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五代當皇帝 第七卷 遙望齊州九點煙 第二十三章 清源軍驚變(三)

作者 ︰ 康保裔

「此事果然關系我清源軍的生死存亡!若是少主一時糊涂,竟欲結吳越以抗上邦,我怕是十多年前的福州故事就會在泉州再來一次了……到了那個時候,吾輩都將不免!」

想通了其中的關節,陳洪進當下也不避諱,很坦率地就把話給說開了。反正在場的包括自己在內也就是三個人而已,其中一個是自己的長子,一家人之間當然是沒有什麼需要避的;另一個是十多年的老兄弟,地位始終和自己差不多,如果清源軍出了問題前景也會和自家差不多,而且軍中將領除了自家的親信以外也就是他家的親信,兩個人又是同為留從效的托孤重臣,自己要想有什麼特別的舉措,只要能夠爭得他的合作,那麼九成九可以保證成功了。

「是啊……少主可以一時糊涂,我等可不能糊涂!先主既然托孤于你我二人,我們就絕不能有負重托,斷不能讓少主將清源軍的基業輕易葬送。」

張漢思雖然除了年齡和資歷以外,論打仗、論處理軍政和論御眾的能力都比不上陳洪進,卻也是個明白人,這些事情不點就透的。

「…………」

陳文顯朝兩邊看了看,卻是不再說話,現在已經進入兩位大帥深入交換意見的時刻,作為沖鋒陷陣的小將就不適合再插嘴了。

密切監視留紹鎡的動向,並且將情況及時地匯報給自己的父親知道,這才是陳文顯的任務,只要不是什麼令人措手不及的突發狀況,最後的決斷權肯定是歸于統軍司的。現在作完了相關情況的匯報,陳文顯的任務就算是完成了,只要留紹鎡那邊沒有什麼凌厲的手段,他就可以不用承擔決斷的職責。而很顯然的就是,留紹鎡手里就只有節度使府衙的那麼一點衛隊力量,目前完全處在自己親兵指揮的監控之下,根本就翻不起什麼大浪來。

至于留紹鎡的生父留從願,目前遠在漳州不說,人比張漢思還要老邁,又根本沒有真正的軍中資歷,完全是憑著留從效長兄的身份才做的漳州刺史,掌控軍隊的能力極其有限,很難對泉州的事態構成影響。而且根據自己的監控狀況,不管是不是來不及,留紹鎡總歸是沒有去聯絡留從願的,那麼無論漳州的態度怎樣,對泉州都是鞭長莫及的,等到留從願得信反應過來,這邊什麼大事都可以搞定了。

「少主想要召越人以叛上邦,我只恐那是引狼入室。福州前車之覆依然在目,少主若是一意孤行,只怕清源軍自此不存于世間了,漳、泉二州一旦入于吳越,我等豈有幸理?更何況也羞于九泉之下見到先主。」

隨著陳洪進將話題往下推進,轉眼之間,留紹鎡的罪狀就快要落實了——嗯,謀叛。雖然清源軍是半獨立的藩鎮,但是在名義上終究是屬于南唐的,想要聯絡吳越以抗衡南唐?那當然就是謀叛了。

雖然留紹鎡和吳越使者說了些啥大家其實都不知道,但是這一點都不重要,瞞著托孤重臣密會外邦使者,那肯定就是有異謀的啊,這異謀還能是什麼?顯然只可能是謀叛了。

不管別人信不信,反正陳洪進是信了。

其實張漢思也信了︰「先主將少主托付于我等,卻不是讓我們去助少主謀叛的!吳越的狼子野心那樣明顯,少主還是太年輕了,經事還是太少,識不破這樣的淺陋伎倆,但這卻是騙不過我們。清源軍的基業不容有失,統軍使身負先主的重托,值此危難之際,漢思還望統軍使挺身而出,矯正少主的荒唐舉動。」

看到老兄弟把自己抬得這麼高,還要把自己推到前台來,陳洪進連聲遜謝︰「豈敢豈敢!先主是托孤于兄長和我二人,弟怎敢擅專。弟雖然忝居統軍司正使之位,卻怎麼及得上兄長在軍中威望素著,當年先主與兄長共同起兵討逆,弟只不過一馬前卒耳!今日又逢危難,正要兄長出面一展所長,弟唯兄長馬首是瞻。」

…………

顯德九年的三月,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病故,幼子留紹鎡掌節度使留務,統軍使陳洪進與統軍副使張漢思主軍。

當月,吳越派遣使者聘問于清源軍,不日,節度留後留紹鎡夤夜召吳越使者密會,雙方進行了一番親切友好的交談。

也就是在此後的第二天,在清源軍統軍司的府衙正堂上,清源軍統軍使陳洪進和統軍副使張漢思就清源軍當前的復雜局勢深入地交換了意見,相互間達成了廣泛的共識,統軍司親軍指揮使陳文顯作為啟動這次會談的關鍵性人物旁听了整個過程。

當日晡時,統軍司傳騎四出,軍中各指揮使受召趕赴統軍司會商軍務,泉州右軍散兵馬使陳文顥亦得以超階列席,同樣超階列席的還有在節度使府衙擔任牙將的張漢思諸子。

當夜,清源軍節度留後留紹鎡欲召集將吏宣布叛唐,以其地入吳越,清源軍一眾將校吏士堅執不從,留紹鎡竟欲以刀兵相迫,牙隊為之嘩然,競相鼓噪莫衷一是。

關鍵時刻,清源軍統軍使陳洪進奮起而呼,統軍副使張漢思繼之而起,將校吏士群起響應,牙隊當場反正,執留紹鎡。清源軍節度留後留紹鎡勾結吳越使者謀叛之事就此無疾而終。

事後,清源軍上下公推清源軍統軍副使張漢思為清源軍節度留後,推清源軍統軍使陳洪進為清源軍節度副使,並遣使奉表金陵,請命于李弘冀,且執留紹鎡送于唐。

泉州的一場兵變就這樣悄然地過去了,其間竟然不見一絲血色,那遍布泉州街頭的鮮紅只不過是刺桐落花而已,比起東京曾經遭遇的多場劫難,泉州的百姓無疑是幸運的。

即使是其中的不幸者如留家,病故的留從效仍然被李弘冀追贈太尉、靈州大都督,生前富貴死後哀榮一樣不缺;留紹鎡雖然被執送金陵,也不過是和兄長留紹錤一樣的寓居,就算是丟了節度留後這種尊位有些不快意,卻也沒有什麼性命之憂,比起更多失位即家破人亡的一時豪強可要好上了許多;就連漳州刺史留從願都得以善終,只是要郁郁棄官而已。

這樣的仁慈政變,除了是因為陳洪進、張漢思等人幾乎一切盡在掌握的原因以外,是不是還有一點個人特質在其中起作用呢?只要可以完全控制住局面,未曾殃及百姓的宮廷政變在各地歷來也有不少,但是失勢者都能夠壽終正寢,在這樣一個亂世當中卻是罕見之極的。

顯德九年的春季,除開一場蔓延整個東亞大半島東部的旱災,其波及面從契丹的牧場、捺缽地一直到吳越的水田,讓各方都只能暫息兵馬全力備荒以外,也就是清源軍的這場政變值得一提了。當然,蜀主孟昶立偽命秦王孟玄為偽命皇太子,在蜀地也算是一件大事,不過出了蜀地就再沒有什麼人對此有所關注——蜀地偏安,于天下大勢影響甚微,這是從諸葛亮北伐失敗以後形成的共識,休說只是確定一個偏安之主的繼承人,就是換一個偏安之主又能怎樣?

和清源軍的政變、蜀國定太子比起來,天下的有識之士更關注郭煒在東京的舉動,無論是他為了禳災而在幾項法令上面的變動,還是他就要收進宮的新妃子,前者關系到中朝的風氣走向,後者則涉及到天子的血脈播衍、國本的鞏固,以及燕地和中原的關系進展。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混在五代當皇帝最新章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文閱讀 | 混在五代當皇帝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