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奇向妙祥長老詢問什麼是佛?
妙祥長老說,要想了解佛,必須了解一個人,他就是釋迦牟尼。
那是一個驕陽似火的午後,我斜躺在妙祥的床榻上,妙祥長老端坐在木椅上,手持佛珠,一粒粒細數,不曾停下,心如止水,不疾不徐的娓娓道來。
妙祥長老稱,佛傳里記述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生平事跡的故事。但佛傳故事中的釋迦牟尼和歷史上的釋迦牟尼是有區別的。
歷史上的釋迦牟尼既不是被人們請上神壇、天天燒香供奉的丈八金身,也不是《西游記》中神通廣大、法力無邊、降伏孫悟空的如來佛,他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位先哲聖人。很多人缺少佛教知識,對各種故事中的釋迦牟尼和歷史上的釋迦牟尼是有所區別的。
釋迦牟尼的誕生地是古印度時期的迦毗羅衛國。迦毗羅衛是釋迦族聚居的一座小城,位于喜馬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附近。當時是拘薩羅國的一個屬國。
釋迦牟尼的父親是迦毗羅衛的國王,姓喬達摩,名叫首圖馱那,漢譯淨飯王。相傳他英明仁慈,受到臣民的尊敬擁護。
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訶摩耶王後,是與迦毗羅衛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相傳她端莊美貌,性情賢慧。淨飯王聘娶摩耶為王妃後,二人相愛,相敬如賓,但婚後10余年,沒有王子出生,直到淨飯王40余歲時,摩耶夫人因夜夢白象入身,才懷身孕。
摩耶夫人胎滿十月,按照印度的古俗,要回到娘家去分娩。途經蘭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摩耶夫人在一棵大婆羅樹下休息時,生下了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誕生的時間是公元前6世紀中葉,相當于我國春秋戰國時代,與中國先聖孔子生活的時代相同。而孔子比釋迦牟尼早逝7年。釋迦牟尼即生于公元前565年,逝于公元前486年,享年80歲。這是中國佛教學者在佛教史中所通常采用的說法。其他各國學者對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代有很多種說法。
關于釋迦牟尼的誕生日,也有兩種說法︰我國一般認為農歷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的生日。東南亞各國,如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國,則以公歷五月的月圓之日(相當于我國農歷四月十五)為釋迦牟尼的生日。並且認為釋迦牟尼誕生、成道、涅槃都在這一天。
釋迦牟尼出生後,他的父親淨飯王為他起名字叫悉達多,意思是「成就者」。在他出家成道之後,人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佛經中還有其他尊稱︰如佛陀、佛祖、世尊、釋尊、如來等。
摩耶夫人生下釋迦牟尼的第七天就因病去世了。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由他的姨母摩訶波波提撫養。波波提是天臂城善覺王的次女,摩耶夫人的胞妹,後來成為淨飯王的繼妻。她為人賢慧,對待釋迦牟尼如同親生。波波提在淨飯王去世後,也隨釋迦牟尼出家,成為佛教僧團中第一個比丘尼(佛教女僧人,即尼姑)。
在姨母波波提的撫育教導下,釋迦牟尼從小在宮中學文習武,具備了當時王子貴族所具有的一切學問和技藝。
少年時代的釋迦牟尼生活非常優越舒適。他擁有冬天御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的三座宮殿(三時殿),衣著華貴,飲食豐盛,婇女隨侍,歌舞于庭,享盡人間的快樂。他的父親淨飯王對釋迦牟尼寄予極大的厚望。希望他繼承王位,成為統率天下的「轉輪聖王」。
在釋迦牟尼16歲時,娶了表妹耶輸陀羅為王妃。耶輸陀羅後來為釋迦牟尼生下一子,名叫羅羅。長大成人後,也隨釋迦牟尼出家學佛。
釋迦牟尼並沒按照父王的意願繼承王位。在29歲時(一說19歲)放棄了優裕舒適的王宮貴族生活,出家修行。釋迦牟尼出家修行的原因,有個人的,也有社會的。
其個人原因是釋迦牟尼對人世間的富貴享樂不感興趣,而對人世間種種不平和苦難多善思考。他目睹農夫在田間流汗苦于,耕牛遭到農夫的鞭打,耕犁翻出的小蟲被鳥雀爭啄,鳥雀又被蛇蠍吞食,這種弱肉強食的情景,使他感到殘忍丑惡。
傳說釋迦牟尼出游都城東、西、南、北四門,分別見到老人、病人、死人、沙門(僧人)。使他聯想到自己和大眾都擺月兌不了生、老、病、死的苦難命運,從而產生了人生難月兌苦難的煩惱,而當時的婆羅門教的思想和行為,又無法解月兌他精神上的這些苦惱。
為了能為大眾尋求一條解除生老病死苦難的道路,釋迦牟尼放棄了王位和優裕的宮廷生活,出家修行,這是他出家的個人原因。
但釋迦牟尼出家修行最主要的原因是社會原因,因為人的思想行為是不能月兌離他所處的社會的。
釋迦牟尼出生在印度奴隸制社會的晚期,當時,印度還實行嚴格的「種姓制度」,就是把人分成四個等級。最高的種姓是婆羅門,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階級;其次是剎帝利,是掌握軍政的國王和武士階級;再次是吠舍,是商人、手工業者,有一定土地的自種農;最低下的種姓是首陀羅,是農民、牧人、僕役和奴隸。
前三者是雅利安人,後者是非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大約在4000年前,從中亞進入印度,征服了那里的土著民族,吸收了土著民族的文明,定居下來,建立了很多小國家。雅利安人膚色為白,他們把自己說成是高貴民族,把深色皮膚的土著民族說成是低賤種族。(關于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說,學術界各有爭議)各種姓職業世襲,種姓之間,不得通婚。尤其嚴禁首陀羅和其他三姓通婚,對此訂有特別法律。
如果首陀羅男子與婆羅門女子私通,生下混血兒,就給予一種賤名叫旃陀羅。這種人的地位最低賤,要世代從事下賤職業,如抬尸、屠宰、當劊子手。
種姓制度不僅訂在法律上,而且規定在婆羅門教的教條中,神聖不可侵犯。這種種姓制造成的矛盾十分尖銳,使整個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異常苦難。
釋迦牟尼生活的時代,正是我國的春秋戰國之時,此時,奴隸制社會已經崩潰瓦解,封建社會正在興起,印度也已進入封建領主統治的農奴社會。
當時,印度的商業已經很發達,有了相當規模的陸運和海運商隊,商人掌握著雄厚的經濟力量。手工業也很發達,有精細的行業分工。自由經營的小工商業,在生產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農業生產在此時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印度在公元前1000年已經有了鐵器,到了釋迦牟尼生活的時代,鐵制農業生產工具已經普遍使用,並且有了大規模的水利灌溉系統。社會生產力的發達,尤其是農業生產的發展,要求一個統一的國家。
但是,當時的印度是封建領主割據。印度境內存在著一百多個不同種族和部落,其中大多數合並成一些極小的城邦獨立國家。各國之間互相討伐,大國不斷對小國進行兼並。釋迦牟尼所屬的釋迦族的一些小的城邦國家,不斷受到鄰國強權的威脅,他已經預感到小國難免覆滅的結局。因而他認為世間的一些事物無時不在生滅變化之中,都不能保持永久長安,從而產生了遠離社會上無休無止的紛爭,去尋求解月兌之道。這是促使釋迦牟尼出家修行的社會原因。
釋迦牟尼將出家學道的想法告知父王後,遭到了淨飯王的堅決反對。淨飯王為了阻止太子出家學道,用伎女娛樂、娶妻續妾的辦法誘導勸阻太子。為了防止太子出家,並把釋迦牟尼幽禁在王宮之中,不讓釋迦牟尼出宮、出城。
但這一切都沒有阻止釋迦牟尼出家求道的決心。
他在奴僕、馬夫車匿的幫助下,趁深夜偷出皇宮,進入深山,換掉王子衣飾,剃去須發,成為一個修道者。
淨飯王听到太子出家的消息後,非常悲痛,派遣大臣勸說無效,只好在親族中選派了嬌陳如、跋提、大力迦吐、摩訶男、阿說示等五人追侍伴隨太子修行。
這五人後來成為釋迦牟尼的首批弟子。
釋迦牟尼出家修行的直接誘發原因是沙門思潮所引起的。即佛傳故事中的「出游北門,得遇沙門」所引起的。釋迦牟尼生活的時代,如同我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對宇宙、社會和人生等問題,提出了數以百計的不同見解。但歸納起來,主要是兩大對抗思潮。
當時婆羅門教是居統治地位的宗教,它以《吠陀》為天書,是神聖不可更改的經典。奉「梵天」為創造宇宙的主神,「毗濕奴」為護持宇宙的主神,「濕婆」為主管宇宙生滅的主神。主張吠陀、梵書等是所謂天啟聖典,舉行祭祀就能達到任何目的,是萬能的,婆羅門是至高無上的。宣稱社會上四個等級的人都是「梵天」生的。
梵天從口中生出婆羅門(祭司),從肩上生出剎帝利(王族、武士),從臍處生出吠舍(農民、商人、手工業者),從腳下生出首陀羅(奴隸)。以此把人化分為四個嚴格的等級。
婆羅門教宣揚善惡報應,生死輪回的迷信觀念。認為人的靈魂不滅,而轉世的好與壞,取決于對婆羅門教的教義奉行的好壞。並且規定只有前三個種姓的人才有信仰宗教、祭祀鬼神和死後靈魂升天的資格,而首陀羅根本沒有舉行宗教儀式的權利。如果首陀羅听到婆羅門講經要將耳朵割掉,看到婆羅門祭祀活動要將眼楮挖掉,自然死後靈魂是根本不能升天的。
這是釋迦牟尼出生前,古代印度社會的傳統主導思潮。
到了釋迦牟尼生活的時代,由于生產力的提高,經濟的發展,促成了自由革新思想的產生。殘酷不平等的種姓制度,以及婆羅門作為一切知識的壟斷者和神權統治的地位開始動搖,並成為眾矢之的。
自由思想家中出現了種種反傳統信仰的沙門思潮。沙門一詞,原為古印度各教派出家修行者的通稱。釋迦牟尼時代的沙門思潮,由于其顯著的特點是反對婆羅門教的教義信仰,所以「沙門」就成了那個時代革新思想家的總稱。
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屬于沙門思想之一,所以把佛教僧人也稱為沙門(中國稱和尚)。
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弘揚發展了沙門思潮,公開堅決地反對種姓制度和婆羅門教的神權思想,提倡眾生平等、人人皆能成佛的思想。(成佛即是成為覺悟者和有智慧的聖人)但佛教思想中也吸收了婆羅門教的消極內容,如靈魂不滅、善惡報應、生死輪回等觀念。
我當時雖然只有十幾歲,妙祥的話我竟然都听得懂,這也源于爺爺曾讓我涉獵過佛教故事,大概也知道點佛教是境外傳入的宗教。但我成長于新社會,對于佛教的批判多少有所了解,我向妙祥長老訴說︰「傳入中國,為何就成了家族之教、皇權之教?信佛之人為何需要向佛進香,捐功德錢,才能求佛保佑?佛教宣揚的因果報應,在虔誠善男信女中,也不曾應驗,往往是事與願違。妙祥微笑答我,佛教被統治階級利用,這不是僅有中國存在的現象,在中國,統治階級雖然利用了佛教,但同時給了佛教發揚光大的土壤,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借佛教發財,也都不是佛教的本意。
我問妙祥長老︰「何謂佛教本意?」
妙祥答︰「平等、向善、自由、博愛。」
大悲寺由一茅草棚和兩位比丘起家,由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千佛殿和東西配殿構成,有西方三聖和十六尊者,享受人間煙火,保護萬民平安。
全體僧人持不捉金錢戒律,僧人每天早上2點鐘起床,10遍楞嚴咒,下午2個小時讀誦戒律,每天只休息4個小時。保持佛陀制度,每年農歷八月十五開始行腳。行腳途中托缽乞食。
寺院里戒律嚴謹,僧人威儀具足,佛陀戒律在此得以充分體現!
大悲寺里沒有功德箱,每月2場佛事(14日超拔、15日普佛,不收取任何費用)。每年四月初八,七月十五兩次皈依。
皈依居士必須背會《心經》《大悲咒》,才發給皈依證書。全體僧人持比丘戒、菩薩戒,終身不模錢,穿百衲衣,日中一食、過午不食、頭陀行、托缽乞食。十年間共剃度比丘數百人,在此皈依三寶者數萬。行腳數十萬公里,使得無數人得以親近三寶,近聞于佛法。
寺里佛制規定乞食不成,另換一家,不得以惡言及臉色,只乞七戶,不計多少,乞食完畢後立即返回。佛制規定乞食不成,另換一家,不得以惡言及臉色,只乞七戶,不計多少,乞食完畢後立即返回。
大悲寺僧人在行腳途中宣揚佛法,教化眾生,使得數以千萬的人心生善念,皈依三寶,確立正信。
大悲寺清香一炷,分文不取!大悲寺僧眾寺內寺外不接受任何金錢供養,持「不捉金錢戒」,在勞動中,遇到小蟲子等眾生,輕輕地撿起放在一邊安全的地方,以防誤傷。
大悲寺規定行腳、乞食,一是遵守佛制,維護正法,二是接近眾生,宣傳佛教,給眾生一個行善、向善種下福田的機會。
大悲寺僧人在行腳乞食途中不得借宿百姓家中,只能在樹下、橋洞及露天過夜。
大悲寺僧人身體力行實踐佛法,自己動手建寺、修路。
寺院里每月陰歷14做超拔,16做普佛。都不收任何費用,每到佛事的前幾天,善男信女要求做佛事的就不斷。每一位僧人都耐心登記,包括當家師父在內。寺院里的僧人外出,如果遇到身
邊、周圍座位有女士,當即離座而去,而且端坐一宿,日一餐!感動很多不信佛的人,主動給錢、給物供養。當听說出家人有不模金錢戒律,不要錢。他們的行動讓人為之震動,感嘆、敬佩!當知道眼下的僧人是解放前的畫師、文人、懸壺濟世的藥師、各色出身,有深淵的學識、很高的文化修養,並非因生活的挫折所迫而出家,不是看破紅塵,而是實踐自己的信仰。
許多佛教徒本身就是大知識分子,他們我行我素,隨遇而安,流觴曲水,吟仰嘯歌,或防浪形骸于天地之間,或傳經布道于百姓之中,或寄情于山水,或隱身于民間,他們的人生態度,對屢遭挫折的封建士大夫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啟發︰與其百般掙屢遭磨難,不如游仙訪道聊度人生。
大悲寺僧眾直面人生,樂觀豁達,住持與僧人們情同父子,共修共進。徹底對佛教、僧人有了新的認識!
大悲寺法語
修行容易,守戒難。
不守戒律,魔一般,守住戒相,心坦然。
提木叉保解月兌船願汝成真出家漢清靜無為虛空般高尚品德如青蓮行解渡眾**船
見我陷入深思,妙祥長老催我回家,我明白佛教的博大精深,不是一時片刻就能從他那里統統掌握的,我需帶著各種問題來請教妙祥長老,在討論正確或錯誤的見地之前,首先要知道什麼叫做「見地」。
我認為是我自己個人的想法,以及為什麼任何哲學、宗教或意識形態都須要有某種見地。簡單地說,見地就是你如何看待事物。也就是我們心中對于事物是如何如何的一種看法,這使得我們能夠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來看待這個世界。也就是自己的思維方式,基本上就是讓自己習慣于某種特別思考方式的過程。
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不是只顧著盲目的拜佛,而是要孝順父母這兩尊活菩薩。
對父母,懂得感恩。對朋友,懂得惜緣。
對事物,懂得惜福。
如果一個人,做到感恩、惜緣、惜福,那麼就是大修行。又何必到處拜廟拜神,自欺欺人呢!所有的修行,修心,修身,皆在我們的生活中,又何必舍近求遠呢?
我爺爺沒教過我關于他的任何技能,他讓我看些雜書,跟隨他浪跡江湖,他讓我與妙祥長老交往,從不限制,我想這種成長環境促成了我生活中是有見地的人。
我感謝我爺爺對我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