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為王 正文 第六十五章 大爺禍害的就是你

作者 ︰ 急凍人

所謂的瑞士奧斯汀斯精密設備公司,當然是郭逸銘在背後策劃。

他之前在是否從現在開始就升級國內設備制造業,尤其是精密設備制造業的水平,始終處于猶豫不決之中。但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思考,他還是決定趕早不趕晚。

原因很簡單,電子工業的展,離不開高精密制造業的支持。

但在這一塊,國內即便不說是一片空白,也遠遠不能給他以強力的支持,讓他實現心中的野心。

郭逸銘作為一名電子行業研究人員,對國內的半導體產業展非常熟悉。

應該說,國內在電子設備制造這一塊,一直還是很重視的。數十年來,國內投入重金,在北京、上海、西安、武漢、重慶等幾個主要的電子工業達的地方,建設了數十家電子設備研究、生產單位,也緊跟國際先進水平,不斷追趕。雖然大部分領域還落後于國外,但在部分領域已經接近甚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極個別項目上還領先于國際先進水平。

但在計劃經濟下沒有市場一說。

高端對高端,普通對普通。國內最好的半導體設備制造廠家只針對科研、教育單位提供先進設備,從來沒有大規模市場推廣的想法。這種情況,普遍存在于國內各個科研、生產單位,並非獨只半導體設備制造業才是這樣。

這些集中國內最高科技水平研出來的先進科技產品,除了在科技大會上拿一個獎,大多數都被束之高閣,或者少批量給國內的科研教育單位生產一點,從未進入市場運作。

當改革開放以後,國內半導體企業一方面得不到國內半導體設備制造廠家的足夠支持,另一方面也確實國產不如進口,再加上一味追高求新的心理作用,于是幾乎所有的電子廠全都是從國外引進整套生產線。這就使得國內的電子設備制造水平始終達不到產學研良性循環,更得不到進一步提高的機會。

到9o年代,當國外的電子企業進軍中國,每進來一個企業,他們通常都會選擇國內同行業最頂尖的企業,與之合資、合作。當合資協議一達成,他們立即取消該企業的自有研究機構,改從其本國總部研究機構獲取技術,並直接從國外引進全套生產線。如果國內合作方不同意取消研究機構,他們便以研投入太大、成本太高為由,威脅終止合作項目,要從國內撤資。

這個時候,國內思想已經在開放中嘗到了甜頭,引進外資成為一項地方政治任務,和官員的升遷直接掛鉤。面對外資的威脅,地方政府負責人常常因為出于自身政治資本角度考慮,往往答應對方的無理要求。

不到十年時間,國內各大龍頭企業的自主研能力大多被廢得一干二淨。研人員大量流失,國產半導體設備制造業也遲遲無法展起來。直到下個世紀頭十年,國內表面上是世界工廠,實際上都是買的國外的生產線。電子企業除了花費數十億美元的昂貴價格去購買國外生產線,仍然買不到好用的國產半導體制造設備。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國產半導體制造設備的市場佔有率不足3%,近乎于零。

郭逸銘的研、生產,都大力仰仗國內支持。如果國產半導體設備制造能力無法展,甚至還不斷倒退,那他就是記了一肚皮高新技術,又有什麼用呢?

可美國的威脅又實實在在,他也不敢輕舉妄動。

他思來想去,只有采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暗中另起爐灶搭起一個所謂的瑞士精密設備制造公司,跑來中國投資。然後以這個公司的名義來進行設備制造技術的升級,從而為自己提供性能足夠滿足需要的高等級半導體制造設備。

這個公司可不是搞什麼精密機床制造,而是精密半導體設備制造。

瑞士精密制造設備公司未來的主體業務,就集中于國內市場,兼顧國際市場。既然市場重心落在了國內,也就不怕美國現以後 ——即便它 又怎麼樣,難道它還能跑到中國來把設備制造公司給拆了不成?

郭逸銘前面耍的那些花招,可不是做給美國看的,而是為了迷惑國內方面,讓國內以為他和這家公司沒有聯系。

對于美國方面來說,它追查瑞士奧斯汀斯精密設備公司的背景時會現,它的控股方是香港龍勢德資產管理公司。而這家管理公司注冊于瑞士,但它的股東卻來自一家中東的空殼公司,再順著這家中東的空殼公司追下去,會現資金來自于中國國內。如果美國方面還想繼續追查下去,除非國內方面給他們提供方便,而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退一萬步說,國內真地給提供方便了,美國方面會現,資金源頭原來不在這里,而是在瑞士。等他們在跑到瑞士,並且說通了瑞士政府讓他們查閱檔案,他們會現這里也不是源頭。瑞士的這家商貿公司,又是由一家東歐國家注冊的企業投資成立……

郭逸銘一共用現金方式準備了幾十個空殼公司,遍布全球亞非拉歐美,一個串一個。這些注冊地有些還是來自于美國的冷戰敵對集團。想要順利查賬,它至少要等到蘇聯解體。如果真的被追急了,郭逸銘大可以斬斷控股鏈,讓美國方面查無可查,不得不空手而歸。

只是為了保險,這家公司花的時間太長了點。用了一年的時間,才讓這家專門用于半導體設備制造的馬甲公司才從無到有。投資落地也需要時間,廠房建設、設備購買,4oo萬美元只能作為啟動資金,要想建設成一個半導體設備制造基地,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很多。

郭逸銘暫時也沒法把目光集中到這邊,因為他在日本這邊投入的精力,已經結出了果實。

這可是他在當初與dec聯手進行個人計算機研時,就已經動了的心思,並在隨後一直持續地關注著日本方面。但直到81年1月初,聯盟戰告捷,初步確立了聯盟在美國個人計算機市場上的優勢地位以後,才開始進行日本功略。

聯盟的成功,決不只是他們兩家公司的成功,而是一大批支持c/R81個人計算機架構的公司,共同的勝利。

隨著c/R81在市場上的優勢地位越來越穩固,一大批公司因此而大橫財。

其中包括各大品牌整機生產商,有一定規模的兼容機生產商,生產拼裝機的微型倉庫公司,以及提供諸如電路板、元器件、接口板卡、顯示器、鍵盤、內存等,某一特定領域的硬件供應商。

這其中就包括日本的內存生產廠家。

二戰後,美國享受了巨額的戰爭紅利,但受歐洲重建的馬歇爾計劃拖累,經濟始終低迷不振。當冷戰開始,歐洲對蘇聯的鋼鐵洪流極為恐懼,為了讓美國這個老大不倒下,能夠幫他們擋住蘇聯進攻,歐洲各國對其不遺余力提供支持。甚至美國為了開拓商品市場,一直在撬英國的牆腳,呼吁並鼓勵各英國殖民地獨立這樣削弱英國國力的做法,在紅色威脅面前,英國都忍了下來,不得不從全世界退縮,讓一個又一個殖民地獨立,看著美國商品得意洋洋進入原來歸它獨佔的市場。

冷戰期間,經濟全面向軍事傾斜,美國斥巨資投入軍事工業研生產,人民的生活商品物資則主要由歐洲提供,而歐洲又反向對美國輸血,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經濟循環體系。

冷戰的代價是昂貴的。

整個五六十年代,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印巴戰爭,美蘇兩大敵對集團正面、側面的戰爭在全世界各個角落此起彼伏。美蘇雙方或是赤膊上陣,或是支持代理人戰爭,軍火商在大賺其錢的同時,世界經濟卻動蕩不安。加上受周期性經濟危機影響,美國這個世界上最繁榮的國度,老百姓也同樣日子不怎麼好過。

現代商品種類擴大,市場所需資金越來越多。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美元供應量大大出黃金儲備,再要實行美元與黃金掛鉤的貨幣政策已經不現實。否則美國金庫儲備的黃金再多,也不夠人們兌換的。到1971年,美國政府實在撐不下去了,被迫宣布美元不再與黃金掛鉤。這個消息極大地打擊了美元的硬通貨地位,在短短兩年間,美元價格如過山車一般忽上忽下,劇烈波動。美國經濟受此影響,同樣是起伏不定,波動巨大。

為了找到一種與貨幣掛鉤的硬通貨,以便通過操作美元將經濟危機轉嫁給全世界,美國盯上了石油,這個現代工業一日也不可或缺的黑色血液。1973年,美國宣布以後石油交易,統統用美元計價。

這個時候,蘇聯已經從六十年代被美國壓著打,漸漸強大起來,開始由守勢轉為攻勢,頻頻在歐洲做動作,對歐洲各國搞武力威脅。整個歐洲都被嚇得肝膽俱裂,為了繼續給美國輸血,歐洲各國咬緊牙關堅持到底,一致同意美元作為石油計價單位的宣言,這就是美元與石油掛鉤的由來。

並且,美國通過幾次中東戰爭,讓以色列在中東充當攪屎棍,時而包庇以色列,時而又以正義使者的面貌出現,不讓以色列坐大。通過不斷的軟硬兼施,中東各石油產出國對美國又恨又怕,也無可奈何接受了石油與美元掛鉤的貨幣政策。

也就從這個時候起,美元正式成為最穩定、最強勢的世界貨幣。從此以後,美國可以通過增、炒作、回收、貶值等手段,用金融的方式,分階段根據需要任意決定美元價格,從而將全世界的財富聚攏到自己懷里。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再也無法動搖,經濟形勢也迅突飛猛進。整個七十年代,是美國經濟展最快、當然也是危機最為深重的十年,經濟的繁榮、軍事的需要,帶動了科技快進步,美國也由此確立起世界霸主的地位。

經濟空前繁榮,工人的工資收入也就在這個時期大幅上漲,平均工資達到了每小時1o美元的時薪。

恰好也在這十年,日本也基本從廢墟中站了起來,為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拼命工作。

因為有美國提供核保護傘,並在日本長期駐軍,日本可以把大量的軍事開支節約下來,大力展民用技術。從1975年開始,在日本政府「國際貿易和工業部」的主導下,召集了日本電氣(su)、日立(hITachI)、三菱電機(mITsuBIshIeLecTRIc)、東芝(ToshIBa)這五家大公司,以及日本電子綜合研究所一起成立了VLsI(大規模集成電路)聯盟,集中了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合作開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並共享技術。

這個計劃通過從美國引進技術、購買專利、消化吸收、自主研等形成一個步驟清晰的技術展規劃,並不惜成本,投入巨資全世界購買專利技術。該計劃總計開支達到了737o億日元,大致合2o億美元左右。

在75年時的2o美元,是何等龐大的一個數字。日本可不是美國,彈丸小國,要集中如此巨額資金,全體日本人都背負了沉重負擔。為了科技展,日本可謂是不惜血本,不惜當掉最後一條兜襠布,也要展起日本的高科技產業來。

在VLsI聯盟的同心協力下,日本終于用數年時間吃透了美國的最新半導體制造技術。當然,這也有美國故意放任的因素在內︰它希望通過支持日本的產業升級,在除了歐洲之外,再增加一個商品供應基地,並以此讓日本變得更強大,以在亞洲建立一個抵抗蘇聯的橋頭堡。

就這樣,在美國有意無意的放任下,日本半導體工業終于建立起來,開始要對外擴張了。他們很會進行產品定位,經過認真研判,日本沒有急于進入最高端的計算機整機市場,而是選擇了技術水平較低的半導體存儲器,開始向外出口日本產半導體內存。

這個時候,美國就為它的目光短淺,付出了代價。

到八十年代初,美國平均工資已經達到1o美元的時薪,而日本此時的時薪才只有美國的一半還不到!就算半導體工業是高科技產業,研人員、工程師、技術人員的工資數倍于平均工資水平,但美國的基點更高,無論怎麼比,也不可能比日本人更廉價!

大量質量低劣、但價格便宜的日本內存開始涌入美國,美國的半導體內存生產廠家開始為政府的愚蠢與短視買單。在日本內存的攻勢下,美國內存商節節敗退。

隨著聯盟c/R81個人電腦逐漸成為市場主流機型,並且不像IBm那樣排斥其他同行進入這一市場,日本的內存廠商也找到了更大的突破口,以其低廉的價格,先成為各大低成本拼裝機的選內存供應商。

此後兼容機份額也被日本人攻下,再下來是走高端路線的品牌機也開始吃不住勁了,在利益驅使下,也開始大量采用日本內存,從而上演了一出劣幣驅逐良幣的現實劇碼。

日本內存生產廠家大橫財,前期的艱難努力,終于收獲了豐碩的果實。當然,雖然日本國民同樣為國家半導體工業的騰飛做出了巨大犧牲,但收獲這個果實是VLsI聯盟,而不是普通國民。他們仍然要靠辛勤勞動,來為自己掙得一份還算過得去的工資。

美國內存生產商全面淪陷。

僅有dec還堅持精品策略,始終咬住不松口,繼續采用美國內存生產廠商提供的優質內存作為c/R81的標準配置。

奧爾森同志一如既往的天真可愛,但郭逸銘同志可是毫無節操的家伙。

他深知劣幣驅逐良幣,是市場的必然規律。同時他也沒有現代美國人的傲慢自大,寧願放棄內存市場,也沒想到把戰火引到日本。他早早就指示霍克,高調宣布,西部計算機公司將在日本建立內存生產廠,以日本廉價、高效的人力資本,研並生產質優價廉的計算機半導體內存。

既然日本內存條注定要像歷史上一樣,最終佔領全世界百分之八十的市場份額,那他與其在外咬牙切齒,還不如奮勇沖進去,從日本人口中搶肉吃。再不濟也要當一根攪屎棍,和日本半導體生產商在日本島上打內戰,把半導體存儲器的價格殺到血流成河,大家都無利可圖,最後一拍兩散。

一通亂攪下來,就算不能把日本內存廠商拖得內出血,生活不能自理,也要他丫的掙不了大錢,延緩日本經濟崛起的腳步,以為郭逸銘接下來的計劃服務。

他也不怕自己亂來會讓日本政府怒。

反正西部計算機公司是貨真價實的美資企業,是日本的太上皇,它還敢把西部計算機公司堵在國門外,不準他進來不成?

小樣的,大爺禍害的就是你!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材料為王最新章節 | 材料為王全文閱讀 | 材料為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