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四人行 作品相關 清宮劇中經常“忽悠”的地方(1)

作者 ︰ 安錢錢

本系列純屬閑極無聊,和我一樣蛋疼的童子不妨看看一笑了之。

清宮電視劇一直是古裝劇的最熱門,但由于大多粗制濫造僅供娛樂,有不少錯誤的地方,而廣大觀眾則被一再忽悠。鄙人有考證癖,外加體質糾結,可以接受內容的純屬虛構,但每每面對常識性錯誤免不了心中默默擦一把汗,特粗略歸納記錄。由于認知有限,不足及錯誤之處還望大家指正。

清朝歷經兩百多年,各方面都是在不斷演化的,特別是滿漢文化的交融,所以每個時代有其各自的特點,而規則禮儀更是逐步制定完善的;清朝雖然是大一統的王朝,但各地的聯系畢竟不如今天緊密,地區間差異大;不同等級不同特點;不同民族不同特點。So,不能一概而論,隨便套用。本碎碎念僅說宮廷。

一、稱呼

幾乎沒有不錯的,有的還錯得非常離譜。要說稱呼問題,咱們先得講講清朝皇室的構成,然後還得把封建禮教考慮進去。

清皇室主要由滿蒙漢構成,滿人佔主導地位,蒙古人的皇室成員數及影響隨著大清江山的穩固逐漸減少,漢人處于從屬地位。(注︰滿人不等于旗人,漢族不完全等于漢人。)

從文化方面來說,滿文化逐漸淡化,漢文化逐漸上升。滿族入關前及清朝前期,皇室內部主要用國語(即滿語)交流,皇室內部的奏折也用國語書寫,所以稱呼都是滿文,如果譯成漢語的話,也應該是純滿化的。清後期,滿語逐漸消亡,漢語成了皇室內部的主要語言,這時候的稱呼估計就和現在影視劇里的差不多了。

1、皇阿瑪、皇額娘

高頻詞匯。我們知道,「阿瑪」「額娘」是滿語,而「皇」是漢語,所謂的「皇阿瑪」「皇額娘」乃滿漢合璧。這種稱呼僅見于溥儀的《我的前半生》,須知溥儀的滿語僅為「你好」「謝謝」「再見」這種水平,而清朝的官方記錄中從來沒出現過這兩種稱呼。相關的論證論據很多,在此不贅述。「皇阿瑪」這個意思地道的叫法應該是「罕阿瑪」(見于漢譯滿文奏折)。罕通汗,是皇的漢譯,汗阿瑪才是純正的滿語。但是沒有「汗額娘」這種說法,需知額娘是不能當汗的。至于到底怎麼叫,說法很多,過程有些糾結,就不在這說一大通嚇唬害怕看長篇的童鞋了,有興趣的咱們私下交流。雍正斥責宜妃的時候管她叫宜妃母,此叫法供大家參考。

不過關于滿漢合璧的叫法不正確這個論斷我持保留意見,因為「木蘭秋彌」就是個滿漢合璧的詞語。「木蘭」是滿語的哨鹿,「秋彌」則是漢語的秋季狩獵的意思。

說到額娘順便說一下,母親的滿語是eniye,漢譯音應該是「額捏」或者「額麼」。據某會滿語的大人說,從未听過誰家管母親叫「額娘」的,這詞說快了會類似「eni」。京劇里有「額娘」一稱,但李寶臣老師在《禮不遠人》中說,創作戲劇的人其實並不了解宮廷文化。糾結良久,最後的結論是額娘是摻雜了北京方言的後鼻音的產物,所以估計宮里邊不會這麼叫。

2、阿哥、格格

阿哥和格格,這兩個稱呼是皇子皇女的專用稱呼麼?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後,重新制定了制度,阿哥一詞為宗室皇子所特有,是身份的象征,民間不得再用。但是,孝莊太後稱酥麻拉姑為「格格」,清朝民間書信中互稱阿哥格格的並不少見,由此可見這兩個詞並非皇子皇女的專用。努爾哈赤的規定在《康熙字典》中歸為君部的意思,即對于身份品級而言;而民間用的則是其人部的意思,即尊稱,不是一個概念。

入關後,皇帝的女兒在小時候也被叫做格格,到10歲左右開始稱為公主。另外,沒有身份品級的小老婆也被稱作格格。

3、老佛爺

如果前面兩類稱呼都有混亂成分的話,那麼隨便逮個太後都叫「老佛爺」那就是百分之百的蝦扯蛋了!(囧瑤女乃女乃你別左右亂看了,說的就是你)

「老佛爺」最早是對康熙的尊稱,都提到「爺」了,當然是對老爺們的稱呼了。而慈禧自我感覺異常良好,又喜歡被別人叫以男性的稱呼,比如光緒叫她「親爸爸」,所以「竊取」了康熙的老佛爺稱呼。負責的告訴各位,「老佛爺」這個稱呼,清代太後用過的,就慈禧一人。而且「老佛爺」並不用于當面叫,以下摘錄自德齡的《在太後身邊的日子》︰「按清宮里的慣例,王府的格格和女官們稱慈禧為‘老祖宗’。……太監們稱慈禧為‘皇太後’,在背後則稱‘老佛爺’。皇帝和皇後稱慈禧為‘親爸爸’。」而且,這個說法是慈禧西逃回來後才叫起來的。

所以說啊,這稱呼是人各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論。

4、謚號是不能亂叫的

《康熙帝國》里斯琴高娃一句「我孝莊……」不知雷飛了多少有常識之士。(二月河大叔說︰你小樣的批完囧女乃女乃批到我頭上了是吧?不關我的事,是編劇腦殘。)雷在哪兒呢?「孝莊」乃謚號也。何為謚號?謚號乃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說白了,就是給死人的稱呼。

康熙的奏折里有提到孝惠皇後死後讓大學士擬謚號的內容,說明謚號是去世後才擬的,人家生前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謚號是什麼。退一萬步說,即使生前已經知道了自己的謚號,誰又會在活著的時候就自稱死後的名字呢?古人是很迷信的,康熙連兒子在奏報大臣生病的奏折里寫自己的名字都不許,更何況是讓他親愛的祖母以謚號自稱?應了那句話,沒文化真是可怕。沒文化不要緊,別到處忽悠呀。

拓展一下,皇後的謚號是由本人的謚號加上老公的謚號。清代皇後謚號的第一個字都是「孝」,第二個字是量身定做的,第三個字是老公的。比如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後,「孝」是朝代統一標準,「康」是她的專屬謚號,「章」是順治的謚號。于是我邪惡的手要伸出來了——某小說中十阿哥在康熙年間說出「已故的孝誠仁皇後」,稱她的謚號「孝誠」沒有問題,但是康老爹還健在呢,哪兒來的「仁」咧?

5、當面叫蘇麻喇姑也是不對的

蘇麻喇姑最初名字叫蘇茉兒,或蘇墨爾,為蒙語的音譯,意思是毛制的長口袋。順治晚期或康熙年間改稱滿名蘇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孝莊尊稱她為「格格」,康熙叫她「額捏」,康熙的皇子們喊她「蘇麻喇瑪瑪」。她病逝後,宮中上下都尊稱她為蘇麻喇姑。所以啊,蘇麻喇姑是她死後才有的叫法,當面叫多穿越、多可怕呀。

6、不是所有滿人的老婆都能叫福晉

福晉是親王、郡王和親王世子的妻子才能這麼稱呼的,郡王以下在稱夫人。其余誥命是一品二品稱夫人,三品稱淑人,四品稱恭人,五品稱宜人,六品稱安人,七品以下稱孺人。

7、奴才和奴婢不能亂叫

奴才這個卑賤的自稱是從晉朝才有的,之前的一概是穿越。明代宦官,對上稱奴儕,今人訛儕為才雲。是不讀書之甚者!(現在拍古裝片的都不讀書,OY)雖然,昔稱奴才,以罵人耳,未有自稱者,更未有以稱諸大廷者(大臣)。國朝(清朝),滿洲大臣奏事,率稱奴才,始以奴才書餃,為一朝之典制。然國朝于奴才之稱,亦屢經磨勘。乾隆二十三年諭曰︰「滿洲大臣奏事,稱臣稱奴才,字樣不一。著嗣後頒行公事摺奏稱臣,請安謝恩尋常摺奏稱奴才,以存滿洲舊體。據此,則只分公私,不分文武也。而漢臣是沒資格自稱奴才的。詳情請到這里看

奴才和奴婢是有性別差異的,性別上約等于「他」和「她」,奴才可以男女通用,而奴婢特指女性。前幾天調台過程中無意間瞟到《新狸貓換太子》,那太監跟皇妃辯論就已經很不靠譜了,更不靠譜的是那太監一口一個「奴婢」,瞧這閹割徹底的,連性別都變了。

8、大人不是什麼級別都能加的後綴(附帶介紹)

首先,「大人」作為官員的尊稱始于清代,所以清代以前出現XX大人的又穿了。其次,京官小九卿以上、外官道台以上才可以稱之為「XX大人」。具體的官位感興趣的童鞋請搜索之。影視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地方父母官知縣是七品官,所以……好吧,又Bug掉了一大片。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清穿四人行最新章節 | 清穿四人行全文閱讀 | 清穿四人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