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城就是這樣平凡而又熱鬧,其中充滿了生活氣息。在這種平靜中轉眼間就來到了十一,是一年之中的仲冬了,午後的陽光灑在身上充滿了暖意。殿前司東二班都知楚白領著一班殿直環廣政殿肅立,臉上卻被曬得露出了一些懶洋洋的神情,這種每日輪值帶頭站樁子的生活,他還沒有能夠充分適應,在跟隨郭煒之前,做個普通殿直還真沒有這麼拘束。
廣政殿中,郭煒正在伏案工作,擺在案幾上的那一堆文書之中亟待處理的奏章其實並不多,多的卻是錦衣衛巡檢司交上來的大量報告。
自從八月里的那次大封贈之後,朝政就逐步轉入了簡單瑣碎而又重復的日常狀態。而在十一月初由王樸撰謚冊文、王溥撰哀冊文將世宗郭榮葬于慶陵,並且以貞惠皇後劉氏葬以後,整個喪事也基本上告一段落,之後就只剩下周年的小祥祭、兩周年的大祥祭和結束的禪祭了。
樞密院自此以後就再也沒有拿移鎮或者出某個禁軍將校為刺史、團練使、防御使、節度使的事情來煩郭煒了,在這段時間里面的大事也就是九月二十四的天清節沒有了,當朝皇帝誕辰十一月十七被定為天壽節。不過十一月十五的冬至和兩天後的天壽節,郭煒都沒有御崇元殿受群臣朝賀,只是讓百官奉表而已。
只是政事堂倒還有些依序遷轉官階的奏章,眼下這份奏章就讓郭煒犯了難。
江南既然已經歸附,有常設的進奏院在東京辦公,每逢歲末年初,朝廷也要派使者去金陵問候。政事堂諸宰相認為端明殿學士、兵部侍郎竇儀學問優博、風度峻整,以宿儒有執守、有大臣體,適合出使江南。
這竇儀是故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致仕竇禹鈞之子,二十多歲就中了進士,曾經長期為後晉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景延廣的掌書記。以後歷朝任官遷轉,竇儀做過知制誥、翰林學士、禮部侍郎權知貢舉,直到現在的端明殿學士、兵部侍郎,在郭榮親征淮南的時候還曾經判行在三司,各方面確實都是不錯的。而且看他的兄弟幾個都很不錯,像竇儼、竇侃、竇偁、竇僖,都相繼登科,時人號稱為「竇氏五龍」,竇儼就是給郭榮撰擬謚號、廟號的那個翰林學士、判太常寺事,竇侃現在是起居郎,由此可見竇家的家風甚嚴。
光是看竇儀的履歷和考銓,那確實是很適合出使江南的,無論是學問、樣貌風度還是臨機處置,都挑不出毛病來。可是……竇儀現在是判河南府兼知西京留守事啊,現在要是把竇儀派去做使者,很明顯今後就是要奉詔入朝的了,這洛陽不得再派個大臣過去?
說到底還是想把襄州節度使向訓換到洛陽做河南尹和西京留守,然後又是邢州節度使王仁鎬去襄州,讓李繼勛去邢州做節度使了。只不過這一次不是那麼直接地提出來這種大規模的移鎮,而是稍微迂回了一下,先把洛陽的守令給空出來,之後等著郭煒主動來跳坑?
不過郭煒現在對大部分的文臣還都不怎麼熟悉,不接受政事堂的提名又該怎麼辦?他們換一個提名就會沒有坑了嗎?現在的這個坑自己還能看得明白,若是換個坑說不定更能迷惑人,更何況前面已經是駁回過樞密院的一次表章了,再屢屢駁回顧命大臣們的意見也不是個事。
還是要想好兩全其美的辦法,政事堂的宰相不見得就參與了什麼密謀,或許只是有人進行了一次恰到好處的推薦呢。
下圍棋的時候,如果棋手對某個局部的變化感到迷惑,一時間不知道怎麼應手的情況下,那麼就可以暫時不去應,先換一個局部去下,前面的局部等著出現自己看得懂、能夠把握的局面時再去著手,這也算是一種策略。同樣的,眼前這份奏章也不算急務,放上一兩天還是沒有什麼問題的,郭煒決定暫時擱下這份奏章,先收起來放到了懷中,然後再翻翻錦衣衛巡檢司的報告,看換換腦子以後能不能換來思路上面的突破。
逐次翻開錦衣衛巡檢司的那一堆報告,郭煒慢慢地審閱琢磨著……
對于郭榮在身後任命王著為相的打算,範質是反對得最激烈的,雖然當著郭榮的面都沒有作聲,打宮中一出來的時候就是範質明確宣言反對。再看看其他人,好像都是在範質發出宣言之後才表示贊同、附和,並沒有像範質那樣大張旗鼓地反對。
這個倒是在意料之中,宰相里面就屬範質最喜歡攬權了,而且性情清廉狷介,看不得一個醉鬼和自己同列很正常——雖然王著僅僅是稍有些好酒,遠遠談不上是醉鬼,可是在範質的心里和嘴里都是。
王樸雖然為人剛烈方正,肯定也是不欣賞王著好酒的作風,不過卻並不擅權,未必會反對王著為相,只不過在範質表態以後支持去督促王著戒酒而已。
王溥在這件事情上面基本就是打醬油。
魏仁浦看樣子是打算支持郭榮遺命的,只不過被範質的話動搖了。
韓通和趙匡胤好像就沒打算參與爭議吧,基本上就是俺們武將不懂這些,全憑嗓門大的宰相說了算的意思。
……
南陽郡太夫人杜氏一直有意讓魏仁浦的第三子魏咸信做自家的孫女婿?嗯,這趙家和魏家看樣子是通家之好啊,杜太夫人就直接竄門去看魏家媳婦,還能看到在一旁陪侍母親的魏家小兒子,並且就這麼相中了。不過也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吧,不然王饒固然是去年底故去家道中落,那符彥卿的富貴正旺著呢,總不能因為符六娘嫁給了趙匡義就去懷疑符家吧?
韓通在軍中人稱「韓瞠眼」,打仗和督造城池、疏浚河道都拿得下來,軍士部屬固然都是畏服,同僚之間的關系卻不算好,做些職份之內的事都不成問題,不過超出朝廷的授權就得不到什麼支持和響應了。他的權威基本來自于背後的朝廷,並且只了解軍中之事,掛著同平章事實際上也做不來什麼事。
趙匡胤是兩代禁軍軍將,其父趙弘殷雖然長期不顯,在禁軍中的人脈卻是很廣,而且因為累歷後唐、後晉、後漢均為馬軍的指揮使,到了廣順年間又去了殿前司小底軍也就是後來的鐵騎軍,所以是在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這兩個軍司都有深厚的人脈。
趙匡胤本人更不必說,從殿前司的基層小將升起來的,雖然躥升速度很快,一路上卻都有基礎人脈。再加上有當初在鄴都留守府廳直部隊的任中結交的義社十兄弟,其中地位最高最早建節的李繼勛雖然不會听命于他,卻也會給他幾分面子;石守信、王審琦和韓重是十個人當中與趙匡胤走得近的,也是他們結拜當初地位比較接近的,在郭榮整頓禁軍以後靠著戰功和趙匡胤的薦舉關系都升得很快。
不過光是向上推薦中級軍官名額的時候多考慮一下義兄弟,卻也不能算什麼有異心,這類做法在這個時代里面是正常得很的,那蔭補子佷還是法律規定的正當權利呢。起碼目前還沒有發現趙匡胤有什麼異常的言行舉止,僅僅是一個「可疑」卻是根本做不得準的,不要一時糊涂把個王莽給塑造成岳飛了,那樣的話歷史和未來的人們都要淚流滿面的。
……
趙匡胤續弦娶王饒家的三娘子,那豪奢的聘禮是駙馬都尉張永德給的?一共贊助了緡錢金帛數千?也不算什麼吧,張永德這人在家孝謹、對友慷慨也是出了名的,而且耳朵根子軟,自己有錢而得力部下窘困的時候贊助一下還是正常的吧。
反正郭榮就是因為張永德耳朵根子軟,難以托付大事,才把他調到新成立的尚無一兵一卒的漁政水運司去的。其實當初郭榮是打算徹底免去張永德的軍職,還是郭煒出了一個奇詭的主意,這才設立了一個專門水軍的軍司來安置一些人,既可以酬功又可以彌禍。
供奉官都知趙匡義頻頻與舊日的武學同學接觸?龍槍右廂都指揮使康延壽、金槍右廂都指揮使趙延溥和不少軍都指揮使都接受過趙匡義的宴請?這個要慎重,既要仔細調查,又不能傷人心。康延壽的二兄康延澤當年和自己有過交道,現在是內染院副使,可以稍稍提點一下;趙延溥應該沒什麼問題,他現在和李延福這些人走得很近,趙弘殷故去之後趙晁和趙匡胤家的來往也沒有什麼了。至于下面的康保裔、趙彥功這些人,即便出問題也不會太嚴重,當然能夠澄清是最好的。
忠武軍節度使掌書記趙普多次夜入魏仁浦家?這人原先是永興軍節度使劉詞的從事,劉詞在遺表中向郭榮舉薦的幾個人當中就有他。郭榮親征淮南取滁州之後,範質推薦趙普去滁州做了軍事判官,他正好就在滁州照應了病中的趙弘殷,從此和趙匡胤論起了同宗,因此趙匡胤開府建節以後就表奏趙普做了掌書記。
這個人,一方面掌握了趙匡胤幕府的機要,一方面又算是趙家人,現在這種活動可以說是狐狸尾巴終于露出來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