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劉徹 第七章 識文斷字

作者 ︰ 核子喵

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四月,漢景帝立庶長子、栗姬子劉榮為太子,史稱「栗太子」;同日,封劉徹為膠東王,劉徹時年四歲。

冊封後,劉徹本應搬至長定殿等皇子居所,可景帝憐他年幼,不忍母子分離,便放任他留在王美人身邊。

一年的時光,足夠竇太後與景帝母子反目,足夠栗姬因景帝遲遲不立她為後絞斷數條巾帕,足夠王美人穩居後宮寵妃之一的地位,足夠半夏習得一身冠絕當時天下的廚藝,也足夠劉徹把長安漢宮能走能爬的地方玩了個遍。

漢宮有四宮,分別是︰長樂宮、未央宮、北宮、明光宮。長樂宮本是皇帝居住辦公的地方,但自惠帝之後就搬到了未央宮正堂的宣室殿,所以劉徹去得較少。未央宮則是後妃爭寵的主戰場,通過教養未成年的子女讓自己的種壓過別家的、訓誡宮人以達到殺雞儆猴之效等等手段奪得天子的寵幸。劉徹便主要在未央宮各處流連,偶爾在景帝宴請群臣嘴饞了差人叫王美人處的外賣時,作為各個龍子之間的一個被拉出去溜溜,同時將小彘之名傳到宮闈之外。

未央宮周回二十八里,有殿閣三十二,除了所住的常寧殿(注1)以外,劉徹最喜歡去的地方是前殿的天祿閣和石渠閣。兩閣是西漢初年丞相蕭何親自主持修建,為皇家收藏天下典籍之所。

雖然表面上要裝作稚子,可劉徹實在是吃厭了,玩厭了,而且藏拙也要有東西可藏,西漢流行的是小篆和隸書,他一堂堂五尺男兒到了這地界也不過一文盲!能怎麼辦?笨鳥先飛,重頭學唄!

漢初推行秦代的「挾書之律」,規定民間不準藏書,到了景帝時期,不但已經解除了這條禁令,還積極收集、整理典籍,設置了管理書閣的郎官。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兒子想念舅舅,夫人想念弟弟,景帝一拍大腿,大方地把皇家圖書館管理員的職位賜給了田蚡。

田蚡得了宮內的差事,出入方便,時常至常寧殿走動,帶給王美人朝堂上的消息,進獻一些各地的土特產。

這天清晨,田蚡拎著一袋土產,打算給姐姐嘗嘗鮮,剛踏入天祿閣,便見小劉徹坐在書案上,手執竹簡,表情十分認真。半夏蹲在他旁邊,為他揉著小短腿。

「沒規矩,看書要席地而坐,要是被你娘瞅見,又該說道了。」

「舅舅。」小劉徹听到聲音抬頭,咧嘴一笑,露出兩個甜甜的酒窩。他從書案上跳下來,抱怨︰「腿都跪麻了。」什麼時候弄張小板凳坐坐……

「殿下用功得緊,用了早飯就過來了。」半夏起身,也不見禮,只是趕忙接過了田蚡手里的土產,問道︰「這是什麼?黑乎乎的,還連著土。」

「頭年給人謀了個外放的縣官,他感著恩情,特地差人送了這薯糧回來,今兒早上剛到。」

田蚡知道小外甥好這個,最喜歡琢磨吃食,身邊的貼身侍女又擅廚藝,剛得了土產便洗也沒洗就提著進宮了。

劉徹也不怕髒,挽起袖子,用手抹掉泥土,仔細瞧了,驚得張大嘴巴︰「這是甘薯?!」

田蚡更是心驚,如果不是事先被告知並有所準備,他也不知道這拳頭大小的土產是什麼。他眯著小眼楮,一邊贊賞小外甥的天資和見識,一邊點頭笑道︰「不錯,據民間草木志載,甘薯‘或曰芋之類,根葉亦如芋,實如拳,有如甌者皮紫而肉白蒸煮食之,味如薯蕷,性不甚冷。’想不到你這小彘識了字讀了書竟也長進不少,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那模樣似乎為自己教劉徹寫字頗為自得。

半夏毫不掩飾自家主子天下第一所以我也天下第一的驕傲︰殿下本就是天資卓絕的人物,哪里需要你提點?不過她的性子穩重了不少,不會像剛入宮那會兒,別人刺她一句就會跳腳反駁,而是面上露出俏皮的笑容,在田蚡沒有注意到的地方沖小劉徹擠了擠眼楮。

劉徹汗顏,他待半夏比王美人還要親近些,很多自己不便出面的事情都借了半夏的幌子,這也造成了小丫頭對自己的盲目崇拜,在言听計從之余,時常拿不懂的問題相問。有一次半夏甚至問自己第二天天氣如何,听聞劉徹說出「不知道」這三個字時滿是不可置信,好像劉徹丟了作為龍子的顏面一樣,鬧得劉徹很想吐糟︰就算是二十一世紀,天氣預報都不準確的好伐?

作為瀕臨絕種的現代人,這一年里劉徹忍得很辛苦,就像此時,面對應該在明代才有的地瓜,縱然滿頭霧水,他也只能將疑惑埋藏在心里。

番薯之所以稱為「番薯」,是因為它在十六世紀才由印度傳入,有了「番」之說,中國本土什麼時候有甘薯了?然而,再細細觀察,又發現這種所謂的薯糧和現代的甘薯有很大的不同,皮紫肉白,形狀小,較為狹長,更像芋頭。這種所謂的薯糧,應該屬于山薯之類,為中國土產。(注2)

東西好不好,吃過才知道。

晚膳的時候,食案上多了一道松香酥脆的薯糧餅。

肚子漸鼓的景帝听完半夏先煮後碾再炸的制作過程,饜足道︰「這薯糧竟是小彘兒親手搗成的泥?嗯,不錯,軟糯香甜,父皇今後倒是有口福了。」

听景帝還想嘗鮮,王美人遺憾地說︰「可惜薯糧原產偏僻,一來一回就要數月,耗費腳力,又不得良種,眼下已過了春播之期,恐怕只有來年才能常貢宮里了。」

「听聞舊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業耕稼,唯掘地種甘薯。秋熟收之,蒸曬切如米粒倉圃貯之,以充糧糗,是名薯糧。」劉徹補充了一句︰「舅舅教的,說是什麼人寫的什麼書上有記載。半夏也說,現在種下去還來得及。」

景帝听了兒子的話有些發笑,倒是同意了在皇家田莊里試種,趙公公收到旨意,立刻差遣下人去辦了。

景帝看著小劉徹,心中一動,突然問道︰「舅舅還教你什麼了?」

「學了《爾雅》,很多字認是認得了,但還不會寫。」劉徹的小臉苦惱地皺起。

《爾雅》相傳為孔子門人所作,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書,算是最為古老的字典。劉徹也想從最簡單的學起,但問題是《三字經》、《百家姓》、《聲律啟蒙》這些幼兒啟蒙讀物都是宋朝以後才出現的著作,他早生了一千年,也只能去啃《爾雅》這本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了。

認字的進展比劉徹想象的要慢上許多。

因為西漢的字體正從小篆往隸書過渡。小篆還保存了象形字的遺意,運氣好的話能猜中六七分;隸書就更進了一步,用筆畫符號破壞了象形字的結月復,成為不象形的象形字,又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實在是難住了看慣簡體字的劉徹。好在畢竟是成年人的智力,學習方法較為系統、完善,花了半年時間苦讀,終于把《爾雅》念完了。

听到兒子這麼說,景帝大感驚奇,心存考校。

「木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景帝停住。

「榮而不實者謂之英。」劉徹接道。

「何為不榮而實,何為榮而不實?」景帝又問。

劉徹想了想︰「父皇,兒子也不大清楚,但兒子覺得,饃饃是‘不榮而實’的,沒什麼味道,但一個就能填飽肚子;桂花糕是‘榮而不實’,禁不住餓,可味道很好。」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這樣的答案已經很完美了。

王美人見父子倆說得盡興,便沒有打攪,輕聲吩咐婢子收拾食案,設茶與糕點。

口渴用茶時,景帝愕然發現夜色已深,道︰「今晚便到這里。」看向小劉徹的目光透著知足與滿意。雖然考校的內容很簡單,幼子也有記憶有誤的地方,但總體來說卻算得上對答如流,思路清晰,時有妙言,更為難得的是劉徹坦然的學習態度,不知即為不知,答不上來便會主動發問。

不像太子,見著自己就如老鼠見了貓,答得上來還好,答不上來就開始哆嗦了……唉,自己對孩子是否太過嚴厲了?

可不嚴厲行嗎?外有猛虎,內有餓狼,太子必須挑得起這個擔子!

景帝正感慨著皇帝難為,忽然听到小劉徹的撒嬌︰「父皇,舅舅允諾過等兒子學了《爾雅》就帶兒子出宮玩耍。」

「不許胡鬧。」王美人板起臉,嗔怪。

景帝暗想,田蚡哪里有膽子私放皇子出宮?八成是以為依劉徹胡鬧的性子肯定靜不下來讀書,便許諾這個胡蘿卜,向引著驢子一樣誘導劉徹用功。思及血脈安危,景帝本不想答應,可一低頭,瞧見日益親厚的兒子滿是期冀向上90度角仰望的表情,只覺得自己的形象無比高大偉岸英明神武,一時心軟,樂呵呵地答應了下來。

注1:後宮十四位(昭陽、飛翔、增成、合歡、蘭林、披香、鳳凰、鴛鸞、安處、常寧、椒風、發越、蕙草、茞若),考據不到王美人住的究竟是哪座宮殿,就隨意取了一個。

注2︰番薯有兩種,一種是本土產的,一種是明朝引進的,源于美洲的熱帶地區,由印第安人人工種植成功,哥倫布初見西班牙女王時,曾將由新大陸帶回的甘薯獻給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將甘薯傳至菲律賓,在明朝萬歷十年(1582年),從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中國。現在吃的甘薯是後者。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我是劉徹最新章節 | 我是劉徹全文閱讀 | 我是劉徹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