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歷在奉賢縣觀看完北上的新南海船隊,心中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南海船隊重新組建,大明海軍總算不是徒有其表;憂的是這支船隊除了一只主力船外,其他的十艘戰船中只有五艘「兩桅帆船」的噸位與鄭經的戰船相當,其他五艘破爛不堪,一炮就能被對方轟爛。所以這支船隊應該只有原來設想的一半戰力而已。
只有原來的一半戰力,卻要面對鄭氏家族的上千艘戰船,而且據說其中不乏巨大的「二桅帆船」,那是鄭成功俘獲荷蘭人的,還有購自西班牙人的戰船,船上都裝有「八磅炮」,也就是「紅夷大炮」,火力強大,只要兩只戰船夾擊一艘同等級的戰船,只要一輪齊射,就可以將對方轟碎。
想到這些,永歷腦袋都有些大了,不過鄭經的水軍可以縱橫于海上,但是只要他敢上岸,大明「第二軍團」已經趕到吳淞口,隨時都可以把他們趕下海去。
永歷看完船隊,也沒心思上船了,便讓張水蛟、張煌言、弗蘭三人坐下船登岸,此時馬雲也從吳淞口趕了過來,正好可以商議一下接下來的作戰計劃。
要想好對策,首先得知道地方的動向,到現在為止,永歷還不知道鄭經的意圖,只是知道最近崇明島異動連連,不斷的往島上運送軍火和糧草。島上原來只有趙氏兄弟的六千多人馬,根本用不了那麼多糧草和軍火,故此推斷近期內鄭經的軍隊肯定有所異動,而其最終目的就是進軍南京。
據馬雲推斷,在這之前,鄭軍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直接由長江口進入長江,逆流而上,目標直指南京;第二種可能就是由長江口的吳淞附近登陸,由步兵攻佔附近的府縣,然後再大舉向西進犯,最後的目標依然是南京。
那麼鄭經會用哪種計劃呢?永歷想不出,張煌言、馬雲他們也想不出,可是如果沒有所防範,等待鄭軍進犯以後,再做打算,這樣就會陷入被動。
最後經過眾人討論、商議,決定兵分兩路,一路由毛八重率一萬人馬據守吳淞城,另一路由馬雲率領「第二軍團」主力兩萬人馬,駐守常熟,準備隨時迎擊登陸的鄭軍,或者鄭軍船隊逆流而上的話,則迅速西返,增援南京。
至于南海船隊,此時崇明島的實力,還不足以封鎖長江口,故此可以先行進入長江內河,等待鄭軍船隊進入長江,如果敵軍過于強大,則先撤回南京江面,配合「第二軍團」對抗鄭軍的進犯。
制定完計劃,各部主帥馬上各自離去,分別趕回自己的軍隊。馬雲趕回吳淞口後,將永歷的聖意告之留守的毛八重,而後留下一個主力團,共五千人,這才率領主力向常熟撤回。
張水蛟、張煌言則率領南海船隊趁夜進入長江,而且沒有驚動崇明島上的叛軍,悄悄的駛入長江後,在崇明島的上游十里長江口最狹窄的地方拋錨停泊,靜待鄭軍上門。
眾將離去之後,永歷並沒有馬上回返南京,因為他現在呆的地方可是將來的「大上海」,號稱是「華夏經濟之都」,雖然現在除了吳淞城、奉賢縣、靜安縣等小城外,就是泥沼遍布的荒地,一點也沒有大都市的氣象。
不過這樣也好,永歷心中早就有了一個計劃,那就是要將此地建設成一座新城,一座大明的商貿之城,對外進行商業貿易,以此地為起點,輻射整個長江流域,從而帶動南華夏的經濟發展。
作為建設「大上海」的第一步,永歷打算在這里先建一座「造船廠」,主要以造大型戰船為主,也可以建造商船。只要這座造船廠建好,招收上萬的工人,此地必然會繁華起來,然後再擴大城市的範圍,讓各大商家進入,擴建港口,對外宣布通商,凡是商船皆可進入,那麼「大上海」的興起將是必然之事。
懷著美好的願望,永歷親自走訪了奉賢沿海的幾個地方,察看了一下當地的風土人情,果然如後世一樣,此地的百姓還算開通,並不守舊,對于開放海禁更是持支持的態度。
如此一來,永歷就在奉賢縣耽擱了兩天,就在他準備離開的頭天夜里,突然城外的海面上出現了無數的黑點,慢慢的向碼頭靠來。開始的時候,在碼頭站崗的明軍並未看清楚,還以為是自己眼花了,過了半個時辰後,這些黑點慢慢的靠近了碼頭,站崗的明軍這才看清楚,竟然是無數的戰船,大大小小,數不清楚到底有多少艘。
「敵襲——」明軍終于反應過來,慌忙跑進城內報信。
永歷還沒有安寢,听到城外的海面上出現了船隊,便知道肯定是鄭經的船隊到了,可是讓人不明白的是,他們為什麼沒有去崇明島,卻選擇奉賢縣為登陸地點,所欲何為啊?
也不等永歷細想,外邊的明軍又來報信,海面上的船只分批靠近碼頭,而且已經有鄭軍登上了陸地,正向奉賢縣城這邊撲來。
永歷嚇了一跳,此時城內除了千把的守軍,還有自己的三千御林軍,不過四千人馬,而黑夜中撲來的鄭軍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如果被他們包圍在奉賢城內,自己這個大明皇帝不又得成了人家的「坐上囚」。
跑!永歷只想了一個字,馬上下旨撤退,往常熟跑。因為走得太急,就連永歷的車駕和儀仗都沒來得及帶走,永歷與四千明軍便從奉賢的西門跑了,不少老百姓也隨後跟著。
鄭軍來得很快,等永歷剛撤出奉賢城,他們就進城了,然後直奔縣衙,撲空後,立刻向北追擊。
本來永歷可以領軍快些逃走,但是隨行的還有數千百姓,扶老攜幼,根本走不快,永歷又不想扔下他們,做那「不仁不義」的昏君。故此他下令一千御林軍由新任御前統領留在後邊阻擊鄭軍,而他領軍繼續護著百姓撤退。
這些百姓都是奉賢人,大明的子民,永歷一個都不想放棄,不然他心中難安,何況如果落入鄭軍的手中,亂軍之下豈能有活命的可能,所以永歷才下令必須帶著他們一起走。
喊殺聲傳來,永歷知道後衛已經與鄭軍交手,他們正在阻擊鄭軍,于是下令快走,如果有走不動的老幼,明軍官兵必須幫助他們,背也要把他們背走。
于是往日威風赫赫的御林軍,現在背起了奉賢的百姓,當然年輕女人是不能踫的,她們大多裹著小腳,走的最慢,又哭天喊地的,給後邊追來的鄭軍指明了方向。
沒有辦法,永歷下令又撥出了一千御林軍留下阻擊,可是跑了將近一個時辰,才跑出不到二十里路,而鄭軍可能已經擊破了兩層阻擋,越追越近。
永歷看看自己的御林軍越來越少,除了那一千奉賢地方守軍外,就剩下一千御林軍了,而鄭軍則毫不費力,接連擊破了兩層阻擊,可不是因為御林軍的戰力差。要知道能做大明皇帝的禁衛,都是百人選一的精銳,能毫不費力地將他們打敗,那只能說明追來的鄭軍兵力是明軍的數倍,不然不會這麼快。
眼看鄭軍撲了過來,跟著逃跑的奉賢縣令跪在地上苦求永歷先走,就是百姓們也哀求萬歲爺不要管他們,快點離開。
可是永歷早就打定主意,決不放棄任何一個百姓,于是他下令留下了最後的一千御林軍,同時讓另外的一千地方軍迅速換上老百姓的衣服,然後繼續向北跑,但是不許跑得太快,一定要吸引鄭軍繼續追擊他們。而他則領著奉賢百姓折向西北,奔西北方的嘉興而去。
果然永歷的「金蟬月兌殼」之計起效了,當永歷與奉賢百姓們向西北而去,鄭軍果然繼續向北方追去。後來據永歷留在路旁的探子回報,追擊自己的鄭軍兵力起碼在兩萬以上。
第二天,天明的時候,永歷終于逃到嘉興縣城,數千百姓也全都安然無恙,只是筋疲力盡而已。
永歷在嘉興稍作休息,因為軍情緊急,便騎上快馬,要回返常熟,指揮明軍抗擊鄭經的軍隊。
當永歷出城的時候,隨之逃出來的奉賢百姓聞訊都來相送,數千人差點將城門堵塞了,都跪在地上,哭著大喊︰「萬歲爺啊,您老人家救我了我們這些小民,我們無以為報啊——」
永歷下馬,親自扶起幾個帶頭的老人,挨個慰問幾句,讓他們安心,說大明軍隊會將叛賊鄭經的軍隊趕走,讓他們早日回家。
然後永歷又騎上戰馬,百姓們自動地讓開一條路,讓永歷還有隨扈的二十余個騎士離開嘉興。此時永歷不知道的是,就在他慰問百姓的時候,天地會的殺手就隱藏在人群之中,但是殺手卻沒有刺殺他,因為這個殺手就是奉賢人,怎能忍心刺殺救了自己父老鄉親的聖明之君。
永歷一路疾馳,先是經過了吳江縣、蘇州,然後再向北到了常熟,不過在半路上,遇見了尋來的馬雲,而後被迎進了常熟城。
這個時候,馬雲的探子已經探知了鄭軍的動向,原來他們兵分兩路,一路是步兵,由奉賢登陸,而後向北進攻吳淞口,具體兵力不祥;另一路則走長江口,此時也出現在吳淞城的外海,正對吳淞城進行炮擊。
吳淞城的毛八重率領城內的明軍奮起反擊,雖然大炮沒有對方多,但是城上的明軍有五門新式大炮,射程比鄭軍的紅夷大炮遠得多,威力更是不相上下,首先轟沉了鄭經水軍的兩艘艨艟戰船。
只是在大炮的數量上不及鄭軍,而且鄭經的水師戰船太多,足有上百艘,布滿了吳淞口外的海面,並且慢慢的接近了吳淞城,開始用船上的大炮轟擊城牆和城內,使明軍損失慘重。
得到這些消息,永歷驚出了一聲冷汗,看來鄭經是傾巢而出啊!
(碼完這章,趕緊上傳,今天我可沒休息,單位開聖誕晚會了,我還表演了節目,一個小品加一個雙簧,效果不錯,反正我自己都笑了!
求票,月票最好,沒有就推薦票,要是啥也沒有就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