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四卷 雛鳳清于老鳳聲 第五章 郭煒選人

作者 ︰ 康保裔

「端明殿學士、兵部侍郎竇儀學問優博、風度峻整,以宿儒有執守、有大臣體,中書擬制著其出使江南,朕深以為可。只是那竇可象尚在判河南府兼知西京留守事,洛陽乃是京畿大邑,不可期月無守令。吏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陶谷強記嗜學、博通經史,先帝在時多有稱賞;朕在藩時覽其《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兩論,也是頗有可觀。干才還需任職地方以磨礪之,朕意以為可任陶谷為判河南府兼知西京留守事,眾卿以為如何啊?」

這一天是顯德六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是五日一度的內殿起居日,郭煒在這天沒有像每日常朝那樣赴崇元殿去與群臣朝議,而是在廣政殿等著百官入內問候起居。

內殿起居日的排場也就是僅次于每月朔望日的大朝會,那是京官雲集侍衛環列,如此隆重熱烈的典禮場面,其實並不怎麼適合議政奏事的,不過首相範質顯然是沒有耐性再去多等幾天了。起居儀式剛一結束,在群臣逐次退出廣政殿的時候,範質就趕緊進言要求奏對機宜。

郭煒自己也知道,有些政事確實並不方便一直拖延下去,雖然對某些事情的偵查還在進行當中,一時間尚無有力的手段去應對,但是在這幾天里面郭煒總算是想到了暫緩危機的辦法,于是隨後就召集幾個宰相和樞密使來到了滋德殿面談。

這種奏對是沒有內侍、護衛在邊上的,差不多就是可以暢所欲言。郭煒看著幾個顧命大臣剛一落座,馬上就端出了自己的主張。調翰林學士承旨陶谷去洛陽接任竇儀的職務,這就是郭煒的初步應對方案,策劃大移鎮的不會是全部的顧命大臣,只要自己的考慮足夠充分,多數宰輔是沒有理由反對的。

「陶秀實若是去了西京,那翰林學士承旨應該委予誰?」提出疑問的是範質,郭煒認可了中書門下的推薦,讓範質心里很是滿意,皇帝對西京留守有自己的想法那也是很正常的,範質對陶谷去洛陽任職也並不排斥,他只是想了解一下皇帝是不是有通盤的考慮。

「翰林學士、判太常寺事竇儼博聞強記,熟知歷朝的典章故事,近來的祀事樂章、宗廟謚號皆由其所定,甚愜朕意,可以遷翰林學士承旨。」

郭煒當然是有通盤考慮的。逐步用文臣來知州事知府事,是走出藩鎮割據時代的必然發展趨勢,南唐和後蜀在這個方面是走到了前邊的,其內部也是比較安靖的,這不能不說有一定的關聯。郭煒只是需要注意不能矯枉過正,在以文治國的時候不要自廢了武功,以文馭武是可以的,但是不能發展到以文抑武。

其實在之前,郭威平定了慕容彥超的叛亂以後,就曾經以端明殿學士顏衎權知兗州軍州事,只是還沒有形成定制罷了,現在郭煒就是準備從西京洛陽開始,慢慢地造成一種定制。而之所以試點的第一家選擇在了洛陽,倒也不完全是因為湊巧——如果洛陽不適合做文官治理的試點,郭煒自然可以選擇另一個合適的地點,然後只在洛陽與那個地點之間進行一次移鎮即可——洛陽確實很適合做試點,因為洛陽離東京很近,又是大邑,東京始終都駐有重兵,洛陽就不會面臨太大的軍事危險,所以完全沒有必要用武臣來做河南尹。

至于選擇陶谷來做這個地方官,那一方面當然是因為陶谷確實具備這個資歷和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郭煒在某些方面不喜這個人,自繼位以來一直都在想著換一換翰林學士承旨——當然,對于這一點郭煒就不好宣之于口了,不過,稍稍月復誹一下則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陶谷,本姓唐,為了避後晉高祖石敬瑭的諱而改姓。這種改姓可真是少見得很,郭煒只是听說過東漢有個「莊」姓改「嚴」姓的,那還是為了避皇帝的單名諱,而且確實是撞到了真正的同一個字才去改的,哪里像是陶谷這樣只是為了避雙名之一的諧音,逢迎之意畢顯。

後晉的宰相李崧對陶谷有提攜之恩,結果到了後漢的時候,宰相蘇逢吉為了私怨陷害李崧致使其族滅,陶谷居然也在其中頗為出力,並且還以此向李崧的同宗子佷李昉夸耀,這種道德感都不知道應該怎麼去評價了。

不過自從入周以來,陶谷倒是沒有再干過什麼過頭的事情了,只是在平日里給郭榮拍了不少的馬屁。可是……在原先的歷史上,他應該一直都是翰林學士承旨吧,好像史書上並沒有記載趙匡胤篡位之時出過什麼保衛玉璽或者堅決不草詔的方孝孺式人物啊。

這樣的翰林學士承旨還是干脆地換掉吧,郭煒現在看竇儼確實是挺順眼的,學問大能力強性格好且不說,這人還挺喜歡進諫的,不是佞幸的樣子,同時又不是那種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迂夫子,這個看他給郭榮撰擬的謚號、廟號和貞惠皇後廟歌辭就知道了。

听了郭煒提名的人選,範質點了點頭,語氣已經是緩和得多了︰「嗯,竇望之確實不錯,此人可以做承旨,如此赴江南的使者、西京留守和翰林學士承旨都有了。不知其余宰臣、樞密都是何意?」

這是由皇帝親自提名,首相立即首肯了的,而且被提名人的風評又是一向很好,其他幾個顧命大臣那里自然是一致通過。

在這個時候,郭煒特別地注意了底下幾個人的神情,卻發覺察言觀色這種技能幾乎沒有取得任何成效,他只能看出來韓通對此是無可無不可的,至于其他幾個人,都是寶相莊嚴語調平緩,表示贊同的話基本上是用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

沒辦法,看樣子這朝堂之上的太極推手還得繼續打下去,任何指望迅速分清陣營一舉掌握權力的想法都是不切實際的,認清顧命大臣們相互之間可能存在的分歧,認清具體某個人可以在什麼地方支持自己到何種程度,這都還需要慢慢來。可以讓郭煒聊以自慰的就是,這個圍繞西京留守的提名,怎麼也應該算是郭煒小勝了一局吧?雖然郭煒連正在和他下棋的人是誰都不清楚。

議事已畢,郭煒這邊從容賜茶,諸臣從容地躬身而退。看著幾個顧命大臣的身影消失在殿門口,郭煒將手伸到案幾底下取出來一物,放到面前在夕照下細細地端詳。

郭煒手中拿著的這物事,卻原來只是一塊二三尺長的木牌,做得好像是術士卦師僧侶們玩弄紅塵的木符竹簽,正面只刻著「點檢做」三個字。

郭煒對著這段時間早已經看熟了的三個字,對著那筆跡琢磨了半天,這才把木牌翻了過來,木牌的背面卻還刻有「天子」二字。無論是單獨看木牌的哪一面,都有些不知所雲,可要是將兩面結合起來看的話,那就太令人尋味了。

真的是神諭?按照自己來到這里的方式,倒也不能說有神論太荒謬,可是既然自己都來了,歷史的車輪也被自己有意無意間轉偏了,為什麼還會有一模一樣的「神諭」?

按照更普遍更合理的推論,是陰謀?是誰的陰謀?

按照一般性的陰謀論,被陷害的人很清楚,是當時的殿前都點檢張永德,不可能是自己這個當時的錦衣衛親軍都點檢,因為郭榮要是有不測,自己做天子是合理合情合法的,這樣的方式壓根就陷害不到。

那麼策劃陰謀的是誰呢?一般性推論就是得利者,那麼按照曾經的史書就應該是趙匡胤了,可是現在的得利者好像應該是殿前副都點檢慕容延釗啊……陰謀策劃者就那麼篤定自己一定可以得利?會不會「得利」可以有其他的解釋,譬如和張永德有仇的人?

真是懷念前世的工業社會啊……有那麼豐富的痕跡學技術,不要說木頭的來源、加工方式、刻字刀具的特征,僅僅是一個指紋和汗液就足夠澄清大部分疑問了。可惜現在什麼都沒有,只能靠搜羅一些表面上的證據,然後再進行邏輯推理。可是我真的不是福爾摩斯,也不是高羅佩筆下的狄仁杰,我也並不祈求老天賜我一個包公,沒有工業社會的痕跡學技術,老天就賜我一個宋慈也行啊!

郭煒又一次對著郭榮臨終前悄悄交給他的木牌陷入了胡思亂想,他這時候已經忘記了自己的職責並不是做一個高羅佩筆下的狄仁杰,工業社會的痕跡學技術和宋慈也不是老天可以賜與的——雖然郭煒自己應該算是老天賜予這個時代的。

幸好郭煒清醒的時間更多,而且他在清醒的時候做出的布置也足夠像工業社會的模塊化,于是就在郭煒胡思亂想的時候,大周未來的包公、宋慈們則在積極地工作之中,他們早晚會收獲到這種辛勤工作的成果,只是卻不會有什麼美名傳揚千古。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