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蕭梁的幾則故事選輯︰
長壽君王梁武帝蕭衍,是中國歷代帝王中壽命僅次于後來的乾隆皇帝(1711—1799年,89歲)的另一個長壽君王。蕭衍是漢代相國蕭何的後代,在位48年,壽86歲,是秦始皇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二長壽的皇帝(第一位是乾隆89歲)。蕭衍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武都精專的帝王。《資治通鑒》說梁武帝︰「博學能文,陰陽、卡籃、騎射、聲律、草隸、圍棋無不精妙。」而其天生就具備的文采和軍事才能,在他7、8歲時就給他帶來了顯赫的聲譽。
蕭衍篤信佛教,偏佛家又主張素食、戒酒、禁欲的。所以,盡管他身為皇帝,但不喜歡豪華生活,衣食住行都很簡樸。一過50歲,就斷絕了房事。從秦至清末,我國歷代帝王,活到80歲以上約有5位。他們是︰梁武帝蕭衍,86歲;武周武則天,81歲;吳越王錢繆,80歲;宋高宗趙構,80歲;清高宗弘歷,89歲。不足50歲死去的有142人,佔67%,平均年齡只有39.2歲。大多數帝王未到「而立」之年就駕崩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爭奪皇位相互殘殺,被殺死或杖通自殺是一個原因;另一個方面的原因就是婬逸無度,房勞太過。蕭衍所以能長壽,有人為他總結了四條︰「好讀書,喜六藝,愛簡樸,遠酒色」。看來,養生不單單是說說而已,說了就要做,否則,空頭支票一張,毫無意義。
舍身奉佛502年,39歲的梁武帝在南京建立了梁朝。3年後,他皈依佛教,並遵照佛教信徒的戒律修行,禮佛誦經、吃素斷酒肉,試圖以「佛化治國」。後來3次舍身同泰寺(今南京雞鳴寺)「為奴」,說是為了給他的臣民消災祝福。但是他3次出家,究竟給臣民消了多少災,祈了多少福無人知道,朝廷共花了幾億萬「贖身」錢,將國庫都給折騰光了,這一點歷史卻有清清楚楚地記載。就在他第三次舍身佛寺不久,國內爆發了侯景之亂。
餓死台城關于梁武帝餓死台城的版本很多,本篇前面一說過一種。這里還有一種說法。到了梁武帝末年時,爆發了「侯景之亂」。侯景本是北朝的大將,因與東魏統治者有矛盾而投降了梁朝。這個人狡詐多變,但梁武帝卻委以重任,派他當南豫州刺史,鎮守壽陽(今安徽壽縣)。後來侯景利用梁朝皇族內部的傾軋,先攻佔了江北重鎮歷陽,然後在梁武帝佷兒蕭正德的接應下過了長江,又順利地渡過了秦淮河,與蕭正德率領的叛軍一道圍攻台城。據史書記載,台城開始被圍時,城中有男女10多萬人,由于糧食缺少,死者枕藉。被叛軍攻破時,城里只剩下二三千人。梁武帝當時年已86歲,被侯景軟禁于台城淨居殿,不給生活用品,並且限制他的飲食,不久就憂憤成疾。據說梁武帝在病中因為嘴里發苦,想吃蜜糖,侯景拒絕供應,蕭衍口喊「荷荷」而死,真是慘不忍睹。這就是歷史上傳說的梁武帝餓死台城的故事。
自律之帝梁武帝作為一個萬乘之尊的帝王,他的日常生活,清苦得如同一個苦行僧。蕭衍十分重視戒律,自從受戒以後,就嚴守戒律,每天只在中午吃一頓飯,只食素菜,而且只吃點豆羹糲飯而已,有時遇事繁忙不能在午前就食,一過午,就不吃了。他穿布衣蓋布被,坐草席登草鞋,頭戴葛布巾;一頂帽子戴3年,一床被蓋2年,不飲酒、不取樂。他不僅自己斷絕,不食葷腥,還親自撰寫了《斷酒肉文》,從多方面闡述了斷禁肉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詔全國,今後祭祀宗廟神靈,不許再用牛羊豬等,此令一下,朝野為之震動。
蕭衍日理萬機,勤于政事,冬天過四更才睡覺,夜深天寒仍然勤撰不已,手都凍裂過;他不但勤政而且愛民,親近侍從,犯過者多被寬恕,每判一死刑,常常難過得掉眼淚;他居小暗室殿,雖然見內宮小臣也像遇見貴賓,即使古之賢君也很少有象他這樣的。
昭明太子蕭統,字德施。梁武帝長子。中國南朝梁代文學家。天監元年,立為皇太子。
蕭統自幼就聰慧強記,少時即有才氣,且深通禮儀,性情純孝仁厚。太子蕭統5歲時,就能完整地誦讀《五經》。16歲時,母親病重,他就從東宮搬到永福省他母親的住處,朝夕侍疾,衣不解帶。母親去世後,他悲切欲絕,飲食俱廢。他父親幾次下旨勸逼,才勉強進食,但仍只肯吃水果。他本來身體健壯,等守喪出服後已變得羸瘦不堪,官民們看了,無不感動落淚。蕭統極富于同情心。他12歲時,去觀看審判犯人,他仔細研究案卷之後,說︰「這人的過失有情可原,我來判決可以嗎?」刑官答應了,于是他就作了從輕的判決。事後,刑官向梁武帝蕭衍匯報了情況,蕭衍听了連連點頭微笑,對兒子的寬厚表示嘉許。以至于以後大臣們想從寬處理某人時就故意拉上蕭統,讓他來判決。梁普通年間,由于戰爭爆發,京城糧價大漲。蕭統就命令東宮的人員減衣縮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來的衣食拿去救濟難民。他在主管軍服事務時,每年都要多做3000件衣服,冬天分發給貧民。正因為蕭統太子具有這些高尚的品質,才贏得了當世和後世人普遍愛戴和尊敬。
蕭統博學能文,且信佛,曾招聚文學之土,商榷古今文學,編集文選30卷,共收錄作者130位,作品514題。以賦、詩、文分類,稱《昭明文選》,是現存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文集。
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蕭統乘船去玄武湖采摘荷花,不幸失足落水,後來雖然被救了上來,卻因此感染了風寒,不治而死,終年31歲。
太子早逝,令梁武帝悲痛萬分。下葬時,特意將太子生前的心愛之物琉璃碗和紫玉杯陪葬。琉璃碗為西域進貢之物,其實就是現代的玻璃,不過在當時極為稀見,被視為稀世珍寶。後來,有個太監私自盜掘了蕭統墓,取得珍寶後,跑到護城河朱雀橋時,忽然飛來無數燕雀,並一齊撲擊太監。梁武帝得知燕雀護陵的事情後,非常驚異,詔令重新整修太子墓。封墓時,又有數萬只燕雀餃泥飛來,築起很大的墓包,並且日夜盤旋繞飛不已,守護著太子墓。由于太子墓在前湖邊上,因此,後人便稱前湖為「燕雀湖」,又名「太子湖」。宋朝詩人楊修之(即楊備)曾有詩雲︰「平湖岸側見高墳,萬土餃來燕雀群。鑒面無波天一色,此中文藻似儲君。」
歷史上的燕雀湖頗負盛名,周長約30里,面積很大。湖邊蘆葦叢生,各種水鳥常棲息于此,湖水與鐘山相映襯,一派生機勃勃的雄姿秀景。
昭明太子死後葬健康東北郊,陵號應是安陵。今棲霞鎮新合村獅子沖一對有角石獸位于梁代陵區範圍內,其墓主有可能就是昭明太子蕭統。
湘東王妃其實梁元帝蕭繹的悲哀,並不在于他的「一目了然」,而在于他管不住自己的妃子徐昭佩。「徐娘半老,風韻猶存」的典故就出在她的身上。
據說,當年在「素蝶向林飛,紅花逐風散,花蝶俱不息,紅素還相亂。」(北魏著名文學家溫子升《詠花蝶詩》)的江陵,徐昭佩算得上是一位十分風騷的女人。
徐昭佩是東海郯人(今山東省剡城北)。她是前齊國太尉的孫女,梁朝將軍徐琨的女兒,當蕭繹還在當湘東王時,她嫁給了蕭繹,成為湘東王妃。侯景之亂平定後,蕭繹在江陵即帝位,成了梁元帝,徐昭佩晉為皇妃。然而蕭繹當了皇帝以後,對後宮佳麗均不屑一顧,依舊以讀書屬文為樂,與文人雅士談玄說道,還與文武百官講授老莊的道經,久久不倦。徐昭佩仍然是深宮寂寞,芳華虛度,這時她已經年近不惑了,遭到皇帝情感上的冷落,自然心有不甘。徐妃一方面,十分厭惡瞎了一只眼楮的蕭繹,每當知道皇帝要來,總是在化妝時只化半邊臉,名曰「半面妝」,理由是一只眼楮只能看一半,以此來藐視皇帝;另一方面,她又不甘寂寞,頻頻出軌,與多人私通,還酗酒,甚至大醉以後嘔吐在皇帝身上,皇帝一怒之下,幾年都沒有理睬徐昭佩。後來,徐妃終于耐不住寂寞,先與荊州瑤光寺中的智遠道人,暗中私通,後來又看上了元帝左右一位眉目俊秀、舉止風雅的美少年暨季江,初時還遮遮掩掩,後來居然公開來往。有人曾開玩笑地問暨季江︰「滋味如何?」暨季江毫無隱諱地回答︰「柏直狗,雖老猶能獵;蕭溧陽馬,雖老猶駿;徐娘雖老,猶尚多情!」後人形容中年婦人的風情不減,常說︰徐娘半老,風韻猶存。
事情敗露後,元帝盡殺所有與徐妃私通的人,同時將徐妃幽禁在後宮。梁太清3年(554年),逼令自殺,徐妃投井身亡,被埋葬于江陵的瓦宮寺旁。並且做《蕩婦秋思賦》以諷刺她。其詞如下︰「蕩予之別十年,倡婦之居自憐。登樓一望惟見,遠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天與水兮相逼,山與雲兮共色。山則蒼蒼入漢,水則涓涓不測。誰復堪見鳥飛,悲鳴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況乃倡樓蕩婦,對此傷情。于時露萎庭蕙,霜封階砌,坐視帶長,轉看腰細。重以秋水文波,秋雲似羅。日黯黯而將暮,風騷騷而渡河。姜怨回文之錦,君悲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遠如何?鬢飄蓬而漸亂,心懷愁而轉嘆。愁索翠眉斂,啼多紅粉漫。已矣哉!秋風起兮秋葉飛,春花落兮春日暉。春日遲遲猶可至,容子行行終不歸。」
比起徐昭佩來,魏靈太後(北魏宣武帝皇後胡氏,又稱胡充華)的婬行就比較郁悶了。據《梁書-楊華傳》(卷39)記載︰有個叫楊白華的人,容貌雄偉,魏靈太後逼他私通,他懼禍,更改名字投奔梁國。魏靈太後追思他,作了《楊白花》歌(也稱《楊白華》),「使宮人晝夜連臂蹋足歌之,辭甚淒惋焉」。歌詞是︰「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落南家。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秋去春來雙燕子,願餃楊花入窠里。」
《南史》曰︰「楊華本名白花,奔梁後名華,魏名將楊,周圍聚集了一班文人雅士。梁元帝是梁朝開國皇帝梁武帝蕭衍的第七子,與父兄一樣愛寫詩論文,他熱衷的宮體詩在當時風行文壇。
梁元帝承聖三年十一月,魏軍攻破首都江陵(今湖北荊州)時,梁元帝命令舍人高善寶,將宮中14萬卷藏書付之一炬,還將寶劍在柱上擊斷,哀嘆︰「文武之道,今夜盡矣!」被俘後,西魏人問他為何焚書,他說︰「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後人稱之為中國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並說其罪甚于項羽焚毀阿房宮。
南朝劉勰劉勰(約465—5二十日年),字彥和,南朝梁人。東莞郡莒縣(今山東莒縣)人。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然其名未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關于他的生卒年,諸家說法不一。少孤、家貧,無力婚娶,曾依靠沙門僧祐居上定林寺10余年。他精研佛理,飽覽經籍,于南齊末年寫成3.6萬字的文學理論名著《文心雕龍》。梁武帝時,歷任奉朝請、東宮通事舍人,世稱劉舍人。晚年出家,法號慧地。此外,劉勰還有《滅惑論》、《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等流傳後世。
南朝沈約沈約(441—513年),南朝梁家、史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人。竟陵八友之一。官至侍中、中書令、尚書令。後以觸怒受譴,憂郁而卒。首創「四聲」之說,與謝朓等人開創「永明體」,講求聲律對仗,推動詩歌走向格律化。撰有《宋書》100卷。另有《晉書》、《齊紀》、《四聲譜》等,均散佚。明人輯有《沈隱侯集》。
走出南梁王朝
大家都很有感慨。導游說,這朝的開國皇帝蕭衍也是靠一個「殺」字起家,而且殺戮的手段呈多樣化,有酒後被人用泥土悶死的;有被人沉入水中溺死的;有被軟禁後餓死的;還有被用毒酒賜死的。大家想想,當年皇帝都是這樣子的死法,何況平民百姓。雖然這個王朝自蕭衍(梁武帝)建國到蕭方智(梁敬帝)時滅亡,首尾56年(502年至557年),有6位皇帝。但是蕭衍一個人就當了48年皇帝,剩下的7年,5位皇帝平均每人執政僅一年多,短的只有幾個月。與前代蕭齊王朝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蕭齊王朝歷時23年,有7位皇帝,而齊武帝蕭賾一人就干了一半12年,其他6位皇帝一共只干了11年,平均每個皇帝執政也不到兩年)。
南朝梁之後是陳霸先建立的南朝陳,請看下一篇︰陳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