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在大唐 第319章 行香

作者 ︰ 飛刀朵朵

第319章行香

然而,很快楊悅就明白了阿難弟子為何讓她小心武眉兒。無廣告、全文字、更

一晃兒,斜雨春風,花開花落,已到了晚春時節。轉眼李世民去逝已有一年。

楊悅近日不斷忙著與戶部尚高履行進行「櫃坊革新」。

高履行反對改革貨幣政策,但听了楊悅關于現代銀行的概念,卻十分贊同。二人一合計,立時施行。然而謹慎起見,先在長安、洛陽兩地試行。

也是因為櫃坊的運營方式容易理解。為方便商人,當時市場中一般都設有「櫃坊」。商人可憑「文券」存取錢、帛。櫃坊的運營方式與後世不同,非但不給存息,反而還要收一定的「保管費」,類似商鋪。楊悅並非沒有想過自行開設「銀行」,然而想到改革貨幣長遠的目標,還是選擇了朝廷來做。

市場由特地的市署與平準署來管理,櫃坊原屬市署管理。而市署與平準署屬太府寺管轄。此時在楊悅的建議下,高履行在戶部特地成立了「櫃坊署」,將「櫃坊」統一納入國家體系、進行統一管理。

「櫃坊署」所做的第一件革新便是「異地存取」。長安城有東、西二市,設有東、西兩個櫃坊;洛陽有三個市場,設有東、西、南三座櫃坊。這第項改革便是在這五個櫃坊之間統一安排,能夠憑「文券」任意在五個櫃坊中存取。

剛一試行,便立時引來一片叫好聲。雖然收取一定的「匯費」,眾商販卻也無不拍手稱贊。親呢地將這種方式稱為「飛錢」。意為錢能夠飛。為兩地客商帶來極大的便利。而現實上這種業務需求十分普遍,各地在京城的進奏院(各州府在京辦事處)偶爾還會受商人所妥,代為運送錢物。

沒過多久,便有不少州府的刺史應當地商人請求,向櫃坊署申請加入這種「飛錢」體系。

不過,楊悅並沒有被一時興奮沖昏頭腦。為謹慎起見,與高履行商議,還是先觀察長安洛陽兩地試驗情況再說。

果然,沒過多久便出現了問題。長安城乃是全國最大的貨品集散地,特別是從西域來的貨物大多先到長安,再向全國市場分散。這樣一來,從洛陽存錢,到長安取了錢買貨的商人眾多。在長安存錢,到洛陽再取的卻少。「資金流」單向行駛,不到一個月,長安櫃坊的存錢便開始告急。

「櫃坊署」原本擬定半年一次安排「貨幣」的計劃,明顯不能滿足要求。然而,改做一月一次安排,其間動用軍隊護送,成本立時爆漲幾倍,那點「匯費」豈能承擔得起!

賠錢買賣!朝中立時有許多大臣視之如兒戲,反對之聲漸多。

楊悅則提出與國庫稅收結合在一起安排。國庫稅收的資金流大多是由地方到京城,恰好能夠彌補櫃坊的缺陷。

辦法是個好辦法,然而卻過于大膽。特別是關聯到國庫,在政事會上議了幾次,一直有人反對。李治一時也維決不下,但為了支持楊悅,只暫時由皇家出資,派了飛騎衛隊每月在長安與洛陽之間安排一次。好在長安與洛陽之間距離較近,然而推到全國施行卻明顯是個大問題。

楊悅雖然知道「銀行」覆蓋的範疇越大越好,卻也干著急沒有用。好在高履行對于「櫃坊」的革新十分熱心。對楊悅所說的辦法也十分看好。認為這樣一來節省了「貨幣」安排的成本,二來還可節省每年稅收的運輸成本,乃是一舉兼得。因而與楊悅一起上,跟眾閣臣在政事會上唇搶舌箭,經過幾番會辯,終究軟磨硬說服東西台閣,準許二人拿長安司農寺的太倉以及洛陽附近的洛口倉參與到五個櫃坊的統籌安排中來。

臨夏季節,夏季稅收即將開始。第一次稅收與櫃坊合並,櫃坊的前景成敗在此一舉。高履行與楊悅都十分緊張,便一起到洛陽調查。因而沒趕上李世民的周年大祭。

忌日行香乃是自北魏以來,佛教大行其道後形成的風俗。唐代沿續此法,李世民的周年大祭便在感業寺行香。

然而選擇在感業寺行香,並非如後人杜撰的那般︰李治為了武則天之故,絞盡腦汁與長孫無忌斗智斗勇,最後終究在感業寺行香,得以與情人相會。而是因為感業寺本身在崇聖宮中,而崇聖宮與靜安宮是高祖李淵的別廟一樣,乃是太宗李世民在京城的別廟。也因而李世民的眾嬪妃才在感業寺出家。而且詔令諸妃為尼也非李世民獨創,李淵死後,其無子女嬪妃也移居到靜安宮,出家為尼。

因而國忌行香設在感業寺原本乃是天經地義之事。

待到五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的忌日。李治帶百官,攜同王皇後一同往崇聖宮感業寺行香。同時詔令諸親王不必回京,只在各自的封地選擇寺院行香。

所謂「行香」其實是佛教的一種法事。不過是燃香布施,追祭先祖。然而王皇後卻帶了御醫同行,不免令人詫異。

焚香、延經、賜齋、布施……一連串的法事,皆由施主親歷親為。這次的施主卻是當今皇帝李治。

帝、後在前,百官在後,依次列班,焚香禱告。

感業寺因是尼寺,延經由女尼擔任。這次講經之人乃是李治的師傅薛婕妤,薛婕妤乃是高祖李淵的妃嬪,隋代著名才子薛道衡之女,經史文才具佳,被李世民選來做了李治幼年開蒙之師。李治一向對她十分敬重。

薛婕妤講孝經,李治恭身而立仔細听講。

王皇後端立李治身側,狀貌恭敬,內心卻已如焚。好容易捱到延經、齋飯結束。等到布施之時。王皇後與李治並肩立于感業寺觀音殿前,一面向眾尼布施,一面在人群里尋找武眉兒。武眉兒到底是哪個,她雖有些印象,只是見面太少,終是有點拿不準。

待看到一個身影淚眼望向李治,滿面淒涼。王皇後心頭一緊,暗忖大概便是此人。

這些日子王皇後雖不動聲色,卻私自里安排武眉兒之事,武眉兒已于兩個月前順利產下一個女嬰。然而那女嬰到底能否是李治親生,王皇後卻也吃不準,因而心中不斷懸著,十分不安。借了今日之事,王皇後正是要看一看二人關系如何,才能定奪下一步行動。

「明空——」

隨著尼寺掌管法燈法師的點卯,武眉兒出列,低頭走上前。明空是武眉兒的法號。

李治即不知道,也未看出她是武眉兒,更沒察覺王皇後的異樣。將布施的僧衣放到武眉兒手中,剛要轉身去拿另外一件。武眉兒猛然間抬頭目相對,李治見到是她,不由吃了一驚。

武眉兒已是淚如雨下,拉住李治衣袖,不肯放開。

青燈古佛的生活,令武眉兒清減不少,更添了幾分可憐之媚。想起當日光境,李治又是心虛,又是感慨,一時急得汗如雨下。

王皇後看了心頭不由一松。再無異議,李治與武眉兒一定關系非同一般。

身後百官也已發覺異樣,微有驚訝。長孫無忌身為太尉,班次最為靠前,連連干咳幾聲。李治不由又尷又尬。

王皇後忙上前牽開武眉兒的手,示意宮人將武眉兒帶走,才解了李治一時之圍。

李治不由感激地看了王皇後一眼。然而,待到布施完畢,李治與王皇後一起回到觀音殿側殿休息,不由愈加大驚。

「女兒,哪里來的女兒?」李治瞅著武眉兒懷中的嬰孩,萬分疑惑地奇道。

「陛下——」武眉兒唯有大哭,泣不成聲。

王皇後在一旁代為訴說了武眉兒懷孕,卻被迫到了感業寺,如何九死一生才產下嬰兒……

李治越听越是揪心,又有法燈法師作證,便是當日送徐充容出宮的內侍陳玄運也出來作證,不由他不信。

待王皇後說完,李治早已駭立當場,目瞪口呆。

「朕的血脈?!」李治驚訝地看著襁褓中的女嬰,磕磕巴巴地驚道,「難道那次……只那一次,怎麼會……」

武眉兒哭得昏天地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臣妾帶了御醫來,正是要為陛下滴血驗親。」王皇後說道。

「滴血驗親?」李治猛然驚醒,不由連連搖頭。自己與武眉兒偷情之事,萬萬不能傳揚出去。然而,這女嬰即是自己女兒,自己又怎能令其流落宮外。而且,若被人得知武才人尼寺生子,一定會是死罪,那女嬰豈不是也要……李治想到此時,看一眼那女嬰,粉腮欲頸,異常可愛,早已父性大發,一時間心思轉念,不知如何是好。

「感業寺乃是尼寺,朕知法燈法師一向持戒嚴明,斷然不會出錯。朕認這孩子是公主便是。」沉**半晌,李治轉頭看向王皇後,眼中已隱有期待之意。

「謝陛下,」武眉兒見李治肯認女兒,心下大喜,哭著拜倒在地,「公主生于三月初三,不只法燈法師能夠作證,柳夫人也能夠作證。陛下當日寵幸臣妾,正值花開之季,十月懷胎,臣妾才生下此兒……」

王皇後看了李治眼神,卻知李治想讓自己收這女嬰為螟蛉。一來能全了皇家顏面,又能保全皇家血脈。辦法不失為好辦法,然而與她期待之事,卻大相徑庭,不由暗暗皺眉。

「柳夫人?」李治見說,詫異地看看王皇後。然而,想到當日在翠微山東湖之事,雖然當時誤會,卻也是今生最為**的一刻。看看女兒再看看武眉兒面色楚楚,不由大生憐意,不自主地伸手扶起武眉兒,去接她懷中嬰兒。

「若非皇後垂憐,眉兒哪里還有今日?!」武眉兒見機已投到李治懷中,幾欲哭昏過去,涕淚訴道,「臣妾曾求隋國公主接眉兒到驚鴻宮中暫住,沒想到她非但不肯,反逼臣妾**。還要挾臣妾若告知陛下,必然讓眉兒死無葬身之地。幸虧得蒙受皇後救助,才生下此兒……」

「你的意思是……隋國公主早已知道你懷孕之事?」李治不由主的咽口唾液,大驚道。此時才如夢方醒,連忙推開武眉兒。想到楊悅,不由暗暗心急。

「陛下!」王皇後突然拜倒,正色言道,「臣妾以為隋國公主因妒生恨,爭風吃醋。竟然要挾武才人,差點害死皇家血脈,心腸歹毒,罪不容恕……」

「爭風吃醋?!」李治喃喃詫道,心下卻又一喜,暗道,「難道她真的是在爭風吃醋?否則又怎會不顧昔日姊妹之情,不肯接武眉兒回驚鴻宮?」

回頭看一眼身邊內侍,正是當日送徐充容到驚鴻宮的陳玄運。

「老奴當日的確見到武才人向隋國公主肯求,隋國公主卻一口回絕。至于在武才人耳邊又說了什麼,老奴卻不知。」陳玄運到是一句假話也不曾說,卻也足以證明武眉兒所言不假。

「她肯接徐充容回宮,為何反不肯接武才人回宮?」李治低頭沉**,越想卻越暗自欣喜,想起從前的「萍水之交」,在太行山中一起同生共死,又在五台山「清涼客棧」共處一室,梅林遇險被自己抱回終南山……

「徐充容向來與蜀王有些交情,她反而不妒,恰恰嫉妒武才人,難道當真對朕早已暗生情愫?」李治想到這些,已是乍驚乍喜,喜不自勝。

王皇後不知李治所想,與武眉兒暗暗交換一個眼神,心中皆是暗喜。只道李治見到武眉兒及女兒心中大喜,聞說隋國公主的心恨手辣而大驚。

!@#

百度搜索閱讀最新最全的小說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飄在大唐最新章節 | 飄在大唐全文閱讀 | 飄在大唐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