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七卷 遙望齊州九點煙 第一章 穿越者的使命

作者 ︰ 康保裔

種田、平推,再種田,再平推……如此反復以至無窮,一直到帝國的極壁——這就是種田派與合理黨對待穿越事業的邏輯,他們決不會違背這個邏輯的。這是一條歷史YY主義的定律。我們說「種田派合理黨是很凶殘的」,就是說他們的本性是不能改變的,種田派合理黨決不肯停止擴張,他們也決不能成佛,直至帝國的極壁。

對著屋內的幾塊大沙盤,郭煒身體內種田派合理黨的血液正在燃燒,一個穿越者掌控歷史進程的豪情,那是絕不亞于秦皇漢武的雄心壯志的,更何況這個穿越者還帶著他來自的那個時代的一些使命感。

所謂「帝國的極壁」,基本上是由每一個時代的通訊技術和交通水平所決定的,是這個時代里面一個基本穩定的帝國所能統御的最大疆域,而帝國內部的政治牽絆和比較強大的外敵則會在不同程度上壓縮這個疆域。

在郭煒想來,漢武帝和唐高宗能夠達到的疆域,應該算是東亞地區農業社會的極致了,如果自己要做到無愧于穿越者的業績,尤其是一個有能力種田的穿越者,漢武帝和唐高宗時期的疆域水平應該是一個基本指標。

再考慮到自己還很年輕,如果中間不出現意外的話,在自己的執政期限內,這個國家的通訊技術和交通條件絕對應該好于歷史同期水平——通訊技術不敢講弄出來電報之類的高端玩意,基層管理和月兌產人員足夠的話,明朝那種八百里加急的驛傳系統應該是不難的;在交通方面,陸路搞出軌道交通,海路搞出明朝水平的船隊,更應該是沒有難度的事情——在這樣的情況下,再加上有近代化的火器幫助,一支新興的農業社會軍隊就能夠有效地挫敗北方草原上的宿敵,未來的統一中國的疆域水平超過漢武帝和唐高宗時期是完全應該的。

顯然,現在還差得遠……差得很遠。

不過郭煒知道這種差距主要是由于各自繼承的遺產不同,而這一點是完全可以彌補的。

自從秦漢以來,華夏的核心區域在總體上就是趨向于統一的,即便是在一個統一王朝崩潰之後的割據時期,各個地區之間依然存在非常緊密的經濟聯系,地方精英之間也有強大的心理趨同,這就使得各個割據勢力之中一旦出現強者,這個強者能夠表現出統一全國的趨勢,各方勢力就會慢慢附從這種趨勢,只要這個強者自身不出現問題,華夏核心區域的統一就如同百川歸海一樣。

現在,唐末以來軍閥割據中原喪亂的時間已經太長了,對于受夠了軍閥和胡虜荼毒的百姓們來說,肯定是民心思定的,大周只要表現出收服四海與民生息的能力,表現出拒契丹于境外保護百姓不受擄掠的能力,其他割據勢力下的百姓不說簞食壺漿,堅決抗拒總是不會的。

這一點,無論是在郭榮圍晉陽的時候,還是在攻伐南唐的時候,河東與淮南的百姓們都是有表現的,北漢民眾曾經對周軍簞食壺漿,淮南百姓也一樣。後來北漢民眾避居山谷和淮南百姓組織起白甲軍來對抗周軍,純粹是因為周軍當時整軍不夠軍紀敗壞剽掠百姓所致,等到郭榮嚴厲約束部隊,圍攻泗州之戰以後不就好了。

再怎麼說,一個統一國家分裂成各個割據勢力以後,軍閥們為了維持割據都要額外增加軍力,還要增加一套中央機構,這樣既增加了許多月兌產人員,又增加了軍費和俸祿,一邊減少勞動人口一邊增加賦稅負擔,即便沒有戰爭離亂,百姓在其中所受的苦楚又豈是統一國家的民眾可以想象的。

對于這個情況,有識之士其實都是很清楚的,所以當年李谷和韓熙載在淮水邊上分別的時候,就各自立志要統一中國——不管他們因為自身的因素是打算效力中原朝廷還是去投奔江南割據勢力,統一都是他們的共同目標。

行走各地的商人對割據之痛更是深有感觸,如果不是割據勢力各自為政,他們哪里需要沿途繳納那麼多關稅,又哪里需要帶上那麼多花樣百出的錢幣,搞得在這里賺到的銅錢不能出境,在那里賺來的鐵錢卻用不出去。郭榮之所以對統一那麼熱切,恐怕和他當年的行商生涯不無關系。

就算是被讀書人看作無知無識的農民,又哪里體會不到割據帶來的苦痛?或許他們多數人只有朦朦朧朧的感覺卻說不出來,但是他們只要有所覺悟,卻是在各個階層中將統一的願望表達得最為明確的——前幾年南漢那邊的張遇賢起事,雖然軍事水平和政治水平都很低,但是他們打出來的「中天八國王」的旗號,不正是表達了消除割據的強烈願望嗎?

即使是在割據當中獲利最大的軍閥們,經過了這數十年的爭競喪亂,野心勃勃者也基本互相殺戮干淨了,或者是被血淋淋的現實給嚇怕了,真實歷史上的「杯酒釋兵權」,可不是一杯酒一把刀就能夠實現的。

有著這樣的政治經濟基礎和民意基礎,真實歷史上趙大趙二都能夠做到的事情,沒理由更為了解歷史進程並且整軍經武條件更為優越的郭煒就做不到了。統一華夏核心區域,達到漢武帝和唐高宗的起步水平,在收回幽薊以後,郭煒自問十年內是有可能實現的。

當然,郭煒也很清楚,和漢武帝、唐高宗以及再也不會出現的宋太祖比起來,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各是什麼。

和漢初、唐初的沛縣集團、關隴集團比起來,大周的各級官僚或許更為完整豐富,但是卻比較缺乏優秀的戰略人才和軍事將領。

相比張良、韓信這樣的戰略奇才,王樸的戰略水平顯然是不夠看的,郭煒現在實際執行的也不是王樸制定的戰略,準確的說這個戰略應該是郭榮修改過的,郭煒自己又組織人員進行了多次完善整補。郭榮的戰略水平與執行力或許很高,可惜都不能遺傳給郭煒,郭煒的戰略水平和執行力也就是一個優秀企業家的水平。

論起劉邦、韓信和衛青、霍去病,還有李世民、李靖、李勣、蘇定方這些優秀將帥,郭煒知道手頭沒有誰可以比得上的。論打仗自己肯定遠遠不如劉邦和李世民,就是和趙匡胤都沒法比。

就是不論高層人員的素質,單看社會基礎,因為沒有像秦末、隋末那樣影響遍及全國各個階層的大規模起事來蕩滌舊時代的社會結構,從唐朝中期開始的土地兼並過程並沒有真正中止和還原,在統一華夏核心區域以後,將來朝廷掌握的自耕農比例也是比不上漢初和唐初的,想組織起一支古典軍國主義軍隊,很難。

當然,以上的所有劣勢,真實歷史上的宋太祖也和郭煒一樣,除了趙匡胤本人是個優秀將領之外。以這樣的條件,一統華夏核心區域倒是不難,想要重振漢唐雄風就不是那麼容易了,起碼趙匡胤就沒有做到。難道說,西域的漢唐故土真的只能丟掉了?玉門關外從此就要被綠化成異域了?

好在郭煒是個穿越者,還是個種田派的穿越者。

土地兼並的進程難以中斷和還原,作為繼承皇位的既得利益集團總代表,郭煒也確實不可能用土改去平均地權重塑社會基層,不過他了解兩稅法的歷史意義啊,郭榮前面搞的均定田賦等政策也給郭煒打好了進一步改革的基礎。雖然不能中止土地兼並的進程,但是他可以想辦法去延緩它,可以想辦法讓它不能給朝廷的財政造成重大危害。

組織不起古典軍國主義軍隊,也不懂怎麼建設近代軍隊,但是郭煒可以繼續優化火器啊,可以讓火器達到近代水平啊,裝備近代兵器的傳統農業社會軍隊,對付游牧武裝還是勝任的吧?

自己不是優秀統帥,手下也沒有優秀將領,但是郭煒知道工業社會的管理流程,才氣不足就用蠻力來補唄,反正現在的社會生產力多養一點情報和參謀人員並不是問題。知己知彼這種事情就不靠將帥的天份了,直接用大量的情報人員和情報機構堆出來;臨機決斷也不依賴將帥的天份了,用大量的情報和參謀人員堆出盡可能全面多樣的作戰預案,讓那些學院式流水線生產出來的將領在預案里面作出選擇就是了。

如此這般,郭煒就不信中規中矩的本格派類現代化企業,會干不過企業主才華橫溢的小作坊。所謂一力降十會,自己就是捧起種田派穿越者的聖訓,先種田,再平推搶資源,資源和力量暫時不足以平推的時候,就繼續轉入種田……這樣下去,重振漢唐雄風還是可期的吧?

起碼目前來說,種田平推還是有一些效果的,幽薊的易主就是明證。不過眼下是資源跟不上了,幾個方向都是軍隊戰力有余而後勤儲備不足,那就再種一會兒田算了,西域可能有事也急不得,想來總不可能二三十年里就被綠化掉了?于闐國保不保得住那是小事。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