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虜討逆戰三國 第一百四十七章 漁陽海潮

作者 ︰ 小心點

「主公,船輪被泥沙卡住了。」

「怎麼回事,快去修理。」

「看起來我們離漁陽郡的岸邊已經極近了。」邸原看著常祖手忙腳亂地在甲板上張羅,回頭對王易說。

王易沉吟稍久,道︰「看到海岸的輪廓後不要著急靠岸,這里的海水如此渾濁,恐怕對面是泥質海岸。

漁陽郡所處的位置大約就是後世的北京市和天津市所在。而漁陽郡南在後世則是海河的入海口。

與黃河一樣,在後世,海河流域的植被也被破壞得相當嚴重,水土流失困擾了幾代甚至幾十代人。海河和黃河兩條大河在千百年的時間里不斷將中游的泥沙卷入海洋。不斷制造著新的陸地。

而在今年,華北的雨水在仲夏之際就傾盡全力襲來,洪流攜裹的泥沙較平常都要大得多。

所以在東漢末年,王易所率領的三務福船如今所處的海域,在後世其實已是陸地了,而且還是一片人口稠密的高度達的城市區域。

「漁陽肇鼓動地來啊。」王易情不自禁地喃喃出聲。就在明年。前中山國相、漁陽人張純就會俏同前泰山太守、同為漁陽人的張舉和烏桓部落酋長丘力居等,搶劫薊中。並殺死護烏桓校尉公秦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謀反。糾集的賊眾很快達到十余萬人,並在肥如屯軍。之後張舉自稱天子,張純自稱彌天將軍、安定王。二賊移書州郡,宣稱張舉將要取代東漢,告天子避位,敕公卿逢迎。自此,張舉張純大亂逐漸演化成董卓亂京而天下局勢失控之前的最至關重要的時局震蕩。

幽地似乎總是爆對國家局勢具有舉足輕重地個的叛亂。漢末的張舉張純叛亂小唐玄宗時的安史之亂、契丹憑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的跡」林林總總,不勝枚舉。

「輩鼓?」管寧和邸原站在王易左右,他們與王易一樣,在這船船憑欄相望,「子雲所言莫非是騎鼓?」

所謂輩鼓,不過是中國特色的戰鼓罷了。在春秋戰國時,戰士們常將其置于戰車上,隨軍敲擊前行。而到了後來,大規模的車戰逐漸消餌後,改由騎士們攜帶這種鼓聲激昂的樂器了。至漢朝時,它又有了「騎鼓」的新稱呼。

王易這慨然一吟的具體緣由管寧和邸原自然是不知道的。不過管寧和邸原也猜到王易說的是幽北之地將要生叛亂,可頓時他倆又有些疑惑。畢竟近來邊境觸的寇亂主要是西北方的羌人,而的烏權和鮮卑等部對朝廷還算服帖,朝廷還經常雇佣烏桓鮮卑的驍騎參與平亂。

「鮮卑烏狂等人不過是東胡殘種罷了,子雲恐怕多慮了吧。」管寧和邸原看到王易的面色極為凝重,循其所視方向望去,滿目充盈著渾黃的海水,耳廓間也回蕩著波濤泛濫聲。管邸二人覺得王易或許太敏感了,難道在這渾黃的海面上!王易就這樣觸景生情而至浮想聯翩,甚至幻听到了北地曠野上的馬蹄聲和悲茄聲?

一望無垠的草原小奔馳的馬群,還有那碧藍的天,那浩蕩飄渺的雲。北地的確令人心馳神往。

王易作為一個穿越者,他不敢不對草原游牧民族萌生敬畏之情,或至少是警惕之心。如果任憑歷史按照原有的軌跡繼續運轉,五胡亂華的慘況仍將難以遏制。

漢朝人遇到的真正對手,似乎只有一個匈奴族,而從來未把草原的另一支勢力東胡放在眼里。因為東胡為匈奴擊敗,而匈奴又為漢朝所敗,漢人視匈奴人尚同野獸,何況是東胡呢?

漢初東胡為匈奴所破後。一部被逐至在清朝時屬阿嚕科爾沁的地帶。是為烏祖;一部更在其北,是為鮮卑。烏桓和鮮卑在漢末戰亂以後都給中原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相當大的威脅。

當然,漢人最強的對手卻在一千多年以後才浮出水面漢人為慣有的對東胡的輕視付出了幾乎是難以挽回的代價。崛起于白山黑水間的滿族人即是東胡族的後裔,他們馳馬射箭,竟從東北一隅迸,最後掌控了全天下。

「我不過有些擔憂西北的戰士罷了。邊塞之情,東北和西北也沒有太大的差別吧。」王易勉強露出一個笑容,稍稍掩飾心中的波伏。

邸原和管寧見王易貌似無甚大礙便輕輕舒了口氣。邸原朝後面桅桿上的膘望台指了指,笑道︰「太史子義說要去遼東避禍,本來好像很是期待塞外之樂的,可現在看起來他反倒對乘海舶更感興趣啊。」

太史慈自從看到王易的巨舶後。態度便恭敬了許多,看到王易時雖然還口稱「兄弟」但語氣已經明顯有些謙卑了。

不說三條福船的規模了,便是船上水手的協調一致也讓太史慈咋舌不已。而船內的布局和陳設,無一不體現著常的智慧。在議事廳里參觀過後,太史慈甚至連自身脾性都貌似有極大轉變了。

「剛才太史子義不是說就在漁陽登陸麼?」管寧捉到邸原的漏洞,邸原一怔,然後連聲說︰「啊,是啊。太史慈後來確實改變意向了。我想他覺得即墨賊對他的威脅不大。所以就在稍近一些的地方暫且避避罷了。」

管寧笑道︰「我听太史慈說,他有位好友名叫劉政,正在右北平郡做郡吏,右北平無通海的渡口,所以他到達漁陽後可以就近去右北平找他。」

「劉政?」邸原遽然變色,「他可是高士啊。」

王易在一旁听了兀自偷笑。劉政與邸原管寧本是同鄉,但他很早就避居遼東郡,並在那里相當活絡,名聲很高,豪杰爭相依附。公孫康害怕劉政會威脅到自己在遼東的地位。于是要殺死劉政。按照歷史。邸原那時本應當也在遼東避禍,他極力勸說公孫康。而當時太史慈正好要返鄉,邸原便讓太史慈帶劉政逃離遼東。公孫康現劉政離開,殺意也渙然消散。

這劉政逃出遼東不久,便是否極泰來,竟憑借昔日的威望做上了右北平太守,然而在這短短一年內。遭遇大起大落的他終于難以阻擋噩運的降臨。中平三年的張舉張純謀反,他就死在了這場叛亂中。

王易暗道︰現在因為我的影響,邸原剛灶決定避居東莫,按照歷叟的講程,熱怕沒有人能救得了辯聯,六

王易舉目看向桅桿膘望台上的太史慈,又忖道︰照歷史展,太史慈本應在明年毀壞州司的文書,幫助郡司取得先機,而後因為擔心州官的報復而避居遼東的。但避居不到一年他便返鄉了。不過話說回來。太史慈這次隨船去漁陽,已經是大大悖離了他的歷史軌跡啊。

王易正渭然不已,又突然听管寧驚叫起來︰「奇啊!這渾黃的海面上,還有這麼多船家嗎?」

王易循其所指望去,果然現遠處泛著金光的渾黃海面上,幾十上百條小船正在緩緩靠近。

這些小船樣式扁平,兩側都有又高又長的矩形船壁,從兩側船壁上一列狀似釘孔的空隙中,伸出兩排狹長的船接。每船船艦處。都有一個精赤上身的中年人搖著尾槳,或另有一童僕偶爾操著簡易粗糙的尾舵控制水流的方向。

三條福船那以橫條加固的梯形竹蔑斜帆磅礡如雲,船身寬闊雄壯,彷如巨城。當三船靠近前方的船群時。「怒危」船舶的王易和管寧、邸原顯然听見了此起彼伏的驚呼聲。

那些渣民膛目結舌地望著大艦,喉息間的聲音時而震顫,時而哽咽。

起初在掌舵室的灣村水手看見這些來歷不明的小船還拉響了警報,童子軍戰士和預備軍戰士听得急促的號角聲和鐘蔡聲後,便在極短的時間里在戰斗崗位上準備就緒了。現在三條福船避開船群,現並無危險。

小舟上的水手在震驚地注視著巨舶的移動,而巨舶上的戰士也驚疑不定地看著小舟上的水手。

張昭和張練結伴從船樓上走下。他倆踱到王易面前,略行一禮。

張昭說︰「這些小舟,很有可能是從越地來的。」

「越地?」王易一頭霧水。

張昭點點頭︰「就是在會稽那里。那里的人多喜穿草展,穿葛裾。主公試看這些水扮。」

王易仿佛想起了什麼,但還是疑惑不解。他陳懇地請教道︰「會稽比我們吳郡還靠南邊啊,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舟船北上呢?」

張昭答道︰「會稽南邊的海岸盡為百越所佔,他們世代傍水而居,以海魚水菜為食,以舟損為車馬,而不在陸上耕摒。風俗相襲,恐怕有幾千年了。他們當中也有一些精明的商賈,常常為吳郡和會稽的官府轉運糧草、戰馬,橢取利錢

「戰馬?」王易霎時記起歷史上的孫權曾著手下官吏組織船隊往遼東買馬,莫非就是在海路上借了這些水民的東風?另外,孫權在晚年時,遠在遼東的公孫淵還來書稱臣,孫權當時就想派船隊到遼東去與公孫淵呼應,最後部屬勸阻才作罷。凡此種種,都說明當時在東南沿海本來就存在一支勢力相當龐大的海洋勢力。

「啊」我知道了。」王易腦中一聲炸響,掩埋在記憶深處的信息被挖掘出來了。

其實在會稽郡東南沿海活躍的這群水民有個專有名詞︰「置民」史上經歷楚滅越、秦南平百越、漢朝征服東南三次慘烈戰爭後,中國東南部的百越民族便開始瓦解。其中一支駕駛舟船,經歷九死一生而去鄉離國,他們據說是曾佔據地球三分之一面積大洋的「南島語族」的祖裔。另外留在本土的一支雖然被漢化,但仍然承襲著傳統,形成了「查民」這個特殊的海洋群體。這些人「往若飄風,去則難從」往往讓衙門「無人無舟、漁課難征」強悍並且善于水斗的置民在晉末。因不堪政府的到錄而群起反抗。他們由孫恩和盧循率領,席卷大陸的海岸線,縱橫年,人數至多時達到百萬。

置民長期受大陸的農耕民族歧視,生活與陸地人民也有很大差異。千百年的分隔使得皇民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歷朝歷代植根于大陸的政府若不是采取歧視政策,就是大力促進置民「上岸定居」王易隱約記得似乎一直到二十一世紀的頭十年,廣州最後一批置民才告別了舟居的歷史。

食五谷出身的大陸百姓對這一群體實在太過陌生,了解太少,甚至感受不到他們的存在。

王易悚然一驚,他暗道︰後世的物質條件突飛猛進,置民受到先進技術的擠迫,其生產方式不得已才漸漸退出歷史,可在這海洋事業相對落後的漢末,置民們掌握的優勢就是非同小可的了。如果要掌握一支強大的水上力量,就絕對不能忽視這介,群體啊。

王易看到這一波幾十艘墨民的小舟游去後,稍遠處又有一波逐漸靠近。

三條福船的身姿也叫這波船群的置民們紛紛跑出船舍,倚在椿槳前爭相觀看,嘖嘖稱贊稱奇。

「他們真的在運送馬匹!」邸原驀然一驚,指著前處一艘稍大的槽船說道。

十余咋小經驗純熟的查民正在促狹的空間里將十余匹北地出產的騙馬趕到一起。透過船壁的孔隙,王易等人還能看見桅桿下有一介,年老的頭領正手持策簿,低沉地用越語回應著底下查民們的呼聲,右手道勁有力地攥住刀筆鑿錄著。

「這往來一趟,得費去多少資財?」不知不覺中,王易現鄭玄和他的三位學生也來到了船舶甲板處。

張昭暗笑鄭玄有些迂闊,不懂經世濟民的道理。他笑道︰「這往來一趟,應該是討論能賺多少錢,而不是耗費多少。」

「吳會之地不產馬」張練接過話茬,「在遼東價值千余錢的駿馬。運到吳會之地就能值幾萬錢。」

鄭玄的面色霍然一變,張昭不等鄭玄反應過來,嘿然笑著對張練說道︰「這可是暴利啊。」

二張和管邸為了《書》的真偽篇目吵得不可開交,最後鴻儒鄭玄坐不住了,他開始摻和到這場爭論尚書》的重視,是經過通儒賈逸小馬融後代續相接,一直傳到鄭玄這里的。鄭玄秉承先師前輩,為《古文尚書》作詰、傳注。據說鄭玄修《書》後,《今文尚書》的經典,即歐陽高、大夏侯勝小夏侯建三家不尖之後便不再流傳了,可見鄭學整個體系的完整和宏大,以及在當時的權威性。

在鄭玄深厚的學問底蘊下,二張3干士崩烹二張與邸原管寧爭執日久,就這樣敗。」禾,心中自是有些忿忿難平,此時竟也不忘乘機挖苦一下鄭玄。

鄭玄本是覺得王易和他的那幫屬下都十分有趣才請求登船觀海的。待王易自漁陽返程,鄭玄自會和學生在東萊上岸。

鄭玄並未將二張的挖苦放在心上。他輕聲一嘆︰「雖盈十倍之利,可是因此而系生死于度外,奮辦搏擊滴浪于汪洋中,也真是讓人難以稱贊他們的勇氣和智慧了。」

二張見鄭玄話說得滴水不漏。心知再做糾纏便是自討沒趣,便悻悻走回艦樓。管寧和邸原和王易一樣,仍在觀察著前面密密麻麻的小小舟。

「絕不能忽視查民,但也不能用強橫手段來對付這些人。因勢利導是上上策。」王易暗道,「吳郡現在厲兵秣馬,但練的兵多是步軍。不過當初業已做好了謀戎」要給管亥配置一支騎軍。本來我們出海時。也打算找到一條購馬的通途,可如果光憑現在吳郡的資源,恐怕連一座像樣的騎兵屯也建不起來。」

二張突然折而復返。張昭頗為著急地說道︰「主公臨別前曾答應要給老管組建一支上千人的騎軍。何不趁著這個機會,帶些遼東的駿馬回去?」王易暗嘆果然連張昭也意識到了問題。

鄭玄聞言默然。他暗中與三位學生以眼神示意,然後悄悄離開了上層甲板。

走在旋梯上時,鄭玄對他的學生們說︰「這個王子雲暗蓄大志,五年以後,你們拭目以待吧。」

看到秋宮依舊萎靡不振,鄭玄拍了拍的肩,豪邁地笑道︰「大丈夫何患無妻!」

船舷外查民的贊美聲愈加響亮,成群結伴的置民們乃至有一齊拍掌唱歌,或有伏于般板上失聲痛哭者。

「這些水民看來已經把子雲的大船視如神祝。」管寧伏在欄前微笑著說,看起來他以為張昭的倡議相當不錯。

王易于是欣然認可張昭的計劃。不過眼下人多眼雜,若貿然前進,則有泄漏行跡和身份的危險。于是王易叫操能控帆的灣村水手順著風向和洋流調整航向,決定先以高甩開在這些在渤海海域的置民,伺機在隱秘處登陸漁陽郡。

此時,前中山國相、漁陽人張純的部曲五百人正蜂集在擴平縣外的馬市,個個無精打采。他們的領張純現在十分惱怒,但是眼前這位年近五旬的投機倒把的橢客讓他也無可奈何。

漢朝政府為示「恩惠」在邊境開設了一些市場,允許漢商和胡商在其中交通流轉,輸運商貨。擴平縣。顧名思義,漢朝軍隊曾在這里平定胡虜。而在當初漢軍設置的具有紀念意義的記功石碑前不過數十步。就是目下景況已相當繁盛的馬市。

那據客乃是個漢人走賈,可長期在邊塞謀活計,深深習染了胡人的風俗。張純看他操著一口陰陽怪氣的薊中方言,又隨意地把一張鞍紋不明的獸皮披在肩上,心底里就接連不斷地涌起厭惡感。

「我說大人啊」硝客提著一維錢。出銅錢相交的聲響,嬉皮笑臉地說︰「這朝廷的征命下達,我們可是沒有絲毫辦法的啊。大人您只能怪自己運氣不佳,何必要賴到我們的頭上?」

近日太尉張溫招雇幽州烏桓族的三千騎士去征討涼州叛軍,為了這支騎軍的統帥權,邊塞諸郡的豪杰爭奪不休。

張純面紅耳赤地對那稍客說︰「天子遠在中州,據此萬里之遙,送到這里的委派和任命的詔書很多都是中常侍擬制的,這大家都知道,現在時事如此糜爛,也不必諱言。可是大家都說公孫瓚朋友多,是眾望所歸,這就毫無道理!你看看他交結的都是些什麼東西?朝廷若派他領軍,肯定是有去無回的啊」

梢客很是抱歉地瞥了一眼張純精悍的部曲,努努嘴說︰「公孫氏財力雄厚,部曲有兩三千人,公孫瓚不過是家中庶子卻也能呼風喚雨,大人哪,凡事不能都拿來攀比,」張純怒沖冠,他一把提起捎客,雙目赤紅︰「你是以為我不如公孫瓚那匹夫了?」

棺客從容不迫地從張純的手中掙月兌,淡淡說道︰「大人好歹做過中山國的相,公孫伯佳只是郡中小吏。確實不能相比。但是」他整了整被擾亂的獸皮坎肩,「闢命已出。想要篡改是不可能的。」

張純倒吸一口氣。在片刻的思慮後,他艱難地轉過身,留給據客一個陰暗的背影。

「你們還會記起我的,」

精客舉起頭,現張純已不見了蹤跡。回蕩在耳廓的這聲幽邃的怨聲讓捎客渾身戰栗。

「三千匹主馬,一千五百匹體馬,這都是幾百萬的軍資,張純你出得起麼?」撈客理了理坎肩,驚惶不定地低聲抱怨道,他身邊隨侍的童僕听到主人這句話,駭得冷汗涔涔。

這些活躍在邊塞的投機商人潛伏在正常的商貿活動之下,他們操縱著華幣的流向,操控著戰馬的進出。但是正如張純切齒所誓的那樣,在買家和賣家兩邊都侵佔利益的擄客終將獲得懲罰。

公孫瓚當時正在擴縣縣郊的塢堡外翻鞍上馬。他一把從健壯的家將手里取來長槊,對即將擔任三千烏桓雇佣軍的統帥的事,神態輕松的他看上去並沒有做太多的準備。

「主公,商人們都在催促討財,他們說四五千匹馬的量太大相當于烏桓一個中等部族一年的產出了。如果不能按時給付的話,他們也很難和烏狂人交涉。」持賬簿的老僕一邊整理著駿馬的纓絡配飾,一邊微微抬著頭。語調卑弱地請求道。

公孫瓚眼見結義兄弟劉緯台、李移子、樂何當三人馳馬挾弓而來,心思早被豫游之樂填滿,哪管得上這等旁枝末節。他不耐煩地對老僕說︰「最近幾年鬧災,烏祖人跟咱們大漢殺叛賊,至少還能吃飽,相比中原內郡的人民來說,真是不知好到什麼地步。你且與他們敷衍一番,現在不要打攪我的大事。」

「呵!」公孫瓚兩腿一夾馬月復。向著劉、李、樂三人迎去,留下呆呆立原地的老僕囁嚅難語。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破虜討逆戰三國最新章節 | 破虜討逆戰三國全文閱讀 | 破虜討逆戰三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