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漢時期,帽子也最入「衣」之列,管叫「頭衣」,或者「元服」。所謂「元者,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曰元服。」
古人對冠頗講究,如衣一樣,等級明顯,也是一種地位和身份的標志。冠的別名「冕」,就是大夫以上人所戴的帽子,一度是皇帝的專用帽,所以才有了「加冕」一說。老百姓一般是不能配戴帽子的,沒有地位的男人只能如女人一樣,戴巾幘(z )。幘,古代的頭巾,冠的代用品,「幘者,古之卑賤執事不冠者之所服也。」
爵弁赤黑色布做的帽子,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弁冕是冠的總稱。
十二旒帝王才能戴的帽子。所謂旒就是懸掛的珠玉串飾,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戴的帽子稱為冕,冕之前後有旒。以旒之數目的不同來分別。帝王旒最多,為12;諸侯9,上大夫7,下大夫5,士3。即《禮記•禮器》所雲,「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漢制皇帝十二旒,白玉為珠。垂旒一表明等級,顯示尊嚴;二遮當視線,令戴冠者目不斜視,表示不偏听偏信。
長冠又叫齋冠,其重要性僅次于冕冠,因為為劉邦親自創造,又稱劉氏冠。高七寸,寬三寸,一般以竹皮做骨架。為祭祀宗廟時所戴的帽子,屬于禮冠。
委貌冠為「委曲有貌」之意,又名玄冠,以黑色的絲織特制成,與皮弁同制,上小下大,為大臣(卿大夫)上朝戴的帽子。
建華冠樂人參加祭祀天地活動時所戴的帽子,上較大,下較小「以鐵為柱卷,貫大銅珠九枚」,好像當年婦女用的一種盛絲的籠子。
方山冠漢代祭祀天地時,宦官所戴的帽子,形制似進賢冠,以五彩彀為之。
巧士冠皇帝侍者、宦官戴的禮帽,也是太監專用帽子。
通天冠皇帝專用帽子,其他人不能戴,為皇帝上朝時的禮冠。始于秦,終于明,期間只有元代皇帝不用。
遠游冠諸侯、官員外出游玩時戴的帽子,好比現在的休閑帽。形似通天冠。
高山冠又名側注冠,本為齊國國君之冠,漢時為中外來使者、客人拜見帝王時專用帽子
進賢冠又名緇布冠,文官、讀書人所戴的帽子,表明身份等級
法冠本為楚王之冠,「秦滅楚,獲其君冠,賜御史」。後來為秦御史及漢使者、執法者所戴的帽子。
術氏冠即鷸冠,掌管天文的官員所戴的帽子
武冠又名冠、趙惠文冠,武弁大冠,為武將所戴的帽子。以金屬做成,厚重、堅固,可以防兵器的砍擊
樊噲冠前殿司馬、衛士所戴的帽子,也以金屬做成,因此冠最早由漢時大將樊噲所戴,故名。樊噲鴻門宴時听說項羽意殺劉邦,就是戴著這種帽子,持鐵盾闖入項羽軍帳中的,立漢王一側盯著項羽,最終使項羽放棄加害劉邦的計謀。
卻敵冠衛士所戴的帽子,制似進賢冠。前向四寸,後高三寸。
卻非冠守衛宮殿的侍衛所戴的帽子,「戴之執事,以防伺非。制似長冠,下促。
從上面列出的一頂頂帽子來看,漢代的帽子是不能亂戴的,規制很多。劉邦定下的規矩是,皇帝平常上朝要戴朝天冠,諸侯戴委貌冠,文官戴進賢冠,謁者、僕射戴高山戴,五官左右虎賁、五官中郎將、羽林左右監、虎賁武騎戴武冠,衛士戴卻敵冠••••••
------------------------摘自梧桐樹下戲鳳凰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