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的黎明 第四卷 章104 仍為負霜草-5

作者 ︰ 鼓元吉

「元直?」

趙行德聞聲站起,笑道︰「曹兄來的正巧。&&」他指著桌一封信,「這一封家,麻煩曹兄派人轉交給內子。」曹良史卻有些吃不準了,遲疑道︰「趙兄?」趙行德經歷中堂奪帥之事,不可能心無芥蒂,他的臉色蒼白,眼皮浮腫,看似一夜未眠,但對待曹良史的態度,卻仍然如同久別重逢的好一般,反而讓曹良史心中驚疑不定,他沉吟未語,趙行德也未多說,伸手請曹良史落座,自己將昨夜剩的殘茶潑了,將紫砂壺放在爐燒水,自己坐下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趙某正好有些心得,要請一起參詳。」

他開口便道「君子」、「小人」,曹良史心中反而一松,料想趙行德積郁于中,要以言語羞辱自己一番,如此反而倒比神情親切,心中卻懷恨要好。曹良史本有些愧意,便點點頭,嘆道︰「有什麼話,趙兄都講出來,曹某洗耳恭听就是了。」

「多謝曹兄,不過,這說來話長了,」趙行德站起身,負手走到窗外,看著漸漸亮起來的東方天際,緩緩道,「今人所謂‘君子’、‘小人’之語,多出于《論語》。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君子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易事而難悅也。悅只不以道,不悅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悅也。悅之雖不以道,悅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趙行德轉過身,看著曹良史道,「‘君子’、‘小人’之不同,見諸《論語》,自漢以來,中國獨尊儒術。按理說,人皆有向向善之心,可聖賢教化千年,世為何仍是君子少而小人多,甚至每況愈下呢?」趙行德一拍額頭,笑道,「昨夜苦思冥想,終于有了一點心得,不吐不快,還請曹兄指教。」

曹良史不禁點頭道︰「元直有話請講。」眼中流露出濃濃的疑色。

他本已做好被痛斥的準備,誰料趙行德引經據典一堆,還未切入正題,竟真有些像是研討學問,又像是在做戲。趙行德點頭答應,先水壺提起,將半開的水澆入茶壺,一時茶香滿室,方才把茶水倒入兩人面前的茶盞中,方才繼續道︰「昨夜苦思冥想,還是要尋根溯源,弄清楚何為君子,何為小人?晁兄,若不弄清這個問題,空言‘君子’,‘小人’,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啊!」

「那趙兄說,」曹良史耐著性子,問道,「何為‘君子’,何為‘小人’?」

「舉世所謂‘君子’者,‘小人’者,其實皆是由《論語》所述‘君子之道’,‘小人之道’而來,然則,行德以為不然,‘君子’、‘小人’之說,早見諸《詩》、《春秋》、《尚》等典籍。‘君子’,‘小人’二者,與夫子在《論語》所講述乃是‘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實是體用之別,有體方才有用。若不顧本體,空求其用,豈不是緣木求魚,畫餅充饑嗎?曹兄,縱有聖賢千年教誨,世為何世君子如鳳毛麟角,而小人如過江之鯽呢?愚以為正源于此。」

「哦?」曹良史面露沉思之色,不知不覺問道,「是何緣故?」

「古人所謂‘君子’,發號施令,治理國家。‘小人’者,俯首听命,奔走供役。所謂‘君子’‘小人’之說,無關道德,乃是地位之別,曹兄,這《五經正義》的定論無疑?」曹良史點點頭,趙行德繼續道︰「如此一來,《論語》當中所述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句便好分解了。君子居于位,一言一行,足以牽動大局,關乎國家,所謂‘不同’者,君子凡事必有主見,絕不可隨波逐流,但又不可固執己見,須得顧全大局,調和諸多利益,這個‘和’字,愚以為,略與‘義為利之和’相通,此乃君子‘和而不同’之道。」曹良史微微點頭,趙行德嘆了口氣,道,「小人則不同,既然身居于下位,則下尊卑,左右相妒,如不以柔順事,隨波逐流,則己身難保,然則人各有私利,又非草木無情無欲,表面巧言令色,內里卻不能平,此所謂小人‘同而不和’,非所欲也,實不得不然爾。‘君子’與‘小人’之別,春秋以前是地位使然,春秋以後,仍然如此。以阮籍之通達放況,卻教子當循循而已。是故‘君子’之道,縱然舌燦蓮花,‘小人’也不能行之。縱有一二賢者,身居‘小人’之位,而行‘君子之道’,多不能見容于世,甚或敗家喪身接踵,而世人足以為戒。」趙行德嘆了口氣,端起茶盞喝了一口。

「若依趙兄之論,以聖賢之道教化世人,便是緣木求魚。」曹良史臉色陰沉,緩緩道,「難道身居下位,便不能行‘君子之道’?如今遼寇南侵,中國衰微,都是人不修德所致。」他看著趙行德,聲色俱厲道,「若朝中蔡京、童貫等輩,權位不可謂不高矣,為何仍是小人之行?我們當初不惜拋卻前程功名,廣發揭帖也要搬倒權奸,又算什麼?元直,你置張明煥于何地?」

「不錯,我們當初身居‘小人’之位,行的卻是‘君子’之事,張明煥而喪身,足以彪炳千秋。」趙行德毫不容讓地看著曹良史,「然則,事出非常,豈可為常論。漢時黨錮之禍,舉身赴義者前赴後繼,猶不能挽漢室之衰。今又如何?至于蔡京、童貫等輩,當真是行小人之道,然而,先帝自矜奇才,好獨斷,‘君子之道’能容身于朝堂乎?至于這‘君子’之位,我以為,自秦以後,為人臣者,帝王多用為奴婢之屬,是故君子鮮見于世矣。除了一獨.夫之外,舉世滔滔,本應該皆是小人的,只不過,其中有心甘情願做小人的,也有不甘心做個小人,非要以‘君子之道’特立獨行于世,踫得頭破血流,至死而不知悔改的。張明煥算一個。」

屋內一時沉默下來。提及張炳,曹良史、張行德都有悲戚唏噓之意,有些劍拔弩張的氣氛也緩和下來,一縷陽光越過院牆,透過大開的窗戶,灑在桌的一疊字帖,光線透過白紙,字跡隱約相似,從右至左,寫得都是「保境安民」四個字。

「元直,」曹良史嘆了口氣,「你這‘君子’、‘小人’之說雖看似不錯,但若大行于世,豈非讓人安于蠅營狗苟之道?世風日下,道德沉淪,可以想見。縱然是緣木求魚,我也願和明煥一樣。」

「無體求用,或教人送死,或使人虛偽。」

「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然而,這個責任卻不盡相同。夫君子者,言行牽動萬千人身家性命,所謂臨危不苟,臨難不亂,就算肩頭之責擺在性命之,也不過是盡自己的本分罷了。若是一介小民,又或者古人所謂‘小人’,今日所謂之百姓、草民、刁民,不需教誨,人人不到逼不得已,是不會做那舍身取義之事的。」

「趙兄良史臉色驟變,一時說不出話。

「曹兄,若當真想要‘君子之道’大行于世?」趙行德的話鋒卻是一轉,正色道,「必先廣其‘體’,而後廣其‘用’,方為水到渠成。春秋之時,國君、大夫、公子,可謂之君子。暴秦以獨.夫奴畜群小,遺毒于近世,是故君子之道遠矣。這萬馬齊喑之局,鄂州倡義之後,卻又有轉機。行黃舟山先生之說,行學校推舉之制,虛君實相,陳少陽無疑可稱得君子。曹兄執掌兵部又兼任東京留守,位高權重,抬頭一看,亦無人奴畜于你,你自是一個君子。趙某不才,竊取浮雲虛名,手握十萬大軍,故舊遍布河南數十州縣,這一身浮沉于兩國之間,」趙行德微微一頓,見曹良史臉色未變,繼續道,「雖談不舉足輕重,勉強也算是君子之一。至于那些尚侍郎,學政廩生之類,但凡能自立于朝堂,無需依附他人者,都是君子。若推而廣之,大宋國境之中,不需仰人鼻息,不受旁人欺凌之人便越多,可擺月兌‘小人之道’,行‘君子之道’的人就越多。假以時日,一國之人盡為君子,並非不可能之事。」

趙行德看著臉色驚訝的曹良史,點頭道︰「這就是我所謂君子,君子之道。」

「元直若能為萬世開太平,」曹良史臉現感慨,點點頭,嘆道,「咱們大家拋卻己身去做,總能這件事情做成,這任重而道遠,」他一夜未眠,喉嚨沙啞道,「一世人不行,還有薪火相傳,總能讓我們大宋,成為君子之國。」

「曹兄所言甚是。留待將來」趙行德點頭,轉而道,「現在我有件事曹兄相商。」

「元直請講。」曹良史點頭道,這一番探究學問,竟如回到十余年前汴梁的情景,此時東方已經大亮,他倦意盡去,站起身來伸了個懶腰,笑道,「方才那一番話發人深省,帶我回去,好好推敲一番,再來同你一起參詳君子之道。說,什麼事情?」

「朝廷突然換帥,軍心恐怕不穩。」趙行德看著外面,緩緩道,「陸明宇、羅閑十、鄧元覺等將統領重兵駐扎在外,我要安撫住他們,免得旁生枝節,讓遼人撿了便宜。」

「元直,」曹良史失聲道,「你」

趙行德突然主動提出此事,讓他吃驚不已。因為大河結冰,東京留守司近十萬人馬,包括大部分火炮營頭在內,七萬多人都了河防,由陸、羅、鄧三將分別統領。收復的河南州縣也大都由他們的部將分兵駐扎。趙行德身邊的大將僅剩楊再興一人,這才有換將的時機。但奪帥之後,如何安撫住趙行德的心月復大將,卻又是大問題。特別是如今河南處處結寨,就算是鎮國軍大隊趕到,強行攻下這一處處堡壘,以力壓服東京留守司的人馬,不但力有未逮,而且就算最後成功,恐怕還是兩敗俱傷的局面,讓盤踞河北的遼人佔了便宜。曹良史本打算將這些心月復大將召回汴梁安撫,此時趙行德竟主動提出此事,不禁又驚又喜。

「此事也簡單,」趙行德微微笑道,「將這三張字帖,分別送給他們。」

曹良史隨著他的目光看去,拿起桌一疊紙,一一翻看,每張只有「保境安民」四個大字。略略揣摩,曹良史便有些慍怒,保義軍的軍號便是「保境安民」,但在這個局勢下,會引起相當的聯想。在曹良史看來,趙行德幾乎是明白授意三將效法唐朝河朔三鎮行事。

「趙兄,」曹良史將字帖放在桌,冷冷問道︰「你這是什麼意思?」

「沒有別的意思,」趙行德臉色未變,答道,「秉君子之道,保全一下部屬而已。」他回頭看著曹良史,坦然道,「此事須得急辦。我軍中的事情恐怕你不太清楚,部將之間的交情盤根錯節,以岳相公之數百兵馬,根本不可能封鎖住消息,現在各軍各營,恐怕都已知道換帥的事情,倘若不加以安撫的話,只怕事情一亂起來不可收拾了。」說完後,他又轉過身去,一輪紅日正漸漸升起,潔淨的晨光灑滿整個院落,也灑落在趙行德和曹良史的身。看著趙行德的背影,曹良史臉色變幻,沉吟了許久,終于嘆了口氣,重新拿起那三張字帖。

「君子之道,和而不同,」趙行德望著窗外,感嘆道,「曹兄,你已盡知之了。」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帝國的黎明最新章節 | 帝國的黎明全文閱讀 | 帝國的黎明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