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一次三晉雖然實力已經受到了不小的削弱,但擺平危機反倒比上次更快,因為這次真正按捺不住敢對三晉開戰的出頭鳥只有秦國一個而已,而魏國縱然元氣大傷,畢竟還是比之前也剛受過重創的秦國強得多,尤其是樂土再敗之後魏侯斯不得不重新請大將樂羊出山,並且還忍痛放棄了得到沒多久的中山國土,騰出了不少機動兵力,重新變得將勇兵精的魏國擺平不足十萬的秦軍自然不是難事
只是令魏侯斯無可奈何的是,秦國有著廣闊的縱深,魏國、或者說三晉現在的周邊情勢又不太有利,魏軍縱然連戰連捷,想將秦國一口吞下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就算魏侯斯明知秦人喜歡毀約,也還是不得不與其再次和談,而且還勒索不到多大好處,可以說這一戰基本上是兩敗俱傷,但或許也正是因為秦國寧可一直戰斗下去也絕不割地的傳統(注1),歷史上才能最終統一華夏吧?
而其他的鄰國之中,由于趙國出兵較少,損失自然也小,上次燕軍又敗得太慘,所以燕侯縱然很想奪取垂涎已久的代北,最終還是沒敢動手,而齊國這個商業強國更是不會輕啟邊釁,至于南邊的楚鄭兩國嘛,它們之間差點大打出手,哪兒還有心思對三晉興兵復仇啊?
話說鄭楚兩國乃是盟國,縱然因為兩國各自與三晉單獨媾和而有些小小的不愉快,但兩國的關系還不至于破裂,為何沒過兩年卻竟然到了要兵戎相見的地步呢?事情的起因還要從鄭侯殺死相邦子陽說起,雖然此舉使其得以乾綱獨斷地與三晉順利簽署和約,給苦難深重的鄭國人民贏得了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但他也因此激怒了國內的強硬派,差不多在第二次樂土之戰結束的同時,鄭侯姬駘終究還是沒能防住無處不在的黑手,被子陽的余黨刺殺,鄭國遂立刻陷入內亂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楚國的令尹魯陽文公擔心鄭國內亂被三晉所乘,另外也多少有些撿便宜的想法,便準備出兵吞並鄭國。墨子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趕往楚國勸阻,魯陽文公與其是老朋友了,基本的面子還是要給的,只得托辭說,「我進攻鄭國,是順應了上天的意志。鄭國人數代殘殺他們的君主,上天降給他們懲罰,使其災禍連年,我幫助上天加以誅伐,難道不對嗎?」
墨子則毫不讓步地回答道,「您這話就好像一個人家的兒子做錯了事被他的父親責打,而這時他的鄰居也跑過來打那個兒子,口里還說‘我打他,是順應了他父親的意志。’,這難道不荒謬嗎?」
魯陽文公一時啞口無言。
墨子又繼續從現實的角度勸道,「鄭國雖亂,卻也不會輕易屈服于外國,若楚國落井下石、意圖吞並鄭國,則鄭人必定同仇敵愾,以鄭人的悍勇,縱然如今國勢日頹,楚國只怕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吧?而且說不定鄭人情急之下反而倒向三晉(鄭楚之間的過節其實也一樣不小,春秋時期鄭國一直在楚晉兩國之間做牆頭草。)也說不定,那樣的話,楚國勞民傷財而且死傷無數,卻反而壯大了敵人,您可就悔之晚矣了」
魯陽文公被說服了,但他還是有些擔心地問道,「先生所說不無道理,可是鄭國這樣亂下去,黎民百姓何其無辜?而且萬一三晉趁機將鄭國吞並,則楚國危矣!」
墨子沉吟了一會兒,提出可以由墨門派兵穩住鄭國的局勢,因為墨門是國家組織,鄭人不會有國家會被吞並的擔憂,所以抵觸應該相對較小,對此魯陽文公表示了認可。其實此時魯陽文公已經意識到即便楚國吞下鄭國,也未必是什麼好事,縱然可以擴大地盤,但新佔土地人心未附的情況下就要直接與強大的三晉聯盟相鄰,而且還不像楚地有秦嶺天險可守,結果實在難言樂觀,讓墨門的人先與三晉拼個你死我活,有什麼不好呢?
然而此事卻並沒有墨子預想的那樣順利,八千墨門甲士的進駐雖然迅平定了鄭國的叛亂,但子陽一黨卻來了個魚死網破,將其控制的鄭國公室盡皆殺死,導致公室嫡系血脈就此斷絕。鄭國的人心頓時又浮動起來,而周邊各國似乎也看到了撿便宜的機會而蠢蠢欲動,甚至墨門內部也因此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現在鄭國並沒有特別有號召力的新君人選,因此一些激進的墨者就想借此機會在鄭國也推行共和制度,墨子一度也有些心動,但一向務實的他還是很快就放棄了這個不現實的設想。畢竟華夏君主制的傳統已經維持很久了,鄭國又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樂土那塊原本幾乎杳無人煙的「無主之地」大不一樣,貿然改變國體只會令民心不安。而且貴族階層必然心有不甘,甚至會勾結外國勢力復闢君主制,到時候不知會有多少無辜百姓罹難,是墨子所不忍見的,可是無人服眾的情況下選誰當國君都可能會引起動蕩,畢竟墨門並沒有這個權限,而且也沒有完全壓制反對力量的雄厚武力,尤其是三晉等外國勢力也紛紛介入的情況下。這時,已經給墨子帶來過無數次驚喜的聶華,又意外地令這個難題迎刃而解
由于戰事不斷,聶華不知不覺間已經有好幾年沒去鬼谷了,直到這次將三晉聯軍重創,墨門至少幾年內應該不會再有大的危險了,聶華才再次來到雲夢山。令聶華驚訝的是,他竟然在鬼谷之中就見到了之前一直被父親幽禁在孤峰上的雲姬,看來長桑君為人雖然不堪,但卻也算得上是一個信人,說要給雲姬自由,就真的將她放出來了,盡管鬼谷之中的活動範圍依然有限,而且長桑君這個老東西還將他的三個徒弟都給趕出了鬼谷,理由是他們可以出師了
注1︰其他六國都在和約中割讓(或者交換)過土地,只有秦國,即使被吳起打得幾乎亡國,也決不簽署割讓土地的和約(哪怕是交換都沒有,只要成為了秦國的土地,秦人就不會放棄哪怕一寸。),魏國強盛時搶佔的大片秦國土地都是沒有得到秦國承認的,這一點有點像後來的俄羅斯人,正如他們也一樣的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