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指先生 五蘊(三)

作者 ︰ 籠中虎

第三天早課,長老講到受蘊,他說︰

「受」是內心領納所緣的境界的心所生法。內心領取納受外境,生起一種心念,它會對順、逆的外境產生三種不同的感受,既是苦、樂、舍(不苦不樂)受,稱為三受。

苦受︰領納逆境,身心逼迫,刺激太強,身心感受到苦。

樂受︰領納順境,我們所喜愛的境,身心適悅。

舍受(不苦不樂受)︰領納中庸性的境,身心處在不苦不樂的感受。

受的來源︰我們凡夫的感受與所知的一切皆從六根而來。

眼根所生受--眼楮看到色彩的明暗,並非看到東西,它是看到光線。

耳根所生受--耳朵听音調的高低,以及聲量的大小。如果音調太高、聲量太大的話,它受不了,苦死;耳朵听到和諧的聲音受樂;如果沒有聲音,耳朵就處在不苦不樂的狀態。

鼻根所生受--鼻子是嗅香、臭的味道,而香、臭又分為濃烈與清淡。如果味道很濃重,我們一聞,鼻子就塞住,它抗議受不了--苦,如果聞到好味道,鼻子就很舒暢,它受樂。

舌根所生受--舌頭舌忝到味道,會生起苦、樂、舍三種感受。

身根所生受--身體接觸到東西,也會生起苦、樂、舍三受。

意根所生受--意所知的是我們的法塵,也就是心念。

我們還有思想上的憂授與喜受。憂受是擔心、憂慮種種的事務;喜受就是對事務產生快樂的心情。憂受與喜受是一念一念的心,心心相續而產生,並非由六根而來。比如你想起一件快樂的事情,你內心很快樂,這就是喜愛。苦、樂、舍三受是六根「接觸外境後」,加上煩惱而生起的感受,所以憂、喜是煩惱,苦、樂、舍不是煩惱。

色蘊有形狀,可看到,它很重要,被列入五蘊中是理所當然的,那受蘊呢?

它之所以也被列入五蘊,是因為我們的六根無時無刻都跟六塵接觸,既是眼、耳、鼻、舌、身、意念念都在受的作用中。

受蘊是無量無數相續不斷的受心所集為一聚。這個受心所是無量無數剎那生滅的苦、樂、舍三種感受,它們生生滅滅不已,稱為受心所。

構成我們的五元素之第二項是「受(感受)」。它在自我妄見中也扮演著另一個重要的角色,原因在於我們深信「感受」是我們的。

我覺得很好或不好,我覺得快樂或不快樂。既然如此,我們為何沒有駕馭它們的能力呢?我們為何無法時時感到美好、永遠感到快樂、警覺和舒適呢?事情為何不是如此呢?到底是誰在掌握這一切?

自我的妄見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我們深信這色身和感覺都是我們的,但是,我們仔細觀察時,結果一定是對它們束手無策。

這一切都只是現象,我們為何會認為這就是「我」呢?當痛苦、悲傷、倦怠、懊惱等感受現前時,我們就跟著痛苦、悲傷、倦怠、懊惱,而沒有認清感受已經生起,而且一定都會消失—所有的感受都一樣,反而卻深陷其中。

我們只要將在悲傷、懊惱、倦怠或怨恨上的注意力轉移開來,它們就會消失的。

然而,我們卻一再地相信感受是與我們同在的,而且還隨之起舞。當嗔怒現前時,人們會生氣,而不會說︰「啊!是的,這是嗔怒的感覺,它終會消失的,所以我得將注意力轉移開來。」

唯有相信「我是此身、我即此受」才會造就出我見。

李爾接過長老的話來,他講了個故事︰

有個女孩跟媽媽大吵了一架,一整天在外面閑逛,直到晚上,她來到一家面攤旁。

老板親切地問︰「小姑娘,要不要吃面啊?」

她不好意思地回答︰「可是我沒有帶錢。」

老板听了大笑︰「沒關系,今天就算我請客吧!」

女孩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一會,面來了,她吃得津津有味,並說︰「老板,我們素不相識,你卻對我這麼好,不像我媽,根本不了解我的想法,真氣人!」

老板又笑了︰「小姑娘,我只不過給你一碗面而已,你就這麼感激我,你媽媽幫你煮了二十幾年飯,你不是更應該感激她嗎?」

被老板這麼一說,女孩頓時如夢初醒,飛奔回家。

才到家門前巷口,遠遠看到媽媽焦急地張望,她還沒來得及開口,只見媽媽迎了上前︰「你一整天跑去哪里了啊?嚇死我了!進來把手洗一洗,吃晚飯了。」

這天晚上,這個女孩才深刻體會到媽媽對她的愛。

中國字很奇妙,思、想、念三個心理境界各有其範圍。

「思」是比較細致的;

「想」我們馬上就會講到;

而「念」則屬于後面要講的行蘊了。

這里說,「想」具有很大的力量,能夠抓住東西或境界。

所以說,信宗教的人,誠心祈禱,往往會有好的結果,那是因為想的增勝力、加強力的作用。

再好比說,修密宗的人都要觀想,就是利用想的力量,如果在講話做事時,你也能清晰的觀想到觀音、文殊菩薩像的話,在密宗中就叫觀想成就了,那已經很難了,已經是相當高的功夫了。

我們現在活在這個世界,是受報應來的,有的人報應好,一輩子無病無痛,一輩子不知道傷風感冒是什麼。

相反的,有人則是一天到晚生病。像我們吃完飯,坐在這里研究佛學,覺得蠻有福報的,不像其他人,

有些人拼命掙錢,雖然我們覺得那樣很痛苦,但他們覺得那樣也很享受啊,這就是各人的受、報不同。

同樣的道理,現在大家坐在大悲殿里,看到的是佛像的顏色,即光線,並不是看到佛像。

眼楮對顏色有三種感受,比如說光線很刺激,它直射到你的眼楮,你想都不必想,眼楮馬上閉起來,當時眼楮在受苦;如果當時的光線很柔和,看了很舒服,那就是眼楮受樂;如果光線沒有什麼作用,你沒感覺到什麼,這時的眼楮是處在不苦不樂受(舍受)中。

不同的眾生對顏色有不同的愛好,踫到所喜愛的光線,就感覺樂受;人類喜愛柔和的青色和藍色,眼楮看了很舒服;如果很暗的顏色,眼楮看不清楚,就會很辛苦。同樣的,我們看到強烈的光線,眼楮感覺的刺痛,那時的眼楮在受苦。

以下是第四天的早課內容。

長老評述「想蘊」。

讓我們辨識事物的「想」,是下一個構成我們的元素。

當眼楮見到東西時,它只會辨識形狀和顏色。

眼楮所能見的只是這是方形,前面是白色,背後是黑色,上面有十二個刻度,下面有個東西輕輕地勻速的搖擺,由與我們以前就已見過許多次諸如此類的東西,所以你知道這是一個「鐘」。

心會說這是個「鐘」。

接著,它也許會繼續說︰「這或許不是國產品,它大概是從澳洲帶回來的,不知道這個鐘在澳洲值多少錢?」

這是心在自言自語。

可是,假如是個三歲小孩來到這里,看到這個時鐘,他或許會拿來當球玩。

他並不知道這是個時鐘,因為他對球很熟悉,所以就以為這是一個球,或者以為這是個積木,想拿它來蓋房子。

這是他所熟識的,也就是他對它的「想」。

眼楮只見形狀和顏色,但「想」卻有記憶的能力。

還沒有時鐘的人會想︰「我也想要有個這樣的鐘。」

或者,有的人有比這個還要好的鐘,就會想︰「我的鐘有價值多了。」

自我立刻生起,明白顯示它的**以及優越感。事實上,我們所見到的也只不過是個背後是黑色,前面是白色的小盒子罷了!因為自我妄見和習性,「想」于是造就了思考的過程,而我們理所當然地就相信了。

由于我們從不曾去分析過它,所以沒有理由不去相信,因為深信它的緣故,使得我們的我見永恆不朽,我們之所以不斷地在思考,是為了護持我們的我見。除非我見受到護持,否則它是非常脆弱而且會崩潰的,我們一再地順從身體的需求,最後竟變成護持我見的感覺。

如果我們只去看著感覺,然後說︰「這只是個感覺而已。」

那麼,自我意識便不會存在了。

因為自我並不是真實的,所以才需要一再地護持。我們並不需要一直說︰「這是棟房子,這是棟大房子,這是棟老房子。」

因為很明顯地,房子是存在的。

然而,自我卻不是,所以它才需要不斷地確認。這種護持來自于我們的思惟過程,再加上受到珍惜與鐘愛的助長,以及六根與外境接觸後所生的「想」所致。

六根與外境接觸,內心構畫出種種外境的相狀,對外境起決定的心理,並且安立種種的名稱,既是所謂名相的安立。這個名相是眾生主觀的安立,而在這名相中執著有一個實有的個體。

想蘊跟受一樣,也是從六根而來。眼楮接觸的境所生的這個想,既是顏色的相貌,稱為色相;耳朵分別聲音的相貌;鼻子分別氣味的相貌;舌頭分別味道的相貌;身體分別接觸的相貌,那麼我們的意則分別心念想的相貌。

這些種種的相貌都是我們內心把它構畫出來的。這個想與受一樣重要,因為只要我們在受的同時,我們的意識--心,就來回不停地在六根那兒作想,由這個想我們分別外境是如此這般,這般如此,所以說一切的語言都是想的念念作用,只要心中有語言的活動,就是想蘊的作用。

甚至不出聲,眼楮一打開來看到景物,耳朵听到聲音,想蘊就告訴我們那是什麼。

比如你听到蟲叫聲、車聲,都能確認那是蟲叫聲或車聲。如果第一次听到車聲,你可能會被嚇死,因為從未听過,太可怕了。

不過,多听幾回後,就構畫出車聲的形狀--聲相,以後一听到那個聲相,就給它一個名稱,稱為車聲,這就是所謂的想。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看、所听到的事事物物,過後心中區別它們,那一樣不是由想得來的?

所以「想」是一種很重要的心理作用,它也被列為五蘊當中之其中一蘊,稱為想蘊。

李爾此時又以故事開頭講道︰

一個寒冷的冬天,在一條繁華的街上,經常可以看到一個雙目失明的乞丐。

那乞丐的脖子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自幼失明」。有一天,一個詩人路過乞丐的身旁,乞丐便向詩人乞討。

詩人說︰「我也很窮,不過我給你點別的吧。」說完,他隨手在乞丐的牌子上改寫了一句話。那一天,乞丐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

後來,乞丐又踫到詩人,便很奇怪地問︰「你究竟給我寫了什麼呢?」

那詩人笑笑,念出了牌子上所寫的句子︰「春天快要來了,可我卻看不到它。」

我們以「山」來做例子,眼楮看到一堆沙土,就看到「山」的這個形色,那個顏色的形狀多次的出現在眼前、過後,心確定有「山」的形相存在,認為實在有這樣的東西,就開始構畫種種相狀。

接著給此相狀的物體名字,稱它為「山」。過後卻顛倒過來,不知道「山」的實體,是因為有這樣的形狀,我們把它稱為「山」罷了。

從此以後,我們一見到這樣的形狀,就執著生起「山」的「想」,這就是所謂的想蘊。

所以這個想蘊並不是一次得來,而是累積了多次的經驗後得到的。

再舉一個例子︰

當一個人出世後,沒有看過下雨,母親把他抱到外面,看到雨水紛紛落下,他根本不知道那是「雨」,也不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看了又看,慢慢的就認定世間有這樣東西,會從天上掉下來,後來他從大人那兒學習到那是「雨水」,結果以後他就執著,認為這個世間真的有「雨水」,這就是「想」的作用。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二指先生最新章節 | 二指先生全文閱讀 | 二指先生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