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為一更,還有四更,睡覺前一定發布。
林汝翥是葉向高的外甥,而葉向高是東林黨的首輔,所以林汝翥必須死,不管他是否該死,他都要死,因為袁大海想他死。
自家親外甥死在宮里,這帳無論怎麼算,都要算到魏忠賢頭上,如此一來,葉向高這只老狐狸再也不能躲在幕後,也再也不能想著坐收漁利又或是收拾殘局了,等著他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馬上收拾包袱滾蛋,永遠月兌線人們的視線,做他的閑雲野鶴去。
兩軍交戰,不是你死便是我活。東林與閹黨,注定只有一方能夠取勝,沒有妥協,沒有退讓,沒有交易。黑白分明,既投了閹黨,袁大海就不希望朝廷中再有東林黨的任何殘余勢力,更不希望將來這些余孽們再跳出來翻案。他要借助林汝翥的死來逼葉向高和魏忠賢徹底翻目,讓他們撕開m ng在臉上的最後一道遮羞紗布,來個痛痛快快的白刀子進,紅刀子出,從而將楊漣等人身死後那些繼續隱藏在朝堂中的東林黨人一鍋端。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剝削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東林黨人的死,就是比鴻毛還輕的,因為他們是剝削人民的。因為他們是高高在上,享受著人民供養的腐肉階層,只有打倒他們,大明的肌體才會重新煥發生機。
人民。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而人民永遠是窮苦貧困的,永遠沒有發言權的,這無疑是不公平的!
知識越多越反動。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正是那些反動文人最真實的寫照。
讀書,絕不是為了黃金滿屋,讀書更不是為了ji o妻滿屋!
讀書,是為了為人民服務,如果讀書人偏離了這條道路。如果他們選擇了黃金與ji o妻,那他們就將被人民唾棄。
被人民唾棄的讀書人不要也罷。
只要書在,死了一批讀書人。還可以再培養一批來。
袁大海要改變歷史,就要殺人,殺東林黨人是殺,殺那些士紳也是殺,殺那些太監中的敗類也是殺。
屠刀,指向了御用監。
…………
王體乾的命令很簡單,只讓人傳了一句話。要袁大海到御用監懲辦幾個小人,其他並沒有多說。
懲辦小人?
這是個模稜兩可的命令,誰是小人,誰又不是小人?懲辦是打板子還是砍腦袋?
袁大海是東廠的人。御用監卻是宮里的二十四衙門,按照規矩,東廠是受內廷指揮的,而現在王體乾卻要袁大海去御用監辦人,這不合規矩。
問了來傳話的太監,那太監卻是什麼也不知道,只說老祖宗現在銀作局,只催袁千戶快點去。遲了怕老祖宗那不好交待。
太監催得急,袁大海也顧不得多想。當下應了,要那太監去回王體乾。他即刻便領人去御用監。
那太監走後,曹化淳看了一眼袁大海,關心道︰「王公公讓你去,你便是要去的,你這就去吧,我給你調隊人手。」
曹化淳知道袁大海的人都在宮外,手底下沒有可使喚的人手,便要派一隊刀斧手于他,卻被袁大海婉拒了。因為他認為這五百刀斧手最大的作用不是殺人,不是替魏忠賢清理內廷,而是威攝,明日的威攝!而且王體乾並沒有交待讓他調用曹化淳的人,倘若自己隨意調了曹的人手,怕易若人猜度。
曹化淳想了想,也不強求。當下袁大海便請曹化淳派了個太監到午門去通知自己留在那的四個番子,讓他們即刻持他駕貼調張德喜的黑旗箭隊入宮。
因有司禮監的交待,宮門雖然已經關閉,張德喜和他所屬的那箭黑旗番子很容易便進了宮。
宮中禁馬,所以這隊黑旗都是步行入宮。手下到了後,袁大海即領著他們前往御用監,一路上這隊清一s 黑袍的番子著實讓太監宮女們驚訝了一下。
借曹進和傅國興之手殺了葉向高的外甥林汝翥後,袁大海一刻也不耽誤,快步在前領著番子們撲向御用監。
………
御用監,顧名思議,是專門掌管皇家御用之物的衙門,本監位于雨花閣東首,與印綏、尚寶二監並立,故宮里又稱此地為內三監。
現任御用監掌印周阿寶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少監程寶則是個瘸子。諾大的皇宮,二十四個衙門再加女官尚寶、尚司、尚儀等司,除了這個程瘸子外,再也沒有一個殘廢之人出任監官的。所以程寶是獨一無二的瘸子少監,說來他能夠當上這少監,還是得益于他這條廢tu 。
程寶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瘸子,而是進宮後才瘸了的,一日和幾個太監抬香爐,結果香爐失手掉落,數百斤重的香爐頓時硬生生的砸斷了他一條tu ,打那之後,程寶便成了瘸子。成了瘸子後,手腳便不靈活,等于是個半廢之人,好在當時宮中的掌印太監們心地倒也仁慈,並未趕他出宮,而是給他安排到直殿監,平日負責清掃地面的落葉積雪什麼的,算是給他養老,平日安排的活計也不重,這一掃便是二十年。
萬歷神宗皇上在時,一日偶經武英殿,見一瘸tu 太監在那清掃積雪,時天氣寒冷,殿前滿是冰柱,神宗皇上心生憐憫,便親口下了聖意,要司禮監安排這瘸tu 太監任一監之官,這瘸tu 太監便是程寶了。
程寶得了這樁幸事,自此便在御用監養起老來,平日里監里的事他是不問的,因為也沒人征詢他的意見,掌印周阿寶也算是個與世無爭的人,甭管司禮監那邊有天大的動靜,他這御用監總是聞風不動的。再加上其天x ng生懶,不愛理事,所以這監里的大事小事便著落在監丞齊煥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