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為王 正文 第二十四章 坑要挖得深一點、密一點

作者 ︰ 急凍人

感謝19452oo4、火烤老母雞網友,也感謝所有點擊、收藏、推薦本書的網友,在此致以深深的謝意

與會的科研工作者們都急于開展工作,巴不得第一個配齊所有試驗設備,以實驗室為單位相互之間爭得不可開交。為了證明自己研究工作的重要性,一些熟悉的老朋友也吵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

但在郭逸銘表示公司因應市場需要,下一步打算研一款磁記錄介質及相應的讀寫設備以後,其他實驗室也只好偃旗息鼓,同意先為磁性材料研究室配備相關實驗設備。

通過這次爭論,這些還習慣于按照科學重要性排列科研順序,向上級申請研究資金的科研人員,這才對企業研究機構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

他們明白到,對于企業研究來說,能夠盡快創造經濟價值的項目,才是好項目!

從來是在科學殿堂內不食人間煙火,目光始終對準國際高精尖領域,以獲得科學獎項為思考方向的科研人員,也第一次開始思考,他們的研究領域如何與現代科技產品產生交集,從而獲得研究所更多的資金支持。

這也就是郭逸銘召開這次大會的目的所在。

他想借此為這些興奮的研究員們,敲一個警鐘,讓他們把頭腦冷靜下來。

他不希望這些研究人員們,把中美電子研究所當作了國家科研單位的一個分支機構,整天將精力花在那些縹緲不定、遙不可攀的科學研究上。私人企業先是一個盈利性機構,是科技實踐的前沿科學研究機構,基礎科研不是他們的目標。如果不能正確地把握這個度,大量浪費研究資金卻不能產生效益,那這些研究人員也不能算是一個合格的企業科研人員。

中美電子研究所,就是一家徹徹底底的實用科學研究所!

磁性材料實驗室成為第一個受益的部門,一下子鳥槍換炮,增添了大批實驗器材設備。除了隧道式電子顯微鏡等通用設備,還有相關的專業設備,例如精密阻抗分析儀、姆斯堡爾譜儀、x射線衍射儀、真空紫外熒光光譜儀等等,全都配備到位。

其裝備之全、設備精密程度之高,幾可媲美國家重點實驗室。

半個多月的時間,中美電子研究所就向磁性材料實驗室投入三十多萬,讓其他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為之眼紅心熱。

盡管非常嫉妒,但通過這一次大規模投入,所有的研究員們都定下心來,為研究所對科研項目的支持力度充滿了信心。

好在研究所也沒有完全漠視其他部門,在基本滿足了磁性材料實驗室主要設備需求後,剩下的十幾萬也大方地分給了其他實驗室。意外得到這筆投入,本來已經平靜下來的研究員們又開始搶得頭破血流,幾個實驗室的科研帶頭人,領著他們實驗室的人互打擂台。有時候為了一個設備到底應該給哪個實驗室,好幾個實驗室之間會吵成一鍋粥,甚至將官司一直打到郭逸銘這里,讓他不得清靜。

磁性材料實驗室裝備到位以後,便在郭逸銘召開下,就在實驗室內舉行了工作會議。

陳中現在是磁性材料實驗室主任,他下面帶了六個研究員,兩名設備工程師,全室一共九個人。他們的學歷普遍都在大學專科以上,有兩名研究員和工程師學歷稍低,但幾十年工作實踐下來也各自獲得了高級工程師、助理研究員的職稱。

不管是實驗室硬件設備,還是人員配備,磁性材料實驗室現在都可以相當驕傲地位列于國內領先水平行列!

郭逸銘看著實驗室內嶄新的各類儀器、陳中等一干研究員,胸口也微微起伏,有著幾分激動與自豪。當他回國時,人不過兩人,資金不足十萬,赤手空拳闖天下。一年多來,其中幾許困頓、幾番挫折,他終于擁有了這樣一座龐大的研究所,擁有上百位在什麼地方都上得了台面的研究員,而他打造未來科技帝國的夢想,也終于插上了一雙翅膀,即將翱翔藍天。

世事如棋,莫過于此!

「在上次研究所會議中,我已經宣布,公司下一步打算開一種磁性記錄介質,並研制配套的記錄設備,想來各位都已經知道了。」他沒有時間多做感嘆,立即單刀直入。

陳中等人都一齊點頭。

「陳主任,你在磁性材料領域從事了數十年研究,我想先請你介紹一下國際國內現行的磁記錄方式,以及它們的加工工藝,並品評一下各自的優缺點。」他點名道。

「好的。」

陳中滿口答應,他在這方面搞了幾十年研究,不但熟悉國內的研究現狀,對于國際最新動態也沒有放松關注。兼之郭逸銘向他透露了大致的研究方向,他下來查了很多資料,準備充分,隨即朗朗說道︰「磁性記錄材料,最早始于1898年,丹麥工程師pou1sen明了磁性鋼絲錄音機。8o多年來,磁性記錄介質已經由磁性鋼絲展為塑料薄膜帶基——也就是磁帶、塑料薄膜盤片——也就是磁盤等多種介質,演化出錄音帶、錄像帶、數據記錄磁帶、數據存儲磁盤等一系列現代磁性記錄載體。

具體的磁介質加工工藝,有涂敷式、真空濺射式、離子滲透式,目前涂敷式磁性材料制備是主要制作方式,在大容量數據磁盤的制造中,則通常采用真空濺射式工藝。

涂敷式無需介紹,這是用沾粘膠把磁粉涂抹在不同的基質上,從而獲得磁記錄介質的工藝方法。優點是制作簡便、成本低,可以大批量制造。但品質不高,無法作為大容量高密度存儲介質。通常用于制作磁帶、錄像帶。

真空濺射,是在真空環境下,通過離子噴濺的方式來實現磁性材料附著于介質表面。這種方法制造出來的磁記錄介質,表面涂層均勻,顆粒細微,而且由于是冷溫,介質不會出現變形,非常適用于大容量數據存儲。

IBm在1967推出的第一款磁盤,直徑32英寸,采用的就是涂敷式。76年制造出5英寸盤,存儲容量僅有18okB,他的明人a1anshugart于去年離開了IBm,利用這項技術開辦了一家采用金屬為介質的驅動器生產廠,取名為希捷。同時日本方面也推出一款基于3.5英寸塑料薄膜的軟盤,存儲容量為875kB,采用的是較為昂貴的真空濺射法制造。」

簡明扼要,便將現行主要的制備方法,和國際上最新的數據存儲展,作了一番總結。

其他的研究員,也便都清楚公司下一步準備開的產品,應該也是一款計算機使用的數據存儲介質,軟盤及其讀寫驅動器。

「很好,陳主任介紹得很全面!」

郭逸銘拍拍手,將眾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他身上︰「通過陳主任的說明,我向大家都知道了我們接下來的工作,沒錯,就是研究一款軟盤和與之配套的驅動器。

這方面,公司已經有相應的技術儲備……」

他看看被提起興趣的研究員們,笑著說道︰「公司的相關儲備技術分為磁性材料的制備、磁記錄介質的制備、磁頭材料三個方面。」

听到西部計算機公司在這三個主要關鍵技術上都有相應技術儲備,所有人都是一振。軟盤及軟盤驅動器,最關鍵的就是這三個方面,解決了這三個方面,將之制造出來也不過是順水推舟的事情。

「先是磁性材料,現行的主要材料是氧化鐵,這種材料來源廣泛,可以從鋼鐵廠酸洗池中大量獲得,磁帶、磁盤大都采用氧化鐵為磁記錄材料。

制備方法主要采用濃縮法和化學共沉法。

濃縮法需要經過多次濃縮、分解,工序比較多,成本較高,顆粒細度為2o到4oo微米。

化學共沉法通過添加催化劑,使之反應中和沉澱,制備出來的氧化鐵顆粒非常細膩,其直徑小于o.5微米,是制造大容量高密度軟盤的優秀材料。但這種方法污染嚴重,而且分離困難,工序更加繁復,成本相當高。

我們公司經過研究,研出水熱制備法。

這是一種新型制備方法,先向溶液中投放鐵氧化物和m2+水溶液,攪拌後再放入一種特殊的堿溶液,從而在溶液中間形成包含中間沉澱物的膠質懸浮液。取中間懸浮液,加熱到一定溫度,再吹入純淨空氣,使之生氧化反應,當沉澱物消失,高純度鐵氧化體便轉化完成。

經過計算,這樣制備的成本與濃縮法相當,但鐵氧化體的顆粒卻達到了o.5到1微米之間,接近化工沉澱法品質。

用這種制備法,生產出來的鐵氧化體完全可以作為優秀的磁性材料,運用于制造高密度大容量軟盤。而其價格卻非常低廉,僅和低密度軟盤同等成本。高密度、低成本,目前市面上所出品的所有軟盤都不是我們的對手!」

陳中等人都听得呆了,還有這種制備方法?他們怎麼從來沒听說過?

如果真的像郭逸銘說的這樣,磁性材料的制備成本和低容量磁盤相當,但實際品質卻相當于高密度盤,那還有哪家公司能夠和西部計算機公司競爭?

電子科學家,也可以說是化學家,他們只听制備流程,便知道這種方法至少從理論角度是可行的。

當然,听過制備流程,他們也非常清楚,這種水熱法的關鍵是那種特殊的堿溶液!氧化物普遍無法飽含于水溶液中,如果沒有這種特殊的堿溶液,懸浮液中的氧化物含量必然很少。雖然制備同樣可行,但成效必然會大大降低。

這種堿溶液的實際效果是否如此,也就只有等待試驗來證明了。

如此說來,一種高品質、低成本的磁性材料不用他們再多費心了。不知道西部計算機公司研的介質制備技術,是否也會給他們同樣驚喜?

「……介質制備,涂敷法太差,磁粉只能達到4o%的沉澱,磁密度非常低。濺射法可以做到1oo%的沉積率,但需要無塵車間,設備成本太貴,而且無法大批量生產。所以我們打算采用電鍍法來制備,它的磁性材料沉積率同樣達到97%以上,幾乎與濺射法相等,且價格低廉,無需建設淨車間,最關鍵的是可以大批量快生產……

不過未來,公司仍然將以濺射法為主要研究對象,電鍍法只是作為一個過渡技術……」

「磁頭我們沿用現在慣用的仙台斯特合金,作為讀寫材料。但在制備上,采用ampex公司在197o年明的各向異性磁頭。這種薄膜型磁頭工作間隙小、磁場分布陡、磁跡寬度窄,可以很好地提高工作度和讀取精度。ampex公司在明了這種磁頭以後,一直沒有被其他公司采用,現在專利已失效,我們可以不再考慮專利問題……

當然,這也只是一種過渡方式,希望通過對這種磁頭的研制,積累經驗。公司另外有一種磁頭記錄技術儲備,但目前並不打算大規模推廣……」

郭逸銘在一個圖板前,寫出一個個計算公式和草圖,以便陳中等人直觀理解。

這些技術,就像他所說,都只是一個過渡。但並不是為了讓陳中等人磨合團隊,積累經驗。之所以不拿出更好的東西來,是因為沒有必要。

高新科技更新換代極快,他沒有必要一下子就將最好的東西拿出來。

公司現在才進入正式起步階段,需要一個穩定的資金來源。既然可以經由技術進步、產品更新分階段在市場上圈錢,又何必自己斷掉自己的財路?

技術只要夠用就好。

這也是他為其他公司提前挖的坑。

一兩年、兩三年就來一次技術更新,一直讓別的公司看到希望,卻總是追之不及,無謂浪費研資金,漸漸造成財政枯竭,最終將它們趕盡殺絕。這種既為自己領先潮流打下基礎,又能贏得名聲,一舉數得的事情,何樂不為?

以後一提起高新科技先鋒,人們腦子里就會不由自主浮現出西部計算機公司的名字,那多帶勁!a全文字更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材料為王最新章節 | 材料為王全文閱讀 | 材料為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