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我為皇者 第一百零三章 與鄭氏的合作

作者 ︰ 小輝哥愛你

第一百零三章與鄭氏的合作

在這一群商人中,有一伙特別的商人,他們來自泉州,他們的特別之處在于人家是跟皇帝合作做生意,這支商人就是鄭氏族人了。

年初的時候王維帶領救**殲滅了清軍尚可喜部,這件事給了鄭氏很大的震動。作為目擊者的鄭大木,也就是我們的國姓爺鄭成功很是生動的描繪了當時的情景,這一件事兒給了鄭成功很深的印象,火器高的威力再一次的完美的展示了出來。

鄭成功對救**使用的火器非常的推崇,並力主與皇室的合作,然而老奸巨猾的鄭芝龍卻絕口不提與皇室的合作,王維力主建造兩港的事兒很是讓他不順,這不是搶生意嗎,松江、杭州兩港一開泉州的優勢便不復存在,泉州是自己的老窩,老窩的優勢一失,自己的便利便少了很多。

不過當大木兄弟說出來王維給的條件之後,鄭芝龍怦然心動,但他是誰,他以強大的武裝力量和雄厚的資本在國際市場上同荷蘭、日本、南洋各國商貿公司競爭逐角,是官商結合、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代表人物。

這些年他利用泉州安平鎮的航海和經商基地,打破官方的海禁,繁榮海市,武裝船隊旗幟鮮明,戈甲堅利,航行于中國沿海、台灣、澳門和日本、菲律賓等東南亞各地之間,充分利用自己的權勢和財力,擴大海上貿易,幾乎壟斷了中國與海外諸國的貿易!

他是如今大明海域的無冕之王!

他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也不會輕易的松口,典型的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王維只是給他劃了一張大餅,而他需要的是真正的東西,這個承諾雖然能打動他卻不至于讓他昏了頭。

但是他是名義上的朝廷官員,對于王大官人的好意他不能沒有表示,于是他同意了與王維合作在松江府建立共同的集團,這也是給了王維一個面子,不過那麼一點兒小錢還不放在他的眼里,要知道他的船只每舶例入三千金,歲入千萬計,富可敵國!不過,他對于王維提出的其他的類似合作建船廠訓練水師之類的條件卻是絕口不提。

雖然只是同意了王維一個要求,但卻算是作出了一個姿態了,意味著鄭芝龍算是同意了並認可了二港的建立。當王維得知消息的那會兒他正在潁州準備著與多鐸的大戰,了解情況後王維也知道不能強求,總算是有一個好的開頭不是,怪只能怪朝廷自己的實力弱,而這一次還需要將自己的實力展示出來啊!

而事實上,王維建立兩港對鄭氏的打擊其實並不大。

因為鄭芝龍「自就撫後,凡海舶不得鄭氏令旗者,不能往來。」此外,鄭芝龍集團在掃清海上障礙之後,「從此海氛頗息,通販洋貨,內客外商,皆用鄭氏旗號,無儆無虞。」也就是說出海的船大部分都是打著鄭氏的名義,而鄭氏的船在海貿的船只中也是最多的!他佔據這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他一點兒也不怕!

除此之外,從早年間,鄭芝龍剪除群雄,並把海上力量納入地方官府體制,取得制海權,合法掌控東西洋貿易制度的運作。1639年,日本襖地鎖國,退出東亞海洋競爭;荷蘭殖民者也不得已與鄭氏達成海上航行與貿易協議,規定荷蘭的對日本貿易,需經鄭芝龍將中國特產運至台灣,轉手之後,方由荷蘭方面運往日本出售。鄭芝龍遂成為東方海洋世界的唯一強權!東南海疆各股武裝集團李魁奇、楊六、楊七、鐘斌等均唯鄭芝龍之命是從!

朝廷的水師是拿不出手的,對他根本沒威脅,他完全扼制著松江府和杭州的咽喉,所以說就算王大官人建了松江、杭州二港也不會對鄭氏造成多大的打擊,甚至還可能有好處,要知道鄭氏也能往來兩港進行貿易的!

鄭芝龍從事海外貿易,主要是同日本通商。據荷蘭東印度公司《巴達維亞城日志》與《平戶荷蘭館日志》記錄︰崇禎四年(1631年)鄭芝龍兩艘商船從日本長崎載貨物返航泉州安海。崇禎十二年(1639年)駛往長崎的鄭芝龍商船多達數十艘。崇禎十三年(164o年)兩艘鄭芝龍商船滿載黃白生絲及紗綾、綢緞等貨物,運往日本。另據《長崎荷蘭商船日志》記錄,從1641∼1643年(崇禎十四至十六年)間,鄭芝龍運載大量生絲、各類紡織品、黑白砂糖及麝香、土茯等藥物,運往日本,頗受歡迎。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夏,鄭芝龍商船22艘由晉江縣安平港直抵日本長崎,佔當年開往日本的中國商船總數的22.68%!主要貨物有生絲、紡織品、瓷器等。鄭芝龍與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建立貿易關系。他運往日本的絲織物,有一部分是從澳門購進的,日本的貨物也由他運到呂宋,轉售西班牙。鄭芝龍極力展海上貿易,經常滿載絲綢、瓷器、鐵器等貨物,駛往柬埔寨、暹羅、佔城、交趾、三佛齊、菲律賓、咬留巴(今雅加達)、馬六甲等國貿易,換回蘇木、胡椒、象牙、犀角等。在短短幾年內,成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商業貿易的最強競爭對手。

然而鄭芝龍的勢力主要集中在福建等地,對于北方的控制力度並不強。松江、杭州兩港如今已經是越來越有名了,並且兩港的建設必然導致整個大明海貿的繁榮,他們鄭氏完全可以借著這股東風展北方海上貿易,進而繼續展壯大!

以致後來朝廷戰勝多鐸與阿濟格的消息傳來,老奸巨猾的鄭芝龍放下心來,開始主動的與皇室溝通了,非常自覺的同意了王維的所有條件。

通過溝通商討,王維決定從東部沿海征集一萬水軍交由鄭氏教,但訓練卻是按照六藝學院的教學手法和救**的模式來的,陪練教官也是從參謀部抽調的,其中還有幾位是王維打劫的歐洲海軍的上尉少校。而王大官人最注重的精神訓練也是不能少的,王維可不想花了大力氣卻為鄭氏做嫁衣。

除此之外,王維與鄭氏的合作是全方面的,王維在松江府和杭州給予了鄭氏很優厚的待遇,投桃報李,鄭氏同意與王維在上海合作建立造船坊,營造軍、商兩用船。

在王維的五年規劃中,海軍的建立以及軍艦的建造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將來的北伐海軍將會揮巨大的作用。

早在去年後期王維就雄心勃勃的想要建船廠了,但是工匠和資料條件嚴重不足,再加上當時朝廷拮據,這個偉大構想便擱淺了。

如今的朝廷也有錢了,但卻沒實力造船,沒實力造船不代表別人沒有,這些年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相繼在南安石井建立造船坊,營造軍、商兩用船,年造三五艘,修數十艘,算是實力比較雄厚的了,合作已是勢在必行了。如果王維真的下定決心也不是建不了船廠,只是那需要花費太大的力氣,既然有現成的何必費死功夫呢!

也不是說朝廷工部不能造船,只是沒辦法造大船,當年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的資料被一個腦子壞了的大臣給銷毀了,再加上這些年的海禁,大明的造船業確實是萎縮了不少。

古代帆船桅的數量代表船的性能,桅高桅多即帆高帆多,駛風性能好,動力大,船、噸位也決定于它。明末的船的載重量則只能在5oo石以下,這一影響持續了3oo余年,鄭和巨艦的建造技術漸漸失傳,明朝中後期的戰船極少有4oo料以上的了,4oo料船排水量僅為25o至3oo噸。

而明初的船只卻是比明末大多了,《明史??兵志》這樣形容道︰「福船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底尖,其上闊,……其桅二道……」可見船勢之宏偉。明朝出使的「封舟」亦為福船,規模可觀,做工精良。如陳侃督造的五桅封舟,大桅長7.2丈,粗6.2丈;徐葆光監造的封舟,舵葉高2.55丈,寬7.9尺。正是在這巨大的造船能力的支持下,出現了九桅十二帆、據說是「最大長四十四丈,闊一十八丈」,「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的獨步四海,冠絕東西的鄭和寶船隊。當然這是有些夸張的寫法,古人記敘一般都會有一些夸張,但按《明史》和當時人的記載,鄭和帥船最大的船5ooo料還是有的!《天工開物》對船桅數有言︰「船每十丈,有兩桅」。4oo料長約9丈,2ooo料長約18丈,5ooo料船長約26丈。所以5ooo料之鄭和帥船,應該有四個以上主桅,2ooo料船可能有三桅。寶船應該是6ooo料,與明朝之最大「封舟」近似。其船長約為7o米,排水量約為2ooo噸,載重量約為其半1ooo噸。(一般來說,有1料=o.325噸的比例,不過並不是絕對準確。)

也就是說明朝的造船技術後退了上百年!

對此王大官人對此也無可奈何,只能一面積極的收集此類的資料,一面重金懸賞讓船匠們積極的去創造了,王大官人相信我們華夏民族那強大的創造力的,以前能做到的現在也能做到!

朝廷與鄭氏全面開始合作,這一次鄭氏的代表仍是大木兄弟,只是他領了很大一班人來罷了,鄭芝龍還要繼續裝病呢!

這次大木兄弟帶來了一個讓王維意想不到的人……a全文字更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穿越之我為皇者最新章節 | 穿越之我為皇者全文閱讀 | 穿越之我為皇者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