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生我家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兵至城下。彰義門守門執事大監曹化淳開門納降。義軍蜂擁入城。飛馬報入禁城後,城內大亂,留守百宮盡逃,崇禎心急如焚,急入殿內擊鐘,無一人應。崇禎帝遣散了3位皇子後含淚下詔,後宮眾妃嬪統統自裁,隨後他持劍巡視後宮,見皇後及公主嬪妃正聚在一處慟哭。崇禎帝命皇後自縊。當崇禎帝巡至壽寧宮時,他最疼愛的年僅16歲的長平公主向他求救,崇禎帝哭曰︰「爾何生帝王家。」左手掩面右手持劍斬公主于劍下。宮人環泣,崇禎帝又殺嬪妃數人,余者投水而亡數百人。
「爾何生帝王家。」這句話听起來好像很生耳熟,記得前面南朝宋末期,齊王蕭道成命部將王敬則率兵入宮逼順帝劉準遜位時,13歲的小皇帝劉準就哭著說︰「願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道盡身為末代皇帝的悲哀。劉子鸞被他的哥哥前廢帝逼令自殺時,也哭喊道︰願不再投生帝王家。可見帝王之家,並非好地方。
有一說,當時長平公主只被崇禎帝砍斷了左臂,昏了過去並沒有死,後被人抬到周皇後的父親周奎家中,幾天後竟然蘇醒過來。順治二年(1645年),長平公主上書給清世祖順治皇帝,請求準予出家。清世祖不同意,命將長平公主許配給當初崇禎帝為她選定的駙馬周顯,並賜給土田、府邸、金錢、車馬。但長平公主經歷家破國亡之痛,郁郁寡歡,于清順治三年(1646年)逝世。這一傳說似乎太美好了一點,令人有些不敢相信,但是這樣的結果總比慘兮兮地死了的要好些。
明朝的崇禎帝與南朝宋的順帝都是末代皇帝,但各自的境遇卻大相徑庭。順帝是願自己再不生帝王家,這是一種怨上情緒,埋怨自己是皇帝;而崇禎帝是後悔女兒生在帝王家,這是一種自責,痛恨自己身為皇帝不但不能保護女兒,還要被迫親手殺掉女兒,這是何等的無奈、何等的悲哀呀。
老七家灣關于「七家灣」的傳說版本很多,但是流傳較多的是這樣一種說法︰明朝洪武年間元宵節,朱元璋微服上街觀燈,見一家門頭上掛著一彩燈,彩燈上畫著一個蓬頭污面的大腳女人,懷抱一個大西瓜,下有一行字︰「淮西娘子好大腳」,周圍很多人正在圍觀。馬皇後有一雙大腳,又是安徽淮西人。朱元璋認為這是在諷刺馬皇後,于是惱羞成怒頓生殺機。馬皇後聞知前往觀看,在一小巷中看見一婦人,懷抱一個大孩子,手攙一個小孩子,問為何不抱小的攙大的,那婦人說︰小的是我兒子,而大的是佷子,其父母雙亡我不能虧待他。馬皇後听後憐心大發,便叫那婦人晚上在門上掛一束芝麻秸,稱吉星高照自有後福。那婦人按馬皇後之意找來芝麻秸掛在門上,共有七家人效仿在門上懸掛了芝麻秸。馬皇後回宮後急傳令︰掛芝麻秸人家勿殺。深夜官兵對那條街進行了洗劫,唯七戶人家幸免于難,其余盡遭殺戮,以後這里就被人稱作七家灣。如今七家灣的清真食品,特別是牛肉鍋貼風靡南京以及周邊地區。
寶慶公主據南京二十日08年九月二十日二日有關媒體報道︰南京南郊板橋三山趙墳村附近發現了一座明代大墓,根據墓志︰「寶慶大長公主壙志」,認為墓主是明太祖朱元璋最小的女兒寶慶公主。
寶慶公主(1395—1433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小女兒,母為張美人。然而石碑上卻刻著母後是孝慈高皇後(即大家熟知的馬娘娘),寶慶公主出生時,高皇後已經去世了13年。但由于朱元璋在馬皇後死後不立「後」,所以按照皇家禮制來講,凡是朱元璋的兒女,其母後就是高皇後。公主出生時其父已經67歲。她4歲喪父,由成祖徐皇後(徐達長女)撫養長大。朱元璋臨終時留下遺詔︰內宮中所有嬪妃,以及曾經侍寢的宮女,一律賜死殉葬。寶慶公主年幼,因此,特留其母張氏,將之妥為養育。
永樂十一年(1413年)19歲時下嫁千戶趙輝(1387—1476年)。宣德八年(1433年)逝世,享年39歲。「寶慶公主」是明成祖朱棣所冊封,後來仁宗皇帝朱高熾因是寶慶公主的晚輩,又加封為大長公主。到寶慶死時,是她的佷孫宣德皇帝把她葬于南郊光澤鄉的山上。
13年前(1995年),在此發掘駙馬墓。趙輝出身于「千戶」之家,其父趙和在征戰中陣亡,因此子襲父職。趙輝生活奢侈糜爛,姬妾多達百余人,他歷經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8朝,公主死後又風光快活了40多年,直到成化十二年(1476年)趙輝無疾而終,享年90歲。
秦淮八艷秦淮八艷指明末清初,在南京秦淮河一帶名頭最響的8位名妓,又稱「金陵八艷」。她們是︰顧橫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門、馬湘蘭、柳如是、陳圓圓。她們或與重大歷史事件關聯,或與名人雅士瓜葛。個個能詩會畫,造詣頗高。除馬湘蘭以外,其他人都經歷了由明到清的改朝換代的大動亂,表現出了崇高的民族氣節。有人用「一剪梅」描述了她們的身世。
之一︰傾國名姬陳圓圓︰歌伎圓圓品位高。貌蓋當朝,藝蓋群嬌,屢遭征搶任逐拋。雲又飄飄,路又迢迢。國破家危戰火燒。李字操刀,吳字揮矛,硝煙散盡恨難消。寧傍佛雕,不戀妃袍。
注︰ヾ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ゝ李字,李自成;吳字,吳三桂。
之二︰俠肝義膽李香君︰義膽香君蕙質柔。嬌撒蘭舟,艷撒青樓,煙花柳巷志難酬。情也悠悠,意也休休。俠爽芳名萬古流。愛鎖雙眸,恨鎖心頭,桃花扇里續春秋。國破君憂,家破人愁。
注︰李香君又名李香。時人譽之「香扇墜」,故聲名盛于南曲。
之三︰風骨贈峻柳如是︰如是風華蓋四方。粉墨飄香,翰墨流芳,豪情壯舉勝兒郎。生也堂堂,死也鏘鏘。無奈夫君竟受降。官又荒唐,民又遭殃,殉國只為抗強梁。去了憂傷,來了悲涼。
注︰柳如是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蕪,本名愛柳,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後又稱「河東君」、「蘼蕪君」。
之四︰俠骨芳心顧眉生︰顧媚才高代筆多。畫作綾羅,詩作蓮荷,清新雋秀賽曹娥。藝品親和,人品親和。淪陷京城染病痾。瘦了春波,枯了秋河。紅顏香韻盡蹉跎。風又吟哦,雨又哀歌。
注︰顧眉生即顧媚,南京上元人,據《板橋雜記》載︰「顧媚字眉生,又名眉,號橫波,晚號善持君。
之五︰長齋繡佛卞玉京︰卞賽通文技藝精。提筆抒情,落筆丹青,明月夜夜醉花亭。風也平平,浪也輕輕。孰料朝廷換了清。弦亦無聲,笙亦難鳴,刺舌血錄法華經。修道堪誠,布道猶兢。
注︰卞玉京名賽,又名賽賽,因後來自號「玉京道人」,習稱玉京。
之六︰才華橫溢馬湘蘭︰馬氏吟詩善繪蘭。姿遜貂蟬,才遜秦觀,撰文立卷史留傳。書冊篇篇,畫冊連連。墮入章台受苦寒。風攬鶯鸞,月攬姣媛,可惜誤了好華年。昨日良緣,今日誰牽?
注︰馬湘蘭(1548—1604年)可以稱為明代的女詩人、女畫家。據《秦淮廣記》載,她名守真,字湘蘭,小字玄兒,又字月嬌,因在家中排行第四,人稱「四娘」。
之七︰風流女俠寇白門︰寇氏白門柳巷中。江上燈紅,樓上香濃,曾經轟動嫁國公。來又匆匆,去又空空。舊夢重圓誓不從。你赴清宮,我赴江東,風流女子也英雄。藐視孬熊,鄙視昏庸。
注︰ヾ寇白門名湄,字白門。ゝ國公—指明代功臣保國公朱國弼。
之八︰艷艷風塵董小婉︰小婉生來苦伴隨。眼里含悲,心里藏卑,風塵嬌艷命薄微。雪又飛飛,雨又霏霏。從善無多戰事催。國破無歸,家禍難回,燭干燈滅臘成灰。生也芳偎,死也香陪。
注︰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蓮,別號青蓮女史,她的名與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
自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朝首都北遷以後,南京雖為留都,仍設六部等機構,但已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極死,其子福臨即位,是為清世祖。時福臨年幼,由叔父睿親王多爾袞輔政。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二十日二日,清軍進入山海關,不久明朝滅亡。清朝(1616—1911年)代替了明朝的統治。
導游說,從這座古堡出來又得走很長的時光隧道,才能到達下一個古堡。這不,自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以後,到1853年太平天國在南京建都,整整過去了432年,南京才又一次成為都城。導游領著大家匆匆走進了第九座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