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幕1925 卷二 甘陝鏖兵 第一百四十四章 輿論狂潮(1)

作者 ︰ 吳安平

說實話,吳安平在西峰擺出的架勢,確實很像有分裂西北的企圖。

民國現今最高層級的軍政勢力有兩個︰一個是北洋,掌握北京政府,分直奉晉魯皖等諸系,各自有英美日等列強支持;一個是革命軍,背靠國民政府,國共兩黨聯合,背後有蘇聯支持,其內部同樣派系繁雜。其他地方割據勢力雖各具實力,但名義上卻非南即北,都依其傾向,依附于兩大陣營的其中一方。

北洋雖總體力量龐大,但並無明確的政治綱領,諸系只是作為舊軍閥割據一方,而有明確政治綱領,並有軍事武裝的勢力,其實只有國民黨一家而已。雖是民國第二大黨,很有影響力,但還沒意識到槍桿子的重要性,並沒有建立自己的武裝,更沒有自已的地盤。

革命軍北伐為什麼能摧枯拉朽般,掃蕩實力遠勝于己的北洋直系?原因或許會有很多,但政治思想的相對先進、優越,絕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明確的政治綱領是匯聚人心的依據,是保證戰斗力的源泉,同時,也是操弄民意的憑依。

吳安平在西峰發出的一系列通電表明,他已不僅僅是先前許多人認為的甘陝地方軍閥,而是有著明確政治思想、完備行政體系及可觀軍事實力的新勢力。這等于在國民黨之外,民國又出現了一支黨政軍三位一體的新興力量,由于其對北洋及革命軍都未表達歸附傾向,這在許多人看來,自然是意圖分裂。

在國人心目中,暫時只有北京政府和南方政府,具備統一國家的法統和法理。即便北洋已被視為反動,但革命軍將其推翻,在絕大多數人看來,這體現的仍是一種歷史的輪替,反動的北洋也不屬于分裂勢力。這是袁世凱、孫中山給北洋諸系及國民政府留下的政治遺產,吳安平卻沒有這樣的根底。

大多數人了解西峰通電後,都只是當做笑料談資,並沒有引起多大重視,因為從潛意識里,他們就將崛起第三方力量的可能性,給直接排除掉了。馮玉祥自然不會這樣,恰恰相反,他不但在隨後的軍政會議上,極力渲染夸大這種可能性,而且更把這種可能當做現實,通過報紙將批判的矛頭直接對準了吳安平。

十月十三日,《西北民報》發表署名文章《自治還是分裂》,雖然標題是發問式的,但內容卻以極其肯定的語氣,預見並敘述了這樣一種「事實」︰吳安平成立臨時政府及組建新民黨,正是其分裂西北的第一步行徑。這篇文章通篇有三千字,頓挫抑揚,文字激昂,革命激情充斥字里行間,雖然針對西峰通電而發,立論稍顯薄弱,但不失精彩。

最關鍵的是,下署的作者名為「鄧斌」。這個名字幾乎沒人听過,但等吳安平看到這篇文章時,卻被這個名字嚇了一跳。

因為對民國時代起中國歷史的關注,他搜集過許多在關鍵歷史時期起到關鍵作用的關鍵人物的資料,由此對比這一時期西北軍及馮玉祥的狀況,使他輕易便判斷出,這個「鄧斌」不是別人,正是他最敬仰的一位劃時代的偉人、後世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曉平的化名。他絕沒有想到,在一九二六年的民國時代,他與這位偉人的交集竟以這種方式產生。

此時的鄧曉平其實剛從蘇聯回國,正在馮玉祥的西北軍出任中山軍事學校的政治教官,而之所以他會寫這篇批判吳安平的文章,其實完全是出于意外。

《西北民報》是西北邊防督辦公署的機關報,在包頭發行,一紙四開,每日出版。這報紙是西北地區最早的一家革命報,雖由人主持編輯,並報社社長、總編制都分別由人蔣听松、胡英初擔任,但畢竟馮玉祥才是西北邊防督辦,他對自己公署的機關報自然有著很強的影響力。

馮玉祥決心討伐解放軍,為使西北軍師出有名,便想在西峰通電上做足文章,以破解五原誓師後西北軍無後方且無路北伐的窘局。對于他這一意圖,李大釗、劉伯堅等雖在西北軍伐甘上投過棄權票,卻仍不願違心將吳安平與吳佩孚並列,硬將其列入北伐目標。

甘陝支部的宣俠父等人,陸續有消息傳回北方局,雖然看不透吳安平意圖,但最起碼已經知道,其已受到甘陝百姓的衷心擁護。單從這點來說,吳安平所建立的這一股勢力,比之國民黨及還強,畢竟國民黨還受工農敵視,更是資產階級的眼中釘。而在甘陝,無論哪一階層,對吳安平的勢力卻都是發自內心擁護,幾乎沒有例外,這不得不令人稱奇。

員雖不情願,蘇聯顧問卻支持馮玉祥的設想,在他們看來,劃分敵友的唯一標準,自然是看與哪方合作最符合蘇聯的國家利益。說吳安平要分裂西北,或許冤枉,但西峰通電公布的一系列政策表明,這個人沒有階級立場,不可能是蘇聯的同路人,非友即敵,既然解放軍已威脅西北軍的生存,而西北軍又關系蘇聯遠東穩定,那自然是要明確支持馮玉祥。

早在一九二五年四月,蘇聯軍事顧問團就已加入了西北軍。顧問團人數很多,其中重要的有馮玉祥的顧問烏斯馬諾夫,國民軍參謀長西爾哥耶夫,方振武軍顧問安鐵爾斯,弓富魁軍顧問諾加,其他還有喀爾偏科、西林、馬歷諾等人。這些顧問不僅在政治上、軍事上擔任指導工作,甚至還直接參加戰斗,由于軍援及其對的影響,他們的地位十分超然。

雖然明知馮玉祥不可靠,但為推動局勢朝著有利蘇聯的一面發展,蘇聯顧問抱怨之余,還是勉力工作,對西北軍幫助很大。現在西北軍被困于歸綏及寧夏,根本無法發揮蘇聯及斯大林期望其發揮的作用,綜合考量各方實力,只有剛創建不久的解放軍有可能比西北軍弱,蘇聯顧問團自然支持馮玉祥進攻解放軍,以擴大力量並打開東進北伐之路。

至于傳說中解放軍擁有的飛機、大炮及坦克,這些蘇聯顧問根本不屑一顧,如果不借助外力,中國人就能自行制造裝備這些武器,那就不會接連失地賠款,連外蒙都被蘇聯控制在掌心了。而只往廣州及北京發幾封電報,這些顧問便已確定,吳安平背後根本就沒有任何列強支撐,這時候不打他打誰?

蘇聯人當然不便直接參與論戰,于是烏斯馬諾夫向中國施加壓力,以配合第三國際的行動為由,逼迫西北軍中的員接受了馮玉祥的提議。由于鄧曉平旅法時,曾做過青年團機關雜志《赤光》的編輯,所以這一任務直接壓到了這位「油印博士」頭上,于是引發輿論狂潮的第一篇檄文便就此出爐了。

《西北民報》只及于包頭附近,畢竟影響很小,但馮玉祥對此還另有安排。

十月十四日,北京《英文導報》轉載了《西北民報》的這篇文章,並以社論的形式進一步肯定了並不存在的所謂「分裂事實」。社論中,英國人看似悲天憫人實則居心險惡地提醒讀者︰中國亂戰不休不是沒有原因的,關鍵是有無數像吳安平這樣的軍閥出現,這才導致統一的局面一步步崩壞。

要知道,《英文導報》的部分股東雖是中國人,但這份報紙其實是美國公司的資產,它的出版雖受治外法權保護,其報社地址位于北京城內,卻受治外法權保護。主編克拉克在民國沒什麼名氣,但《英文導報》的董事中卻有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基督教青年會書記德懷特及北京語言學院校長佩特斯這樣的名人,其影響力由此可見一般。

按說《英文導報》是在北京,受張作霖管轄,怎麼也不該為馮玉祥說話,但實際上,自北京政變後,其主編克拉克便每月接受著馮玉祥的津貼。這是私下交易,直到張作霖後來退回東北前,為清共在列強默許下突襲蘇聯使館,查獲了克拉克簽署的許多收據及向馮玉祥催款的信函,此事才真正暴露出來,也致使《英文導報》信譽掃地,就此銷聲匿跡。

《西北民報》的討吳檄文,被《英文導報》譯成英文轉載,並登上頭版版面,基于這份報紙的影響力,一兩日後,同樣的檄文便出現在了天津、上海、香港和馬尼拉的所有英文報紙的頭版上。

而第二天,日本在北京的英文報紙《標準報》在轉載的同時,又湊了一角,找些漢奸文人發了一通「歷史上西北是游牧民族聚居地,本不屬中國,正與滿洲相同」的議論,頓時又掀起軒然大波,使輿論擴散到了民國各個層面,終于引發一場狂潮,而幾乎所有矛頭所指之處,正是暫時還不知情的吳安平。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鐵幕1925最新章節 | 鐵幕1925全文閱讀 | 鐵幕1925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