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事情皆是「物不平則鳴」,也許這就是江淹寫這篇《恨賦》的原因。
這篇賦中江淹直接說自己是「恨人」,然後例舉歷朝歷代的文人名士,上至帝王,下至孽子遷客,無不是含恨而死的典型實例,間接的抒發了自己的可悲可嘆。
江淹是悲情感傷主義的代表人物,早年因為小人的嫉妒被貶,于是在《恨賦》里寫到了李陵的事,借以抒發自己對世道不公的憤恨。
李陵是漢武帝時代的一個武將,當時李陵和匈奴的兵力相比是幾千人敵幾萬人的懸殊。可是李陵的部隊沒有一個人退縮,堅持到最後,可是朝廷不發援兵,沒辦法後來李陵被擒,但李陵當時也是抱著詐降的心態,意圖接近匈奴王以後殺掉,可是漢武帝听信讒言,把李陵的母親及全家都殺掉,李陵被迫真心投靠了匈奴,其間的委屈在後來蘇武回漢朝的時候,李陵寫了一首送別詩可以窺知一二,江淹特地在《恨賦》中提這個往事,是有主觀特指的。
《恨賦》寫的慷慨激昂,許評論道︰「通篇奇峭有韻,語法俱自千錘百煉中來,然卻無痕跡。至分段敘事,慷慨激昂,讀之英雄雪涕。」
《恨賦》,讓人想到一個感慨,就是人生無常,意義何在?這是一個古往今來很多文人多感慨的問題,就如《恨賦》所說到的實例︰秦始皇,如此的豐功偉業,到頭來也是一個死的結局,逃不掉,更是悲慘的,死了還不能安息,被趙高秘不發喪,以至尸體都發臭了,實在是可悲,這是大人物,小人物如不得不為生存遠離故鄉的人,也是如此,不得不客死他鄉。古人本土主義很強,很流連自己的故鄉,連劉邦這樣的皇帝,都不能免俗,打敗項羽後,到自己的故鄉,高興的忘乎所以,寫下了有名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其詩豪放之情,溢于表,在自己的故鄉,把心里話都高興的說出來了,怕自己的國土無人看守,可見對家鄉的一片深情,喜歡的都掏心窩子了,所以這個客死他鄉,在古代也是個很可憐的事,所以江淹說是「恨事」。
人生意義何在,現代很多知名的作家都談論過此事。
我記得高中有篇冰心的文章也談到過,但她說的不同,她文章中說,「她只敢說今生像什麼,不敢說來世,也不相信有來世,」其中文章中就說了人生意義。說今生像什麼就是說人生的意義所在。
還有朱自清的《匆匆》,朱自清是個很有文采的人,他寫的《匆匆》,語感極好,里面有一句我記得是︰「不能平的,為什麼要平白走這一遭呢?」也是說人生的意義何在,就說人既然生不能帶來什麼,死也不能帶走什麼,為什麼要平白走這一遭呢?寫的很感人。
這里朱自清有一個很不好的評論,是來自瓊瑤的《窗外》,瓊瑤借書中人說朱自清的《思亡婦》,寫的很假,矯揉造作,不是真情流露。我也有點覺得,當然這有點題外話了,寫到現代文學上去了,但這都廣義的和品論文章有關,于是我就隨手寫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