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周朝之前,歷史就給我們講了另一個故事,一個因不肯食周粟而餓死首陽山上的故事。
伯夷和叔齊在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已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這是關于采薇最早的記錄。
《詩經》中的《采薇》,是一首征夫思歸的詩。你听,他在唱︰「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靡使歸聘。戰亂的年代,何物最為珍貴?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岑參也寫道︰「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征戰在外,漂泊不定,生死難料,一封家信也成奢望,于是思念插上了翅膀。《黍離》和《采薇》,如今讀來,只剩一句輕嘆……夜闌人靜,當我們憑幾而坐,用從容珍重的心態來品一品《詩經》,或許我們能重新溯流而上到三千年前的小洲蘭沚邊,找回我們前世遺落的聲音。生命如河,我們怎能在遺忘中度過?
《詩經》不僅是一部經典,它更是一種信念。我們文化的河流,從來沒有斷過。
《論語•為政第二》載︰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楊伯峻說,「‘思無邪’一語本是詩經魯頌駉篇之文,孔子借它來評論所有詩篇。思字在駉篇本是無義的語首詞,孔子卻引它當思想解,自是斷章取義。」楊伯峻的翻譯是︰「詩經三百篇,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想純正’。」(見《論語譯注》)
南懷瑾把「思無邪」解釋為「人不能沒有思想,只要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導走上正路就好。」(見《論語別裁》)
南懷瑾又用「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來補充解釋「思無邪」︰「‘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那句話,同時也是上面‘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注解。一個人,尤其關于現實的思想,不要太不守本分。不守本分就是幻想、妄想,徒勞無益的。」(《論語別裁》)
李澤厚說,「思是語氣助詞,不作思想解,邪也不作邪惡解。」他贊同近代學者鄭浩的解釋︰「夫子蓋言于《詩》三百篇,無論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托虛徐之意。」
因此,李澤厚的翻譯便是︰「《詩經》三百首,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不虛假。」(《論語今讀》)
李零從《魯頌•駉篇》著手解釋,認為該詩中的八個「思」字是「祝辭」,「思」表示的是願望,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斁、思無邪並列起來看,「它們都是表示沒完沒了」(《喪家狗》)。
李零又說,「漢代喜歡用的‘未央’,也是這個意思。‘無邪’的意思,估計與之相近。」
李零還指出,孔子引用這首詩,有故意斷章取義的意味,不一定是說一點邪的歪的都沒有。
李零把「無邪」跟「未央」相提並論,非常好。
我認為最有意思的解釋來自日本美學家今道友信。
他說,「這里所說的‘思無邪’,就是思索的垂直上升,根據定義把思考的方向確定之後,就必須把這種垂直的意向繼續下來。」
粗粗看起來,今道友信非常咬文嚼字,實則不然。
今道友信認為,「孔子已經預感到詩的形象和象征性語言的升騰力量,預感到這種語言的飛翔的能力,已經感到只有使用這種語言才能使人的精神超越現象事物的限界,才能超越概念上的思考方法的平庸水準,知道了只有這種語言才能使人的精神和立足于概念的世界的彼岸相接觸。」
我不免會想,如果今道友信把「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斁、思無邪」等等連綴起來考察,大概會說,思想是不受空間、時間的限制的,思想是不知疲倦的,思想也是直線飛翔的。
那麼,孔子的真實意思,說的是要超越現實嗎?
《論語》第二章第二節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今讀》中的注文是︰「《詩經》三百首,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不虛假。」注釋中又說︰「蓋言詩三百篇,無論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托虛徐之意。」
所以「思無邪」就是真情流露、毫不作假的意思。
這是對《詩經》的高度概括,是理解《詩經》的關鍵。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第一段四句說︰春天河濱,鳩鳥叫春,青年男女,也開始春情發動。
三段八句說︰夏天荇菜浮出水面,左右都有流水繞過。男子思念女子,日夜繞著她轉,就像流水繞著荇菜左右一樣。
第四段四句說︰到了秋天,荇菜成熟,可以采摘,男女感情也成熟了。于是彈琴鼓瑟,交友定情。
第五段四句說︰冬天農閑,男女結合,敲鑼打鼓,煮熟荇菜,招待客人。這五段詩,按照春夏秋冬「四時行焉、百物生焉」的自然規律,青年男女由相思、追求、交友、定情而結合。這不僅沒有什麼不正當,而且流露的是真情實意。
《詩經》流傳了三千多年,是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定為三百零五篇的,所以有許多不同的理解。
例如君子和淑女是什麼人?關雎是什麼鳥?荇菜是什麼菜?「流之」、「采之」、「芼之」是不是意義相同?
這些都可以用孔子的話「思無邪」來判斷︰看哪種解釋說得好?哪種說不過去?是不是有什麼不正當的,或是流露了真實的感情?
首先,君子從字面上講,是君主的兒子,所以有人認為是周文王,那麼,淑女就是王後或者妃子了。但是君王和後妃會去河濱采摘荇菜麼?可能性不大,所以一般認為是普通人,尤其到了今天,要古為今用,更認為是青年男女了。
其次,雎鳩是什麼鳥?一般說是水鳥,關關是鳥的叫聲。但水鳥是吃魚的,用在婚禮歌中,恐怕不合思無邪罷。有人說是斑鳩,斑鳩的叫聲是咕咕,咕咕聲音低沉,在歌詞中不夠響亮,加上「an」的元音,就變成「關關」了。所以斑鳩比水鳥更好。
最後,「流之」接著「在河之洲」,應該指水流過更加合理,如果說是左采右采,那就和前面的「河」沒有關系,和後面的「采」又重復,可能低估了古代歌唱詩人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荇菜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和青年男女春天發情、夏天求愛、秋天定情、冬天結合,正好符合孔子說的「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這就是說合乎天道,順應自然,也就是說「思無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