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明王朝 第五卷 第兩百零一章 廷爭(二)

作者 ︰ 解藥1985

萬歷,也就是明神宗,全名叫朱翊鈞,是明穆宗的第三個兒子。在萬歷十歲的時候登基,張居正因為是太子太傅,由張居正輔助政事。直到萬歷二十歲的時候,張居正去世,他才開始親政。

萬歷年輕的時候,也有一段時間勤于政務。只是,這幾年,因為和文官的矛盾,而漸漸的不怎麼上朝了。但是,萬歷不上朝,並不代表他無作為。這個時期,對高麗的出征,就是一個證明。為了幫高麗抵抗倭寇的入侵,大明做為宗主國,在萬歷的果斷下,與萬歷二十二年,向高麗出兵五萬。

高麗山多地少,根本不可能負擔的起大明軍隊的出征費,全部由大明自己掏銀子,也正是因為這樣,大明的國庫,在這兩年,也比較空虛。張衛國能外朝廷帶來一百萬兩的貢銀,也難怪萬歷會對他另眼相看。

萬歷絕對是一個開明的皇帝,也正是萬歷親政這段時間,江南一帶的社會經濟,得到很好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意的雛形。

張衛國並不知道這些歷史上,關于萬歷的評價,他也十分擔心,自己所做之事,會犯了皇家的忌諱,遭到殺身之禍。所以,他兩次進京,都留了後手,可以在危急的時候,逃離京城。

張衛國起來之後,不是直接去了宮門外,而是直接去了錦衣衛。有錦衣衛和西廠的人在,他也沒有帶太多人,身邊只跟了十幾個人。

來到錦衣衛衙門,守門的校尉,認識張衛國,直接就放他們進去了。而這時,駱思恭和王嘯虎等人,也準備妥當,就要把這些裝銀子的馬車,運到皇宮外。因為誰也不知道,皇上會不會親自要看,就算皇上不看,他們也能再護送到戶部,所以,他們很早就準備了。

「駱大人,王大人,辛苦兩位大人了」。

張衛國誠意的說道。

駱思恭見張衛國也來了,客套的說道;

「都是為皇上辦事,辛苦也是份內之事。張大人為朝廷立下一功。我等只是跑跑腿而已。說起來,辛苦是張大人才是」。

張衛國雖然是錦衣衛千戶,是他名義上的下屬,但是,駱思恭知道,這個張衛國,只是名義上的,他不會傻到,真的把張衛國當成下屬看。連魏忠賢這樣新貴都極力拉攏張衛國,他更不會輕視張衛國。

張衛國微微一笑,說道;

「下官也是錦衣衛的人,下官做了什麼,自然是錦衣衛為皇上做的。只是,錦衣衛為皇上,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下官這點小事,也不算什麼功勞了。」

這時,王嘯虎過來說道;

「駱大人,時辰差不多了,我們是不是先出發。」

不管萬歷上不上朝,所有大臣,都是在規定的時間里,在宮門外候著,不然,要是皇上想上朝了,他們沒有去,那可就是大罪了。

張衛國和駱思恭等人,幾百人,幾十輛馬車,浩浩蕩蕩來到宮門外,這里已經稀稀落落站著不少人了。更遠的地方,站著他們的僕人,這些人,都是等候他們自家的老爺回去。這些老爺們,站在一起,他們這些僕人,只能在更遠的地方等候。

看見張衛國他們一行人浩浩蕩蕩的果然,一些人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看見錦衣衛還有西廠的廠衛,還有身穿勁裝的人,難免會有寫緊張。

「這麼大的動靜,這是要抓誰嗎」?有官員小聲的問道;

「不像,你看見那個人沒有,就是那個很年輕的人,那個人怎麼這麼眼熟?」

另一個人回答前一個人的問題,然後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張衛國進京的消息,就算是魏忠賢,也是在張衛國被巡城營攔截以後,才知道的。更不要說,他們這些文官了。所以,張衛國進城,雖然已經有八九個時辰了,但是,知道的人,還不是很多。

「啊?這個人是張衛國?」

當他們走近了以後,他們當中,終于有人認出了曾經讓他們吃盡了苦頭的張衛國。他們中的代表人物顧憲成,就是因為張衛國,才離開了京城,去到了揚州。而京城中,原來幾個有名的公子哥,也被張衛國弄的永無翻身之地。

他們,不可能不認識這個挑戰他們權威的張衛國。

他們中間,有一個人,眯著眼楮觀察著張衛國,他的眼神中,透露著危險的表情。他不是別人,正是兵部左侍郎柴高。

張衛國昨日,雖然大搖大擺的從東門進來,但是,因為有魏忠賢的親自迎接。所以,很少有人膽去瞎說什麼,怕因此丟了性命。所以,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但是,也不是沒有人不知道,這個柴高,就在張衛國進城沒有多久就知道了。巡城營中,有他安排的耳目,張衛國進京,自然瞞不了他。

錦衣衛向來和文官不合群,當然,也沒有人,願意和錦衣衛合群。大明的幾次清洗,都有錦衣衛的參與。他們這些文官,不可能不畏懼錦衣衛。當然,也是皇帝的一種帝王權術,下面的臣子,團結一起,那麼,還有他皇帝什麼事?所以,每一個帝王,都需要他的臣子們,相互制衡。

皇上沒有宣布上朝或者退朝,他們這些文武官員,都只能一直等待著,幾個認出張衛國的人,心想,雖然不知道,錦衣衛和西廠的人,帶著這些馬車,裝的是什麼,但是,也許因為張衛國的到來,暗示著什麼。可能是皇上暗中讓張衛國來京中的,今日,皇上上朝的可能性很大。

直到日上三桿,也沒有見有管事太監來宣布這朝,是上還不是上,文官還好,一些武官,已經安奈不住,想回府了。

明朝中後期,文尊武卑,就算兵部里的一些高職務,也是有文官擔任,柴高就是一個例子。更有甚者,是由文官來領軍,太監來監軍。也正是因為這些對兵事只能一知半解的人領軍,才讓大明的軍隊,戰斗力越來越弱。

因為上司沒有離開的意思,他們這些中高級武官,就算想走,也沒有膽子走。

就在所有官員,認為今天皇上也不會上朝的時候,從宮門內,走出了一個管事太監。這個太監,張衛國並不認識,但是,其他人,包括駱思恭他們卻是認識的,他就是魏忠賢身邊的親信,宮中管事太監劉海濤。也就是由他來宣布皇上會不會上朝,看見劉海濤出來,所有人都認為,皇上今日,又不會上朝了。畢竟,一年之中,皇上會上朝的日子,也屈指可數。

在一些武官期待的眼神中,劉海濤用唱腔喊道;

「皇上有旨,文武百官,上朝覲見。」

劉海濤一開口,一些官員,包括一些文官,都沒有反應過來,只有幾個認出張衛國身份的人,意味深長的看了張衛國他們這邊一眼。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重生之大明王朝最新章節 | 重生之大明王朝全文閱讀 | 重生之大明王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