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李煜登城巡視,見宋軍已進逼城下,急忙下令神衛軍都虞侯朱令率10萬守軍東下赴援。十月,朱令率水步軍號稱15萬順江東下。二十一日,進至皖口(今安徽安慶西南),遇王明部阻止。朱令以火攻宋軍,因風向改變,反燒自己。宋軍乘勢猛攻,全殲南唐援軍。
據《續資治通鑒-宋紀八》︰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徐鉉及周惟簡還江南,未幾,國主復遣入奏,辛未,對于便殿。鉉言︰‘李煜以被病未任朝謁,非敢拒詔也,乞緩兵以全一邦之命。’其言甚切至。帝與反覆數四,鉉聲氣愈厲,帝怒,因按劍謂鉉曰︰‘不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乎!’」徐鉉惶恐而退。
大意是︰開寶八年(975年)十一月,王師(天子的軍隊,國家的軍隊)包圍了金陵。面對宋軍包圍金陵的嚴峻形勢,南唐後主李煜遣使者徐鉉(官至吏部尚書),到宋太祖趙匡胤面前求情,言辭甚切一再懇請,詳述多年來南唐對宋朝的耿耿忠心。李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過失,陛下師出無名。趙匡胤說︰「你既說父子,卻還是兩家,行嗎?」徐鉉據理力爭,論辯不已反復說了多次。趙匡胤大怒,手按著劍柄說道︰「不要說那麼多廢話!江南有什麼罪?但是天下一家,」然後霸氣十足地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乎!」在趙匡胤看來,天無二日,國無二主,這才是統一的真理。徐鉉只得惶恐辭歸。不久,南唐又派人送去貢銀5萬兩、絹5萬匹,乞求太祖趙匡胤緩兵。
其實李煜真實的想法就是︰願稱臣,朝歲貢,乞緩兵,實行「一朝兩制」(後來的「一國兩制」是不是源于此,未作考證)。你當你的趙皇帝,我做我的李後主;我願稱臣、歲貢;你不要動兵,留我一邦之地,又有何妨?
此時金陵被圍9個多月,曹彬再三致書勸降李煜,均被拒絕。十一月十二日,曹彬大軍從三面攻擊江寧城,李煜率5000兵夜襲宋軍北寨,人持一炬,鼓噪而進。結果被曹彬等全殲。城將被攻克時,曹彬忽然稱病不管事,諸將領都來探視病情。曹彬說︰「我的病不是藥物能治好的,只須各位真心實意發誓,在攻下城池的那一天,不亂殺一人,那麼我的病就自然好了。」眾將領應承,一起焚香發誓。第二天,曹彬稱病已愈。
二十七日,曹彬攻陷金陵。得南唐州19個,縣108個,655065戶,群臣皆稱賀。
李煜本來在宮中堆好了柴草,準備**殉國,但到最後一刻卻放棄了,李煜隨著大臣肉袒出降。南唐國亡。
李煜無力自強,只能卑躬屈節,稱臣納貢,以求苟安,但是依舊不能如願,可謂悲矣。所以他雖然在位14年,但是沒有自己的年號。
開寶九年(976年)正月,李煜及其子弟、官屬一行45人被帶到了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太祖趙匡胤在御明德門,見李煜于樓下,不用獻俘儀。大赦,減死罪一等。因其李煜曾守城相拒,封「違命侯」,拜左千牛衛將軍。
開寶九年、太平興國元年(976)十一月,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其弟趙匡義(後改為光義)奉金匱之盟即皇帝之位,第二天(改是年,為太平興國元年)按傳統,改元應在嗣統繼位的次年。宋太宗光義在其兄晏駕的第二天便急急忙忙將只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有悖慣例。後世常把這次匆匆改元與涪陵之禍(宋太祖趙匡胤貶黜其弟趙廷美之事)等歷史事件相聯系,認為」金匱之盟」系趙光義與趙普字則平,宰相。趙普智謀多,讀書少,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共同偽造,」斧聲燭影」為趙光義謀兄即位之事實,而改元不逾年則顯然為了促成自己繼統嗣位的既成事實。太平興國初,趙光義改封李煜為隴西郡公;封劉鋹(南漢後主)衛國公。
李煜被俘後,離開金陵(今南京)時,有《渡中江望石城泣下》詩︰「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吳苑宮闈今冷落,廣陵台殿已荒涼。雲籠遠岫愁千片,雨打歸舟淚萬行。凡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閑坐細思量。」
李煜在被俘期間過著什麼樣的日子,現在的人很難想象和體會。一個曾經掌握生殺大權的一國之主,一夜回到「解放前」,淪為任人宰割的階下之囚,其差別實在太大了,所以李煜的悲痛愁恨與一般人不同,基本上都反映在他的詞作之中。就他的詞作水平而言,如今就是找10個博士後組成聯盟也絕對寫不過他,因為他們沒有像李煜那樣的生活經歷和體驗。
也正是如此,李煜在被俘期間創作了很多經典詞作,如《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宵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巨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四十」句︰南唐自937年開國到975年李煜寫這首詞時,已近40年。「3000」句︰南唐有305個州,號稱「大國」。《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這首《相見歡》以一個亡國之君的口吻,表達了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尤其是在蕭瑟的秋夜。這首詞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和感嘆,感嘆之余你又能怎麼樣呢?人生的滋味是什麼︰「活著並痛苦著?」或者「痛苦著並活著?」最後在痛苦中無聲無息地死去。
李煜被俘的第四個年頭,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農歷七月初七(七夕),是隴西郡公李煜42歲的生日,他寫了一首最著名的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特別是「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一句,道盡了李煜對江南故國金陵的無盡思戀。據說正是這首詞要了他的命。這首詞立即被監者報告了宋太宗趙光義(趙匡胤同母弟。趙匡胤已于976年十月去世)。李煜從降宋到被宋太宗趙光義毒死,跨4個年頭(975年十二月至978年農歷七月初七),實為2年零7個月。
趙光義認為,李煜如此懷念故國恐要生事,所以不能再讓他留在世上了,必須讓他死。于是讓人給李煜賜御酒,並在酒里下了牽機藥(中藥馬錢子),這種藥毒性發作之時肢體抽搐,身子頭首作牽引織機動作數十次,極度痛苦。李煜飲酒而死,死後趙光義贈李煜為太師,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
有人認為,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恐怕是歷代皇帝中沒有人比他更加心狠手辣、陰險惡毒的了,在他繼位前後曾經采用各種卑劣的手段,害死了原後蜀國主孟昶和其愛妃花蕊夫人,以及自己的同母兄宋太祖趙匡胤;霸佔了南唐後主李煜的皇後(小周後),又用毒酒毒死了李煜。其實趙光義的罪過並不在于他殺了一個俘虜皇帝,殺10個8個也無妨,可恨的是他居然殺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才子、一代詞帝。
南唐後主李煜有大小兩位周後,均為大司徒周宗的女兒。兩姐妹都是錢塘當時聞名于天下的絕色美人。大周後名薔,小字娥皇,19歲嫁給李煜。李煜即位,立為皇後。關于大周後,《南唐書》載︰「後主昭惠周後,通書史,善歌舞,尤工鳳蕭琵琶。唐朝盛時,霓裳舞衣曲為宮廷的最大歌舞樂章,亂離之後,絕不復傳,後(大周後)得殘譜,以琵琶奏之,于是開元天寶之余音復傳于世。」
大周後懷孕時,其妹周薇來到內官服侍姐姐,與李煜有了私情。大周後產後不久去世,周薇順理成章當上了皇後,即小周後。
小周後生于950年,死于978年,卒年28歲。李煜被俘後,小周後跟他降宋被封為鄭國夫人。後來趙光義強召小周後及眾命婦一起入宮,並逼幸了小周後。自此小周後常被召入後宮獻舞獻色。李煜日思夜等,萬般無奈只好以作詞來消除煩愁,《喜遷鶯》表達了他當時的心態︰「曉月墜,宿雲微,無語枕頻倚。夢回芳草思依依,天遠雁聲稀。鶯啼散,余花亂,寂寞畫堂深院。片紅休掃盡從伊,留待舞人歸。」李煜死後,小周後悲憤難禁,不久自殺身亡,跟隨李煜去了極樂世界。
李煜在政治上無能,但卻是一個偉大的詞人。詞到李煜,意境深遠,為蘇軾、辛棄疾的豪放一派奠下了基礎。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其前期作品主要反映宮廷生活,如《長相思》、《浣溪沙》等。後期詞作比前期有很大突破,代表作有《虞美人》、《破陣子》、《浪淘沙》等。這些詞作,如訴如泣,淒涼悲壯,意境深遠,為詞史上承前啟後的大宗師。後主本有集,但已失傳,現存詞僅38首。後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
從這個古堡里出來,大家除了憂傷還是憂傷,導游說,每次走過這里,他的情緒都會被趙匡胤的盛氣凌人和李煜的無可奈何的情節所牽動,他既佩服趙匡胤的霸氣;又同情李煜的無奈。此時他似乎又听到了1000多年前那個李後主,無可奈何而又淒慘的聲調︰「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以及「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詠嘆。
《列傳》選輯︰
ヾ南唐後主李煜周皇後(961—964年),又稱大周後,名薔,小字娥皇。周宗之女。後被追謚昭惠皇後。
ゝ南唐後主李煜周皇後(964—975年),又稱小周後,名薇,小字女英,周娥皇之妹。周宗之女。生李仲宣。
書上說︰有的人左腦發達,有的人右腦發達;有的人宜于從政,有的人則宜于從文,如果你選擇正確,就一定會成功,否則,將抱憾終生。看來老李家這兩位皇帝在事業的選擇上都有問題,有人譏諷說︰李璟、李煜就他們的智商而言,當個文學家、詩人什麼的足夠了,但若是去當什麼「中主」、「後主」,則最多是個票友,結果一個吃了敗仗遷都後客死他鄉;一個當了俘虜後被毒死他鄉,嗚呼哀哉。當然,這都是後人茶後飯余的評價,並沒有多少實際意義。要是讓說閑話的人處在那個年代,恐怕連李璟、李煜的一根汗毛都不如,不僅詩人文學家當不上,可能連票友的資格都沒有。聯想到現在的許多官吏,要麼有才無德、要麼無才無德;要麼高學歷低智商、要麼低學歷低智商,甚至禍國殃民。這些人絕對無法與「中主」、「後主」同日而語。
南唐烈祖李自晉天福二年(937年)建國,至開寶八年(975年)李煜亡國,共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