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虜討逆戰三國 第九十八章 江田耐插秧

作者 ︰ 小心點

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也正是丙寅年。

正有一聯道︰丙穴魚生,人間改歲;寅方斗指,天下皆春。

王易在這一年的前兩個月,帶著常桓和五個王姓家奴四處走訪,通過實踐留下了大量十分有價值的東西。

要將吳郡建設成一個有吸引力的地方,其實任重道遠。但王易在經歷了去歲一整年的篳路藍縷後,手下的事業也初現崢嶸。

尤其是禾興,現在幾乎已經建好了所有的房子——而且是清一色的磚砌瓦房。禾興的每間屋舍寬檐厚頂,多用斗拱,且都築在高台之上,而牆壁又是用一種以其他染料調勻過的淡黃色白芨漿刷過,因此顯得分外壯麗。

禾興中部有一條大河流通,途經下游的灣村,回環曲折,最終向東奔涌,與大海相連。依托水道,在禾興垓心的眾多屋舍背靠大河,前枕馬路,這種前街後河的布局使得建築多而不亂,密而有序,一方面使有限的用地內能安排最多的人家,另一方面每家每戶又能獲得水陸交通之便。

禾興垓心乃是除塢堡以外的又一個核心居住區,這里的屋舍多是按中軸線從前到後,由廳堂和庭院形成縱向遞進格局。而這里的建築的屋頂坡度較陡,利于迅排泄雨水,比較適應當地的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在王易的特別指點下,禾興已經隱隱形成了類似于後世明清之際的建築景觀。當然,那淡黃色的牆壁,那平伏伸長的外檐,那以石條精心砌築的建築基座,無不是王易揚創新的結果——王易本就生長在江南水鄉,然而他雖喜歡那小橋流水的水鄉風情,但對蓬頂交錯留下的促狹空間還是有些不滿的。

禾興的建設乃是以大河為貫穿全域的中軸線的。在東側,是密集的民居建築,而在西側,則是王易精心設計的塢堡。

王易站在一輛牛車上,攬轡扶軾,仔細地觀察著禾興的面貌。

而他幾乎所有的心月復都跟隨在他的身邊。他們三五人一輛牛車,緊緊跟隨在王易的車輛後面。

主干街道的行馬車道已混用碎石、泥漿、煤粉、糯米汁澆注硬化,足有五十步(3o米)寬,而兩側高起的人行道以特制的褐色方磚拼築而成,顯得質古樸素。牛車行駛在這條車道上十分平穩。

听到樓下車輛的 轆聲,兩側的立貼式建築的二樓上,接連著涌出好奇觀望的人群。待到他們現是禾興之主,同時是吳郡太守王易時,紛紛響起驚呼。隨後便有一群人伏倒在這臨街的吊腳樓上,口稱「主公」。

這些曾經孑然一身,冒著萬劫不復之心的流民們,居然在這風光秀美、氣候宜人的荒僻之地有了這樣一片可以安居樂業的土地,這讓他們如何不喜,不對慷慨賜予他們這一切的王易感恩戴德?

王易高舉右臂向眾人致意,臉上全是自信的、滿意的笑容。

王易的車隊猶如凱旋的軍隊一樣,接受著禾興的新居民自內心的拜服以及崇敬之心。王易身後的劉馥董昭等人的感慨恐怕是最深的。

行至末端,來到了一處特意開闢出來的正六邊形寬敞廣場。隊伍居中時,朝北可以看到那處練兵閱兵用的高台校場——如今那里已經建好了氣派的城門及外延的高牆齒堞。

這面城門落成後,不僅起到了一個壯聲威的效果,還與周邊的獨特景致相得益彰,有很強的觀賞性。同時,那城牆建于坡面上,略高于禾興垓心區域的居民區,又能有助于形成一個居高臨下的強有力的防御體系。

劉馥終于忍不住長嘆一聲︰「禾興雖不過周長十余里,然而縱使與長安洛陽相比,亦有獨特的雄渾氣魄!」

「主公大才,我等實是佩服。」董昭愈加心悅誠服。而車隊後面的猛士們亦聲聲附和。

王易略一回禮,笑道︰「能開闢出如此這般的城市,並非全賴我一人,而是諸君齊心協力,為這禾興傾灑了血汗。所謂眾志成城,不過如此啊。」

眾人滿是感慨。正是那一個個累得精疲力竭的白日,那一個個殫精竭慮的夜晚,才有了這樣一座生機蓬勃的雄城。

王易命王良和王讓率人將車輛合攏,然後示意眾人坐在車上,進行簡短的議事。

王易針對目前的情況,說道︰「然而,如今禾興不過兩千人口,耕地雖然肥美,卻未盡數開墾;百姓雖有屋舍遮風避雨,然而平日除了修繕道路房舍,多無所事事,謀生活計尚無著落。

「而我既身為吳郡太守,自不能有所偏廢。禾興事小,吳郡之事大啊。」

董昭頷道︰「主公所言極是。我听說天下生息,不過賴仰中州;東南交通,亦不離我們吳郡。主公精心建造了禾興這樣一座雄城,恐怕是早就有所準備啊。」

董昭剛說完這話,便看到王易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王易拊掌笑道︰「公仁此言得之!禾興不僅僅是我安身立命的基業,更是我用來強盛吳郡的奇器。如今禾興建設有成,我們自是可以將其作為榜樣向各地推廣。」

「主公是要大興土木?」徐盛一疑,得到王易準確的回答後,他又說︰「如今戰亂剛歇,而我江東毗鄰之江夏又兵禍新起,正是人心惶惶之際,主公此舉,恐怕時機並不妥當啊。」

眾人紛紛側目,但亦很是贊同徐盛所言。

王易道︰「物資困乏,人員疲憊,如果是這樣,我自然不會興舉徭役。中原兵禍連綿,然而于我江東終究是影響甚微,而我江東生民雖不擅稼穡,一年到頭也總歸不愁饑饉。我欲先在海鹽周邊大事生產,積累財貨,然後召集勞力,並派以報酬,如此一來,事業有成,生民亦能藉酬勞安定下來。」

「不知主公要怎麼做呢?」袁敏好奇地問道。

袁敏喜歡水利工程,連帶著對建設之類的事都非常感興趣。

王易從隨身的包裹里取出一只竹筒,然後從內中取出一卷精心繪制的輿圖。

這幅畫在帛紙上的地圖價值極高——乃是前太守盛憲傳給王易的。王易展開地圖,先讓眾人對現在所據的地域有個廣域的印象,而他則又陷入了沉思︰

在這個時代,江東地區的生產力沒有被盡數開起來。

而在數百年後,江東地區的絲綢、瓷器、茶、糧食、造船,都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

永嘉之亂後,中原衣冠南渡,為江東地區的經濟騰飛注入了新鮮血液。然而後世有學者做過統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北方的人口依然多于南方,也就是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原雖是異族政權林立,然而全國經濟重心並未向南方漢家正朔傾斜。直至隋唐時期,江東地區的經濟才有了前所未有的高展,終于在宋時,有了「揚一益二」之說。

「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

王易不奢望現在能出現「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盛況,他只期盼能達到王建詩中所述的那種景致。

當今的禾興有了一千多以後的江南水鄉的骨架,但遠遠缺乏那種風韻。

「既要將此事點明——唔,本來我也有這個計劃——那我們先啟程吧,去西北的樟樹村。」

拋去了那剎那的恍然若失,王易的車隊又轟隆隆行進起來。

轉眼即至樟樹村。如今這所曾經的流民村莊也是煥然一新,屋舍鱗次櫛比,簡潔而又不失美觀大方——其實這里的規制與禾興並無甚不同。

在樟樹村的外圍,新刈了稗草的耕地極為平坦,還有一些幼童在幾個更大一些的少年看管下在溪水里抓魚。健壯的漢子披著王易資助的羽皮大氅,迎著明媚的陽光,站在自家的偏院里梳理種子、整理農具——新一輪的播種即將開始,不過兩三個月的時間。

村民們看見王易前來,紛紛出來拜服請安。王易倒不拘謹,只請他們將村里的工匠叫出來。

禾興及周圍歸附的六村莊都已經建立了類似三老制的基層管理制度,而王易對這個制度進行了相當程度的修改,這使得人員在禾興和六村莊的流動十分自由,而人員又因自由而流動得十分頻繁。在王易的特別授意下,禾興的工匠會經常到周圍的村莊指導手藝,傳授技巧。

滿目是綠中帶著青黃,平闊的土地令人每個毛孔都分外舒坦。

溪水堪垂釣,江田耐插秧。

生氣勃勃的江東田園風光敞露于世,一覽無遺。

王易的那些掾屬已經在欣喜地議論紛紛了,似乎是很認可這里的成就。

王易卻一盆冷水潑出來︰「如此頹敗,你們竟已經在洋洋自得了!」

眾人措不及防,驚慌失措,連連向王易鞠躬請示,也不知自己哪里不是。

王易也不繼續責備他們。他伸手一指,道︰「你們看,樟樹村的耕地都是在阪原之上,所佔之地並不特別廣闊。而低處大片土地閑置著,就這樣白白耗費了,不是十分可惜麼。」

眾人萬分不解。對農事頗有研究的袁敏道︰「可是主公,那些窪地稗草亂生,雨季里又常受豪雨浸灌,根本難以種植啊。」

「哎……」王易有氣無力地嘆了口氣,他這個生在江南水鄉的人對袁敏的這種說法也真是有些無奈了。

在當今的江東,許多人意識不到窪地的價值,而在地勢偏高之處進行農耕活動。這一方面無助于對低窪地域的整治,另一方面也影響了種植結構——在這種情況下,小麥大量種植,而那些對水依附性很強的高產水稻則無用武之地。綜合起來的結果,就是影響了產量,也限制住了勞動力。

「主公何故嘆氣?」袁敏萬分不解。

王易看了他一眼,道︰「你向來說自己喜愛水功,如何面對這廣闊的田地,思維卻被桎梏住了呢?」

袁敏面色漲得通紅,然而他仍然不能領會王易之意。

卻見王易從隨身的包裹中取出圖紙來,交給袁敏。王易一面又道︰「要使吳郡真正富足起來,我們先要把農耕搞上去!而吳郡山多水多,平原雖也廣闊,分布卻很促狹,因而要充分利用每寸沃土,必須要興修水利。

「自禾興到海鹽(今海鹽),自海鹽到由拳(今嘉興),自由拳到吳縣(今蘇州),這三路必須要修成可以通船的大渠,而且要多修堰陂,貫通河湖。而自由拳自烏程(今湖州)也必須以大渠貫通。烏程以南多山,人煙也較荒僻,然而錢唐(今杭州附近)一地亦不容忽視,當地也要廣修水利。」

眾人並沒拿到王易的圖紙,所以听王易一昧要說興修水利都疑惑不解,甚至覺得到處修渠簡直太耗費民力了,要知道吳郡在此時的水文系統也並不是特別達,雖然條件是得天獨厚,但除了當年吳王闔閭和夫差的開,吳縣周圍的水網比較細密外,南部許多河流都是孤立的。

然而袁敏卻因手中的圖紙而目放精光。

「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袁敏驀地無比地激動起來,口中近乎痴顛地叫出來。從樟樹村里推著小車出來的工匠都驚得瞠目相視。

王易要大修水利工程的一大目的,就是在這片肥美的土地上大修圩田。

圩田亦名圍田,即是低窪地區四周築堤防水的低地。堤上有涵閘,平時閉閘御水,旱時開閘放水入田,因而旱澇無慮。圩田在唐時興起,但書面上最早見于北宋沈括的記載。圩田解決了江浙一帶土地肥沃但地勢低窪的矛盾,江南水鄉的農民的圩田的興修,也確實是世界農業史上的偉大創舉。

這創舉配合著水利的浚通,不僅排除了嚴重的水災,又使農田得到灌溉,還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產量。便正是在圩田大行其道的有宋以來,「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出現了。

「有豐年而無水患」,煩惱當地農民多時的低窪地也都成了豐產田,這如何還要愁糧食不足的問題?

王易見袁敏張牙舞爪而近似歇斯底里,也有些哭笑不得。而隨同一行的海鹽縣長劉韶和海鹽縣尉陳烈雖然也比較關心這事,但看到袁敏如此,也不大敢接近他了。倒是王易其他的那些心月復,個個都眼巴巴地看著王易隨身攜帶的那一串竹筒。

顯然,王易是在具體著手布置中平三年的建設。而王易的第一個「錦囊妙計」就已經起到了令人瘋癲的優良效果,這令眾人都極為期待。

王易對從樟樹村里走出來的那些工匠們說︰「走吧,帶我們去看看你們的杰作。」

工匠們也十分欣喜,他們推著載滿工具器械的兩輪木車,領著王易的牛車隊往東北面的密林中走去。但只穿過了幾片樟樹林便來到了目的地。

木葉片翻動水波的聲音富有節奏,音色輕明。卻見腳下的這條大道延伸而去,卻成了穿越數片圩田之中的圩岸。那圩岸寬闊至極,兩邊還新植了柳木。正值春泥新醒,溪水潺湲如佩環交鳴。

在那略高的矮阪之處,一架飛懸而來的高轉筒車無人操縱而葉片犖犖翻飛,汲取的甘水借助地勢滋潤著低處的稻田。而在更遠的平坦之處,每塊圩田上都有一架踏車,並都有一個穿著短裾的農漢坐蹬踏板。又有一個一邊踏板汲水,一邊手捧書卷高聲朗讀的。

王易對那些個工匠說︰「到禾興去,將農具的事再重重吩咐一遍。另外,外河里可多養魚,河泥也是極好的肥料。」

那些工匠應聲稱喏,然後用二輪車的第三只腳撐穩,再抽出車板,露出上面 亮嶄新的農具。

王易心平氣和地看著眼前之景,然而當他轉過頭來,想看看大家的反應時,卻現一起前來的那些人無不呆若木雞。

樟樹村的圩田,乃是王易在今年前兩個月巡查時,吩咐禾興工匠做的試驗品,不過效果確實是出奇地好。

倒是先前失態的袁敏最先「蘇醒」過來。他卻又听王易對那些工匠們說︰「還有拔車、桔槔、風車等,你們都一一試制過了麼?」

工匠們說︰「依主公之意,都試過了,拔車和桔槔都不如這里的筒車省事,風車不能造在這個背風的地方,還需在迎風的寬廣地面。」

袁敏喉聲震顫地問︰「這……筒車能有多快?」

那工匠老老實實回答︰「若是那樣的踏車,一人竟日踏之,可灌五畝,若以牛牽引,可灌十畝。筒車無需人力,但是因地制宜的。就如這里的高轉筒車,一日可灌三十畝。」

「那……風車呢?」

工匠微微一笑,似乎對風車極為鐘情︰「風車更快哩!若是風大,一日五十畝,何嘗不能!」

袁敏又走上前去,翻看車板上的農具。俄而,他閉上眼楮,輕嘆一聲︰「聖人造物,亦不過如此!江東自此糧食無憂矣!」猛地,袁敏又睜大眼楮,有些不滿地對王易說︰「主公,如此精妙之物,為何只授予外人?」

其實展現在這里的,最多也不過是明清時期的農業技術水準了,若以二十一世紀為參照系來看,這里的一切仍然是極為落後的。當然,在公元二世紀,有經驗的農夫甚至還在圍淤湖造田上蝸行模索,曲轅犁沒有出現,汲水設施簡陋粗糙,大量肥沃地被認為是廢地而荒置……在農業落後的江甚至連牛耕也未曾普及……所以,王易在樟樹村試制的這一切,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飛躍。而因這獨特的地理條件,王易在這里的創舉幾乎是不可復制到中原地區的。

王易能理解袁敏的心情。他呵呵笑道︰「我早已造冊農書百部,只怕你連拿十本,也是可以的。」

說完,王易對感慨非常的劉馥和董昭說︰「五日後,你們去烏程縣和由拳縣,在那里招徠流民和勞力,並聯系當地的府衙,讓他們開始學習修築圩田和相關的水利工程。」

接著,他對凌操、周倉、裴元紹說︰「你們且去錢唐,同樣招徠人手。不日我將會派譴工匠,讓他們與你們籌措開工的具體事宜。」

然後,他才吩咐劉韶道︰「海鹽也要全力做好這事,萬萬不可有什麼懈怠。」

劉韶在王易做上太守後就謹小慎微,必恭必敬︰「謹遵大人之意。」

吳郡同時兼有後來所謂的杭嘉湖和蘇錫長兩大經濟區域核心,這兩個經濟區域核心在有宋以來的大部分時間里,都一直是全國最富裕的地區。

王易摩拳擦掌,笑容滿滿︰「當年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助吳王闔閭建成周長47里,內含小城的吳大城。如今吳城雄厚不再,但滄桑依舊,看來,我得親自來恢復其原有的面貌了。」

在王易豪情四溢之時,執掌老牌工匠隊的樂進走上來驚異道︰「主公……主公,什麼時候竟造了百部農書?」

眾人還沉溺在這先進的農業器械和農業工程上,還不能暫時依靠自己而對所謂的「農書百部」有所頓悟。但經樂進一點撥,他們又馬上醍醐灌頂,緊接著是極度的震驚和好奇。

王易笑道︰「諸君無須著急,我們且去吳縣一睹為快。」、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破虜討逆戰三國最新章節 | 破虜討逆戰三國全文閱讀 | 破虜討逆戰三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