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幕1925 卷二 甘陝鏖兵 第一百四十五章 輿論狂潮(2)

作者 ︰ 吳安平

許多民國新聞人其實與現代新聞人有兩個相同的特質。首先是重國外輕國內,極為在意外人的看法,而輕視國人的意見,報導事件也是一樣,國內交通事故有多少不去關注,國外一個連環撞車都能報道幾天;另外就是都更願意用聳人听聞的標題,去博取關注度,內容是否與標題一致,那就隨後再說。

《英文導報》率先轉載馮玉祥炮制的討吳檄文後,各地英文報紙登時跟上,使吳安平這個本陌生的名字,幾乎一夕之間為各國駐華人員所熟悉,同時一些訂閱英文報紙的國人,也就此知道,在甘陝還存在這樣一支意圖「分裂民國」的勢力。當然,並不是沒有人發出疑問,但日本主導的《標準報》橫插一腳,頓時使這些人傾向于相信先前的報道。

這時,國內的報紙開始跟進。北京的《世界時報》、天津的《大公報》、上海的《申報》及武漢、長沙、廣州等各大城市的重要報紙,都按照《英文導報》標注的轉載出處,向《西北民報》提出了轉載要求。這正是馮玉祥期待的局面,他自然不會拒絕。但同時,這些報紙又將《標準報》炮制的《何為翻譯後,同時轉載了上去。

這一輪的動靜可就大多了。舉國嘩然,吳安平一夜之間名聲大振,卻又臭不可聞,無論南北東西,俱是一片聲討、咒罵聲。

吳安平本就崇尚言論自由,所以解放軍佔據甘陝之後,蘭州及西安的報界氛圍又比先前寬松不少。為規範言論及確定明確報道責任,西北臨時政府雖然通過了《新聞及出版法》,但還未來得及推廣。于是,甘陝本地報紙也沒給吳安平留面子,只比各地晚一日,蘭州的《蘭州日報》、《大河日報》及西安的《新秦日報》、《西安評論》等報刊,也進行了轉載。

在甘陝,民眾可就不只是嘩然,而是近乎沸騰了。

對于知識分子和文化青年來說,《標準報》那篇文章只當其放屁,但對《西北民報》那篇卻感想復雜。其實他們也有相同的疑慮,越認識到隴東集團及解放軍的強大,這種疑慮也就越深。很奇怪的是,即便有人感覺一兩年後,單憑解放軍便足以橫掃北洋諸系,也居然未曾生出以其替代北洋或國民政府的想法。

這些文化人議論紛紜,論戰不休,彼此爭執十分激烈,但對普通百姓而言,根本沒人去關注報紙上的消息,剛開始自然也平靜如常。但總有茶博士、酒博士在飯館、酒館、茶樓當差,賣力誦讀,又有人見一些文化青年及老者爭執得面紅耳赤,不免上前多問兩句,于是,又隔不到半天,此事便傳入市井坊間,同樣激起了強烈風潮。

老百姓其實最能分辨世道人心,也最懂得知恩圖報,當無數農戶、工友、手工業者、店鋪伙計、車夫、苦力、小商人等底層民眾,知道那些或長袍馬褂、或西裝革履的先生在議論什麼,頓時便鼎沸起來。不過,在底層民眾中,輿論風向卻是一邊倒。畢竟,只憑吳安平免除一切苛捐雜稅及保障口糧兩項,就使百姓明顯感覺到了生存狀態的好轉。

吳安平是在李章及安柄朝的提醒下,才知道自己被卷入了一場論戰。他命人找來幾張相關報紙,一字一句細細研讀,隨即發現了「鄧斌」這個作者署名,也因此判斷出始作俑者便是困于歸綏的馮玉祥。

理清脈絡後,他便自然知道馮玉祥其實是在為西北軍入甘制造輿論,不過面對這樣偏頗的非議,他偏偏又沒辦法拿出有力的反證,單憑嘴說便很可能被認為欲蓋彌彰,反而會迎來更大的非議。而且,他真實的意圖也不能提前披露,否則更會引起軒然大波,比眼前還要難為。

引導輿論勢在必行,不然政府、集團及軍隊內部也會思想混亂,無法形成合力。思來想去,吳安平決定不做自我標榜,而是直接把自己對蘇聯的態度先亮出來,一方面作為對馮玉祥的回擊,另一方面算是提前吹吹風,統一甘陝各方面人員的思想認識。

就這樣,十月十九日,吳安平命人將親自撰寫的一篇文章,通過電報傳給李章及安柄朝,並由兩人將這篇文章直接送到了在蘭州及西安的幾家報社。無論《蘭州日報》,還是《西安評論》,亦或是其他報紙,實際都期待與吳安平這位甘陝頭號權力人物能有些接觸,這時見到其要發表時文,自然大喜若狂,直接拿下原定的頭條,讓這篇文章佔據了頭版整個版面。

十月二十日,甘陝九家報紙齊齊刊登了吳安平的這篇文章,標題很聳動,並不符合一般民眾的認知,名為《蘇聯帝國主義》。

可以這樣說,這是篇反蘇檄文。其內歷數俄國通過一系列條約,從中國版圖上割走的領土,並明確指出,十月革命後蘇聯拒不歸還中國這些領土,其實是繼承了俄國的侵略思想,其所謂反帝反壓迫的一切言論,都只是虛假的口頭宣傳,因為其實質上便是一個紅色的帝國主義國家,一直在他國領土上作威作福,支持外立更是明證。

吳安平同時指出,所謂第三國際只是蘇聯服務自身利益的機構,其對中國革命的支持,不過是為穩定遠東,弱化列強對蘇聯的威脅。遠東是中國的,蘇聯竟自居地主,這其實是典型的狗咬狗。另外,他還號召中國與蘇聯決裂,提出並不是蘇聯的專利,在蘇聯也是舶來品,中國完全不必對其言听計從,充當其在中國的支部。

這篇文章也是三千多字,通篇都是對蘇聯的抨擊,並直接將其列為中國第一大敵,並提醒國人注意,蘇聯現在正侵佔著中國數百萬平方公里土地,有十幾個日本那麼大,這樣的國家不是中國的敵人,難道還會是朋友嗎?

《蘇聯帝國主義》一經刊登,便先是在西北,繼而在全國各地引發軒然大波。無數國人對著地圖,查看有哪些領土被蘇聯侵佔,當對比日本列島的面積,受到最直觀的沖擊時,都不禁為之錯愕。

這並不是以前就無人知曉,實際包括馮玉祥、張作霖在內,對蘇聯或暗或明俱藏戒備,都有這方面的原因。只是國人傳統上對具體數字並不敏感,單純「大片領土被侵佔」或只簡述幾個地名,形不成最強烈的觸動,而且當前北伐正在聯蘇,時間點十分敏感,自然這篇文章也更受關注。

各地零星有些反蘇集會和示威活動,除北洋轄境有持續進行,國民政府控制區域,都是剛發生即被壓制。不過私底下的民眾議論卻無法禁止,這一篇文章的後續效應正在持續發酵,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蘇聯其實也沒想象中那麼友好。

其實國民政府及受到的沖擊更大。吳安平雖肯定北伐,肯定「聯共」,卻將「聯俄」拿出抨擊,指出任何外國勢力都不可靠,中國的事歸根到底還要靠中國人自己來辦。國民黨內部對此本就有分歧,此時爭論自然更多,而對蔣介石來說,卻正合其意,間接為其「清共」提前做了輿論動員。

方面的反應自然比國民黨更激烈,此時領導者為南陳北李。陳獨秀本就不承認共產國際對的領導關系,認為蘇俄黨是蘇俄黨,中國黨是中國黨,犯不著去做共產國際的支部。李大釗也差不多如此,只是姿態更靈活些。兩人受制于局勢及實力,都不得不接受第三國際的領導。唯一具有真正具有獨立思想的只有毛擇東,只是這時很少人注意他的意見。

但無論怎樣,並無一個員敢對吳安平的反蘇檄文表示贊同。一來吳安平的言辭太過激烈,很多人即便不滿共產國際,也沒有發展到就要反蘇的程度;二來成立還沒多久,共產國際的影響幾乎無處不在,這就致使許多黨員滿懷著激情,卻搞錯了主體,將無國界的運動,放置到了國內的運動之上。

一些人沉默,思緒復雜,但更多人卻群情激憤,在許多報紙上發表文章,聲討並批判反動軍閥吳安平。但剛隔兩日,吳安平便又炮制出一篇《屠殺者斯大林》,直接開始抨擊蘇共中央總書記斯大林。

這篇文章篇幅更長,列舉斯大林不少罪行。第一,拒不歸還前俄國侵佔中國的領土,並大肆屠殺華人;第二,早年為籌集布爾什維克活動資金,大肆搶劫銀行、敲詐、勒索;第三,十月革命期間,在察里津大肆屠戮紅軍中的舊軍官及士兵,並焚毀村莊,強行征糧,致使無數人餓死等。除此以外,其他罪行更列到第十一條。

其實這時的斯大林還未完成最終集權,內部反對者還有不少,無法隨心所欲使用權力,所以還未蛻變成那個大獨裁者及大屠殺者。吳安平列舉的十一條罪行,幾乎每一條都有依據,但每一條都經過注水,比實際要嚴重十倍百倍。

比如第一條,拒還領土當然是有,但蘇聯遠東雖已嚴控中國人進出,卻還未發生嚴重的屠殺事件,直到七七事變後,斯大林為討好日本,才大肆屠殺三十萬華人。第三條也是,屠戮紅軍中的舊軍官及士兵自然是有,但征糧主要是針對地主,而且沒有全部搶奪,所以無數人餓死也是注水情節。

但吳安平的注水卻極有科技含量,使這些聳人听聞的罪行,不但接近真實,而且比真實還要真實。為炮制這篇文章,吳安平特意到後世找到夏听白,讓其幫忙準備材料,夏听白也是靈光忽現,一方面利用電腦PS技術,另一方面將後來才會發生的大屠殺的一些照片張冠李戴,完成了注水照片的制作。

八十年前的人當然不可能想到這些,所以這些照片便堂而皇之成為抨擊斯大林的證據,與文字一起,在各大報紙佔據了整整三個版面。雖然所有人都疑惑吳安平照片的來路,但沒有任何人懷疑這些照片的真實性,斯大林不是屎也是屎,跳到伏爾加河也洗不清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鐵幕1925最新章節 | 鐵幕1925全文閱讀 | 鐵幕1925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