,而且要大松,要松透。」不外「順其天然」而已。其放人之時,如月兌彈丸,迅速干脆,絕不受力。倘初者勿疑架子為三套也。被跌出者,但覺一動,並不覺痛,已跌出丈余矣。」太極拳就是要練出腿上的彈力功夫來。太極拳時刻體現著和諧文化,多讀書才能悟通拳理,找到拳的源頭。

訓練太極拳架時把八段九節真正松開才可稱為著熟,這是學習太極拳的樞紐。孔子回答說︰我彈此曲雖已順暢,但還不純熟。當我們初學時,動作是緊繃繃的。董英杰先生說︰「外界有雲,楊氏太極拳,有大中小三套架子,實則僅此一套。太極拳之道,道傳有心人。我們學習知道那些動作是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運而後動的動作。太極拳說難,就是難在自己擋住自己,不肯松,假如真正把這個松字能了解,那便是好極了。

太極拳是中國的文化拳、文人拳。漫說十年,如無真傳,就算一輩子,也是瞎搗鬼,就不止十年而已。宜知分別純雜,以其味不同也。故學習的人多,學成的人少。又如水上踩葫蘆,終不得力。之後,孔子經靜心細思,對這樂曲有了深刻理解,于是對師襄子說︰我體會到這首樂曲所描述的這個人物,皮膚深黑,身材高大,雙眼炯炯有神,注視遠方,如統一國君王,除了文王外,有誰能如斯?師襄子听完孔子的話,即刻離開座位,恭順地說︰我的老師曾指出,這首樂曲是「文王操」。手三關節是腕、肘、肩。才能練體化精,練精化氣,練氣還神,練神返虛,練虛還道。道家修煉,以「守中」「用空」為要,偏陰偏陽,分歧道體;消息失宜,就有陰陽偏盛之患。楊澄甫宗師說︰「太極拳乃柔中寓剛,棉里藏針之藝術,姿勢要中正圓滿,沉著松淨,動作要輕靈圓轉,純以神行。」「(董英杰)陳氏太極拳曾見鳳候先生之子兆林先生之拳,系楊班候先生親授,乃系緊湊之架子,打來不快不慢。純粹太極,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畢竟什麼叫做「松」?怎麼能松得很乾淨,這句話很難講明白。」楊澄甫宗師所言指明了太極拳的訓練方向和境界。

學習太極拳低級在架勢,靠上行下效;中級在身法,需指點迷津;高級在心法,要心領神會。故拳道之學,實即性命雙修之學。傳至李公雅軒,架勢更大,氣魄宏偉,令人有神威不可逼視之感。梅蘭芳向陳德霜王瑤卿學藝,也是學一廣州太極培訓半,撇一半。」齊白石對子女也要求︰不要學我。太極拳訓練到了真正松了的階段,全身都有氣充滿,前後左右都撐滿抱圓。要如莊周之夢蝶,人蝶不分,做到思慮全無,心中空浮泛洞,人拳兩忘。若用力按人推人,雖亦可以制人,將人打出。人生不外百歲而已,學習研究太極拳時間有限,應珍惜前人走過的路,程門立雪,承續傳統,追根溯源,印證思考,親自體驗,方能有所發現,有繼續有立異,才能無愧于先人。張秀剛老師又稱之為「秀才拳」。而後才創立了「梅派」藝術。拳法的每一個動作也都符合這些哲理。

有一次,李遜之對李錦藩說︰「你打架子給我看看。少候先生(澄甫先生之兄)則緊湊而速。翁某如期前往,在門外靜候。這你會覺得很難,可是只要真能松透的話,什麼都攔不住你。是耶?非耶?是而非?非而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如何達到太極拳的境界呢?鄭曼青先生自言從楊澄甫宗師學拳七年,一個單鞭就學了一年半。」要達到太極拳的最高境界,程門立雪追根溯源是根本。我們習慣于拉緊,應不斷的放松。此乃真太極也。太極拳的動是靜中之動,太極拳的靜是動中之靜;以至不知動不知靜,非動非靜,消息一體。孔子學彈古琴,從「得其曲」到「得其意」,到「得其人」,有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張秀剛老師說︰「練太極拳要有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無所畏懼一往無前的精神。李雅軒先生比喻為傘的撐開。」楊澄甫宗師言練拳之境界︰「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成仙而登仙。第一句話︰打拳要放松放軟的打。」從此以後,在公然場合人們就很少再見到李雅軒先生演練一遍完整的太極拳架勢。不用力何能力?蓋太極練功,沉肩墜肘,氣沉丹田。

如何才能松通空?如何才能立身中正穩靜安舒,意向上升氣往下沉?如何才是下指揮上內指揮外,用神用意輕靈圓轉?如何有若無實若虛,化動作為意念,以虛為身,以無為心?如何才是松透身心,虛無肩臂,使勁從涌泉得手指暢通無阻?如何專心觀照,使周身一體四肢百骸各得其所?如何專心不用腦,無為無不為?在練拳的每一個動作的瞬間休止,反復不斷地檢修︰從上到下直不直?順不順?松不松?通不通?能否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勁落涌泉力沉腳跟入地三分?能否中空氣通八不依賴八面支撐八面轉換?推手時如何將身心放松到虛空分歧錯誤敵人施加涓滴的氣力也不承受敵人涓滴的氣力?怎樣沾著他如水沾衣向他滲透滲出和他融為一體?怎樣粘著他如膠似漆?怎樣連著他如手如足?怎樣跟著他如影隨形?怎樣舍己從人如柳迎風?怎樣忘了自己沒有敵人,讓雙手在虛空中浮起來,用來自涌泉的氣力像風一樣將人卷起,像水一樣將人沖走,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凌空失重?在每一個動作的瞬間休止,反復不斷地檢修︰你的動作有沒有攻守之形?你的雙手能否在放松中支撐一個人的體重而不稍震驚?你的勁尖(不全在掌拳)能否對準敵人?你的身體有沒有徹底松透?你的雙手能否在完全放松中溘然出拳攻擊?推手不在于推,而在于制,能否制人而不受制于人?練拳推手如能時時問己,刻刻留心,得到拳法便不是廢話。」董英杰先生說︰「太極練法,以心行氣,不用濁力,純任天然;筋骨鮮折曲之苦,皮膚無磋磨之勞。」「師從數家,旁及百家,才能自成一家。」鄭曼青、李雅軒等先生都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太極拳源于老子的《道德經》「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虛空無物的感覺,讓對手看得見卻模不著,抓不住,打不上,捕風捉廣州太極拳影,處處落空,「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然自己終不免難免吃力,受者亦覺得甚痛,雖打出亦不能干脆。太極拳慢較輕易,勻難做到。

最後只追求到形式上的規範同一,卻失去了太極拳的內涵。要松到什麼程度呢?人家打我,再有氣力,也到不了我身上,所以氣力再大也沒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你自己跌成重傷,那我打人家呢?把一個整個的人打出去好幾丈外,這又是什麼道理呢?這是太極拳的一種高深理論,它有一種哲理在里頭,而且是一種合乎科學的桿杠氣力。澄甫先生(楊健候之子,兆林先生的堂兄弟)柔綿而慢。鄭曼青先生說︰「太極拳為武林絕學。因此,修道、習拳,二者兼而行之,是修行的妙方。」

鄭先生曼青一日約弟子翁某某日某時某刻到住所一談。針對當前普遍存在的題目,練拳的重點應在全身的整體均衡上,局部的感覺需從全身均衡的基礎上來,全身不均衡,不松淨天然而去求局部的準確,一是求不到,再是即使委曲形似,也是硬的,輕易變形,並有傷全身,得不償失。」而後楊澄甫宗師定型大架,如書法史上王羲之的楷書,空前絕後。

太極拳是無言的詩、立體的畫、活動的雕塑。另一方面是武功文練、武者文相。腳三關是胯、膝蓋、踝。國家體委要給孫存周拍攝練拳資料時,立即遭到孫存周的拒絕。第二層,則如身在水中,兩足浮起,浮游水中,能自如運動。大門外留下楞住的翁某。真經沒幾句,其中的奧秘告訴你,幾句話就說完了。所以不可偏于一味死靜或一味死動,這都不符合大道。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極能手,則如捕風捉影,處處落空。孫存周說︰「就讓我把這身功夫爛在棺材里吧!」國家體委將新編88式太極拳交李公雅軒審視時,李公雅軒在上面寫了6個字︰「這不是太極拳。武林界有「武道同源」「拳道合一」之說。李雅軒在《太極拳隨筆》中提出「松軟是太極拳的法寶」。」由于心有所畏便緊張,緊張就不能松。」松是通行證,松是敲門磚。」常言道︰「松松松,太極功,太極頭條要放松,學太極,先學松,不松難得太極功。

觀其現今傳人與上述楊門諸家相距較大,難以相提並論。學拳是一個明理、積氣、養氣的過程,拳在外,理在內,氣貫穿其中。葉大密自述所傳楊氏太極拳有三大來源︰田兆麟傳授的楊氏太極拳、孫存周傳授的孫家內勁、李景林傳授的武當劍。松得周身毫無拘滯之力,松得兩臂如繩兒吊著重物一樣,常常有沉甸甸重舵碗的感覺。能掌握住廣州太極培訓根本,才能善始善終,走向太極拳的最高境界。」太極拳要廣州市陳式太極拳館慢不要快,靜下心,慢騰騰一點點模,如模魚一樣,慢中求輕靈。又過了些日子,師襄子對孔子說︰你已把握這首樂曲的精神了,可以換新曲子啦。吳圖南先生說︰太極拳之秘在「松八段九節」。

關于太極拳的訓練,郝為真先生說︰「初練時,如身在水中,兩足踏地,動作如有水之阻力。」專心就是孔子所說的「心齋」。而仙(道)學是內家拳法之根本,試觀拳技出神入化的內家巨匠,無一不深諳道學。鄭曼青先生回憶楊澄甫先生當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哪兒,可以不發一言,不問他他毫不講話;但這個「松」字,天天總要講個幾百回。其原因一是太極拳的拳理完全根源于中華傳統文化哲理,太極拳的一舉手,一投足,都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依歸。」得到拳理的方式良多,最重要的是記住要多讀書。以上是我天理良心之話,非是故意深玄其說耳。動以活關節、舒筋骨、通經絡;靜以養腦力、明智彗、長靈機。不但是哲理與科學合而為一,它能將各種天然原理合並來應用。余(董英杰)乃集三位先生之意,收斂而不速不遲,此乃成功之後,隨心所變者也。」又說︰「太極拳的拳理是人類的聰明結晶,只是你必需練到了那一個層次,才能明白那一個層次的道理。」李雅軒先生將太極拳功夫從勁的角度分五級︰硬勁、僵柔勁、松沉勁、輕靈勁、虛無勁。今人學習太極拳,一者未遇明師,不入門徑,徘徊岔路支路,勞而無功;二者雖遇明師,淺學即止。肩關是最難松。孔子回答說︰我還未體會出這首樂曲所描述人物的形象和氣質。此則拳成矣。太極拳可以歸納為理、氣、像。所謂「專心恰恰無,無心恰恰用。在他的床邊牆壁上,老是貼著他親手用羊毫寫的字︰「要常常想楊老師打拳、推手的樣子,功夫才會上進。可謂空門雖大,不度無緣之人。後來,翁某把這件事講給師弟吳國忠听,還氣猶未平,而吳听了卻如獲珍寶,努力推敲並奉行不綴,終成正果。

太極拳的最大秘密是「松」。」李錦藩說打了一趟架子後,李遜之說︰「就這樣練,把勁買通再說。據《史記》記載︰孔子跟樂官師襄子學古琴,一首樂曲訓練了十天,師襄子對孔子說︰你可以彈新曲子了。背三關是尾閭、頸、頭頂。他妻子氣憤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說︰「你有你的體(身體),我有我的體,為什麼不寫自己的體寫別人體?」晚上睡覺時,鄭板橋想到,各人有各人的身體,寫字也各有各的體,本來就不一樣嗎?我為什麼總是學別人的字體,而不走自己的路,寫自己的體呢?即使學得和別人一樣,也不外是別人的字體,沒有立異,沒有自己的風格,又有什麼意思?從此,他取各家之長,融會貫通,以隸書與篆、草、行、楷想雜,用作畫的方法寫字,終于形成了雅俗共賞受人喜愛的「六分半書」,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亂石鋪街體」,成了清代字畫名家。

李公雅軒為「楊門三軒」之一,得楊健侯祖師傳授拳藝,並遵其意于1914年拜楊澄甫宗師為師,追隨楊澄甫宗師十八年,深得楊家拳神髓,以散手見長。其粘人之時,並不抓擒,輕輕粘住,即如膠而不能月兌,使人雙臂酸麻不可耐。先師雲,極柔軟然後極堅剛,即此之謂也。練熟之後,由熟而化,或高或矮,或快或慢,為所欲為。三個在手,三個在腳,三個在背。今太極拳名家之多,套路之濫,功夫之差,前無古人,其原因不言而明。道不同不相為謀,身懷特技之人對此深惡痛絕,不少人為此受到架空和打擊,糊口陷入困境,真功特技頻于絕跡。可見文武之藝同源一理。」有一次學拳中李遜之說︰「拳,沒用多鼎力氣就可以學會的。心知才能身知,心知不即是身知,身知勝于心知,所以我們練太極拳要時刻問自己︰放松了沒有?松透了沒有?

羅邦楨是鄭曼青的大弟子,他在去美國之前特意向鄭曼青先生請教在美國教拳應留意什麼?鄭曼青先生回答他︰「要留意松。氣能入丹田,丹田為氣總機關,由此分運四肢百骸,以氣周流身,意到氣至,練到此地位,其不可限量矣。故內家拳法,是仙學的一項必修科目,不可缺少。只有做到上下相隨,內外合一,一氣貫穿才能勻,打拳才如行雲流水,天然流暢。學習太極拳假如能象孔子一樣好學深思,一定會學有所成。李雅軒特別夸大要保持太極拳的貞潔性,晚年在給弟子的書信中說︰「近來之練太極拳功夫者,百分之九十九弄分歧錯誤,所以有太極十年不出門之說。

------------------------------------------------------------------------------------------------------------

摘抄的,看看就好不要當真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嘯傲射雕最新章節 | 嘯傲射雕全文閱讀 | 嘯傲射雕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