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王之死
太平天「」十一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九月,湘軍攻陷安慶後,湘軍統帥、兩江總督曾國藩坐鎮安慶,經過充分準備之後,實行「欲拔根本,先剪枝葉」的作戰方針,調動湘、淮軍7萬余人,兵分10路,對以天京為中心的太平軍佔領區實施向心攻擊。即先行肅清沿江一帶太平軍,鞏固後方,然後再圍攻天京。太平天「」十二年、同治元年(1862年)1月,清廷命曾國藩為協辦大學士,統轄蘇、贛、皖、浙四省軍務。曾國藩令湘軍繼續沿江東進;令浙江巡撫左宗棠率湘、贛、浙軍2萬余人全力攻浙;部署江蘇巡撫李鴻章率淮軍6500人會同英、法侵略軍阻擋太平軍進攻上海,並伺機西攻蘇州、常州,置天京于戰略包圍之中。三月下旬,湘軍水陸師2萬余人從安慶沿江東進,五月底直抵天京城郊,江蘇布政使(布政使司,清朝時期直屬中央政府管理的一級行政區,亦通稱「行省」或「省」。清代的一省行政長官為巡撫,布政使為巡撫的僚屬,從二品。相當于現在的副省長或民政廳長)曾國荃率陸師駐扎在天京城南雨花台一帶,兵部侍郎彭玉麟率水師進抵護城河口。
從六月到十一月,雖經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干王洪仁玕、輔王楊輔清、護王陳坤書等率軍,在天京外圍前赴後繼,左突右攻,都不能改變天京被圍的局勢。
十一月下旬,湘軍相繼進佔天京(今南京)東南的上坊門、高橋門、雙橋門、七橋甕;西南的江東橋,以及東壩、秣陵、湖熟、淳化等要地。天京城只有太平、神策兩門尚可與外聯系。
太平天「」十三年、同治二年(1863年)冬,太平軍各個戰場的軍事形勢迅速惡化。十二月二十日,李秀成自丹陽前線返回天京,鑒于天京內無糧草,外絕援兵,向洪秀全提出「讓城別走」,遭到拒絕,從而喪失了另作良圖的最後機會。李秀成無奈,只好部署死守天京。
太平天「」十四年、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湘軍駐扎太平門、神策門外,合圍天京。二月二十八日,湘軍攻佔了紫金山巔的天保城。三月初二,兵鋒至太平、神策門外。十四日,湘軍以雲梯登城未果。四月起,在朝陽、神策、金川門外挖掘地道10余處。太平軍趕築月城,準備城牆被轟塌後組織抵抗。五月底,湘軍攻佔天京城外最後一個據點龍脖子(今太平門外),太平軍稱之為地保城。湘軍築砲台在城上,日發巨砲轟擊,居高臨下,全城形勢皆在掌中。從而能夠監視城內動靜,壓制守軍炮火,掩護挖掘地道。
三月開始,天京城內糧食日缺,洪秀全詔令軍民食用「甜露」(一種野草制的代食品)充饑,洪秀全帶頭吃草團。四月,張宗禹(生卒年不詳,安徽蒙城雉河集(今渦陽)人,別號「小閻王」,清末捻軍首領。)、任柱等和陳得才、賴文光等部太平軍在河南內鄉會師,欲東下救援太平天國都城天京。同治帝一方面命曾國荃迅速攻下南京;一方面命僧格林沁所率清軍困阻捻軍于鄂皖邊界。
李鴻章所部淮軍在「常勝軍」(即洋槍隊)支持下,自上海西進,連陷蘇州、無錫,推進至常州城下。左宗棠部也進圍杭州。至1864年五月,蘇南各城被攻陷,浙江全省也基本被左宗棠部湘軍佔領,天京完全被包圍。
據有關記載,洪秀全定都天京以後,他的私生活極其奢靡,究竟有多少個王後娘娘、美女嬪妃?這里有一個不完全的統計︰金田起義後不久15人;一年後至永安,據突圍時被俘的天德王洪大泉口供︰「洪秀全耽于,有36個女人」;後來有所減少。到1864年天京淪陷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後的口供中說︰「我現年16歲,老天王是我父親。我有88個母後,我是第二個母後賴氏所生,我9歲時就給我4個妻子。」這里天王的88個後妃已超過了歷代封建帝王的三宮六院七十二後妃的人數了。據《江南春夢筆記》的記載︰王後娘娘下轄愛娘、嬉娘、妙女、姣女等16名位共208人;24個王妃名下轄奼女、元女等7個名位共960人,兩者共計1169人。以上都屬嬪妃,天王府不設太監,所以另外還有許多服役的‘女官’。以二品掌率60人各轄女司20人計算,合計為1200人。各項人數加起來,總計有2300多名嬪妃和侍女在天王府伺候洪秀全。比起當朝愛好聲色犬馬的咸豐帝的18嬪妃來,真是小巫見大巫,洪秀全堪稱絕對的都督,而且比咸豐帝都督100倍。
洪秀全還為他的後妃規定了許多奇怪的清規戒律,都必須嚴格遵行。如禁止女子抬頭看他,「起眼看主是逆天,不止半點罪萬千。」「看主單準看到肩,最好道理看胸前,一個大膽看眼上,怠慢爾王怠慢天。」
當時天京城內,從侯以下所有軍政官員到平民百姓,全部家人離散,分居在男營、女館,一部分被選征到各王府,主要是到天王府服役,久久分離,又無期限,十分悲慘。
早在太平天「」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進取蘇浙的時候,洪秀全又從李秀成選送到天京的3000美女中挑出180人收入天王府。就在這一年,還不到50歲的天王洪秀全,終于頒發了最後一道「朕命幼主寫詔書」的詔旨,把權力交給他那個年方13歲、卻已經學會荒婬的兒子洪天貴福,自己當起了太上皇來。
洪秀全從40歲進南京到51歲,在美女如雲的天王府中度過了11年,從未走出天京城門一步,既不指揮殺敵,也不過問朝政。11年中僅僅頒發過25篇詔書,而且從太平天「」四年、咸豐四年(1854年)到太平天「」八年、咸豐八年(1858年)是空白,5年中竟然未發一詔。
太平天「」十四年、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初三(天歷四月二十一日,陰歷四月初九),洪秀全自盡,時年51歲。據《清史稿》︰「是月洪秀全以金陵危急,服毒死。群酋用上帝教殮法,繡緞裹尸,無棺槨,瘞宮內,秘不發喪。」
曾國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天王(洪秀全)斯時焦急,日日煩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一說,洪秀全四月二十七日病逝。
洪秀全死後,天京人心愈加不安。李秀成等旋扶幼天王15歲的洪天貴福繼位。一切軍政事務統歸李秀成執掌。
洪天貴福(1849—1864年),天王洪秀全長子。初名天貴,後加「福」字。即位後,其刻印稱洪福,旁列「真王」二字,清方誤為「瑱」,其稱洪福瑱。然細觀印文,實「真主」二小字,非真王也。洪天貴福從小誦習「拜上帝會」經籍。咸豐十年(1860年)起,以幼主名義發布詔旨。1864年六月初六(太平天「」甲子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同治三年五月三日)繼位登極稱「幼天王」(即幼主),年15歲。
六月十六日,曾國荃飭諸軍發太平門地雷,塌城垣20余丈,前敵總兵李臣典、硃洪章等9人先登,諸將分門合力,攻克江寧省城,獲偽玉璽2方、金印1方。是夜,太平軍**天王府,李秀成攜洪秀全幼子(洪天貴福)從城垣倒口遁去,並以己馬與之乘以行。
那座周圍10余里,內外分兩重,外叫「太陽城」,內叫「金龍殿」,由天王親自監工建造的「十年壯麗天王府」,化為「空余荒蒿野鴿飛」的廢墟。
曾國荃令閉門封閉城牆缺口,搜殺3日,斃太平軍10余萬,僅王以下大小頭目約3000余。最後,在城西北隅清涼山藏伏太平軍數千人出與湘軍死戰,全部被殲。天王府婦女多自縊,及溺城河而死。
曾國荃派馬隊追至淳化鎮(今南京江寧區),生擒列王李萬才。其自城破後逸出者,洪秀全之兄巨王、幼西王、幼南王、定王、崇王、璋王全部被馬隊殺死。二十二日,蕭孚泗搜獲李秀成及洪仁發、洪仁達于江寧天印山(今方山)附近。又搜掘洪秀全尸體于宮中,戮而焚之。曾國藩親訊李秀成等,八月初七被駢誅于市。
天京失陷後,幼天王由李秀成等護送從太平門龍脖子豁口逃出天京城,後由洪仁玕等送至安徽廣德,繼被黃文金等迎入浙江湖州等地。九月,清軍抓獲洪天貴福,後被押送到南昌,凌遲處死,時年15歲。有供詞(即《洪福瑱自述》)。
天京的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太平軍余部轉戰大江南北,一直奮戰到1868年徹底滅亡。
跨過太平天國廢墟,大家的思緒還停留在「天京保衛戰」的慘烈之中,那被湘軍地雷炸斷數丈的「龍脖子」城牆(今南京太平門段)上。導游說,雖然已經過去了140多年,但直到今天。每當他經過「龍脖子」路段,似乎還能嗅到當年濃烈的火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