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道聖旨,上面所說的東西著實是不少。比之之前,自然是多了很多。畢竟如今戰事已經結束了,有很多的東西都是要說的。
最先的,那不必說,自然是要先表彰平定了這一次造反之事的張凡、劉顯,以及劉顯手下的軍士。說起來,這一次的事情,當真是順利無比的。還記得當初張凡是以什麼理由來四川的嗎?還不就是因為,懷疑劉顯對僰人征討之後的那個大勝之局嗎?
然而這一次,朝中的人居然是一點點懷疑都沒有。或許比人不知道,但是馮寶他們卻是明白的很。這一次之所以這麼順利地級表彰了,並不是因為劉顯這一次實在是行動的漂亮,沒有大動干戈,就制止了這一次的事情。不是因為這個。最主要的緣由,那就是因為張凡是參與在這其中的。
還記得之前的那道聖旨,也就是吩咐張凡和劉顯平叛的那一道。沒錯,平叛平叛,那自然是要出動軍隊才行的。而軍隊,自然也就是指劉顯手下的人馬了。說到底,這是基礎,如果沒有劉顯和他手下的兵馬,這一次的事情,想要如此快速地解決,幾乎是不可能的。不論是想出來再多、再好的計謀,但是沒有實力去實行,也全都是空話的。
但是,這並不是這道聖旨之所以會這麼寫的重點。重點就是張凡在其中,而且張凡還是主持這一次平叛大事的主將。即便是他是個文官,但是之前的聖旨上已經是寫的清清楚楚了,諸事皆有張凡和劉顯相商定義,若是兩方有所爭執,則以張凡的主張為準。也就是說,劉顯也是要听張凡的了。
而張凡主持,也是這一道聖旨會這麼輕松就下了贊揚的緣故。畢竟張凡如今的身份,再加上他在京城當中的那些個關系,絕對是不容小視的。且不說李太後如今對于張凡的寵信和依仗了,即便光是說張凡在朝中的那些個關系。比方說張居正,僅僅只是這麼一個,就已經是讓朝廷的提議會在不知不覺之間偏向張凡了。
當然了,對于這種事情,劉顯也是明白的。而且,他明白了之後,要是說他心中對于這種事情沒有一點點不滿,也是不可能的。實際上,在這道聖旨沒有到來之前,劉顯就思考過這件事情。而他所想出來的,也是跟聖旨當真寫上的,相差無幾。
劉顯對于這種事情,自然是心生不滿。倒不是說他多麼埋怨張凡,實際上是因為,這兩件事情,明明全都是他所出的力啊。但是第一次,朝中居然不相信他的捷報,而這一次,就因為有張凡參與的緣故,朝廷是這麼輕易地就相信了。實在是讓他覺得很是不公道。
不過對此,劉顯也並沒有多說什麼。他想到了這些,但是他也明白,這里面的水有多深。如果強行非要弄個明白的話,恐怕得把他自己給搭進去才行。劉顯作為一個武將,自然是血氣方剛的。但是這麼多年下來,他也是學會了一些東西的。凡事太過,自己肯定是要倒霉的。
好在結局很是不錯。既然如此,也就沒有那麼多需要計較的東西了。
這一次的聖旨上,雖然已經是肯定了兩人的功績,但是還並沒有什麼實質的懸賞什麼的。張凡那邊倒是好說,他這邊的事情結束了之後,回到京城,那些封賞自然是少不掉的。
但是劉顯則是有些不同了。之前僰人的事情,雖然是弄出來了很多麻煩。但是最終,因為張凡的上奏,朝廷也是認同了大捷的說法。
既然已經認同了,那麼封賞之類的事情是自然少不掉的了。但是,還沒有等朝廷里商議好到底應該怎麼去封賞劉顯的時候,就出現了永寧府的這麼一檔子事情。也因此,對于劉顯的封賞,也就被押後了。
而現在,永寧府的事情已經結束了。而劉顯雖然並不是主持這件事情的人,但是他畢竟是立了大功的。這麼短短,不,倒也不算是短了,畢竟兩件事情算起來,也相隔了差不多一年了。但是,劉顯畢竟是立了實實在在的兩件大功的,到底應該如何封賞,恐怕也會讓朝中的那些人為難一些吧。
不過,這件事情,倒是讓張凡想明白了一個問題。
之前他就一直在奇怪,為什麼之前的那道聖旨上所寫的,是讓他來主持這件事情的大局,而不直接就用劉顯呢?雖然說張凡也是上過幾次戰場的人,但是畢竟他本質上來說還是個文官罷了,即便是執掌了錦衣衛也還是如此的。而統領戰局這種事情,自然還是應當交給武將去辦比較好。
就如同上一次,雖然說事情是劉顯和曾省吾兩人同時操持的,而且說起來,曾省吾在那件事情上也是如同張凡在此次的事情里的角s 一般的。但是當時,明明是已經將所有的權力交給了劉顯的。
為何偏偏這一次,卻是要讓張凡來主持呢?若是來個太監,張凡雖然心里面會覺得不妥,但是並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可是現在,卻偏偏是他。
而這道聖旨一下來,張凡就馬上明白過來了。朝廷之所以會這麼決定,實際上還是因為劉顯的緣故。畢竟僰人的征討大捷,這才是剛剛過去,朝中對于劉顯還沒有決定到底應該怎麼去封賞他。而在這個節骨眼上,就出現了這一次的事情。
倒也不是朝廷實在是太過自信了,只是顯然的,只要讓劉顯去平叛,那是絕對可以平定這件事情的。也就是說,劉顯這兩大功勞,是肯定能夠到手了的。
到了那個時候,就當真是不知道應該如何封賞劉顯才能合適了,才能讓劉顯滿意,也不會引起其他將領的不滿。
而若是讓張凡主持這件事情的話,到時候戰事結束了,劉顯雖然還是有功勞在身,但是畢竟張凡在他之上。而這麼一來,封賞劉顯的話,就比較容易辦了。
張凡想到了這件事情,卻還不只是這麼多。他也發現了自己如今在朝中到底是什麼樣的身份了。
最起碼的一點,下那道聖旨的,不是張居正的主意,就是李太後自己這麼想的。但是不管是他們哪一個安排的,都顯然是對于張凡非常的放心的。
畢竟,大明朝見過百年來,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都打了這麼多的仗。勝仗很多,敗仗也不少。而敗仗當中,有多少就是因為那種對于戰事一竅不通的攪屎棍子瞎指揮而鬧出來的,這一點想來朝中是無人不知的。
但是即便是如此,不論是張居正,亦或是李太後,還是將這麼一個任務交給了張凡。可見,他們對于張凡非常了解的同時,也是非常信任的。
不說別的,最起碼知道了這一點,這就已經是讓張凡心里面高興了。以他如今的身份地位,以及手中的權勢來說,更上一層樓,已經難于登天了。但是相比起來更多的權勢,能夠更加獲得信任,那才是張凡所最想要的。
畢竟現在,張凡已經進入了這大明朝權力的最中心。要知道,常言說「伴君如伴虎」。看似風平靜的現在,但是只要稍有差池,那就會粉身碎骨,連殘渣都剩不下來一點。在這麼個時候,獲得更多人的信任,顯然比之給予張凡任何的封賞,對他來說也都要更加具有實用意義。
而這些,只不過是這道聖旨的前半罷了。後面的內容,卻是更加體現了對于張凡的信任。
那兩萬人的x ng命,上面也已經是說了。只要他們沒有屠殺大明的百姓,朝廷便也能不殺他們。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想要不懲罰他們,是絕對不可能的。
而朝中給予的懲罰,卻是並不輕巧。是什麼,將這些人打散開來,發配邊關服役。雖然並不是讓他們去做炮灰,但是邊關是什麼地方,張凡的心里面最是清楚不過的了。這不是死刑,但是相當于讓他們去送死了。
不過聖旨上也說了,可以讓他們帶著家人一同去。
但是張凡心中明白,上面說了十年的時間。且不說十年過後,這些人還能活下來多少。即便是活下來了,恐怕十年耗費在了那邊,他們也未必會再回來了。
只是,這些並不是張凡所關心的。而至于那些人願不願意,如今可是由不得他們了。
另外,聖旨上還說了對于這一次的事情如何處理。這才是最能體現張凡如今的地位的一條。這一次的事情到底應該如何處理,朝廷全都交給了張凡。也就是說,這里的事情,全都是由張凡說了算,他說怎麼辦,那就怎麼辦。
原本,張凡之前雖然那麼做了,但是他心中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擔心的。但是現在,他卻是一點擔心都沒有了。既然全都交給他處理,那就最好不過了。而且,他實際上已經將事情全都給辦完了。
也就是說,張凡現在已經是能夠回京城了。
當然,這里還有別的事情沒有辦完,他現在還不能回去。
但是,聖旨雖然是讀完了,事情可沒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