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為王 正文 第一百五十章 購買者的不同心態

作者 ︰ 急凍人

趙仙桂五點鐘就起了 ng,帶著大兒子蹬著三輪車去附近的自由市場買了滿滿一車的肉、蛋、菜、鴨子,在太陽出來以前就趕回了自家開的賓悅飯館。

看著這間三個門面、六十幾平米的飯店,她感到了一種由衷的滿足感。

這是她的飯店!

開飯館這個主意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純粹是被逼出來的。當初80年知青返城,老大、勞二、大丫頭全都回來了,而三子、四子也長成了一個大小伙子,家里五個孩子的工作,成了老兩口最大的心病。

雖然在街道辦事處作了登記,可長達一年的時間都沒有回音,全家人的吃穿嚼,就靠著老伴在機車車輛廠的幾十塊工資,日子過得緊巴巴也不夠花。

在一天吃飯的時候,趙仙桂听到收音機里說起外省開了一家姐妹飯店,頓時心中一動,覺得自己做菜的手藝也不錯,為什麼不也開一家飯店?開飯店切菜、炒菜、服務員、涮碗都需要人,那自家幾個小子不都有事做了嗎?

那個時候,她腦子里都還沒把這當作正經工作,只想的是能讓家里孩子在找到固定工作以前,能有個事做,別整天游手好閑。另外如果能賺點錢,也多少可以幫補一下家里生活開支。

她跑到西、城區工商局,提出要開飯店,當時工商局的人听到她的要求,全都驚得目瞪口呆。

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來要以發展經濟為重心,可並沒說可以允許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沒有政策、沒有規定,工商局上至黨委書記、下至辦事員,誰也不敢為她辦理工商執照,再說也沒有個體工商執照,連範本都沒有!

趙仙桂也潑辣,面對工商局的拒絕,她的回答也很簡單︰行,我不開飯館,那你們幫我把幾個小子的工作解決了就行!

工商局哪里能夠解決,別說他們,勞動局都無力解決返城的數十萬知青工作問題。

于是趙仙桂天天就去工商局,也不和他們吵,就要求要麼允許她開飯館,要麼解決她孩子的工作。每天一大早,工商局還沒開門她就去,然後一直坐到工商局下班,連著去了一個多月,後來工商局沒法子,局長親自找她談話,說你就先辦著吧,先斬後奏,看看上面有沒有動靜再說。

就這樣,小飯館連工商執照都沒有,開了起來。

新開的小飯館沒有正式的營業場所,就把自家一堵臨街的屋子作為了客人吃飯的地方。這間屋子很小,總共只能擺放四張小木桌,十幾個人一坐,就把屋子擠得滿滿當當的,想出去都很困難。

在什麼東西都要憑票供應的年代,沒有執照就買不到米面油,更買不到肉。

趙仙桂听說河北高碑店、保定那里有農民開的集貿市場,王八、鱔魚、活魚都有,便每天凌晨三四點鐘趕到保定從農民手中收購活雞活魚,然後又一口氣背回來進行整治。

令全家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飯館一開張,沒幾天就名聲大噪。

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個體餐館吸引了遠近的市民跑來看熱鬧,順便也想在飯館嘗嘗鮮。這一嘗就贊不絕口,大夸比國營飯店的飯菜好多了。之後飯館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常常是里面的客人還在吃飯,外面等著的顧客已經排出了老遠。

而且第一家個體餐館的名頭甚至傳到了外國使館,先後一共有七十多個國家的記者跑來采訪。最多的時候一天要來二三十人,把趙仙桂急得直哭——招待記者就沒時間炒菜了呀!沒奈何,她只能跟記者們打商量,她在廚房炒菜,記者就站在院子里,雙方隔著一扇氣窗邊炒菜邊采訪。

連外國人都知道了,上面還沒有動靜。工商局看看,心里也明白了,便設計了一個執照,頒發給了趙仙桂。

有了這個執照一切都好辦了,從此趙仙桂再也不用跑到保定那麼遠的地方去進貨,直接就可以在附近的農貿市場購買各種原材料。兒子也成了她的幫手,兩人早上蹬著三輪車,一趟就可以買回整天的食材。

「回來了?」

「回來了!」

老兩口簡單地對了話,就開始招呼自家孩子和請來的工人幫著擇菜、洗菜。

飯館剛開張那會兒,他們是不敢請人的,生怕被人說是在搞剝削,所有的活計都是家里人自己做。自從81年春節,兩位副總理來家拜年,鼓勵她把飯館「生意做大」,她才敢聘請雇工。

活都交給了兒子、女兒、小工,她則和丈夫回到屋里,找出記事本,通知預約的客人上門吃飯。

兩年多的時間,京城里個體飯館越來越多,可賓館飯館的生意依然還是那麼好,人流如織。新老顧客為了到她這里吃一頓飯,都需要預約,趙仙桂記事本上顧客排的時間,最長的都排到了六十天以後!

「我去給客人打電話,你先歇會兒,待會兒還要忙。」老伴已經辭去了車輛廠的工作,全職在家專心幫助妻子打理飯館生意。家里的幾個孩子,也再沒有了找工作的念頭。得了總理的「金口玉言」,全家人已經正兒八經地把經營飯館當作了一項事業來做。

「電話局還是沒信?」趙仙桂沒和老伴爭,將記事本遞給了他,順便問了一句。

「沒有,這事急不來的,總有個先來後到。那麼多的單位都還在等,我們s 人想安電話等的時間就更久了。」老伴是個厚道人,寬慰她道。

因為與客人聯系的需要,趙仙桂他們早就想在家安部電話,以後也不用打個電話都要去胡同口,隨便說什麼都要當著別人的面,他們在電話里和客人說的話一天不到整個胡同的人就都知道了。

可是去電話局登記以後,卻遲遲等不到來信,也不知道啥時候才能排到自己。

「登記都半年多了,還要等到什麼時候?」趙仙桂很是不滿,但安不安電話、什麼時候安,也由不得自己,發發牢s o,她也只有作罷,看著老伴拿著記事本出門,去到胡同口打公用電話。

她休息了沒有一刻鐘,就听到丈夫和一個人說著話進了屋。她起身一看,原來是街道辦事處的劉大姐。

「仙桂,剛剛我在公用電話踫到劉大姐了,她說電話局打算搞一個什麼移動電話,問咱們要不要安一個。」老伴看到她出來,很高興地向她報喜道。

「什麼是移動電話?」趙仙桂听到電話就是一喜,但隨即又奇怪起來。

電話就是電話,一根線拉到家里,連著一部話機。這個什麼移動電話怎麼听起來那麼別扭,連著一根線,怎麼移動?從屋子這頭移動到那頭,這麼個移動?

「移動電話啊,就是一個小機子,嗯,大概這麼大……」劉大姐比了比大小,熱情地說道,「這個小機子不需要電話線的。只要拿著它,在家里隨便哪個地方都可以打電話,也可以在屋外使,很方便的。听說這是最新科技,國外都還沒有,咱們先研究出來,打算在國內推廣。我知道你們早就想安一部電話了,可電話局一直沒來安,那就不如安這個移動電話好了,比固定電話還便宜。」

「是啊,是最新科技呢,仙桂,咱們就安一部吧。可以移動的電話,東西也不大,以後以你在炒菜的時候,也可以把電話帶在身邊了。」丈夫比劉大姐還興奮,一個勁地說道。

「可這麼小,又沒有電話線,它怎麼打電話呢?」趙仙桂起初也很高興,但越想越覺得不對勁。

她不能想象一個沒有電話線的電話,怎麼和對面的人通話。

這就像古代的人怎麼也無法想象一輛不需要馬拉,全靠自己走的車。盡管現代人比古代人見多識廣,可道理是共通的,對于從沒見過、甚至連听都沒听說過的東西,誰都會有一種警惕感。

「呵呵,仙桂啊,這你就不知道了吧。這移動電話啊,可不是通過電話線來傳聲音的,而是通過無線電來和另一方的人通話,就像……就像……」劉大姐其實對這移動電話了解也不多,上級只是分配了任務,然後大致給他們敘述了一下移動電話是什麼,具體的原理她也不是很清楚,口中「就像」了幾聲,卻找不到可以比喻的對象,隨即一眼看到桌上的收音機,靈機一動,指著收音機道,「就像這收音機!你看它也沒線吧,可就能接收到電b ,只要打開收音機,調到合適的頻道,就能听到聲音了。」

劉大姐自認解釋得很到位了,可趙仙桂卻越听越m 糊了。

「那我怎麼把我的話傳出去呢?收音機可以接到聲音我知道,但它也沒辦法將聲音傳出去啊?而且以後我在打電話的時候,是不是也要調到合適的頻道才能听到對面的說話啊?」

她這麼一質疑,老伴也猶豫起來。

是啊,這移動電話到底什麼樣,能不能用都不清楚,就買回來是不是太冒險了?他這麼一想,就更覺得不靠譜了。

劉大姐也說了,這是國內的最新科技。也許只是吹得神奇,可能並沒有那麼強大。要是買回來不能通話,那不是就虧了?

「劉大姐,我剛才忘問了,這移動電話多少錢啊?」他心虛地問道。

「不貴不貴,比安電話便宜多了,除了電話錢,只需要交一千塊錢的設備費、一千五百塊錢的電話費就可以了,比電話便宜一半呢!」劉大姐看出他們的猶豫,趕緊從價格方面進行勸說。

「兩千五百塊錢啊!太貴了!」趙仙桂連連搖頭。

國人都是實用主義者,什麼原理不原理的,她不懂也沒關系。如果是固定電話,這個價格非常便宜,她絕對毫不遲疑地交錢。可為一個從沒听說過的東西交兩千多快、以後加上電話可能超過三千塊,卻太不值得了。

「怎麼會貴呢?你們安電話五千塊錢都舍得出,這移動電話比它便宜一半,你們還嫌貴?」劉大姐感覺這次游說可能失敗,臉上現出不悅的神情不高興地說道。

「劉大姐,這不是貴不貴的問題,而是我們從來沒听說過啊!劉大姐,要不這樣,如果以後我們看到別人都用了,那我們肯定也安一部,哪怕貴點都沒什麼。可現在,我們還是打算再看看。」趙仙桂放低姿態,委婉地說道。

「算了,你們不要就算了。要是以後這移動電話真的好用,想買的人可會排著隊搶,就像現在的電話一樣,可就不是想安就能安了。」劉大姐眼見無望,悻悻地說道,轉身出門而去。

老伴看劉大姐很不高興出門,心中有些惴惴不安,跟妻子商量︰「要不,我們也安一部算了。能用最好,不能用也就當我們支援國家了……」

「兩千五百塊錢!你說支援就支援了?這一分錢一分錢,都是我們辛辛苦苦賺回來的,憑什麼隨便拿個東西出來,就要我們掏錢?移動電話真的好,那沒說的,再貴一點咱們也掏得起,可東西都沒見到,能不能用也不知道,就讓我們出這麼大一筆錢,你願意我還不願意呢!」

被妻子一頓數落,老伴也不吭聲了,嘆口氣出去忙活去了。

街道辦劉大姐從趙仙桂家出來,心頭不覺有些發愁。上級指派給他們任務,這是一定要完成的,可難度也確實有些大。這移動電話究竟是什麼樣,好不好用,別說趙仙桂一家了,就連她也是一頭霧水,說不定上級也沒見過。

賓悅飯店又不是國營單位,想強行攤派也不好辦,可是街道轄區內居民多、單位少,這就使得她們肩上的擔子變得非常沉重。

還是隔壁街道辦好,他們轄區內有幾十家單位,還有好幾個大單位,一個單位平攤下來,也就三五部電話。不像他們轄區,想攤派都找不到攤派的對象,迫不得已,連這種個體戶都想來試試。

……

和西、城區幾個街道辦艱難的說服、攤派不同,當郭逸銘宣布,將在中美電子研究所建一個手機基站,準備預先在研究所內統計想要購買手機的用戶數量,以確定基站支持容量大小的時候,幾乎所有的人都報了名。

他們可不像趙仙桂、街道劉大姐他們那樣,對移動電話一無所知。事實上,早在移動電話還在進行初期實驗時,他們就時時關心研究的進展。作為一名高級知識分子,他們有足夠學識來了解移動電話原理,明白它的真實x ng。

對于這種便捷的通訊工具,所有人都已是迫不及待想要擁有。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種宣傳數十年來早已深入人心,成為人人都向往的美好生活。如今電話已不再稀罕,人們已經習慣了在明亮的燈光下報、寫東西,但電話卻仍然是一部難求的稀罕玩意兒,不是重要單位、高干家庭,出再高的錢都沒用。

擁有一部電話,即等同于身份的象征!

研究所現在只有一部十個線的總機和外界通話,這不是老板摳門,實在是電話局解決不了。內部電話還好說,一打外線,基本都是佔線的忙音。

當然,他們也明白不是電話局不想安,而是沒錢大規模更換程控交換設備。沒有程控交換設備,靠目前的人工交換,即便不在乎接線差錯率高得驚人,交換員們也忙不過來。

這次老板爭取到了在研究所設立一個移動電話基站的機會,可以讓所有擁有一部電話的人都滿足這份渴望,他們如何不興高采烈積極響應?

別人嫌兩千五的附加費貴,可他們卻不覺得。

國人已經貧窮了太久,渴望過上現代化生活的心情也極為迫切。在這個時代,一台黑白電視機要兩千多快、一台洗衣機要一千多塊,可以說和人們的收入嚴重不符,可大家都沒有怨言。為了買一台電視、一台洗衣機、乃至一輛自行車,節衣縮食數年乃是常事。

更何況他們的工資,還遠遠高于普通國人。

研究所內統計購買手機用戶的人數這個風聲才傳出來,住在研究所家屬取的員工們就幾乎一個不拉地全都跑來登記。那些研究員們收入更高,還有許多是雙職工,不少家庭都登記購買了兩部以上的手機,有幾個家庭更是給家里所有人都進行了登記。

而那些沒有住在家屬區的員工,在少許猶豫之後,也紛紛跑來登記。

短短的數日之內,登記購買手機、並立即繳納購機款的職工人數已經超過了一千人,並還在快速增加中。

然而,看到這邊員工們積極踴躍購買手機的熱情之後,對面的材料應用研究所卻不樂意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材料為王最新章節 | 材料為王全文閱讀 | 材料為王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