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指先生 思無邪(四)

作者 ︰ 籠中虎

姚崇實曾經解讀「思無邪」一詞。

他說,孔子是先秦諸子中最為重視文學,且對文學議論最多的人。他的文學思想十分豐富和深刻,有「興、觀、群、怨」說,「盡美、盡善」說,「文質彬彬」說,「思無邪」說等等。

其中的「思無邪」說盡管古今的解釋和評價甚多,但總令人有未盡其意之感。

《論語•為政》雲︰「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句話的意思是︰詩三百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就是「無邪」。

「思無邪」是《詩經•魯頌•駉》中的一句話。《駉》分四章,分別有「思無疆」、「思無期」、「思無斁」、「思無邪」的句子,「思」是句首語氣詞,無實際意義,孔子所說的「思無邪」,其中的「思」字也是如此。有人把孔子所說「思無邪」中的「思」字解釋成「意思」的思,引申為詩的思想、感情、意義,這是一種誤解。當然,「思無邪」這句話,指的是詩的思想、感情、意義等方面「無邪」,但這不等于這個「思」字的意思一定是「意思」,即思想、感情、意義等。

宋人朱熹認為,詩可以勸善止惡,其作用都在使人情性歸正,然而詩的語言是細微婉曲的,而且都是因個別的事而發,能夠直接指出詩使人「歸正」這種共同屬性,沒有象孔子「思無邪」這句話這樣明白到家的,這句話足以概括詩的共同意義。

清人劉寶楠也認為,詩或勸善,或止惡,都是要使人「歸于正」,孔子「思無邪」這句話足以概括這一點。

朱熹和劉寶楠都認為,孔子「思無邪」這句話指的就是詩要使人歸于正,「無邪」就是「正」。

那麼,什麼是「無邪」即「正」呢?孔子在這里並沒具體說明。但根據他的整個思想體系可以看出,「無邪」或「正」,就是符合儒家推崇的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即符合「仁」和「禮」的要求。

「仁」和「禮」是儒家學說的兩個基本範疇,用仁支配人的思想,用禮規範人的行為,二者並用,相輔相成,這是儒家解決社會矛盾,實現社會理想的基本方法和途徑。

「仁」是儒家道德的基礎與核心,具有十分豐富的具體內容,表現在人的行為的各個方面。

《論語•顏淵》雲︰「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又雲︰「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又雲︰「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論語•陽貨》雲︰「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論語•子路》雲︰「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又雲︰「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論語•先進》雲︰「顏淵問仁,子曰︰‘克已復禮為仁。’」

《論語•雍也》雲︰「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論語•憲問》雲︰「仁者必有勇」。又雲︰「仁者不憂。」

孔子還從反面說明什麼是仁。如宰予反對三年之喪,孔子說他不仁。不善于「處約」、「處樂」的人,

孔子也說他不仁。「巧言令色」,也是不仁。「仁」與「不仁」還有很多內容和表現。

「禮」是儒家推崇的法律、制度、禮儀等。

錢穆《國學概論》雲︰「禮者,《周語》︰‘隨會聘于周,歸而講聚三代之典禮,于是修《執秩》以為晉法。’故禮即古代之遺制舊例,與本朝之成法也。

《楚語》子木曰︰‘楚國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

其《祭典》有之曰︰國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饋。’此所謂法、典,皆禮也。」

錢穆認為禮就是「古代之遺制舊列,與本朝之成法」,就是「法、典」,這些包括了法律、制度、禮儀等。

孔子推崇的禮是上古至夏、商、周三代之禮。

《論語•衛靈公》雲︰「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

顏淵問如何治理國家?

孔子答以用夏朝的歷法,乘商朝的馬車,戴周朝的冠冕,听舜時的音樂。

這里的「時」、「輅」、「冕」、「樂」並不僅僅指歷法、馬車、冠冕、音樂,而是泛指各種制度。

孔子認為,歷代制度對以前都是有取有舍,不斷改造,不斷發展的。

《論語•為政》雲︰「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這就是說,商禮對夏禮,有取有舍;周禮對商禮,也是有取有舍;繼承周禮者,當然也是有取有舍。對以前的禮,孔子最推崇的是周禮。

《論語•八佾》雲︰「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孔子認為和夏商之禮相比,周禮更加完善,所以要遵從周禮。

朱熹《四書集注》雲︰「尹氏曰︰‘三代之禮,至周大備,夫子美其文而從之。’」

關于禮的具體內容,在《周禮》、《儀禮》等書中有具體的記載,此處限于篇幅難以詳述。

儒家主張用仁支配人的思想,用禮規範人的行為,必然體現在對文學創作的要求上,孔子所說的「無邪」就是正,就是要符合「仁」和「禮」的要求。

「無邪」既是孔子對《詩》三百作出的根本性評價,也是孔子對詩歌創作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反映出他對文學思想內容的高度重視,體現出他的文學批評標準是思想內容第一。

當然,他主張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統一,這一點從他的「盡美、盡善」說、「文質彬彬」說可以看出,但從其整個文學思想體系中可以看出他還是更重視思想內容的,他只用「無邪」一言概括《詩》三百,未及其它,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有一點需要注意,即「無邪」實際上並不能完全概括《詩》三百的內容。

這一點魯迅已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談到︰「詩三百篇,皆出北方,而以黃河為中心。

其十五國中,周南召南王檜陳鄭在河南,邶鄘衛曹齊魏唐在河北,豳秦則在涇渭之濱,疆域概不越今河南山西陝西山東四省之外。其民厚重,故雖直抒胸臆,猶能止乎禮義,忿而不戾,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樂而不婬,雖詩歌,亦教訓也。然此特後儒之言,實則激楚之言,奔放之詞,《風》《雅》中亦常有,而孔子則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二指先生最新章節 | 二指先生全文閱讀 | 二指先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