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政二十八年的孟昶繼位已經三十一年了,從明德元年十六歲登基到現在,斥跋扈老臣,進親信俊才,親政掌權柄,三十年來,有過中原喪亂秦、鳳舉州歸附的輝煌,也有中朝振作重收秦、鳳的挫折,風風雨雨的他都已經經歷過了。
然而這一次卻是不同于以往,中朝的軍隊居然一直殺到了劍門,幾個親信大將是喪師失地,眼前的局勢幾乎可以和王衍末年相比了。
正旦這天,本該是群臣稱賀的日子,可是接到了利州王昭遠軍敗訊的君臣是一片愁雲慘淡,殿中的氣氛極其壓抑。
孟昶看著無策可進的左右,心中極為不平。自己何辜?王衍治蜀昏暴,又不體恤手下將士,理當覆亡,自己可不一樣,卻怎麼會落得和王衍差相仿佛的局面呢?
想自己平素頗注意納諫,親政以來始終畏懼民力,常懷戒心,三十年不南郊、不放燈,每決死刑,也是多所矜減。
而且自己也不光是自我要求簡樸,也曾經下詔給州縣,以「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戒其虐民,以「爾俸爾祿,民膏民脂」勉其仁慈愛民。
這樣的治政,蜀地百姓就不應該像拋棄王衍一樣的拋棄自己啊!
自己對將士如何,那就更是不消說得。從先帝的時候起,我父子兩代以豐衣美食養士四十年,待將士不可謂薄,怎麼踫上周軍卻敗得這麼快?
朝臣們也是,自從听到了前線的敗訊,就只知道在那里面面相覷,卻沒有人拿得出什麼主張來。自己親政之前的那些先帝留下來的老臣舊將倒是各有主張,卻又太過于跋扈了,早晚都是弒主自立的料,結果在除掉了那些人之後,新拔擢上來的這些人忠誠固然是忠誠了,卻是不能任事。
「眾卿家,北軍兵鋒已經指向劍門,王昭遠自利州敗回,軍心已然受挫,軍力多半也是不濟,雖然劍門關乃是天險,卻也不能無憂無懼,朕意出內庫金帛,募兵馳援劍門,諸位以為如何?」
都沒有主張,那就自己來拿主意吧,孟昶怎麼說也是經歷了三十年風雨的一國君主,這點擔當還是有的。
「陛下聖明……」
「理當如此……」
「王昭遠軍報過于簡略,只是極言北軍勢大,到底北軍兵力有多少,卻是只字也無。增兵劍門固然應該,不過還是首先要調各州郡已有之兵,而不是臨時募兵吧?」
一片毫無責任感的附和聲中,總算是有一個不夠和諧的聲音出現了,孟昶朝那個聲音的出處看了一眼,卻原來是老將石奉頵。
石奉頵,中原前朝晉高祖石敬瑭的宗屬,在少帝時任鳳州防御使。廣政十年,契丹南寇入汴梁,晉少帝北狩,中原各個鎮將之中,河東劉知遠心存觀望,其余多數都奉表虜酋,唯有密州刺史皇甫暉、棣州刺史王建不甘奴事契丹,舉眾歸南唐,雄武軍節度使何重建不甘降契丹,斬其使,舉秦、階、成三州來歸,石奉頵也是在那時候舉鳳州歸附的。
將近二十年過去了,宿將陸續凋零,何重建也早已亡故,這石奉頵卻還健在,倒是堪稱蜀中名將。
他在前面一直都不吭聲,直到這個時候才發出異議,是因為不受自己親信,所以之前始終在韜晦避嫌,此時出聲卻是不得不然?
「老將軍所言甚是!只是軍情緊急,王昭遠倉促之間不及查探北軍人數,那也是有的,而調集外郡兵力增援劍門,也是緩不濟急,唯有先在成都募兵馳援,等到守住了劍門,迫退了北軍,那才有後話。」
孟昶確實挺能納諫的,不管最後听不听吧,起碼對進諫之人懂得保持和顏悅色。
石奉頵愣了愣,他掌握的情況肯定還不如孟昶多,孟昶都這麼說了,大概也就只能如此吧。
不過既然已經發言了,那就言無不盡好了︰「既是如此,那就要慎選大將,募兵未經操練,只可守關,難以野戰,屆時謹守劍門即可。北軍攻不下劍門,其轉輸困難,到時候自會退兵,卻是不需要野戰驅敵。」
「朕自然理會得。」
孟昶不禁有一點小感動,看樣子朝中還是有忠臣良將的啊……
理會得石奉頵諫言的孟昶,大開內庫出金帛在成都募得精卒萬余,又用庫藏充實其兵器甲仗,至于慎選大將的結果,那就是命太子孟玄為元帥,武信軍節度使(治所在遂州的藩鎮,遂州即今四川省遂寧市)、兼侍中李廷珪和前武定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張惠安為副。
至于太子孟玄素不習武,李廷珪和張惠安的才具怎樣,那就不是石奉頵可以與謀的了,這種任命是皇帝、宰相和樞密使的工作,孟昶如此點將,老宰相李昊一言不發,知樞密院事王昭遠身在劍門,同掌機務的知樞密院事、同平章事伊審征唯唯諾諾,任命自然是就此定局。
…………
在金陵的澄心堂,顯德十二年的正旦卻又是另外的一番景象。
自從奉周朝為正朔之後,南唐就去了帝號和自己的年號,國君變成了國主,國中則一直都用著周朝的年號和歷書。
而且自從李弘冀的登基大典用金雞竿被周主質問之後,李弘冀就徹底地去掉了皇帝的排場,就連台殿上面的鴟吻也完全除去不用,即使周朝的天使不在金陵的時候也是如此。
既然決定了要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對于這點虛禮上的尊榮,李弘冀看得並不重。
也正是因此,在正旦這一天,金陵也就沒有什麼升殿朝賀了。
不過朝臣還是可以會聚到澄心堂來,而且各個地方的守臣也可以在正旦前後趕赴金陵面見李弘冀——雖然不是皇帝而只是國主了,這種儀制還是可以有的。
所以此刻的澄心堂中,在朝的重臣和幾個守臣濟濟一堂,有司空、平章事嚴續和吏部尚書、知尚書省事游簡言,有右僕射、知樞密院事殷崇義和中書侍郎、兼修國史、同平章事韓熙載,有瓊林光慶使、檢校太保判三司廖居素,還有鎮南軍節度使林仁肇、和州刺史盧絳,還有作坊副使、樞密承旨慕容英武。
在重臣之中,除了原先的中書侍郎馮延魯已經病故,其他人全都在這里了。
「朕今日召集重臣到澄心堂來,卻不是為了正旦的虛禮,而是有要事相商。」
雖然自降了等級,不過李弘冀還是沒有把自稱從「朕」改為「孤」,想來周主也不會計較得這麼細。
李弘冀開宗明義,在場眾人都是精神一振,主上果然是要「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了麼?
嚴續、游簡言和韓熙載、廖居素四人還只是精神振作,對李弘冀此言具體何指仍然是有些不明所以,因此身體端坐著,目光卻是在其他人臉上逡巡。
殷崇義似乎對李弘冀此言所指何事有所覺察,剛剛听李弘冀說完,目光就看向了林仁肇、盧絳和慕容英武。
果然,這三個人無論是哪一個,如果說在進入澄心堂的時候還有一些忐忑不明的話,此時卻都是神采奕奕。
殷崇義不由得在心中暗道︰「果然不出所料,澄心堂議事,鎮南軍節度使和重臣共同與會,那還可以說位分相當,若是鎮海軍、武昌軍和奉化軍的節帥赴闕,應該也是有資格來的,但是那和州刺史與樞密承旨何德何能?也就只有陛下因為三人的奏章而召集議事,才會有他二人的位置。」
「嗯……周主繼位以來窮兵黷武,眾卿都是知道的了,不過中朝人口、土地也就是那麼多,再怎樣窮兵黷武,其禁軍也不過一二十萬,這其中需要分駐各地備御契丹、河東和我國,前年剛剛取了荊、湖,並且構釁嶺南,那里的駐軍也是不少,如此算來,汴梁駐軍已經只有十萬多一點了。」
李弘冀也不管臣子們都在進行什麼心理活動,只是按照自己的構想一步步地展開陳述,雖然他在一開始說的這些,其實都是各**政上層人盡皆知的常識,不過在其中蘊含的特別意義仍然吸引了屋內眾人的注意力。
難道陛下打算恢復帝號,對中原用兵,規復失地?
澄心堂中的幾個重臣不由得都想到了這個可能,心中莫名地驚嘆、振奮、忐忑……一時間五味雜陳。
陛下真的采納了我的主張?
林仁肇、盧絳和慕容英武則是懷著類似的心思,此時已經是難以按捺發自內心深處的興奮。
陛下到底是準備采納何人的建言呢?
殷崇義玩味地看著滿臉興奮的這三個人,努力地回憶著他們各自奏章的細節,再回味一下李弘冀方才的話,試圖從中體會出李弘冀的思路。
「十萬多一點駐軍,不光是要守御中原,還要隨時應援各處的緊急狀況,原本就是剛夠而已,卻不想那郭家小兒竟然如此自大,還要出兵伐蜀!據信周軍伐蜀出兵數萬,此時汴梁城內的禁軍恐怕都已經不足十萬了,蜀地深遠,蜀道艱難,定然不是周軍可以輕易征服的,這數萬周軍短時間內定然難以回轉,此時正是我一抒積郁的良機!」
還真的是這樣啊!