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參加紅軍
至正十二年(1352年)二月二十七日,安徽定遠人郭子興、孫德崖、張天祐等聚眾數千人起義,也以紅巾(因起義隊伍打紅旗,頭扎紅巾,故稱作「紅巾」或「紅軍」)為號。半夜里一聲號炮,闖入州衙,殺了州官,奪了州縣,攻佔了濠州。
郭子興出身富室,父為卜者。是定遠豪杰,原居曹州,因娶了有錢人家的瞎女兒而承繼了一份豐厚的家產,生性慷慨,廣交豪俠名士,經常焚香拜會,圖謀大事。
郭子興的夫人張氏撫養了一個孤女馬氏(後為高皇後),原是郭子興的好友馬公臨死時托咐的,這時已經成年,甚是賢德。郭子興愛重朱元璋,張氏也听說朱元璋才能出眾,想夫君身邊有個知心體己肯賣命靠得住的人幫襯總是好的。兩下里一合計決定將朱元璋招贅入婿。詢了生辰八字擇定良辰吉日,便把21歲的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朱元璋從此又多了一重身份——乘龍快婿,人人敬重。朱元璋原名重八,後改為興宗。參加紅軍後改名為朱德裕,這時才正式定了個官名叫元璋,字國瑞。隨後,朱元璋屢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郭子興大喜,署為鎮撫。
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道遇定遠人李善長,兩人一見如故,談話十分投機。于是,一同攻打滁州。是年,張士誠據高郵(今江蘇省),自稱誠王。
韓林兒,元末大宋紅巾軍領袖,欒城(今河北欒城西)人。祖輩因從事白蓮教活動被徙永年(今河北永年東南),父韓山童仍以白蓮教組織群眾。
至正十五年(1355年)春,劉福通等迎韓林兒至亳州(今安徽亳州),立為帝,稱小明王。國號大宋,年號龍鳳,以亳州為都城。仿元制,設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和六部,地方設行省。以杜遵道、盛文郁為丞相,羅文素、劉福通為平章(元代指地方高級長官),劉福通弟劉六為知樞密院事。不久,劉福通殺杜遵道,自為丞相,稱太保。同年底,元將答失八都魯敗劉福通于太康(今屬河南),亳州失守,韓林兒退駐安豐(今安徽壽縣)。次年,兵力復振,收復亳州。
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郭子興病逝。時韓林兒出詔封郭子興之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寧能受制于人耶!」拒絕接受韓林兒的詔令。但是他認為可以借韓林兒勢盛力強來成就自己的帝業,所以乃然用韓林兒的「龍鳳」年號,以令軍中。
這年五月,朱元璋準備渡江,但沒有舟船。時值巢湖帥廖永安、俞通海以水軍千艘來相助,朱元璋大喜,往撫其眾。九月,郭天敘、張天祐二人皆戰死,于是郭子興部將盡歸朱元璋指揮。朱元璋率軍斷纜渡江,取采石(今安徽馬鞍山)、下太平(今安徽當涂)。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率紅巾軍進攻集慶(南京),降其眾3萬6千人;再敗元兵于蔣山(今南京紫金山)。元御史大夫福壽戰死,蠻子海牙(元朝中丞)遁歸(逃奔)張士誠,康茂才(後為明朝開國大將)降。朱元璋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諭之曰︰「元政瀆擾,干戈蜂起,我來為民除亂耳。」改集慶路為應天府,自稱吳國公。此後,朱元璋以應天為根據地,相繼攻取常州、江陰、常熟、徽州(今安徽歙縣)、揚州等地;並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采取穩健的進攻措施,並得到吳中故大豪沈萬三資助,擊敗了徐壽輝、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勢力。
小明王得到捷報後,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朱元璋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以下諸將都昇元帥。這一年朱元璋29歲,從25歲參加紅軍,僅僅4年時間,就已成為獨擋一面的地方長官和指揮10萬大軍的紅軍統帥。攻佔集慶(今南京),只是他日後成就帝業的第一步。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五月,朱元璋攻克汴梁(今河南開封),即為都城。十九年(1359年)八月,汴梁為元將察罕帖木兒攻破,朱元璋復回安豐(今安徽壽縣)。當時韓林兒雖有帝名,但實權為劉福通掌握。
(3)生死決戰
陳友諒原是徐壽輝的部將,沔陽(今湖北仙桃市)人,世代以打魚為生,在縣衙里當過貼書,因不願久居人下,投了紅軍。又因戰功顯赫升任領兵元帥,但懷有大志。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倪文俊謀殺徐壽輝不成,出奔黃州。黃州正是陳友諒的防區,陳友諒使個計策殺了倪文俊,奪過軍隊自稱平章,向東侵佔安慶、池州、南昌諸地,和朱元璋接境。從此成為朱元璋的軍事強敵和心頭大患。兩下時起戰事,互有勝負。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二月,陳友諒攻陷太平,殺守將硃文遜(朱元璋養子)、院判花雲、王鼎,知府許瑗等人。不久,陳友諒弒其主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漢,盡有江西、湖廣等地,約張士誠合攻應天(今南京),應天大震。面對陳友諒咄咄逼人的攻勢,朱元璋親自到盧龍山(今南京下關獅子山)督軍。陳友諒帶領水陸大軍從江州順流東下。水軍大艦名為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鰲等,共100多艘,戰舸幾百條,威風凜凜,殺氣騰騰直奔應天(今南京)而來,至龍灣(楚威王埋金處,今南京下關江邊)。眾欲戰,朱元璋說︰「天且雨,趣食,乘雨擊之。(要是下雨就好了,可趁雨打擊)」一會兒,果然下起大雨來(朱元璋似有天助),士卒競奮,雨止合戰,水陸夾擊,大破陳軍,陳友諒乘小船逃走。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的大將呂珍圍攻安豐(今江蘇興化市),正當朱元璋出兵安豐的時候,陳友諒趁機以大兵包圍洪都(今江西南昌市),佔領吉安,臨江,無為等州。陳友諒特造大艦,高達數丈,新涂上朱紅丹漆,上下3層,每層都有走馬棚,上下層說話都听不見,載著家小百官,號稱60萬大軍,傾巢而來,誓要踏破應天。
洪都(今江西南昌)守將是朱元璋的親外甥朱文正,與陳友諒展開了慘烈的攻防戰斗。城牆幾度攻破,敵兵蜂擁而進,卻又多次被火銃擊退,守軍連夜趕修工事和被攻破的城牆。尸橫遍野,血流成河,雙方卻都沒有退讓。激戰85天,洪都仍然堅如磐石,陳軍一直未能越雷池半步。直到七月,朱元璋解了安豐之圍,在滁州安頓好小明王後,親率20萬軍隊來救洪都。陳友諒見安豐久攻不克,士氣低落,朱元璋援兵又至,再戰無利,只好撤兵退回鄱陽湖。企圖利用其艦船高大數量多的優勢,消滅朱元璋的主力。
朱元璋已先行封鎖鄱陽湖到長江的出口,切斷陳友諒的退路,要與陳友諒決一死戰。兩軍對比︰陳軍號稱60萬,朱軍只有20萬;陳軍水兵裝備有高船大艦船艦連綿十幾里,氣勢宏偉,朱軍只有小船木櫓,相對弱小。陳友諒無論在軍隊數量和裝備上都處于絕對優勢,而朱元璋卻是處于絕對劣勢。但是,事情往往就是這樣,有多大利,就有多大弊。雖說陳軍艦船高大,數十艦串聯一起,氣勢逼人,但行動不靈,調轉不便;朱元璋雖然小船木櫓,但進退自如,運轉靈活。就軍事指揮而論,朱元璋有經驗豐富遠見卓識的幕僚,一大批忠貞勇敢的將帥,軍紀嚴明,將士一心;陳友諒則性情暴躁多疑,將士多有不和,軍紀渙散,戰斗力大打折扣。但是,要以20萬戰勝60萬,決非一件易事。這一戰從七月二十日一直打到八月二十六日,前後歷時37天,直殺得天昏地暗,其水戰規模也許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朱元璋幾次險些被俘,幸虧常遇春、俞通海及時護衛,才得以月兌身。朱元璋乃命敢死士「縱火焚友諒舟。風烈火熾,煙焰漲天,湖水盡赤。」陳友諒大敗,見退路已斷,決定棄艦登岸,直走湖南,不料被流矢射中身亡。陳友諒一死,軍中無帥,大軍狼狽潰逃。幸得陳友諒部將張定邊保住尸首和太子陳理,連夜逃回武昌。
鄱陽湖一戰,最後以陳友諒的徹底失敗和朱元璋的巨大勝利而告終。朱元璋徹底擊潰了最強勁的最危險的軍事對手,從根本上解除了應天的軍事威脅,穩固了霸業的基礎。同時,也創造了水戰史上以少勝多、以小擊大、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