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帝王譜》原名《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畢 第二冊 明朝篇 永樂帝朱棣

作者 ︰ 肖堯

第二章躊躇滿志駐守北平

(1)受封燕王

朱棣8歲時,也就是元至正二十七年(吳元年,1367年),他父親朱元璋當皇帝前一年,才開始給他們兄弟幾個起名字,這個時候他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名字朱棣。在這之前,充其量只能叫他「朱老四」。當然,也有稱四哥、四爺、四公子的。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11歲的朱棣在南京,同其他8位兄弟和一位佷子,被父皇朱元璋封為親王,朱棣被封為燕王。親王按照明朝規定叫「下天子一等」,他的地位僅次于皇帝,所有的大臣要拜見他,給他下跪。當時的親王,有很優厚的經濟待遇,也有少量的軍隊。

所有受封的親王都得到了一個冊寶,朱棣也不例外。冊寶是由黃金制作的,十分精致。寶,就是金印,正方形,每邊長五寸二分,高一寸五分,都按周尺計算。正面用篆書刻著「燕王之寶」。上面飾以龜紐。寶池也用金做成,大小正好容下金寶。寶篋兩副,一副盛寶,一副盛寶池。每副都有三重,外篋(qi )用木,描畫著渾金瀝粉蟠龍,紅絲襯里,中篋用金蟠龍,里面的小篋裝飾如同外篋,里面放有寶座,四角都雕有蟠龍,再描上渾金。座上裝有錦褥。金寶用銷金紅羅小夾袱包裹起來,篋外分別用紅羅銷金大夾袱覆蓋。冊是兩片金頁,每片長一尺二寸,寬五寸,厚二分五厘,也按周尺計算。金頁上下有孔,用紅絛串聯。開闔(h )如同書本。冊下面墊有紅錦褥。冊盝用木刻成,上面用渾金瀝粉描繪的蟠龍。盝用紅絲襯里。冊用紅羅銷金小袱包裹,盝外用紅羅銷金夾袱覆蓋。

親王的金冊上鐫刻著楷書冊文(簡稱「冊」。原為冊命、冊書等誥命文字的一種,只用于帝王封贈臣下。後世應用種類逐漸增加,有祝冊、立冊、封冊、哀冊、贈冊、謚冊、贈謚冊、祭冊、賜冊、免冊等名目)。

朱棣的冊文是︰

昔君天下者,必建屏翰,然居位受福,國於一方,並簡在帝心。第四子棣,今命爾為燕王,永鎮北平,豈易事哉!朕起農民,與群雄並驅,艱苦百端,志在奉天地,享神只。張皇師旅,伐罪吊民,時刻弗怠,以成大業,今爾有國,當恪敬守禮,祀其宗社山川,謹兵衛,恤下民,必盡其道,體朕訓言,尚其慎之。

朱棣一遍一遍地默誦父皇的冊文,「永鎮北平,豈易事哉!」八個大字,讓他刻骨銘心。雖然他才11歲,對冊文的內涵還不是很清楚,但是他知道這冊文是父皇頒發的,既是自己身份的象征,也是領取俸祿、執掌護衛軍的依據。

朱棣被封為燕王,實際上是父皇對他的信任和器重。因為當時北平這個地方實在太重要了。

1368年朱元璋雖然趕走了元順帝,建立了明朝。但是以和林為中心的元朝皇室仍有相當的實力,元形亡而實未亡。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元政權稱作北元。

北元勢力所及西自天山,東至呼倫貝爾湖,北抵額爾齊斯河及葉尼塞河上游,直至長城的廣大地區。北元的主要力量有兩支,一支是據有陝西甘肅的河南王擴廓帖木兒,即王保保,他大約有40萬人馬;另一支是控制遼東的納哈出(元末大將。蒙古札剌亦兒部人,木華黎後裔),他大約有20萬之眾的軍隊。此外,雲南還在元朝宗室梁王的手中。整個北元,「引弓之士(能作戰的士兵),不下百萬眾也,歸附部落不下數千里也(地盤也很大),裝資儀仗尚賴而用也(武器裝備也不差),駝馬牛羊尚全而有也(運輸作戰的牲口也不少)」。不僅如此,遼東的女真,陝甘的西番,以及西域、高麗仍然都是北元羽翼。面對這樣的形勢,朱元璋不能不認真對待,暫時也只能采取「固守疆國,防其侵擾」的政策,在國內,懷念舊朝的情緒,忠于舊朝的遺民,狐疑觀望者貌合神離,遠遠沒有肅清。就在朱元璋冊封諸王的前一天,他下令「禁蒙古、色目人更易姓名」,表面上說是為了「別婚姻,重本始」、「厚民俗」,而實際則寓有監督控制之意。

朱元璋冊封親王,其主要目的,就是針對明朝的這些內外敵人。知兒莫如父,他認為封朱棣為燕王守邊是比較適合的。此外,朱元璋還采取了各種辦法來鞏固明王朝。1366年,也就是他稱帝前兩年,就開始修築城牆,營建皇宮。一直到1386年,朱元璋用21年時間,修建了南京城。他不惜耗用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城廓,把朝廷圍護得固若金湯。明代的南京城,可稱為世界古代第一大磚石城「高堅甲天下」,其外廓城周長60公里,18個城門。內城周長33.7公里(巴黎城長29.5公里),城牆平均高14—21米,基寬14米。開13座城門。以聚寶門(今中華門)最大。明城牆雖經600多年風雨侵蝕,又幾經戰火,多處遭到毀損。2004年經部分修復和原保存的明城牆總長度約23.743公里(目前,南京市正在積極準備申遺)。

相傳,當年明太祖造好了京城和故宮,朱元璋親率其子及左右群臣登上紫金山,觀察都城形勢。他十分高興地問道︰「孤的都城建得如何?」眾人一片叫好聲。唯獨14歲的燕王朱棣卻指著山下的皇宮(南京明故宮)說:「城牆宮殿雖好,但是,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打中紫禁城。」朱元璋听了十分惱怒,隨即賜朱棣一盤桔子,意為剝皮、抽筋。馬皇後聞之大驚,對朱棣說,父皇要剝你皮抽你筋,你趕快連夜逃走吧。此時城門已全部關閉,朱棣從清涼山後山的一條小河的水門逃出京城,逃到他燕王的封地北平。這個傳說可信度很小,但能說明一個問題,朱棣自幼就很有軍事天賦。

劉基(劉伯溫)萬萬沒有想到,自己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滿月復經綸,親自設計建設的得意之作,竟然被一名14歲的孩子指出失誤之處,慚愧之余更加佩服朱棣,認為這孩子不同尋常。後來,朱元璋又下令再造一道外廓城。于1390年動工修建外廓,有的地方依山為廓,也有平地用土堆築,這就是南京人俗稱的「土城頭」,險要處砌以磚石,約有40里;城周號稱180里,實際是120里,略呈圓形。

但是任憑外城內牆多麼堅固,依然沒有擋住燕王朱棣攻城篡位的行徑。果不然,就是這位四皇子朱棣,25年後,以「靖難」為名利用手中的兵權,從北京一直打到南京,奪取了其佷子的帝位,成就了一番帝王大業。巧合了他小時候隨他父親登紫金山的一段話,這是當初朱元璋建城時無法預料到的。

(2)就藩北平

就藩之前,洪武九年(1376年),17歲的朱棣,被他父皇安排到「中都」安徽鳳陽老家,體驗民間生活。這里是他父皇的出生地,有他祖父母的陵寢。遠離皇宮的這段生活經歷,對他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個有心人,「民間細事,無不究知」。他當皇帝以後,還經常對兒子們說起他這段生活。

徐皇後是明朝開國功臣中山王徐達的長女。她自幼文靜好讀書,聲名遠播。朱元璋因此親自召見徐達,當面為自己的四子朱棣提親︰「朕與愛卿是布衣之交。自古以來君臣相契兒女結姻。听說愛卿有個好女兒,愛卿肯不肯將她嫁與朕的兒子朱棣?」徐達一听皇帝竟有如此美意,頓時心花怒放,當即「頓首謝」,應允了這樁婚事。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27日,15歲的徐氏頭戴九四鳳冠,身著青質九翟衣,在隆重的典禮之後正式成為17歲的燕王朱棣的嫡妃。

朱棣被封燕王10年後,洪武十三年(1380年)3月31日,21歲的朱棣走馬上任,帶領中、左二護衛侍以及將士5770余人,離開南京前往他的封地北平(今北京)就藩。19歲的徐氏跟著燕王朱棣「就藩」北平,成為燕王府的女主人。此後直到他起兵攻佔南京稱帝,他在這里度過了近20年的時光。這段時間對朱棣來講非常重要,他由一個年輕的藩王漸漸成熟起來,繼而在眾藩王中嶄露頭角,成為眾藩之首,並最終登臨大位。

作為藩王朱棣不僅享受歲祿萬石這樣優厚的物質待遇,而且政治地位也很高。他們在自己的王府中有一套官屬,冕服車騎宮室之制僅次于皇帝,公侯大臣亦不得與之鈞禮,更重要的是親王握有自己的軍隊。他作為皇帝在北平的軍權代表,是地方守軍的監視人,掌握地方的軍事指揮權。因為北平擔負著防御蒙古貴族侵擾的重任,所以他的父皇朱元璋給予他的軍隊編制比其他親王多,而且準許他除大事上奏外,軍中的小事可以自行決斷,這就使朱棣的實力大增。

當時元朝的勢力雖然已經被明朝趕到了大草原上,但還具有一定的軍事實力,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部邊境。因此北平並不安寧,它是作為一個軍事重鎮而存在的。朱元璋將朱棣分封在北平,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能代替功臣宿將掌握兵權,從而使明朝的江山更加穩固。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金陵帝王譜》原名《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畢最新章節 | 《金陵帝王譜》原名《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畢全文閱讀 | 《金陵帝王譜》原名《閑聊南京歷史上的王朝 》全面修改完畢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