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風雲 卷一 德意志的榮耀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好局勢

作者 ︰ 閃爍

一九一五年二月二日,阿斯奎斯的政治生涯終結了。

當天凌晨,西線德軍在法金漢的統一指揮下,發動了「新沙佩勒戰役」矛頭直指阿圖瓦地區的法軍。

德軍的進攻來得非常突然,而且時機把握得十分準確。

當時,英法聯軍也在積極策劃進攻,而且也打算在阿圖瓦地區大做文章,進攻時間訂在二月五日。也就是說,在德軍發動進攻的時候,該地區的法軍全部處于進攻狀態,大批部隊集結在前線附近,作戰物資也已運抵前線。在德軍進攻開始後的四個小時內,法軍集結的部隊與囤積的物資全部成了德軍重炮的犧牲品。僅僅數個小時,德軍就突破了兩道防線,打垮了法軍。

收到消息後,阿斯奎斯別無選擇。

當天上午,阿斯奎斯向國會下議院提交了辭呈,宣布內閣總辭職,隨後由博納一勞組建臨時聯合政府。

阿斯奎斯下台,也許算不上是壞事。

可以說,阿斯奎斯並不是合格的戰時領導,其過于軟弱的x ng格,使其很難在戰爭時期成為國家領袖。

別的不說,到辭職的時候,阿斯奎斯都沒能讓征兵制度得到落實。

博納一勞上台,沒能拯救西線戰場上的英法聯軍。

二月七日,德軍的攻勢達到頂峰,阿圖瓦地區的近四十萬法軍被殲,兩個法軍集團軍幾乎全軍覆沒。

雖然法金漢依然主張進攻,打算進一步擴大戰果,但是德軍參謀部堅決反對,而且德皇也直接出面干預,要求法金漢在達到既定目的之後結束進攻行動,讓西線德軍迅速轉入到防御狀態。

可以說,德皇的干預十分及時。

雖然戰場上,德軍依然有著較為明顯的優勢,但是在連續打了六天之後,德軍已是強弩之末。更重要的是,為了拯救即將崩潰的法軍,英國遠征軍已經在伊普爾地區集結,如果德軍依然向前t ng進,那就無法應對英國遠徑軍的挑戰。顯然,見好就收,才能守住已經到手的戰果。

三天後,德皇的判斷得到了證實。

二月十日,英國遠征軍在伊普爾地區搶先發動進攻,第二次伊普爾會戰打響。

最初兩天,英軍的優勢極為明顯,推進了近二十公里,連續突破了德軍的兩道防線,但是到了第三天,隨著德軍預備隊趕到,英軍的進攻遭到遏制,戰場局勢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掉轉。

二月十三日,德軍在伊普爾地區發動反擊。

必須承認,法金漢能夠成為德軍總參謀長,絕對不是庸碌之輩。

在策劃新沙佩勒戰衣的時候,法金漢就考慮到,英國遠征軍很有可能在德軍防御較為薄弱的伊普爾地區發動進攻。為此,在最初的時候,法金漢就打算在阿圖瓦與伊普爾兩地策劃兩次進攻行動,粉碎英法聯軍的反擊意圖。只是在具體實施階段,因為沒有得到預期的增派兵力,法金漢錯開了兩次進攻行動,並且選擇首先在阿瓦圖地區攻打法軍,因此在伊普爾地區的德軍處于防御狀態。

當然,也不能說法金漢的部署就沒有漏洞。

為了在阿圖瓦地區取得重大勝利,法金漢從西線其他地區抽調了不少兵力,伊普爾原本就比較薄弱的兵力遭到削弱。英軍發動進攻的時候,伊普爾地區數十公里長的戰線上,只有十二個德軍師。

要知道,在第一天,英軍就投入了三十四個師。

如果不是遭到的地理環境,恐怕在德軍的預備隊趕到之前,英軍就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二次伊普爾會戰的結果將大不一樣。

這個時候,及時終止新沙佩勒會戰的意義顯現了出來。

二月十三日,德軍在伊普爾發起反擊的部隊中,有三分之二來自阿圖瓦地區,即參加新沙佩勒會戰的作戰部隊。正是這支部隊及時趕到,終結了英軍的進攻行動,並且一舉擊潰了英軍。

從時間上看,如果預備隊晚一天到達,德軍在伊普爾就要遭受慘敗了。

打到二月十七日,第二次伊普爾會戰的主要階段宣告結束。德軍在發動反擊後,不但收復了丟失的陣地,還把戰線向前壓了將近五公里。

英軍在損失了差不多三十萬人之後,終于認識到不可能在這里擊敗德軍,讓部隊轉為防御狀態。因為連續打了兩場會戰,德軍也是捉襟見肘,不得不停止進攻。

當然,小規模的戰斗並沒終結。

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德軍與英軍各發動了數次小規模進攻行動,以拉平彎曲的戰線,爭取更有利的戰場態勢。

二月十八日,馮承乾收到了希佩爾發來的電報。

雖然遠在北大西洋上,但是馮承乾能夠通過希佩爾的電報,對地面戰場的形勢有足夠清楚的認識。

新沙佩勒會戰與第二次伊普爾會戰的結局,宣告了英法聯軍戰略反擊方案破產。

這兩場導致七十多萬英法軍人傷亡與被俘的戰役足以證明,短期內,英法聯軍無法奪得主動權,西線仍然又德軍做主。只是在經歷了這兩場會戰之後,法金漢也不可能在短期內組織起新的大規模進攻。

很明顯,西線再次陷入僵局。

與西線不同,在東線戰場上,德軍的優勢極為明顯。

二月十日,魯登道夫就肅清了b 蘭地區的俄軍,把戰線向前推進了一百到兩百公里,等于把帝國本土防區擴大了一百到兩百公里。從此之後,俄軍就再也沒能對帝國本土構成直接威脅。

到二月二十日,奧軍在德軍的支持下,已經收復了大半個西里西亞地區。

根據魯登道夫的戰報,在接近兩個月的戰斗中,德軍與奧軍殲滅了近兩百萬俄軍,而德軍的損失不到三十萬。

可以說,魯登道夫提前兌現了承諾。

雖然俄國還沒有因為失學過多而休克,但是到二月底,俄國的戰爭機器已經崩潰,再也無力跟德軍爭奪戰場主動權。

二月底,魯登道夫在回柏林述職的時候向德皇提出,只要再給他四十個師,他就能在半年內擊敗俄國。

顯然,魯登道夫有點得意忘形了。

所幸的是,德皇並沒被勝利m ng蔽雙眼。在答應給魯登道夫增派二十個師之後,德皇並沒要求魯登道夫在半年之內擊敗俄國,只是讓他關注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爭取在年內讓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參戰。

說得簡單一些,德皇更希望得到羅馬尼亞與保加到亞的資源。

俄國接連三次在德軍面前戰敗,不但丟掉了b 蘭地區,還丟掉了大半個西里西亞,對仍然處于觀望狀態的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相對而言,羅馬尼亞受到的影響更大一些。

當時,帝國已經與保加利亞達成了參戰的基本協議。

按照約定,只要保加利亞以軸心國成員身份參戰,就將獲得一部分塞爾維亞的土地,並且得到帝國的安全保證。保加利亞當局對此極為滿意,只是帝國拉攏羅馬尼亞,讓保加利亞當局有點猶豫。隨著德軍在東線取得第三次重大勝利,還幫助奧軍打了大勝仗,保加利亞當局肯定會盡快決定立場。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兩到三個月之內,保加利亞就將以軸心國身份參戰。

關鍵,還是在羅馬尼亞。

對帝國來說,羅馬尼亞的意義十分重大,因為這個位于多瑙河下游的國家,不但有歐洲大陸上最大的油田,還有富饒的土地。對帝國來說,羅馬尼亞的石油與糧食是能夠就近獲取的主要戰略資源。

此外,羅馬尼亞的地理位置也十分重要。

如果羅馬尼亞加入軸心國集團,那麼帝國就能對俄國實現三面包圍,等于把俄軍的防線延長了差不多一千公里。對于已經瀕臨崩潰的俄軍來說,增加一千公里的防線,等于制造更多的防御缺口。

可以說,只要羅馬尼亞投入軸心國懷抱,俄國離戰敗就不遠了。

只是,與羅馬尼亞的談判進行得並不順利,至少在魯登道夫橫掃b 蘭地區與西里西亞之前,羅馬尼亞依然傾向于協約國集團,主要就是帝國首先拉攏保加利亞,而且與奧匈帝國關系密切。

針對這一點,魯登道夫已經制訂了一份專門針對羅馬尼亞的作戰計劃。

如果羅馬尼亞明珠暗投,魯登道夫就將動用兩個集團軍,計劃在三個月內掃d ng整個羅馬尼亞。

當然,這份計劃仍然鎖在檔案櫃內。

對帝國來說,拉攏羅馬尼亞要比征服羅馬尼亞有利得多。

到二月底,俄國當局認識到,如果英法再無所作為,俄國將承受德軍的全部壓力,戰敗也就在所難免。為此,沙皇在二月下旬,連續三次向英法發出請求,要求英法盡快在西線采取實質x ng的進攻行動。

可惜的是,英法根本無法滿足沙皇的要求。

可以說,在一九一五年二月底,隨著德意志第二帝國調整整體作戰方針,德軍在歐洲大陸戰場上迎來了自馬恩河會戰之後最為有利的局面,似乎勝利就在眼前,甚至有很多人相信能在年內取勝。

顯然,這也太樂觀了一點。!。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帝國風雲最新章節 | 帝國風雲全文閱讀 | 帝國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