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建文皇帝生死之迷
朱棣佔領了南京,進入皇宮後,並沒有找到建文帝,後來發現了一具燒焦的尸體,那個人是建文帝嗎?建文帝的到底是被燒死了,還是逃走了?
有人說朱棣後來當了22年皇帝,至少有21年半,都在考慮建文帝的事情,這是他的心病。然而直到他死,建文帝的下落終成為一件懸案。誰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燒死了;還是象傳說中說的那樣—建文帝喬裝成和尚逃離南京了。
當時官方的記載當然只能說皇帝已死于大火之中,否則,朱棣就不可能名正言順地稱帝了,因為國不能一日無君啊,何況他也是朱元璋的嫡出之子。
當年皇宮的那場大火被撲滅之後,找到的那具被燒焦的尸體連明成祖自己也不能認定就是建文帝,與此同時,建文帝所使用的寶璽也毫無蹤影。建文帝到底是不是真的死了?京城里傳說很多,有的說建文帝並沒有死,趁宮里起火混亂的時候,帶著幾個侍從太監從地道里逃出城外去了,使明成祖不得不懷疑。他最擔心的就是建文帝在別的地方重新召集人馬,用朝廷的名義討伐他。于是他派心月復大臣,到各地去秘密查問建文帝的下落,並以求神仙的名義去找。這一找,就找了20多年。明成祖又想到,建文帝會不會跑到海外去呢?于是派鄭和七下西洋,一來到國外宣揚國威;二來順便打听建文帝的下落。
《明史-列傳-胡》記載︰「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頒御制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還。所至,亦間以民隱聞。」朱棣一直懷疑建文帝逃亡,于永樂五年(1407年)派遣戶科都給事中胡,以尋訪仙人張邋遢(張三豐)為名,暗中偵查建文帝的蹤跡。永樂十四年(1418年)回朝。永樂十七年(1421年),復出江蘇、浙江、湖、湘諸府。永樂二十一年(1425年)回朝後,把打听到的民間隱秘與傳聞,向皇帝報告。終于使他(朱棣)的懷疑冰釋。《明史-列傳-胡》如此寫道︰「先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大家看看,朱棣如果相信建文帝已經**而死,完全沒有必要如此興師動眾。明清史專家孟森在《建文遜國事考》中說︰如果建文帝已經**而死,「何必疑于人言,分遣胡、鄭和輩,海內海外,遍行大索,大索至二十余年之久?」
胡(1375—1463年),字源潔,江蘇武進人。生而發白,彌月乃黑。建文二年舉進士,授兵科給事中。明永樂元年遷戶科都給事中。胡是當年朱棣派出的一個秘密偵探。
關于建文帝的下落問題,一直是個千古之謎。1402年,燕王朱棣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靖難之役」。燕兵攻陷了京師(今江蘇南京),朱棣殺入皇城時,宮內已是一片大火,建文帝下落不明。一種說法認為建文帝已經**而死。另一種說法是在南京攻破之時,建文帝曾想自殺,但在其親信說服下,削發為僧,從地道逃出了皇宮,隱姓埋名,浪跡江湖。其實究竟哪一種說法正確,並不重要也無關緊要,因為第一歷史永遠無法重現,只要說得有理,符合邏輯,更多人能夠接受就可以了。
《太宗實錄》中的記載為**而死。
(1) **說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朱棣從金川門攻入京師(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太宗實錄》中記載,燕王進入金川門後,建文帝也想出來迎接燕王,然而又自嘆道︰「我何面目相見耶!」于是與皇後一起閉宮**。朱棣看到宮中火起,急忙命人前來搶救,可惜沒有來得及。從灰燼中找到建文帝燒焦的尸體,燕王朱棣不勝悲戚,撫尸痛哭,說他只是前來幫助皇帝的,是效仿周公輔政的,你又何必自尋死路呢?事後,朱棣備禮以葬建文帝,遣官致祭,輟(chu )朝三日。
對于這一說法,導游並不贊成。原因有二︰第一,《太宗實錄》肯定是朱棣的臣子所記,他們只會標榜主子,而不會貶低主子,同時又要在真相面前說得過去,所以讓建文帝死最能讓朱棣開月兌篡奪皇位之罪。第二,禮葬建文帝。既然是禮葬,得給死者些稱號、名譽。在古代對皇帝來說一是要追封謚號、廟號。二是要有一定的安葬規格和程序。當年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中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為掩飾他殺兄害弟的罪名,遂決定禮葬李建成、李元吉。並追封李建成為息王,謚曰「隱」;李元吉為海陵王,謚曰「剌」。據說朱棣為讓天下知建文帝已**而死,曾作有祭文,並說按照皇帝規格下葬。但是建文帝的墳墓在什麼地方,卻沒有人知道。有人認為,當時建文帝出逃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出逃一說是人們最津津樂道的,繼而各種消息也傳開了,以致朱棣不惜代價地進行暗地尋找,以消他心頭之患。為什麼不公開尋找呢,如果建文帝還活著,對他的皇位是直接的威脅,他就成了一個篡位的小人,他的江山將不保。
(2)出逃說
建文帝下令縱火後,自己與少數隨從從地道中逃出,乘船潛往雲南,削去頭發,改換僧裝,自號應文,浪跡天涯。朱棣聞訊後,一直懷疑建文帝仍活在世上,可能逃亡海外,將成後患,便命太監鄭和率龐大的船隊下西洋尋找,同時借以宣揚國威,交通各國,結果仍然未找到他的蹤跡。有人說,建文帝離宮後出家為僧,雲游四方。有詩雲︰「閱罷楞言磐懶敲,笑看黃屋寄團瓢。南來嶂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里遙。款段久忘飛鳳輦,袈裟新換袞龍袍,百官此日知何處。唯有群鳥早晚朝。」此詩說的似乎就是建文帝。
《明史紀事本末》有很長一段話,記述了建文帝從宮內地道出逃的詳細經過。
(附,《明史紀事本末》記載說︰「建文四年夏六月乙丑,帝知金川門失守,長吁,東西走,欲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曰︰「不如出亡。」少監王鉞(yu )跪進曰︰「昔高帝升遐時,有遺篋(qi ),曰︰‘臨大難,當發。’謹收藏奉先殿之左。」群臣齊言︰「急出之!」俄而舁(y )一紅篋至,四圍俱固以鐵,二鎖亦灌鐵。帝見而大慟,急命舉火焚大內,皇後馬氏赴火死。程濟碎篋,得度牒三張,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袈裟、帽、鞋、剃刀俱備,白金十錠。朱書篋內︰「應文從鬼門出,余從水關御溝而行,薄暮,會于神樂觀之西房。」帝曰︰「數也!」程濟為帝祝發。吳王教授楊應能願祝發隨亡,監察御史葉希賢毅然曰︰「臣名賢,應賢無疑。」亦祝發。各易衣披牒。在殿凡五六十人,痛哭僕地,俱矢隨亡,帝曰︰「多人不能無生得失,有等任事著名,勢必窮詰;有等妻子在任,心必縈系,宜各從便。」御史曾鳳韶曰︰「願即以死報陛下!」帝麾諸臣,大慟,引去若干人。九人從帝至鬼門,而一舟艤(y )岸,為神樂觀道士王升,見帝,叩頭稱萬歲,曰︰「臣固知陛下之來也。疇昔高皇帝見夢,令臣至此耳!」乃乘舟至太平門,升導至觀,已薄暮矣。俄而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同至)
意思是說︰朱棣的兵馬從金川門(南京下關,1957年已拆除)入城,建文帝見大事不妙,想自殺。翰林院編修程濟說︰不如逃走。當年太祖升天時留下一個盒子說︰大難臨頭拿出來,藏在先殿里。打開盒子,里面有袈裟、帽、鞋、剃刀俱備,還有白金十錠,建文帝等立即削發,打扮成僧人,有9人隨建文帝從暗道逃出皇宮,乘舟至太平門。一行人開始了流亡生涯。建文帝交代,今後互相以師弟稱呼,不必拘泥君臣之禮。兵部侍郎廖平建議,隨從不必多,更不可多,挑選沒有家室之累又有膂力5人足夠,其余遙為應援。當場決定楊應能、葉希賢稱為比丘,程濟稱為道人,這3人左右不離建文帝;其余6人往來道路,運送衣食。第一站來到吳江縣的史彬家中。八月十六日,建文帝與兩位比丘、一位道人同行,其余人等星散。十月,來到襄陽的廖平家。獲悉跟蹤者也已到此,大家商議後便決定前往雲南。
明成祖派遣戶科都給事中胡前往西南地區,打著探尋道教宗師張三豐(即張邋遢)的幌子,其實是為了偵查建文帝的下落。消息傳來,建文帝決定遁跡深山。
永樂八年(1410年)三月,工部尚書嚴震以出使安南(即今越南)的名義,至雲南秘密探訪建文帝的蹤跡。某一天,嚴震偶然在雲南道中遇到建文帝,兩人相對而泣。建文帝問他︰你準備怎麼處置我?嚴震回答︰皇上請便,臣自有辦法。夜間,嚴震自縊于驛站。建文帝見蹤跡暴露,再次躲進白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